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碾子山区人民医院 161046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心理干预在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4月-2019年5月收治的124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相同例数的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6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心理干预。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水平以及不良情绪。结果:观察组干预后SBP以及DBP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SAS以及SD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应用于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中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患者血压水平显著降低,心理压力得到明显缓解,值得进行广泛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高血压性心脏病;心理干预;血压;不良情绪
高血压性心脏病一般是指高血压患者并发心脏性疾病,多因长期的慢性高血压而引起。患者在出现长期的血压增高后,可引起左心室的负荷加重,导致出现代偿性的肥厚与扩张,进而造成器质性心脏疾病[1]。本文观察分析了心理干预在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4月-2019年5月收治的124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相同例数的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62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32-84岁,平均年龄(54.62±8.04)岁,病程3个月-24年,平均病程(8.69±1.69)年。对照组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30-85岁,平均年龄(54.71±8.39)岁,病程6个月-23年,平均病程(8.73±2.02)年。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心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倾听、提问:了解病人情况,针对性做好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的焦虑、恐惧,从而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②鼓励、情感反映:表达对患者所叙事情的兴趣,用简明易懂的词语加以整理反馈给患者,让患者觉得自己被重视。③解释:向患者解释清楚高血压是可控制的,让患者以轻松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病情;给药时反复讲解药物名称、作用、服药方法、注意事项以及m压监测、定期复查的必要性等,提高患者对疾病的重视程度,强化患者的遵医行为。④注意护理行为中的言语表情、肢体语言、目光接触等,让患者感受到尊重、温暖。⑤保持病房环境的安静舒适。⑥让患者和家属都参与到康复计划制定中来,提示家属关心、监督患者,并得到当事人承诺。让患者做一些能分散注意力的事情,如听音乐、放松训练等;必要时求助心理医生,以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缓解压力。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水平。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两组干预前后的不良情绪。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压水平比较 如表1所示,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BP以及DBP水平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SBP以及DBP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压水平比较(x±s,mmHg)
3 讨论
高血压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高危因素,而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以及高死亡率这三高的特点,居各种死因首位。且近些年我国的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数量的不断增多,都使得我们不得不对这种疾病给予更多的关注。在长期的临床护理经验中发现,一般常规性护理模式虽然能够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起到一定的护理功效,但是效果不显著,大部分患者还是存在对自身的疾病一知半解的现象,因此不能够更好的配合医生开展治疗[2]。实施必要的心理护理干预,通过与患者之间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信任感等方式,能够让患者的对自身所得疾病形成全面、正确的认识,从而引导他们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发生诱因;还能够很好的缓解他们的不良情绪,减少情绪波动,从而也就能够减少情绪对血压变化的影响,这就可以极大的提高患者对血压的控制率[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干预后SBP以及DBP水平、SAS以及SDS评分均明显降低。综上所述,心理干预应用于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中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患者血压水平显著降低,心理压力得到明显缓解,值得进行广泛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林建娟.心理干预在高血压性心脏病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8,8(a):38.
[2]潘小兰,谢乃强.心理干预对提高高血压性心脏病治疗效果的方法及成效[J].吉林医学,2016,37(1):194-196.
[3]吴英,黄黎.心理干预在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方法及效果[J].东方食疗与保健,2017,(9):327.
论文作者:袁洪艳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8
标签:患者论文; 高血压论文; 心理论文; 心脏论文; 病患者论文; 两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健康世界》2019年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