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贸易结算的影响因素:大国博弈视角下的一般均衡分析_一般均衡论文

人民币贸易结算的影响因素——基于大国博弈视角的一般均衡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国论文,视角论文,因素论文,人民币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问题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一国货币成为国际媒介货币(vehicle currency)的原因及决定因素、汇率波动对贸易品定价及结算货币选择的影响、货币供给量变动等外生冲击对一国结算货币选择策略的影响。在微观层面,从事国际贸易厂商的利润明显受制于结算货币的选择。当出口商选择本币结算时,出口收入比较稳定,但进口需求随汇率波动而变动;当出口商选择进口国货币或媒介货币结算时,出口收入由于汇率波动而变得不确定。在宏观层面,贸易结算货币选择不但影响到国家间经济周期的相关性以及货币政策的国际传导机制,而且直接关系到一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与路径选择。

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的影响因素很多,主要包括贸易商品结构、市场份额、交易金额、谈判能力、是否加入货币联盟、结算货币币值稳定性等。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理论通常以出口商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从局部均衡分析出发,探讨出口国单一出口商结算货币选择策略的决定因素,并以此为基础从局部均衡分析过渡至一般均衡分析。值得指出的是,现有的一般均衡分析主要以贸易大国与小国之间结算货币的选择策略作为分析对象,其分析框架和结论难以适用于中国与美国、欧元区国家以及日本等贸易大国之间结算货币选择行为的分析。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将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理论的研究对象由贸易大国对小国的单向影响拓展为贸易大国之间的双向互动,在一般均衡静态分析框架下讨论外生的货币供给冲击对贸易大国之间结算货币选择策略的影响及决定因素,并将其与现有模型结论的含义加以比较,以期为中国在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口交易中推行人民币结算提供理论支持。本文第二部分对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理论从三个方面进行梳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利用局部均衡分析,分别讨论一国单一出口商和多出口商的结算货币选择策略;第五部分利用一般均衡分析讨论货币供给冲击对贸易大国与小国之间结算货币选择策略的影响;第六部分将一般均衡分析的范围拓展至贸易大国之间结算货币选择策略的影响因素;最后对相关结论进行总结并提出方向性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一)国际媒介货币的成因与条件

斯沃博达(Swoboda)从交易成本角度对一种货币成为媒介货币的原因和条件做出分析,成为此领域的开创性成果,结论认为货币交易成本较低是决定其成为贸易结算货币的重要因素,而货币交易成本的高低与其使用范围成反比。[1]此后,麦金农(McKinnon)[2]、克鲁格曼(Krugman)[3]、雷伊(Rey)[4]均从交易成本角度对媒介货币的形成条件进行分析,得出了与斯沃博达相似的结论。

坎普斯(Kamps)采用面板分析方法对42个国家的结算货币选择行为进行分析,发现一国是否为欧盟成员国或正寻求加入欧盟等制度性特征对选择结算货币具有重要影响。[5]戈德堡(Goldberg)和泰利(Tille)利用包含23个国家新型数据库的经验分析表明,结算货币选择的决定因素是一国的产业和贸易结构特征以及经济规模。在与美国相关的大部分贸易中均采用美元结算,出口国经济规模较小或在国际大宗产品贸易中尤其如此。这体现了使用单一货币结算的“从众”效应。[6]

福田和吉(Fukuda and Ji)对日本出口商采用日元结算比例与日本经济地位不相称的原因进行了考察,认为选择日元结算的进口需求变动风险以及过度依赖美国市场,导致多数日本出口商选择美元结算。[7]大井等(Oi et al.)认为日本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和国际市场份额如果未能明显提升,其主要依赖美元结算的现实难以改变。[8]伊藤等(Ito et al.)对日本出口商结算货币选择行为进行了基于公司层面的经验分析,认为日本母公司具有强烈动机帮助其海外子公司规避汇率风险、为确保日本设在亚洲其余国家的工厂向海外出口产品与从日本母公司进口零部件采取结算货币的一致性等因素造成日本出口商采取美元结算的比例较高。[9]

(二)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的理论分析

尼奥(Giovannini)利用局部均衡模型对一个垄断竞争厂商在国内外市场的定价行为进行分析。[10]商品价格在掌握汇率波动、竞争商品价格、需求变动等外生变量信息前已被确定,上述外生变量信息可为确定下一期价格提供依据。分析结论认为,如果出口利润是汇率变动的凹函数,采用进口国货币结算会获得更高的预期利润,反之则相反。采用进口国货币结算会减少进口需求波动,但面临较大的汇率风险,而出口利润是汇率变动的凹函数,意味着汇率风险对利润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采用进口国货币结算会获得较高的预期利润。与此相类似,拜伦(Baron)[11]、弗里伯格(Friberg)[12]、拜克德和温科普(Bacchetta and Wincoop)[13]、恩格尔(Engel)[14]等文献均分析出口商采用何种货币定价以及利润函数曲度与汇率风险之间的作用机制。

多宁菲尔德和杰尔洽渊(Donnenfeld and Zilcha)将出口交易划分为若干阶段,提出了结算货币选择的经典模型(DZ模型),并得出与尼奥相似的结论。[15]在此基础上,强森和皮克(Johnson and Pick)[16]、弗莱伯格和维兰德(Friberg and Wilander)[17]将媒介货币选择纳入了DZ模型,认为在风险中性条件下,出口利润是汇率变动的凹函数,采用进口国货币结算会带来最高的预期利润,如果媒介货币的汇率波动幅度低于出口国货币,则次优选择是采用媒介货币结算。

此后,结算货币选择理论从局部均衡分析发展至一般均衡分析,拜克德和温科普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13]们首先在汇率外生条件下分析本国单一出口商的结算货币选择策略;其次,考虑本国多个厂商对同一目的地出口的情况,从而提出多个出口商的协作策略;再次,在局部均衡条件下将出口国从一个增加至多个国家;最后,将局部均衡分析拓展至一般均衡分析。此时需求和工资变动均受到货币供给量的影响,而汇率由一国货币市场供求平衡条件内生决定。因此,货币供给变动对结算货币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另外,恩格尔的一般均衡分析结论表明,出口商倾向于选择货币供给量变动幅度较小的货币进行贸易结算。[14]

(三)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的经验分析

经验分析中存在着一些特征事实:格拉斯曼(Grassman)针对瑞典贸易的研究结果发现,发达国家之间的制成品贸易通常采用出口国货币结算。另外存在高度通货膨胀的货币较少使用,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在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结算中不会被使用。[18]哈特曼(Hartmann)认为基础产品贸易通常使用媒介货币(美元)计价结算。[19]一些研究多采用基于单一国家的细分数据,例如多宁菲尔德和豪格(Donnenfeld and Haug)[20]采用加拿大进口数据;维兰德(Wilander)[21]用瑞典出口数据;霍普金斯(Hopkins)[22]采用瑞典进口数据;利贺哈特和达席尔瓦(Ligthart and Da Silva)[23]使用荷兰贸易数据;哲(Sato)[24]使用日本进出口数据,上述分析的结论为特征事实提供了有力证明。

另外,弗莱伯格和维兰德[17]采用瑞典出口商随机样本的问卷分析表明,贸易双方的议价能力对确定结算货币具有重要影响,多数出口商选择进口国货币结算,对于重要市场及大额订单交易更是如此。戈德堡和泰利[6]基于加拿大按产业分类的高度分散数据集的经验分析发现,结算货币选择与订单金额之间存在关联,大额订单往往采用进口国货币结算,上述结论的理论解释是贸易结算货币选择受到进出口商议价能力差异的影响。

值得指出的是,现有一般均衡分析的研究对象是贸易大国与小国之间结算货币选择的影响因素。本文以拜克德和温科普的文献为基础[13],利用克鲁格曼关于交易成本与货币替代关系的思想[3],将分析对象拓展至两个贸易大国之间的结算货币选择策略,并比较其与现有成果结论的异同。

三、单一出口商的局部均衡分析

(一)利润函数与均衡条件

假设世界上存在两个国家1和2,1国出口商的需求函数为D(p),p为2国的进口价格;生产成本函数C(q),q为产出。每个出口商必须在出口国货币结算价格和进口国货币结算价格之间做出选择,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时,重点关注贸易商品结构、市场份额以及货币交易成本因素对出口商利润所造成的影响。假设两种情况下的利润函数分别为:

(二)需求函数、成本函数与均衡条件

令需求函数和成本函数的具体形式分别为:②

μ是需求的价格替代弹性,w是工资率,η为劳动在生产成本中所占比例的倒数。③根据式(1)、式(2)、式(4)和式(5)可得:

命题1:对于1国出口商而言,假设不变替代弹性(CES)生产函数在不同产品间的替代弹性大于1(μ>1),对于汇率的微小波动,如果出口商品替代弹性较小(μ值较小),从而满足μ(η-1)<1,并且可以消除由于汇率波动所可能造成的1国与2国货币交易成本差额变动的负面影响④,式(8)的值大于零,出口商选择本币结算更为有利;反之,出口商应选择2国货币结算。

上述结论的原因在于μ(η-1)<1时,利润函数是汇率变动的凸函数,在S≠时,选择1国货币结算的预期利润更高;当μ(η-1)1时,利润函数是汇率变动的凹函数,选择2国货币结算更为有利(见图1)。

四、多出口商的局部均衡分析

(一)需求函数

假设每个国家的厂商只能在国内销售或出口全部产品,1国某产业存在N个出口商,与2国市场相同产业的个厂商进行竞争,因此1国出口商在2国的市场份额为n=N/(N+)。另外仍然假设μ>1,则1国出口商j的需求函数为:⑤

是以2国货币表示的产品价格,是2国该产业的实际支出(局部均衡条件下为固定值),产业价格指数为:

(二)均衡条件

此处需考虑两种均衡:一种为纳什均衡,另一种为协作均衡,后者为出口商采取一致策略所能达到的最优结果。纳什均衡是在其他出口商确定报价策略的基础上,将命题1应用于利润函数得出;协作均衡是在各种纳什均衡条件下将命题1运用于利润函数,并分析何种均衡会产生最高预期效用。将上述思路应用于利润函数可得:

命题2:定义市场份额=0.5-0.5/μ(η-1)。⑥对于微小汇率波动而言,出口商决策如下:如果μ(n-1)<1,并且可以消除由于汇率波动所可能造成的1国与2国货币交易成本差额变动的负面影响,由命题1可知出口商选择本币结算较为有利;如果μ(η-1)<1并且n<,出口商会选择2国货币结算;如果μ(η-1)1并且n>,将可能出现三种均衡:当f=1时,所有出口商选择1国货币结算;当f=0时,所有出口商选择2国货币结算;当f=/n时,部分出口商选择1国货币结算,其余出口商选择2国货币结算。

由上所述,当多个厂商向同一目的地出口时,充分考虑汇率波动对两国货币交易成本所可能造成的影响后,出口商整体在进口国的市场份额成为决定结算货币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命题1结论基础上有所变化的是,即使出口产品的替代弹性较大,使得μ(η-1)1,但如果出口商整体在进口国市场所占份额超过临界值(n>),采取一致行动仍可确保出口商采用本币结算,从而形成策略互补。

五、贸易大国与小国结算货币选择的一般均衡分析

当从局部均衡分析发展至一般均衡分析,汇率不再为外生变量,在此仅考虑货币供给变动作为外生冲击对两国结算货币选择策略的影响。假设存在货币先行约束(cash in advance constraint),1国与2国的人均货币供给量分别为M和,产品总需求与工资水平均受到货币冲击的影响,而在局部均衡模型中它们均保持不变。有一个不同之处是采用了代表性主体(representative agent)的分析框架。这意味着厂商会求解下式的极大值⑦:

是消费的边际效用,而P是消费者价格指数。与局部均衡模型不同的是总需求与工资水平均为内生变量,并且均与汇率相关。

假设存在一个三部门模型,两个贸易部门(A和B),一个非贸易部门(N)。1国为贸易大国,在A部门处于主导地位;2国为贸易小国,在B部门处于主导地位。1国在A和B部门的厂商数量为国则分别为。令J→∞,则贸易小国相对于大国为无穷小,1国在A部门、2国在B部门的市场份额无限趋近于1,从而处于市场支配地位。由于结算货币选择策略主要取决于出口商的利润函数,因此主要讨论一般均衡条件下需求函数与成本函数所发生的变化。

(一)需求函数与成本函数

1.需求函数。假设部门间产品的消费替代弹性为1,而同一部门产品间的替代弹性μ>1,总体消费指数为:

笔者主要关注出口商所面对的进口需求,而货币先行约束暗示着2国名义收入等于其货币供给量,即。当出口商z以1国货币计价结算时,其需求函数为:

当出口商z以2国货币计价结算时,其需求函数为:

由此可得部门价格指数为:

可证明,当J→∞,,因此汇率由1国和2国的货币供给量决定。

2.成本函数。一般均衡条件下成本函数的形式基本保持不变。与局部均衡条件一致,假设每个厂商只能在国内销售或出口全部产品。由于贸易大国市场规模远大于贸易小国,因此假设在1国国内销售产品的可贸易部门厂商的资本规模相应较大。具体而言,可贸易部门i中厂商z的生产函数为:

为劳动投入,为资本投入,将后者假定为1。如果将成本与产出同时扩大至与资本投入相同的倍数,成本函数与式(5)保持一致。

与局部均衡条件相比有所变化的是,工资率总体上是一个随机变量。为与局部均衡分析尽量保持一致,首先考虑名义工资保持不变的情形,其次考虑实际工资不变。工资率由劳动力市场供需决定。借助消费效用函数,劳动供给由下述一阶条件决定:

标注H、E和I分别代表在1国国内销售、在2国销售以1国货币结算以及在2国销售以2国货币结算的厂商。对于非贸易部门而言,仅需考虑国内市场。最终,均衡工资率由劳动力市场出清条件决定。

(二)主要结论

命题3:在名义工资黏性条件下,对于货币供需的微小波动,1国出口商在选择贸易结算货币时会遵循如下策略:如果(μ-1)(η-1)<1,并且可以消除由于汇率波动所可能造成的1国与2国货币交易成本差额变动的负面影响,出口商会选择本币结算;如果(μ-1)(η-1)1并且1国在2国的市场份额可忽略不计,选择2国货币结算较为有利;如果(μ-1)(η-1)1并且1国在2国的市场份额较大,在考虑汇率波动对两国货币交易成本所造成影响的基础上,可能存在两个纳什均衡,一是所有出口商采用本币结算,二是所有出口商采用2国货币结算,此时出口商可采取一致行动使用本币结算。

2.实际工资黏性。当名义工资发生变动时,命题3中的结论会出现较大变化,此处主要考虑实际工资黏性的情况。选择效用函数为:

由式(22)可知保持不变,因此满足实际工资黏性,在此条件下可得如下结论:

命题4:实际工资黏性条件下,命题3关于1国的结论保持不变。

这是由于1国处于主导部门(A部门)的厂商在出口时多选择本币结算,从而贸易大国物价指数保持稳定,导致其结论与名义工资黏性基本相同。然而对2国(贸易小国)而言,命题3中的临界条件(μ-1)(η-1)>1会变为为2国非贸易部门(N部门)的市场份额。

上述变化表明,在充分考虑汇率波动对两国货币交易成本造成影响的基础上,2国(B部门)的出口商品更倾向于使用1国货币结算,因为1国出口商选择本币结算的行为会造成2国物价指数的变动,从而对2国造成影响。例如当2国货币贬值时,1国A部门出口商采用本币结算会导致2国物价指数上升,实际工资保持不变迫使2国的名义工资上涨。当2国B部门出口商采用本币结算时,单位出口产品的收入不变,但名义工资增加带来的成本上升会造成利润下降。然而,当2国B部门出口商采用1国货币结算时,单位出口产品以2国货币表示的收入上升,可以对利润下降起到缓冲作用。因此在实际工资黏性条件下,国家经济规模对贸易结算货币的选择策略具有一定影响。

六、贸易大国之间结算货币选择的一般均衡分析

沿用前述的三部门模型假设,1国和2国均具有两个贸易部门(A和B),一个非贸易部门(N)。两国均为贸易大国,1国在A部门处于优势地位;2国在B部门处于优势地位。1国在A和B部门的厂商数量为国则分别为

(一)需求与成本函数

1.需求函数。总体消费指数依然为其中αN>0.5。当1国出口商z以本币计价结算时,其需求函数同式(15);以2国货币计价结算时,其需求函数同式(16);2国部门价格指数同式(17)。均衡汇率水平可根据1国货币市场出清条件式(18)求得。

2.成本函数。在贸易大国结算货币选择策略模型中,由于1国与2国经济规模相当,因此在国内销售产品的可贸易部门厂商的资本规模相应较大的假设不再成立,假设在国内市场销售与出口厂商的资本规模不存在较大差异,其余条件与贸易大国与小国的结算货币选择模型相同。

(二)结论

1.名义工资黏性。沿用前述关于汇率在其均衡点处发生微小波动的分析逻辑,假设M和具有相同的波动幅度,可在=0处分析相对于的变化。根据命题1,可得如下结论:

命题5:在名义工资黏性条件下,对于货币供需的微小波动,1国A部门出口商在选择贸易结算货币时会遵循如下策略:如果(μ-1)(η-1)<1,并且可以消除由于汇率波动所可能造成的1国与2国货币交易成本差额变动的负面影响,出口商会选择本币结算;如果(μ-1)(η-1)>1并且1国出口商在2国的市场份额比较有限,选择2国货币结算较为有利。

与命题3相比,命题5的结论含义发生了实质性变化。由于贸易大国对于进口市场价格均具有一定的话语权,此时的价格影响力主要体现为相对市场份额优势,而非绝对市场份额水平,以下讨论两种极端情况:

(1)=1时边际出口商的利润函数。当(其余出口商均选择本币结算)时,边际出口商的利润函数为:

其中,ρ为两国货币供给量的相关系数。从式(23)可知,边际出口商的最优决策是选择1国货币结算,因为只要能够消除由于汇率波动所可能造成的1国与2国货币交易成本差额变动的负面影响,上式始终为正。此时利润函数一方面取决于出口产品的替代弹性μ,μ值越大,越不利于选择1国货币结算;另一方面,利润函数取决于1国A部门在本国市场销售的厂商对部门价格指数的影响力与同部门出口商对外国价格指数影响力的比值。由于μ>1,出口同类产品在本国市场份额较大、出口份额较小,即市场份额比率较高,不利于出口商选择本币结算。

(2)=0时边际出口商的利润函数。当=0(其余出口商均选择2国货币结算)时,边际出口商的利润函数为:

如果(μ-1)(η-1)<1,并且能够完全消除由于汇率波动所可能造成的1国与2国货币交易成本差额变动的负面影响,1国A部门的边际出口商仍然可以选择本币结算;如果(μ-1)(η-1)>1并且1国出口商在2国的市场份额比较有限,选择2国货币结算较为有利。由此可见,产品价格替代弹性、市场份额比率以及汇率变动所引起的两国货币交易成本的变化均发挥决定性作用。值得指出的是,由于贸易大国一方的货币往往即为代表性国际货币,如果两国货币交易成本的差额变动对采用进口国货币结算带来有利影响,便可能出现新的国际贸易结算货币。

2.实际工资黏性。与贸易大国与小国结算货币选择模型在实际工资黏性条件下的假设相同,当名义工资随价格指数发生变动而实际工资保持不变时,结论含义会发生实质性变化。

命题6:实际工资黏性条件下,贸易大国的物价指数均可能发生变动,由此导致名义工资变化。

与命题4不同的是,即使对于1国优势部门(A部门)的出口商而言,存在选择本币进行结算的纳什均衡的同时,也可能选择2国货币结算,其临界条件为(μ-1)(η-1)>2-1,为2国非贸易部门(N部门)的市场份额,同样讨论两种极端情况:

(1)=1时边际出口商的利润函数。当1国A部门其余出口商选择本币结算(=1)时,边际出口商的利润函数为:

在前述假设中>0.5,因此1国A部门出口商采用本币结算会形成一个纳什均衡,但须能够消除由于汇率波动所可能造成的1国与2国货币交易成本差额变动的负面影响。此时利润函数一方面取决于出口产品的替代弹性μ,μ值越大,越不利于选择本币结算;另一方面,利润函数取决于市场份额比率。如果较大,则1国A部门厂商在本国市场份额较大而出口份额较低,因此会对采用本国货币结算产生不利影响。

(2)=0时边际出口商的利润函数。当1国A部门其余出口商选择2国货币结算(=0)时,边际出口商的利润函数为:

若出口产品价格替代弹性足够小,满足,而且能够完全消除由于汇率波动所可能造成的1国与2国货币交易成本差额变动的负面影响,1国A部门出口商仍可以选择本币结算。若,边际出口商的最优策略是选择2国货币结算。与命题5的结论相比,在充分考虑汇率波动对两国货币交易成本造成影响的基础上,1国优势部门出口商选择2国货币结算的可能性有所增加,其临界条件由(μ-1)(η-1)>1变为

七、结论及政策建议

在一般均衡分析条件下,鉴于贸易大国对进口市场价格均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影响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的因素除贸易结构外,还包括市场份额比率,即国内市场销售厂商占本国市场份额与同部门出口商占进口国市场份额的比值。另外,区别于传统模型中贸易小国出口商易于采用大国货币结算的结论,贸易大国具有国内市场份额优势的行业在产品出口时也存在采用进口国货币结算的可能性,并且在实际工资黏性条件下,此种可能性有所增大。此外,贸易大国结算货币选择还受到由汇率波动所造成的两国货币交易成本差额变动的影响,如果此种影响对选择进口国货币结算有利,便可能会出现新的国际贸易结算货币。

中国在与美国、欧元区国家及日本的进口贸易中可选择产业内贸易作为推动人民币结算的主要方向,如果上述经济体某些出口产品的价格替代弹性较大并且市场份额比率较高,即其在国内市场占有较大份额而在中国进口中份额有限,便可由此确定推动人民币结算的重点目标。必须指出的是,出于结算货币的使用惯性以及外部效应,以美元为代表的贸易结算货币即使在汇率发生较大波动时,其交易成本上升的幅度未必明显,因此应尽快提升人民币的可兑换性并扩大流通范围,同时应尽量保持币值稳定。这对降低人民币相对于现有贸易结算货币的交易成本至关重要,同时为产生新的贸易结算货币创造条件。

感谢匿名评审人提出的修改建议,笔者已做了相应修改,本文文责自负。

①此条件的含义是在均衡点处选择何种货币结算对利润并无影响,因此最优价格可根据某个确定性汇率水平来确定,即根据包络定理,上述条件成立便可以不考虑汇率波动对最优价格产生的影响。

②式(4)式(7)借鉴了拜克德和温科普的文献。[13]

③η>1意味着成本函数为凸,即规模报酬递减。

④理论分析认为的变化结果不确定,此处假定出口国货币贬值可能导致其交易成本相对于进口国货币加速上升,因而导致

⑤式(9)式(11)借鉴了拜克德和温科普的文献。[13]

⑦式(13)~式(22)借鉴了拜克德和温科普的文献。[13]

⑧参见Eric Van Wincoop.How Big Are Potential Gains from International Risksharing?[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47(1)。[25]如果将非贸易部门的范围定义为包括传统服务部门以及由于贸易成本使得某些服务的消费仅能在国内完成的部门,αN的值会更高。

标签:;  ;  ;  ;  ;  ;  ;  

人民币贸易结算的影响因素:大国博弈视角下的一般均衡分析_一般均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