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多极化还是“一强”?_一超多强论文

是多极化还是“一强”?_一超多强论文

是多极化还是“一超多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超多论文,多极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问题缘起

关于两极之后的世界格局,国内外都还存在一些争议。比较普遍的看法是,代替两极格局的将是一个多极世界,现在多极化趋势正在加速发展。国际上不同的意见主要是美国主张的单极世界。国内则是一些学者提出的“一超多强”论,由于颇为流行,常被看做是中国的官方看法和外交政策。例如,今年4月21 日的日本《朝日新闻》发表的一篇社论,题目就是《中国奉行“一超多强”的外交政策》,说中国对世界有独特看法,认为冷战后世界进入了“一超多强”时代;由于认识到美国力量越来越强大,去年同美国改善了关系;又看到“多强”的力量也在增强,所以也加紧改进同它们的关系,如和俄法建立了伙伴关系,也会谋求同日本构筑新的关系。结论是“中国外交似乎在向重视力量均衡的强权外交倾斜。”这类议论还有一些。凑巧的是,同一天国内有家期刊也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21世纪初美国的外交战略和中美关系》,说美国对冷战后世界格局的主流看法是,在中近期,即从现在起到2020年前后,世界将是一超多强的格局,而且认为这种格局对美国比较有利,因此美国的外交战略就是尽可能长期地维持一超多强的格局。

对于美国的外交战略可以暂不理论。这里要说的是,把“一超多强”看做中国的官方观点和外交政策其实并不确切。这一提法在官方文件和领导人正式讲话中至今还没见到过,大概只是国际问题研究界百家争鸣中的一种意见,由于传播广而引起了一些误会。例如,近年来在国际学术交流中有时会遇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东盟国家的学者,他们也提到这个问题,而且往往表示不满,说中国主张的“一超多强”没有他们的地位。有的东盟学者还明确提出,东盟应算作一极,在亚太地区还是重要一极。也有人说,“一超多强”是只搞大国外交,脱离了第三世界。另外,在国内,由于讨论不够深入,人们也搞不清“一超多强”的代表性。有的报纸还不让讨论这个问题,把文章中不同意这一提法的内容删去。这就更容易令人感到糊涂了。

由此可见,这个问题还有进一步展开讨论的必要。作为引玉之砖,这里先谈一点纯属个人的看法,希望得到批评指正。

关于多极化

代替两极格局的是多极化世界。这不但是国内外的普遍看法,也是大多数国家的希望和主张。由于两个重要因素的推动,多极化在加速发展。第一个因素是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使世界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国际事务再也不能只由少数大国操纵。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政治独立后,经济也迅速发展,作为整体,在多数时间,经济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发达国家,以致人们估计,再过15到20年,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总量上将超过发达国家。克林顿在访华前夕的一次演说中也说,“据预测,在未来20年,发展中经济的增长率将是发达经济增长率的三倍”。第二个因素是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大国实力均衡化,也就是:苏联从衰落到解体;美国实力和影响相对下降;其他大国及国家集团力量和地位上升,成为世界力量中心。当然,大国实力永远也不会完全均等。美国将会长期处于优势地位。均衡总是相对的。但它促使大国间形成一种强有力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关系,可以牵制和消弱霸权主义倾向与行为。此外,随着经济的变化和权力的扩散、国际化和区域化的迅速发展,还会不断出现一些地区大国(或强国)和国家集团。同时,许多中小国家的自立倾向和国际地位也大为提高,不再完全受大国的支配了。所有这些,都使现在的“多极化”十分丰富多彩,和曾经存在过几个世纪的带有霸权性质的均势体制的那种多极化(美国现在谈的仍然属于这类)就有很大不同了。

构成现在多极化中的“极”的既有民族国家,也有国家集团,在一定意义上还可算上某些成为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和影响较大的国际或地区组织。同时“极”也分层次,根据作用大小和影响范围可分为世界级的、地区级的,以及再次一级的相对独立力量。例如,印度和东盟,也许够不上世界力量中心,但它们完全称得上是南亚和亚太的一极,在地区事务中的作用并不亚于某些世界级的大国。又如以色列,算不得地区大国,但确是中东的一个强国,一些大国对它也无可奈何。正是由于多极化使大小力量中心都发挥作用并相互制约,所以不但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经济发展,而且有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这就是为什么除美国等少数国家外,包括俄法等一些大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都支持多极化,使多极化同单极化的矛盾和斗争在冷战后迅速突出起来。这次世界格局从两极到多极的转变是在和平条件下进行的,所以过渡期比较长,新格局的最后形成估计要到2010年前后。

其实,战后谈论多极化最早的还是美国。50年代末学术界就开始了一场辩论,主要是谈防止战争的。70年代初,美国逐渐失去战后初期拥有的压倒优势,尼克松提出了五大力量中心说,把多极化的讨论推到了全世界。此后,随着美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继续下降,美国相对衰落论更占据上风,多极化思潮在70年代和80年代一直是政论界的主流。冷战后,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后来经济形势又日趋好转,因而领导(独霸)世界的野心也更加膨胀了。在这种情况下,1992年后,批判多极化的单极化思潮迅速抬头,对克林顿政府产生了重要影响。由此可见,美国的多极化思潮是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起伏而波动的。这种波动,自然也会传播到其他国家。

关于“一超多强”

我国学者提出“一超多强”的概念,大约也是1992年后或者更晚一点。至于什么是“一超多强”,好像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而又公认的定义或说明。不过根据长期来的说法,大概可以归纳为:美国主导下的列强协调体制。因为“一超”当指美国,把它置于“多强”之上,也是意味着与众不同,起着主导作用。“多强”则明确指欧盟、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看来,这在实际上还是尼克松的五大力量中心说,只是更加强调美国的“一超”地位就是了。持“一超多强”论的中国学者(国外有无相同提法,还没看,不过类似的观点是有的),意见也并不完全相同,甚至分歧很大。例如,对这一提法的定性,就往往因人而异。有人认为“一超多强”就是多极化,是多极化的具体表现。有人则认为,“一超多强”是从两极格局到多极格局转变期间国际体系的过渡形式。也有人认为,代替两极格局的新格局就是“一超多强”,不存在什么过渡期。还有人认为,“一超多强”实际上就是单极格局,只是换个说法而已。至于时限,持过渡说的认为会持续一二十年,其他估计则从二三十年到四五十年不等。也有人认为,时限的长短,还要看形势的发展变化。又如对“一超”的看法,一些人认为,从总体或长期看,美国还是呈相对衰落趋势,但从近中期看,实力则在增强,因此20年内外当会保持起一定主导作用的“一超”地位。也有些人认为,美国过去没有,今后相当时期也不会衰落。

多极化还是“一超多强”

究竟应该如何理解“一超多强”实在没有把握。上面所谈可能流于片面以至误解,这就需要持此论的同志加以指正了。但是无论怎样解释,这一提法都是值得商榷的,它同多极化的提法确有原则的区别。

首先,“一超多强”的提法无视发展中国家崛起这一当代世界的重大特点。这也是它同多极化提法的一个分水岭。江泽民主席就曾说过:“以广大发展中国家崛起为重要特征的多极化趋势,犹如滚滚洪流,势不可当。”而“一超多强”中就没有这个“重要特征”。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发展趋势,连美国也是极为重视的,把发展外贸的重点放在新兴大市场就是一个证明。批评多极化、倾向单极化的美国新自由主义学派,也承认世界政治中权力配置向中小国家以及其他行为主体扩散,而不是只看到“一超”和“多强”。谈论和概括当今国际体制或国际形势,完全抛开政治上已经独立和经济上迅速崛起、占人类80%的发展中国家,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

其次,“一超多强”论的关键还在于过分突出美国,对美国实力、影响和前景的估计偏高。关于美国是否相对衰落,在美国已争论了30年,也影响到中国和世界。但是有一点是一致的,就是都承认美国干预国际事务能力的下降。只是反对者不承认这是由于美国实力的衰落,而认为完全是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如其他国家经济的发展、国际政治权力的扩散等。其实,干预国际事务能力的下降正是实力相对衰弱的结果或反映,因为这里说的是相对。当然必须看到,美国今后相当时期在经济、科技、政治、军事上都会居于优势。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美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在西方更是一枝独秀。因此它在国际关系的不少领域还将保有主导权。否认或忽视这两点,都是要犯严重错误的。但另一方面,连美国也承认,它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大低于世界平均增长速度,对外依赖程度也在迅速加大。而且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其他西方国家的自主性都在不断加强,人们看到顶撞一下美国并没什么了不得。与此同时,美国政治的内向性却日益加深。特别是去年以来,美国影响力下降更加明显,国内的牵制又越来越大,有些美国报纸甚至谈到“美国年代”已经结束(《洛杉矶时报》)。由于这种情况,再加上美国估计20年内军事安全不受其他大国挑战,因此对外交战略继续进行调整,进一步实行适当收缩,对外攻势(“扩展”民主和对外干涉)稍加收敛。所以,一些美国学者和政治家对美国“一超”地位的估计,可能还不如“一超多强”论者高,反而更注意力量对比趋向新的均衡。彼得·德鲁克1994年春就说,发达国家出现不等衰退,而世界贸易和生产却蓬勃发展,这是世界经济史200年未遇的现象,说明世界已形成多中心状态, 美欧日不能再以超级强国的姿态影响世界。基辛格1996年在中国政协主办的研讨会上说,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从军事意义上说可能是正确的,但用军事手段解决的问题正在在减少。《新共和》高级编辑迈克尔·林德干脆把“美国是惟一的超级大国”称为“过时说法”。亨廷顿最近也说,“在未来几年内,美国将不再是惟一的超级大国”。因为除美国外还有七八个强国,“在权力分配方面,我们将从一个单极世界走向多极世界”。对比这些评论,可以看到国内一些文章确实把美国估计得过分突出了。

最后,“一超多强”论似乎并没有脱离(或者容易被误解为)过去那种霸权基础上列强共管的均势体系。在这个提法中,感觉不到国际形势的力量对比的激烈变化,以及地区大国(或者虽不算大国却算得强国)和国家集团的兴起这一当前的重要特点和动向。这是在用一个僵化的模式硬套这个丰富多彩和千变万化的多极化世界。这样的思维定式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精神也极不相称。其中“多强”的概念也很难界定。为什么只算欧日中俄?作为国家集团的欧盟算一强,而在亚太地区有重要影响的东盟为什么被排除在外?多强有无层次?欧盟算一强,德英法还算不算?如果日本算,德国不算,恐怕很难说得过去。又如我们中国,当然是个大国,但是称为列强之一,是否合适也还值得研究。

由此看来,是多极化还是“一超多强”,就不单是名词之争了。其实,既然多极化的提法,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已相当普及,又比较确切,那就可以不再另提一个既说不清又很矛盾的概念了。当然,如何理解多极化,也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多极化的定义,“极”的划分,多极化加速发展的含义,多极格局何时形成,它同和平与发展的关系,我们的态度,等等,都还不很清楚,需要进一步展开讨论。

标签:;  

是多极化还是“一强”?_一超多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