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规律、特点与误区_经济论文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规律、特点与误区_经济论文

经济全球化:实质、规律、特征、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全球化论文,误区论文,实质论文,规律论文,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全球化是目前国内讲得最多,分歧恐怕也最大的一个问题。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什么?它是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规律?如果是,则如何理解这一规律?目前我们对经济全球化在认识上有哪些重大误区?

一、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对于经济全球化,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现在都还没有一致认可的界定;对其实质,说法也不一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7年5 月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中,曾对经济全球化下过这样的定义:“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但许多学者对经济全球化则给予了另外的描述,认为对经济全球化的界定需要揭示这一现象的本质属性。比如有的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全球范围内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和空前大发展。因此,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世界经济的全球市场化。有的学者则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属性是生产的国际化,它使人类社会正从“国际贸易”时代进入“国际生产”时代,经济全球化就是生产的全球化。

另一些同志则不同意上述这些看法。这些同志强调,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

应当说,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有着多方面和多层次内容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它的本质属性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是商品和生产跨越国界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又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全球扩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的经济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全球扩展的产物。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经济全球化同科技革命、信息产业等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到目前为止,经济全球化确实又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球扩张同时并进。作为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符合社会生产发展的历史进步性。与封闭的社会相比,社会的开放是人类的一种进步。但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的扩张,它又有利于发达国家维持世界经济的旧秩序。经济全球化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是不均等、不公正的竞争机会。

二、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规律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和商品必然要走出国界,向世界各地发展。凡社会化的大生产都会逐步冲破国界的束缚,向全球市场扩展。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作为一种长期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这样说是不是意味着经济全球化就像“日出和日落”,或者像“苹果从树上掉下来”那样,是一种“自然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可逆转的”进程?反对经济全球化就像“反对地球自转一样”是无效的?

上面已经说过,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它虽然代表着生产力发展的一种客观趋势,但它同日出日落、同苹果从树上掉下来那种纯客观的自然现象不同。日本《读卖新闻》1999年1月3日的文章说:“物体的运动与谁在考虑什么无关,而金融市场是在加入个人偏见后反映现实的。”经济全球化既有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面,但又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西方跨国公司推动的另一面,因此,经济全球化并不完全是一种客观的事物,而有西方国家在后面推动的背景。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总是在其竞争力占优势的部门,大力推行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以此来打开其他国家的市场。今天,我们面临的经济全球化,不是抽象存在的经济全球化,而是西方国家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西方国家对经济全球化的主导作用表现在五个方面:1.经济全球化藉以发展的信息技术基础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2.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掌握的全球经济网络,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3.世界金融中心集中在发达国家,全球经济活动使用的货币是美元等发达国家的货币,全球金融网络也主要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4.发达国家是全球经济自由化的主要推动者;5.制定经济全球化“游戏规则”的主要是发达国家。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占据的主导地位,难以有根本性的改变。

经济全球化从长远的大趋势看,带有不可逆转的性质,但不排除在某种特定条件下,比如发生世界战争,或者主要发达国家爆发严重的同步性经济危机时,出现倒退或曲折的可能性。在历史上,经济全球化也确实出现过逆转或倒退的情况。比如1929/1934年世界性经济大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都曾倒退或逆转。美国经济学家克里斯多弗1999年5月25 日在《国际先驱论坛报》上撰文说:虽然我们今天常听到全球化是一条不归路的说法,但在本世纪初,事实证明,(全球化)是非常可能走回头路的。19世纪末当经济整合达到巅峰之后,随之而来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在经济大萧条之后的(全球化)大倒退。

这些都说明,笼统地过分强调经济全球化的客观性,会使人们忽略它所代表的社会经济实质。

三、冷战后时期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对于经济全球化始于何时,学界有各种不同说法。有的人认为,对于经济全球化,最早可以追溯到700年之前。 比如德国学者汉斯-海因里希·诺尔特认为,全球化可从公元13世纪谈起。有的学者则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认为,20世纪90年代之前,经济全球化只是一种趋势。那时,由于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它们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是单薄和脆弱的,经济全球化缺乏统一的市场体制的基础。80年代末,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发生剧变,加上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经济全球化才成为现实。

经济全球化到底始于何时,学界可以继续讨论,但不管它始于何时,我们目前所面对的经济全球化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它是以全球性的市场经济为特征的。现在,世界除个别国家外,都在为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而努力。这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统一的经济体制的基础。前苏联和东欧的剧变使市场经济真正地具有了全球的性质。

其次,新一轮科技信息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信息—技术基础。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趋势即使在过去已经出现,但是,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全球化却有着与过去不同的技术—信息基础。正是这种建立在新科技革命基础上的新的信息技术使世界缩小成了“地球村”,使商品和资本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流动。

第三,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自80年代中期以来的迅速发展在组织上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一个网络的系统。跨国公司内部的资金和商品流通使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具有一种比外部商品交换更加紧密和深刻的内容。经济全球化表示的不仅是经济联系的外延的扩大,而且是这种联系的内容的深化。二者加在一起,意味着国际间经济联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四,目前,在有形的商品和生产全球化继续发展的同时,无形的信息和金融全球化来势更加迅猛。墨西哥《至上报》1998年7月26 日载文说,“财富通过边界的转让,尤其是金融的流动,要比以前大得多。”在这种情况下,只看到生产的国际化是不够的。金融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第五,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形成和发展的。从历史的角度看,目前的经济全球化尚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它还带有很大的不完善性。1999年1 月举行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把“负责任的全球化”作为主题,说明了这一点。会上占上风的观点是,经济全球化必须在良好的管理体系下运行,否则便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它带来的好处,要尽量缩小它必然具有的不良后果。

四、认识上的两个重要误区

目前,对于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存在两个重要误区。一是把“经济全球化”同“一体化”等同起来。二是认为经济全球化的结果,世界各国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应当说,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商品和资本在全球市场的发展;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相互经济联系变得更加紧密,相互经济依存变得更加深刻了。它要求比较公平的国民待遇和合理的资源分配,等等。“全球经济一体化”,从当今实际情况看,说的主要是“美国化”,即实行美国式的自由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中的“经济”应当既包括生产力,又包括经济制度和生产关系等内容。这样的一体化目前只在欧洲得到了实现。但欧盟是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在成员国之间实行了商品、资本、劳动力等的自由流通和实现统一货币后,才做到这一点的。而欧洲在经济一体化道路上取得的这种成就是欧洲特殊情况决定的。无论在目前,还是在可预见的将来,世界上没有一个地区具备像欧洲那样的条件。至于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经济一体化,更是遥远未来的事。人类迟早要走向经济的一体化,世界迟早要实现大同,这是人类的美好理想。但实现这一理想需要时间和条件。目前,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如此悬殊,怎么可以按一种模式或一种体制去“化”呢?这实际上是压各国在经济领域全面开放,成为不设防的国家和地区,任凭美国和国际炒家冲击和宰割,在政治领域更多地转让甚至放弃国家主权。利用经济全球化推行“全球经济一体化”正是美国新霸权主义目前在全球的重要战略部署之一。

经济全球化是否意味着“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人类正在达到“同枯荣、共兴衰”的时代?

诚然,由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在当今时代,当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发生危机时,另一些国家和地区要想完全不受影响和冲击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东亚金融危机的幽灵一度也曾游荡到了美国的家门口。从这个意义上说,发达国家不能隔岸观火,而要采取负责任的态度。但是,由于目前的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它使世界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1997年,世界最富的20%居民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86%,最穷的20%居民只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1%。同年, 在世界商品和劳务出口中,上述比重分别为82%和1%。世贸组织总干事穆尔在1999 年底发表的文章中说,“富裕国家向贫穷国家商品实施的关税,事实上比他们向其他富裕国家商品实施的关税还要重,比美国和加拿大的关税要重两倍”。这种不公正、不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说明,发达国家的“兴”和“荣”是建立在不发达国家的“衰”和“枯”之上的。穆尔认为,发达国家的这种做法,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个道德问题。90年代爆发的几次金融危机也证明,经济全球化固然给人们带来了机会,但给弱国带来的风险远比强国多得多。特别是东亚金融危机使亚洲许多国家多年来创造的财富毁于一旦,而美国则是这次危机最大的受益者。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不到一年,亚洲地区有7000亿美元流入美国。美国还乘机大量廉价收购有关国家(包括日本)的银行、证券公司、企业和房地产。今年东亚经济出现复苏迹象前,美国媒体即透露,美国的一些大财团正在研究如何“谷底摸鱼”。这哪里有一点“同枯荣、共兴衰”的味道!即使在发达国家内部,离“同枯荣、共兴衰”也还很远。在美国经济以 3%以上的速度增长的同时,日本经济却长期处于负增长和低迷状态。目前,美国经济创造了有历史记载以来最长的增长期,而日本则处于战后最长的经济萧条之中,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标签:;  ;  ;  ;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规律、特点与误区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