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设想课堂教学活动--以“生态信息传递”部分为例_教学过程论文

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设想课堂教学活动--以“生态信息传递”部分为例_教学过程论文

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构思课堂教学活动——以人教版高中新教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一节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以人论文,构思论文,教学活动论文,课程标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将新课程理念有机结合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应对新课程教学中课时不够的问题?教师如何在新课改中与学生同步成长?这些都是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

解决上述问题的思路肯定会有多种。对于刚刚进入新课程实验地区的教师,以《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为指导,在构思课堂教学活动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可能较为稳妥。

那么,如何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构思课程教学活动呢?下面以人教版必修模块3《稳态与环境》中的“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一节为例,做一具体说明。

选择这一节的理由是,其内容在以往教材中从未涉及,构思时无现成方案供参考,这样可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其次,本节的认知水平是“举例说出”,认知水平较低,有利于探讨如何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确定构思课堂教学活动尺度这一问题。

1 到位不越位——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1.1 认清局部(某一节)在整体(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教学活动做到位

每节课的内容,都是模块这个整体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师若不去认识一节内容在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就会缺乏定位意识,将导致教学不到位,或越位。

1.1.1 正确定位局部(某一节)在整体(模块)中的作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必修模块3《稳态与环境》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中的一节。

在《标准》“课程设计思路”中有:“生物3《稳态与环境》模块有助于学生认识发生在生物体内部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生命系统的稳态,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的描述。这启示我们,本节内容是可以在体现上述“相互作用”“实现稳态”“体现整体性”方面发挥作用的。因此,在构思新课的引入及展开中,不要将学习内容仅定位于收集、汇报、说出有关信息传递的一些实例,而应该有意识地体现出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的信息传递,将生态系统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以实现生态系统的稳态。

鉴于上述观点,本节课可以构思这样一种新课引入的方式:

教师开门见山地说:“在生物个体层面上思考,生物体通过激素调节、神经调节成为了一个统一整体,从而实现生命活动的稳定状态。这个过程离不开神经纤维上的信息传递,神经细胞间的递质传递,还有激素在体液中的传递。”教师停顿一下,将话锋一转:“同学们,现在我们把思考的层面从生物个体层面转移到生态系统的层面,看看生态系统各组分如何成为统一整体,达到稳态的。同学们想,这当中要不要有信息的传递?”

以类比的方法启发,以问题方式发问,引导学生建立起本节内容在整个模块中应有的地位——不可或缺的一环。

1.1.2 全面体现课程目标。将本节内容与《标准》中课程具体目标的描述做对照,可以发现很多内容应该在本课的教学构思中体现出来。例如,知识目标中关于“积极参与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播,促进生命科学知识进入个人和社会生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关于“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能力目标中关于“能够利用多种媒体搜集生物学的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等等。

在构思课堂教学活动时,首先分析本节内容在实现三维教学目标上可发挥作用的着力点,然后构思实现目标的方法步骤,并给予细化,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和谐地发展。如此设计,教学活动才可能做到位。

1.2 把握《标准》中行为动词的尺度,保证教学活动不越位

在新课程实施中,为什么有的教师总感到课时不够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头脑中没有教学活动应遵循的尺度——《标准》中行为动词的概念。有的教师没有认真学习《标准》,将一些认知层次低的内容,越位教学。尤其是当一些教师手头占有较多较好的素材时,不能忍痛割爱,不能精选、优选素材,而占用了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还有一些教师用自己认为的“高考标准”,任意左右教学的层次,任意添加新教材中已经删减的一些内容。教师的越位不仅占用大量课时,而且增加了学习环境的紧张气氛。

在《标准》中,“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一节的具体内容标准是“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信息的传递”。“举例说出”属于知识性目标动词中“了解水平”层次,要求达到的层次不高。“说出”不同于“说明”,这里只要让学生说出例子即可。而“说明”是“理解水平”层次,是需要对事物进行解释的。显然“说出”更不等于“得出”,“得出”是“应用水平”层次,是需要在新的情景中使用抽象思维,进行总结,建立合理联系的。

具体而言,人教版课本中有“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一段内容,指出了信息的种类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等。那么依据《标准》,就可以限定在能“举例说出”的水平就可以了。倘若教师用心良苦地将收集到的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的传递机理用于课堂教学,显然是越位了。这样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利于学生在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如何处理这些资料呢?可以用于个性化教学,对求知欲旺盛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为“吃不饱”的学生提供更多的“食粮”。这也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1.3 防止越俎代庖,争取师生双赢

“到位不越位”,既要体现在准确定位一节课内容在整个模块中的作用方面,还要严格把握《标准》所规定的学习水平的尺度,更应该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理念上。教学过程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以多样化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应该成为新课程实施中的不懈追求。相反,教师越俎代庖,代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能力的过程,是又一种越位的表现。

当今社会信息来源丰富而迅捷。教师的勤奋完全可以换来数以百计、千计的信息。教学向来主张启发式。若将收集的素材滔滔不绝地讲给学生,将精美的画面频频闪现给学生,可以说还是一种注入式教学。忽视学生潜能的调动、主动参与的指导,教师就等于唱独角戏。没有了参与的过程,哪里来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呢?长此以往,教师除了多了些知识外,短缺的是作为合格教师必备的组织教学的能力。

组织必要的教学活动。例如,上课前,动员学生收集、整理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素材,制作成 PPT文件或DV等,争取在课堂上展示,就能有效达到《标准》中“积极参与生命科学知识的传播,促进生命科学知识进入个人和社会生活”的知识目标。

将学生从多种渠道收集的实例和教师补充的素材以多种方式呈现,按照信息种类的不同进行分类,就能有效达到《标准》中“能够利用多种媒体搜集生物学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的能力目标。

2 到位且有为——激扬教师教育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到位,不越位”是设计、实施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准则。激扬教师教育智慧,优化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充分的发展,是教师高层次的追求,也是实施新课程带来师生双赢的一种体现。

2.1 以“过程和方法”为学习载体,在分享中寻求共同发展

在三维教学目标中,“过程和方法”不仅能承载知识传播,带给学生能力提升,也渗透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重视“过程和方法”的教学,与重视“结果”的教学相比,带来的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精彩,而且内涵丰富。因为在寻求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还学到了方法,培养了能力,增强了情感。

例如,本节课大致可构思如下:

课前,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搜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相关资料,并做一些必要的加工整理。课堂上,学生先自主学习课文,然后按照人教版教材上基本标题的顺序,安排教学活动。其间,教师激扬教育智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就能有效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如前面所述,引入新课,让学生了解本课在模块中的作用。

●自主学习课文,从总体上把握学习的内容,并自查这方面的不足。

●教师以问题串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1)教师问:“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有哪些类型?”并书写标题——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首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获取知识。学生说出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等类型后,教师请学生举例说出以上3种类型信息的事例。举例方式可由近及远。

先安排从书中寻找。由学习较差的学生回答,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再安排学生从身边能观察到的实例中寻找。由学习成绩一般、但喜欢到大自然中游玩的学生回答。学生回答正确,教师应及时表扬。

接着倡议有相关家庭背景,例如父母、亲戚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学生来补充。教师隐喻这也是一条收集信息的渠道。

再将机会提供给喜欢上网查询、阅读报刊书籍的学生,希望学生增添喜闻乐见的事例或图片,使教学状态渐入佳境。

最后,教师同样以阅读者、观察者的身份参与,但要尽量列举学生意想不到的实例,给学生留下“世界真奇妙”的感觉。当然教师还应成为学生问题的发现者,对上述学生的举例中不正确的内容要给予指正。

(2)教师说:“刚才,同学们列举了许多事例,说出了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有不同的类型,同学们还能说出它们的作用吗?”并书写标题——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在前面学习“生态系统信息的种类”的过程中,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回答,并将学生举出的一些典型的、能明显看出信息作用的实例写在黑板的右侧。其目的之一是对学生正确回答的认同,之二是从学生列举的事例中归纳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这样学生会有成就感,学习过程亲切自然,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先围绕写在黑板右侧的事例,一一说出具体的作用。

然后对众多事例进行概括,引导学生认同教科书中的结论——“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若学生所举事例中有关于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例子,就借用学生素材引入“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的学习,并书写标题。

教科书中的内容通俗易懂,可先让学生自学;然后鼓励学生举出令大家耳目一新的实例。例如,从电视或参观农科院,可了解到飞虱这种害虫具有对黄色的趋向性,科学工作者设计有黏着力的黄粉板来消灭害虫。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举例,并做必要的补充。全体学生共同分享丰富、精彩的素材,达到既学知识又明了知识的多种来源渠道,同时渗透科学技术服务于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2.2 积极开发,合理利用,共同分享课程资源

《标准》明确指出:“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依据《标准》给我们的启发,可以在以下几方面有所作为。

2.2.1 用好课本中的栏目。课本本身就是一种教学资源。当前我们主张“用课本教而不是教课本”,显然包含着先进的教学理念。对于首次进入新课程的教师,可以将课本中的栏目当作初学走路人的拐杖。

课本中的主体部分是文字,是学习的主旨所在,每节中的栏目则是为主旨服务的,是供教学活动选用的。

当学生认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远离生活而感到不好举例时,不妨让学生先读读“思考与讨论”栏目的内容,它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日常生活。

当学生通过分析事例,归纳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感到困难时,引导学生读读“资料分析”栏目中的资料,学生就能水到渠成地归纳出要点来。“资料分析”也可另作他用。当某个学生举不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的具体实例时,可以引导学生从资料中寻找。还可以作为练习题,让学生分析这些实例属于什么信息。

2.2.2 挖掘学生潜在的知识。学生生活的背景是不同的,有的来自农村,有的家住城市,有的课外活动范围大,有的课外活动范围窄……学生无论生活在什么环境中,总会有潜在的知识储存在头脑中。

来自农村的学生,在青蛙繁殖季节的夜晚,听到过从池塘传来的“呱呱”叫声;家住城里的学生,在农贸市场看到过破肚而出的鱼肠招来绿头苍蝇的场景。

挖掘学生潜在的知识,并与其他学生共享,不仅能开发学生潜能,而且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启发,促进共同发展。

2.2.3 运用好多媒体手段。无论是科普书籍、报刊,还是广播电视、互联网,都是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实例的素材库。教师只要有心,就可以采撷到许多生动、有趣的实例。我有过这样的经历:为了上好这节课,我想要是有一幅黄粉板招引飞虱的画面就好了。有一次,在看CCTV-10播放虫害防治的节目时,我马上意识到会出现这方面的镜头,并提前准备好照相机。当电视中出现黄粉板的时候,我按下了快门,留下了一张可供本节教学用的媒体素材。

为了用于教学,也为了锻炼学生处理信息、分享信息的能力,还可以对素材做必要的加工处理,用多媒体手段将收集的素材展示出来。例如,将剪报内容在班级的“学习园地”刊出,借助投影仪展示拍摄的照片,通过计算机播放拍摄的DV,等等。学生在共享知识的同时,也分享着亲历者的快乐。

2.2.4 重视实地观察、考察。无论是来自课本,还是来自书籍、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的知识,都可以说是间接的。学生缺乏的是直接从生活、生产中获得知识的亲历过程。课堂教学时间紧,可以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实现这一过程。学生临行前,教师结合新课程的内容,布置观察提纲,让学生留意这方面内容在实际场景中的表现。

2.3 认知层次低的学习内容,仍可有所作为

本节的认知层次为“举例说出”水平。由于认知水平较低,教师很可能产生“像这样的课,在构思课堂教学中不可能有所作为”的想法。下面以“举例说出”这样的认知要求,做一个“有所作为”的尝试。

例如,在要求学生“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实例时,针对知识、能力、情感3个维度,提出3个有所作为的要求——(1)所举事例的种类力争不重复;(2)所举事例的来源渠道力争不同;(3)所举事例的应用价值力争不凡。

当学生举出菜粉蝶喜欢在有芥子油气味的甘蓝上产卵,再举狡猾的狐狸能通过气味寻找到有保护色的雉鸡,这两个例子同属于化学信息类型,就意味举例重复了。应鼓励学生再广开思路。

当有一学生说出参观天津农科院时,听到大棚的喇叭放出“嗡嗡”的音乐,促进植物生长;另一学生提到从生物百科全书中找到的“两棵小麦叶片上各有一个性别不同的昆虫的成虫。当小麦叶片搭在一起时雌虫发出一定频率的振动,如果对方是同类雄虫,就会感知,前去交尾。如果对方不是同类,则若无其事,没有反应。”这两个例子虽同属于物理信息,但实例的来源不同,这样可以启发学生多渠道收集资料。

当一个学生举例庄稼地里插稻草人驱赶鸟类,而另一个学生举例我国某机场从美国引进一台驱鸟设备,结果放出的音乐不能驱鸟,原因是录制进去的是美国鸟类天敌的声音,后来换用了重新录制的某机场鸟类天敌的声音,就灵验了。这两个事例中,一个是光信号,一个是声音信号,同属物理信息。但显然第2个实例无论是在生产上的实用价值,还是学生可以从中学到的知识的价值,都是不等同的。第2个实例有着不同凡响的价值所在。因此对于举出实用价值更高的、科学内涵丰富实例的学生要表扬、鼓励。这样等于激励大家向思维力度大、科技含量高、创造财富多的实际问题上思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标签:;  ;  ;  

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设想课堂教学活动--以“生态信息传递”部分为例_教学过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