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济发展中的通货膨胀治理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膨胀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发展将带来怎样的结果?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通货膨胀困扰的哪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上我们的经济目标究竟是治理通货膨胀为主还是强调经济的增长?如何采取有效的政策走出通货膨胀又避免经济的衰退?这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是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通货膨胀的过程及其后果
通货膨胀不论发生在当代西方还是东方的经济生活中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它是由于纸币发行过多,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需要引起贬值并伴有持续性物价上涨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当人力、物力与财力未被有效的配置,经济的发展蕴藏着极大的潜力时,政府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略超前于经济的增长来刺激经济,使投资、消费、就业具有联动的作用,产量及国民收入不断增加,物价随之缓慢上升。政府从中获得最大的益处。而货币流通速度逐渐由正常转为慢速,人们称它为温和性的通货膨胀,表现形式通常是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第二阶段,随着货币供应量的继续增加,经济增长速度减慢,直至停滞。就业由饱和转化为过剩,投入的货币未激发资源的有效配置,而是被物价吸收,货币流通速度由慢渐快,成为推动物价上升的因素,不幸的是,政府对其危害认识不足,为保持经济的增长,仍增加货币发行,此乃为中速通货膨胀。
第三阶段,经济开始衰退,人们对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及对这一过程的发展形成共识并产生预期,为使损失减到最小,货币流通速度不断加快,原料价格与工资的增加追赶物价上涨,初级产品与最终产品轮番涨价与新增的货币一起推动物价的大幅上扬,通货膨胀已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人们称它为快速通胀,表现形式为成本推进型通胀。
几乎所有的通货膨胀国家都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但这三个阶段并非是完全割裂的,有其连续性,有些现象在第二阶段受到抑制,也可能在第三阶段得到充分的表现。最终使整个经济陷于滞胀的泥泽。
通货膨胀破坏了整个经济环境的正常秩序,生产结构比例失调,价值尺度的不稳定,导致价格体系的混乱,投机盛行,表现为工不如商,商不如投机,为市场创造了获取暴利的机会,商品劳务质量下降,企业经济行为短期化,对未来失去信心,各生产部门利润分配不平衡,资金流向非生产部门,资源因此大量浪费,社会生产经济效益差,失业率上升,政府靠提高税收来增加财政收入,则企业毛利提高,通货膨胀居高不下,靠提高贷款利率降低通货膨胀,则企业成本上升,靠增加工资及提高初级产品价格来平衡物价结构,改善因通货膨胀造成的收入不均、利润分配不均现象,反而使它成为推动物价上升的动力。
二、我国经济已进入了通货膨胀的第二、三交替阶段
治理通货膨胀首先必须明确我们处于哪一个阶段。根据下列统计资料我们作分析研究。
经济增长率:90年5.2%,91年7.7%,92年13%,93年13.4%;
零售物价上涨率:90年2.1%,91年2.9%,92年5.4%,93年13%;
综合物价上涨率:90年5.6%,91年4.2%,92年5.1%,93年19%;
零售商品价格总额:90年8300.1亿元,91年9415.6亿元,92年10993.7亿元,93年13592.6亿元。
实际货币流通量:90年2644亿元,91年3178亿元,92年4336亿元,93年6146亿元;
货币流通速度:90年3.14,91年2.96,92年2.53,93年2.215。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综合分析我们看到随着流通中货币量的增加,零售物价从90年至92年缓慢上升,综合物价则波动幅度很小,经济保持强劲增长,但货币流通速度却逐年下降呈递减变化,可见货币量的增加并不马上表现在物价上涨上,而是表现在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上,这是因为人们对手持货币还有幻觉,政府通过大量发行国债吸回流通中的货币,银行通过提高利率及保值补贴来引导储蓄,动员货币回笼。使90年3.14的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至92年的2.53,大量的货币沉淀缓冲了物价上涨,使物价上涨的幅度小于经济的快速增长,由于流通中货币量的增加被货币流通速度减慢所稀释,人们不能够觉察出现金过多导致的通货膨胀,这是通胀初期的表现。但93年经济增长与92年相比速度放慢,物价则大幅上升,与货币流通速度拉大距离,零售物价与经济增长率逐渐接近,并有不可遏止上升的趋势。综合物价则跃居经济增长率之上,货币流通速度已下降为2.21,与正常流通时期的1比8.5速度相去甚远,很显然物价上升的动力已不是经济的强劲增长,而是流通中货币量的增加。这时候人们已经清楚的看到了通货膨胀。
从这一情况的变化我们可以确定我国的经济发展与通货膨胀正处在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发展的临界点上,滞胀已经形成,人们对经济的发展,通货膨胀的预期及心理承受力几乎都处在临界点上。若不及时治理,经济就会走向衰退,货币流通速度将加快,即使控制货币发行量不增加,流通量也会因周转快而增加,从而推动物价上涨。靠增发国债终有一个限度,何况这一限度也已被充分的利用了。
通过增加货币发行来刺激经济的增长并具有持续性,这一认识导致推行扩张的货币政策。事实上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在于:科学管理下的生产结构合理化,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货币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是暂时的,依赖于他则陷入滞胀的泥泽。
三、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
确立通货膨胀的发展阶段有利于我们寻找与之相适应的对策,目前的滞胀还未到非采取强制措施经济就要崩溃的时刻,但临界点却是一个突破口,在此我们可以借鉴西方治理70年代滞胀的经验。
美国总统里根在这方面是最有成效的,他采取了紧的货币政策与松的税收政策,提高利率,放松金融环境,高利率使贷款成本上升,在通货膨胀下企业获利艰难,但他又采取了减少所得税的税收政策,使盈利企业在所得税的优惠抵消了贷款高成本的损失。这样一松一紧的政策促使企业追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用高新的科技来实现社会的再工业化。而那些劳动生产率低的企业效益差,成本高,享受不到减少所得税的优惠而在技术革命中淘汰。同时高利率吸回了社会大量的游资及外资,降低了通货膨胀率,恢复了经济的增长,带动了就业与消费。从中我们发现里根政策的精萃之处在于治理通货膨胀与改善经济环境,促使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尤其在利用税收政策与利率政策的互补上极具引导作用,而我们的税收与利率政策往往流于形式,税收杠杆仅从增加财政收入的角度考虑,忽略了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一面,利率杠杆仅为紧缩而提高一个阶段,缺乏宏观调控的适度弹性。两国情况虽不同,但通货膨胀是共同的经济现象。若政府能将两项政策结合起来营造降低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的环境,那对滞胀的认识就到达一个更高的境界。不论里根的财政赤字如何庞大惊人,外贸逆差副作用有多深,但在治理国内滞胀问题上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宝贵经验。
几年来的情况表明,中国经济的增长并未走到尽头,资源未被充分的利用,科技作为生产力还是潜在的动力,是通货膨胀抑制了经济的增长,投机误导了资金的流向,正常的生产秩序与结构被破坏了。如果用牺牲经济增长,增加失业来换取通货膨胀的根本治理是极其痛苦的过程,同时将失去中国经济腾飞的国际环境、气候与时机。必须推行一种松紧相宜的税收政策与货币政策,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营造一个能促使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与经济效益的环境,使经济未遭受巨大阵痛而走出滞胀。
具体对策从两方面入手实施:
一、宏观调控的对策
1.首先政府自身要严律,严控货币供应量,在确立经济发展规模与增长率的基础上确定货币发行量,并公开宣布业已确定的具体数额及货币政策。降低企业与公众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增强他们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有利于引导企业安排产出与制定价格的合理性。
2.解决财政赤字的主要途径是开展公开市场业务,依靠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债券来融通调剂政府自身资金的短缺,并可将短期盈余部分贷款给一时资金短缺的金融机构,活跃金融市场,也可以减轻清一色银行贷款的压力,通过吞吐公债吸回流通过多的货币,有助于降低通货膨胀。这项业务的开展将克服政府依靠银行透支增发货币弥补赤字的弊病,也可缓解债券一级市场发行过多的矛盾。
3.财政支出除硬性支出外,近期内不再追加新的投资项目,基建规模不得扩大,已建项目要定期检查效率与资金使用情况,一些投资规模大,周期长,风险大,效益好的项目可由外资承包资金与技术,在利用外资的方式中,这是一项空缺,一切法律责任由他们承担,建成后几年内的利润由他们与政府双方分成,但对产品的成本、技术、价格及利润作海外国际市场调研开展竞争,并加以监督,克服盲目性。国际资本的过剩正在寻找这样的投资场所,而我们也正需要引进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与管理模式。
4.与商业银行改革相配套的宏观调控是运用存款准备金制度来提高存款准备比例,引进货款风险机制,收缩和限制其信贷规模。此项改革将带动再贴现业务的开展,使利率政策富有弹性,更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三大职能,防止信用扩张,商业银行的每笔贷款不得不考虑其效益与贷款能量和自身的利益结合起来。
5.试点创办一些流动性强有短期经济效益的公共事业技能培训中心吸纳失业人员,属半工半读性质,既交学费又有报酬,期限以一年为宜,可缓解治理滞胀的压力,但中国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开辟现代化的农村基地,变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单向流动为城市人口向农村作为的双向流动。
二、微观指导的对策
若货币发行量控制在适应经济增长的范围内,使再生产中的企业在提高科技劳动生产率中提高效益,资金就会重新流向生产领域,为此政府要运用经济杠杆营造这样的投资环境。
1.采取强有力的给企业发展空间的税收政策。税收杠杆要有弹性,对生产领域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尤其是初级产品的生产企业降低所得税税率,超过计划盈利的部分,所得税税率减征20%~50%,对流通领域税收比重要高于生产领域。尤其对反复流转的商品交易依靠税收严厉打击。综观全局税率的变动对投机的抑制不仅是只对热门的投资板块截流堵击,而是涉及了生产流通的各个领域。一定要将工不如商,商不如投机的局面扭转,鼓励工业生产。对流通领域周转快、效益好的企业所得税采取递减法征纳,这样资金的流向在税收杠杆的调节下逐渐趋向合理,资源的利用也找到优化配置。
值得强调的是,政府不能一律严征税收来增加财政收入,经济不增长,财政收入增长,其中大部分收入是通货膨胀的水份,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财政支出负担的增加。
2.银行信贷要鼓励生产领域有效益的企业发展生产,对生产领域与流通领域的贷款利率要有差异。贷款额度要坚持以销售资金率加以核定,即以每百元销售占用多少流动资金来考核企业的经济效益与资金利用率情况,尝试实行浮动利率贷款,掀起同行业之间的竞争,企业之间的债务拖欠问题在未实行破产法之前,仍由银行按时强行扣款划帐解决,对经济效益差的企业,银行除不予贷款外,还要对名牌企业、优秀企业、效益好的企业贷款引导兼并。激发企业追求科学管理技术革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热能,使全社会提高资金利用率及经济效益。
总之税收、信贷政策不是“双紧双松”、“一刀切”,也不能完全模仿里根的政策“一松一紧”。西方的经济环境与我们不同,企业能自觉地配合政府实现宏观调控,对市场机制的作用有很强的应变能力。而我们必须两者同步地采取紧缩与宽松、限制与鼓励相结合的政策,让企业自身在政府宏观调控与微观指导与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作出明智的别无退路的选择。
不久政府将推出房改政策,客观上将吸回大量的流通中货币,增加一笔数目庞大的财政收入。同时也是一次降低通货膨胀率的机会。有些类似于1950年全国财经会议“统一现金管理的规定”。一经实施货币流通量迅速减少,通货膨胀率则迅速下降,那是一次根本性的治理,而这一次仅仅是走出滞胀的一个机会,利用这个机会调整经济,推行有效的改革政策,才能摆脱滞胀,若仍采取扩张货币的政策,那么通货膨胀的临界点只能作出向上突破的选择。
通货膨胀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政府在治理时问题已经成堆,西方称之为九头蛇,斩掉一个头又长出两个来。因此我们在治理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控制货币发行量。起初效果并不明显,但要有坚定的意志及忍耐力,若短期内有明显的改善,特别是几个月内通货膨胀就下降了,往往给人以错觉,松动银根,追求经济增长刚好是踏上一个台阶,引发新一轮通货膨胀,并将创下新的高度,对此政府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治理滞胀的钥匙在政府手中。
标签:货币流通速度论文;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论文; 通货膨胀论文; 经济论文; 货币职能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货币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