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程的高中化学教学改革方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改革论文,新课程论文,方向论文,高中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突出过程性目标,落实科学探究
为了提高课堂45分钟效益,传统教学习惯于讲要点、难点,练重点,“知识陈述+范例点评+练习题”的教学方式成了高考致胜的法宝,成了教研活动中的“示范课”,教师的水平体现在“讲”得好,“猜”得准,学生的水平体现在“记”的牢,“练”的熟。随着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这种错误的评价受到普遍的批评,提倡的是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能建构知识的过程。为了让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主动建构、理解概念,获得方法,发展学科视角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努力创设富有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例如,化学新教材中对《水的电离》的叙述为:“精确的实验表明: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能发生微弱的电离生成”。传统的教学让学生被动接受,机械记忆,并在反复练习中对“水是微弱电解质”和“水的电离方程式”进行巩固。本人曾对《水的电离》一节内容做过省级教学研究展示,受到同行好评。以下是有关的片断:
师: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生1:提高问题建立猜测与假设制订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师:根据书本对“水的电离”的叙述,请你提出问题。
生2:设计怎样的精确实验才能证明水是微弱电解质?
生3:水(H-O-H)电离为何是生成,而不是生成?
师:根据上述两个问题,请你作出假设。
生4:假设水是电解质,那么水能导电。
生5:假设水电离生成,那么水呈酸性。
师:用什么实验可证明水导电?用什么实验可证明水的酸碱性?
生6:用导电实验中灯泡发亮证明水导电。
生7:用石蕊试液显红色,证明酸性。
生8:用灵敏电流计指针会偏转证明水导电。
生9:用PH试纸测出PH<7,证明酸性。
师:根据上述4位同学的方案进行实验,并汇报结果。
生10:灯泡不亮,但灵敏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生11:石蕊试液不变色,测出PH为7。
师:上述实验结果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12:纯水是极弱电解质。
生13:纯水不呈酸性,而呈中性,因而推导出水电离不生成,而生成。
师:上述探索过程中,同学们有何感想?
生14:读书要多质疑,不能照教材死记硬背。
生15:解决问题要遵循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生16:思考过程中要相互交流,实验过程中要相互合作,这样考虑问题更周到,实验操作更顺利,大家也提高得更快。
生17:……
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并非事先教师程序化设计的结果,往往是在学生对问题的质疑中使探究过程逐渐推向深入。记得有一堂化学课中,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除去中少量的杂质?
学生很快得出选用饱和溶液洗气。不知哪位学生说了句,怎样除去中的呢?老师说,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全班同学提出了许多物质均被否决,因为会反应的物质一般都会反应。难道此题无解?不可能!一定有特殊方法。学生们来劲了,思路也开阔了。有同学提出用物理方法,先把混合物液化,再蒸发,先挥发出沸点较低的,剩下是液态。有同学提出,先用化学物质吸收,逸出,再用化学方法重新生成。根据这一思路得出两种方案:
请设计实验上述两个方案的具体实验方案?老师向同学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而言之,我们的课堂教学除了落实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目标外,还应重视学生探究能力方面目标的实现。通过教学活动,真正体现通过化学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实现化学教育的价值。
目前,在化学教学中出现了过分强调学生的表现,盲目追求学生“兴奋点”的倾向。课堂上各种情景、多个问题轮番轰炸,学生问答、演练、讨论接连不断,表面上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渐渐远离化学知识规律。“议而不究,乐而不学”,成了浅层次上的热闹课。学生的自主性究竟是自主的行为,还是自主的思维,认识模糊。值得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我们认为,重视科学探究,不是不要教师的讲解和指导。尤其在学时所限情况下,应减少学生的盲目探究,并非所有探究都是有意义的体验。
二、合理选用教学资源,拓展教学时空
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具体生动的素材,同时也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供了平台。新教材是教学资源的重要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发挥教材中各栏目的教育功能,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如“资料”“阅读”栏目以接受学习为主,“讨论”栏目以探究学习为主,“家庭小实验”“研究性课题”以体验学习为主,实现多种教学方式的融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以新教材为依托,积极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如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资源、图书和实验资源、社会自然资源等。本人所在学校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开发应用走在了全省的前列,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把现代技术引入课堂,把学习内容变虚为实、化远为近、促静为动,使微观内容宏观化,使抽象内容具体化,加深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的网上阅读,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要求。每位化学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资源素材库,备课时可随时调用。我校的化学教师积极参与《基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教学设计》的课题研究,教师信息技术开发的意识,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自觉性不断提高。
现代课程论认为,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创造者,所以,教师除了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外,还要进行“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具体地说。就是除了校内已有“教学用书”“实验室”、“图书馆”“电教媒体”、……,还要利用“工厂”、“农村”……,尤其是要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看到、听到的信息(如大自然、电视、报纸、网络等)中去获取低起点、多角度,贴近生活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感受“科学知识就在身边”的体验中激发出极大的求知欲,更真切地感受化学对推进人类文明所做的重要贡献。学生可在课外去实验室自主实验,去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自主查阅资料,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但不是唯一场所。教学时空的开放指的是校内外、课内外学习活动一体化。例如,我们在教学中,结合《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时,带学生参观热电厂,请工程师介绍煤是如何转化为电能的;上到《卤素》时,带学生参观自来水厂,了解自来水消毒的情况;学到《硫和硫的化合物、环境保护》时,带学生参观化工厂或污水处理厂,了解空气净化和污水处理问题等。
但值得重视的是,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是要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不能滥用。目前,有一种过分强调教学媒体作用的倾向,刻意追求形式化。无论是公开课,还是日常教学,不少老师热衷于使用计算机进行教学辅助,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教学效益。但一节课的几乎所有时间均通过计算机调控,何以体现教学的自主性?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在于教师和学生的交互作用,不是机器所能代替的。我们必须反思,教师使用PPT教学,如何避免内容因过分预设限制学生的自主性,如何避免因容量大加重学生负担的倾向。更值得指出的是,化学教学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实验,过多地依赖多媒体技术生成的“屏幕实验”无法代替真实实验。
三、体现人文内涵,强化课程的教育功能
“人文精神”是化学课程教育价值的重要体现,在新课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中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新课程明确提出了“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系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为化学教学改革指明了具体的方向。
三千年前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多塔戈告诉我们:“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塞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一位教师就像一颗火种,若能点燃学生,真正有潜力的人就会脱颖而出。教学中的一个问题、一则实验,在教师的不经意之中或许打开了学生通向化学殿堂的大门,激发学生对科学终身的追求。例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早年就是在中学化学蔗糖与浓硫酸的“黑面包”实验中,体会到了发现的快乐,从而使他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终在“生物大分子结构测定”中取得了成功。
科学求“真”,人文求“善”。“善”就是道德观念,法律意识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科学成果好比一把双刃剑,它既带来“用之以治则吉”的福祉,也带来“用之以乱则凶”的祸害环境恶化、食品安全等问题呼唤我们化学教育要重视人文教育。教学中既要关注化学原理的应用,也要指出可能导致的社会问题。是学生认识到化学的应用成就巨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类的粮食危机、能源危机、材料危机、药物危机,但也不可避免地对环境、对人类键康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化学必须为社会服务,必须将社会的责任感放在首位。一个在现实中发生的例子给我们的重科学、轻人文教育敲响了警钟:“金球最大冰毒案”主犯刘招华,用新型的化学合成方法制造出12.36吨高纯度的冰毒(市值55亿美元),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他在中学时化学学习成绩很好,案发时在他家中发现有关化学书籍就有一米多高,在研究“冰毒”合成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刘招华事件”值得引起我们深思!
四、重视学科思想,揭示化学知识的规律
高中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化学的学科思想、研究方法对教师教学思维的形成、优化和学生能力发展关系意义重大。
在学习抽象的化学知识时,教师应结合模型分析、通过类比等方法使学生领悟概念;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理清知识线索,形成“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的观念;在学习化学计算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守恒思想”及其应用。在结合讨论“合成氨适宜条件的选择”和“硫酸厂厂址的选择”等问题时,需要对各种因素全面考虑,权衡利弊,从而使学生体验解决复杂化学实际问题的方法。
化学实验是体现学科思想、揭示化学知识规律的重要工具,在教学中怎样强调都不过分,目前,在化学教学中存在轻视实验的现象。不少教师不做实验或少做实验,更谈不上深入研究实验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启迪。这不仅表现在化学物质的教学中只讲反应原理,不讲具体的实验过程,不亲自动手实验操作同时某些高考实验题也偏离实验导向。不少习题违反化学规律,追求理论推演或数学技巧,成为缺乏实验依据的“伪题”。这种现象至今仍有发展的趋势,应当引起广大教师的深思。我们要向重庆巴蜀中学的刘怀乐老师学习,精心研究实验,在实验中发现求索学问,发现规律,体验乐趣,在实验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良好的科学态度。
化学教学改革涉及的因素众多,本文仅以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引子,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以引起广大同行的关注,并积极投身于对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改革问题的深层讨论中。当前,必须认识到“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的危害性,结合现实问题踏踏实实研究才能推进高中化学课程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