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产业任重道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任重道远论文,高科技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科技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飞速的发展。据国家教委对高等院校校有科技产业的不完全统计,1994年完成经营额73.3亿元,实现利税11亿元;1995年完成经营额90多亿元,实现利税14亿元。相继出现了北大方正、清华紫光、复旦复华等一批国内有影响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它们的起点高、技术新、有些技术属科学的前沿和尖端,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无论是在国民经济建设,国际市场竞争,还是在科学技术进步中都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为我国的四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很不平衡,存在着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给科技产业,尤其是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带来很多不良影响。例如:(1)一段时期,高校出现兴办产业热。有的学校一天之内可以批准成立几个公司,多则十几人,少则几人,一时间成立几十家,上百家,甚至更多,结果不具备条件,浪费了人力和物力。(2)盲目追求合资,有些学校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与论证,盲目追求与国外合资,对合资方的情况不甚了解,结果使得一些学校在这方面吃了亏,上了当。(3)脱离学校实际,片面追求小而全。有些学校没有因校制宜,追求小而全,什么类型的产业都办,没有特长和优势,结果是大部分产业亏损,没有效益,使学校背上了包袱。(4)由于政策不够稳定,使得从事科技产业工作的人员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应有的待遇,人员变动频繁,队伍不够稳定。同时,有的学校管得太多、太死,企业发展困难,致使原来好的产品,好的企业效益急剧下降。
今天,正值国家实施211工程的关键时期,国家对高校及高校科技产业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起国家有关部门和高校的高度重视。高校科技产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历程,取得了不少成绩和经验,看到了差距和存在的问题,同时意识到今后的任务更重,路程更长,应该认真总结一下,使得高校科技产业更上新台阶。
(一)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和《国家教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高对“科教兴国”的认识,高等学校要主动适应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重新认识高校科技产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真正把科技产业工作摆上高校的议事日程,使得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纳入国家科技发展的管理序列,争取国家科技管理部门的帮助和支持,提高学校科技成果的系统性,工程的可靠性,技术的配套性,工艺的稳定性及产品的先进性,真正使高校科技产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高等学校要认真总结前一阶段科技产业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找出差距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发展方向。高校科技产业首先要结合自己特长,办出自己的特色。现在许多高校在争取进入国家“211工程”的过程中,国家和高校都特别提出高校自身定位的问题,即找好自己的立足点,看到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发挥自身优势,办出自己特色。科技产业也应该有个定位的问题,要改变过去那种不管是文科、理科、工科、综合、师范、医学等高校,什么都搞,什么都办的状况,要发挥自身优势,办出特色。其次是提高科技产业人员地位,稳定产业队伍,从过去的情况看,很多高校产业队伍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这部分人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学校没有地位,不论是调资、提干、出国、晋升职称、住房分配等很少考虑到这部分人员,不给从事科技产业人员机会。使得同样学历和资历的人员,得不到与从事教学、科研人员同样的待遇。相反,听到更多的是:取消干部职级,编制逐步从学校主体分离为企业编制,取消医疗、退休、养老等福利待遇,给从事科技产业的人员带来许多后顾之忧。再次是调整科技产业分配政策。据了解,有些高校从科技产业中收得太多,企业发展困难,新产品开发,研制基金短缺,企业后劲不足。
(三)高校科技产业要走出校门,寻求企业合作,走联合发展的道路。高校兴办科技产业具有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校园内科技产业的发展,由于受人员,场地,资金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存在一个“度”的问题,超出这个“度”,就会走向事物的反面。而社会企业具有人员、场地、资金等优势,但由于设备陈旧,人员素质不高,产品更新换代慢,市场适应性差,企业经营效益滑坡现象严重,企业急需改变这种局面。而高校兴办科技产业的目的之一,就是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产品质量,促进高校科技成果最终在企业中转化,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示范和带动作用。通过生产大协作,同社会企业联营或组建企业和集团,两者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相得益补。这种先进的生产模式大大减少了学校在资金,厂房,设备和人力方面的投入,既利用了社会企业的生产加工能力,又充分发挥了高校技术人才优势。我国沿海经济特区的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立,这些都为高校科技产业走向社会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四)高校科技产业要走集团化发展的道路,高校拥有知识、技术、人才、信息等综合优势,学科门类齐全,专业分布广泛,科技成果累累,而这些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需要进行二次开发过程,高校科技产业作为科技成果推向市场的载体,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中试基地,在科研和生产之间架起了桥梁。但由于科技产业的规模较小,专业分得太细,研究、开发力量分散,对科技成果开发和市场经济的要求适应性差。高校之间,高校科技产业之间以及科技产业与科研单位之间加强联系,开展联合,建立科技产业联合体或开发集团,充实力量,取长补短,提高科技产业的适应能力,以适应科技发展和市场变化的要求。因此,科技产业走“集团化”发展的道路势在必行。
(五)高校科技产业要面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现代社会已跨入“大科技”发展时代,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间经济竞争最终体现在技术竞争。离开了国际交流和国际合作,高新技术产业就必然落后。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在高新技术研究方面同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在高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方面的差距就更大。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这一点,努力缩小这种差距,高校科技产业起点高,技术新,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吸收国外优秀人才,资金和技术,面向国际市场,办出自己特色,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走向世界起促进和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