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_市场经济论文

邓小平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_市场经济论文

邓小平与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路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大指出: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如果说,毛泽东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那么,可以说邓小平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邓小平开辟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邓小平是怎样开辟这条道路的?邓小平开辟的这条道路具有什么样的重大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呢?这是我们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总结我国五十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特别需要弄清的问题。

一、邓小平开辟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

邓小平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历来极为重视。他认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63页, 以下凡本书引文只注卷别和页码)毛泽东开辟的中国式的革命道路,我们把它称为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那么,邓小平开辟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呢?这条道路应当如何表述呢?这是理论界长期思考但没有取得共识的一个问题。我认为,要对这条道路作出科学的概括,必须依据邓小平理论的有关思想,体现出如下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这是一条社会主义的道路。邓小平多次指出“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我们采取的所有开放、搞活、改革等方面的政策,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第三卷,第110页)他强调中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他说:“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了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第三卷,第206页)中国搞现代化,只有靠社会主义, 不能靠资本主义。他认为,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的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这样才是真正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这是一条改革开放的道路。邓小平在探索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深刻认识到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中存在一系列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靠计划经济的旧体制实现不了现代化。因此,他最早提出了通过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张。1978年,他就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第二卷,第150 页)在提出改革的同时他还提出了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实行开放政策的主张。他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我们搞建设……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但是光凭自己的经验和教训还解决不了问题,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落后,就必须开放。”他坚信,改革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开放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因而他把改革开放作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组成内容。他曾说过:“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这样一系列方针政策,走上了新道路。这些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和开放。”(第三卷,第266页)特别是,他认为在各项改革开放措施中,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是改革开放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突破。

第三,这是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道路。邓小平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必须是一条从中国国情出发,符合中国实际的道路。搞现代化建设也好,坚持社会主义也好,改革开放也好,都必须实事求是,符合中国实际。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第一次使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规范用语,并明确地把现代化建设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内容进行了阐发。他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第三卷,第2~3页)又说,“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三卷,第63页)总之,从中国实际出发,符合中国实际,适合中国国情,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要求和规定。

综上所述,邓小平开辟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可以简要地概括为是一条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相结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的道路。

二、邓小平是怎样开辟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

开辟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是一件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那么,邓小平是如何开辟这条新道路的呢?

首先,邓小平通过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深刻地认识到,要开辟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普遍原理两方面的情况都作出清醒的科学的分析。为此,邓小平以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的大无畏精神,对这两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断。一方面,对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即我国的实际,他否定了那种对我国社会性质超阶段的“左”的判断,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这是我国最大的实际,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另一方面,对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普遍原理即反映不同国家解决社会主义建设矛盾普遍性的规律性的东西,他提出:科学社会主义在实际斗争中发展着,我们不会让马克思主义停留在几十年或一百多年前的个别诊断的水平上。绝不能要求马克思、列宁为解决他们去世上百年、五十年后的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样,邓小平同志就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两个方面的情况都作出了科学的分析和判断,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和开辟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邓小平围绕着寻找和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工作,解决了与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他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那些经过实践检验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普遍原理,如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和共产党领导等基本原则。结合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探索和制定了这些基本原则的具体实现形式。例如,在邓小平的倡导下,我们党依据社会主义要消灭私有制的普遍原理,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的经济结构;依据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普遍原理,制定和实行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依据关于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原理,坚持和发展了人民民主专政及其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依据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坚持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及政治协商制度,等等。这些重要举措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为开辟中国式的现代化新道路提供了密切相关不可或缺的前提。

最后,邓小平清醒地认识到,当代中国的中心任务和迫切要求是实现现代化,只有找到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才称得上是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现实的情况是,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和普遍原理在马克思主义已有的理论中还远不够成熟或者付诸缺如,因而怎样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乃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一个全新的时代性课题。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已经不可能像毛泽东开辟民主革命道路那样,将既有的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而是首先必须要创造性地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理,从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实践中总结和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现代化的普遍原理,然后才有可能进一步将这一普遍原理运用于中国的实际。

为了解决这一根本性的问题,邓小平显示了一个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者的卓越智慧和胆识。他提出:“搞现代化,我们既缺少经验,又缺少知识”,“光凭自己的经验和教训还解决不了问题”,还“要吸收国际的经验”,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式”。(第三卷,第266页、第373页)所以必须如此,道理在于,虽然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搞的是资本主义现代化,但既然是现代化,其中就包含着现代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还没有成熟的理论和成功的先例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通过总结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乃至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过程的经验,从中剥离剔除其反映资本主义本质的东西,总结和概括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并把这种一般规律创造性地运用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

具体而言,邓小平以其广阔的世界历史眼光,在对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经验教训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揭示了实现现代化所必须遵循的一般规律。这包括:必须实现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必须实现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必须实现从闭关锁国向对外开放的转变;必须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等等。邓小平所要致力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在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将这些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与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的特殊国情相结合,找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殊规律,开辟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来。1979年,他就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85年,他明确指出:“多年的经验表明,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们要吸收资本主义中一些有用的方法来发展生产力。现在看得很清楚,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搞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相结合,进行一系列的体制改革,这个路子是对的。”(第三卷,第149页)1992年, 他在南方讲话中强调:“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第三卷,第373 页)正是在这些艰难探索的基础上,邓小平终于找到和开辟了以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为标志的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这既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创新与发展,也是他对中华民族振兴的伟大历史贡献。

三、邓小平开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邓小平开辟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这表现为:

第一,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是邓小平理论破题的标志,它创造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正像毛泽东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破题的标志一样;邓小平开辟了一条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也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破题的标志。这是因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多方面的内容,但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是核心内容。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论的众多任务和内容中,只有在这个中心任务和核心内容方面取得根本性的突破,才能够称得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破题了。而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正是在这个中心任务和核心内容上取得的根本性突破。

如果说,在马克思的时代,社会主义只有建立在大工业的基础之上才会成为可能;那么,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竞争共存的当代,社会主义只有实现现代化才有可能取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相对优势,才能生存、发展并最终站稳脚跟。而世界发展的历史表明,不搞市场经济就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上没有过发达的市场经济,现实中生产力极为落后,与发达国家存在着极大的差距,尤其需要通过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人们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看作是水火不相容,在这个问题上不敢越雷池一步,因而对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始终没有能取得根本性的突破。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与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特殊国情相结合,开辟了通过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新道路,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重大的理论成果,是这一理论破题的最根本的标志。在中国只有这条道路没有其他道路能够引导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标志,它创造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模式。

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相结合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特别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党的中心任务的转变,必将开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新的探索过程。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在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上,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胜利。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三十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作比较,我们还会发现它们的模式是不尽相同的。如果说,第一次飞跃的模式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那么,在第二次飞跃中,由于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普遍原理,特别是实现现代化必须搞市场经济的这一普遍原理,在马克思主义的原有理论中还没有形成,因此,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总结和提炼出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现代化的普遍原理。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依据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总结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各个个别国家现代化的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来了实现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然后又把这种一般规律运用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从而开辟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显然,这是对第一次飞跃的模式的创造性发展和更新,是一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模式。我们党称这种新模式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种新模式涵盖包容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但同时又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方面的最新实践、最新探索。

第三,中国式的现代化新道路的开辟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它为马克思主义的振兴提供了重大的历史契机。

长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中,形成了一种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简单化理解,同时与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将很快消灭商品经济的看法不无关系。这种传统观念不仅使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中越来越处于不利的态势,而且造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停滞。这种理论的停滞大大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和指导实践的功能。邓小平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新道路,这是对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极大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极大发展。这种突破不是细枝末节的突破,这种发展也不是个别结论的发展,这是对社会主义理论基本框架的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大发展。以此为契机,马克思主义获得了重新振兴的巨大历史推动力量。在当代世界,以中国实行的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为突破口,马克思主义的队伍在重新集结,马克思主义的市场经济理论研究正在酝酿着重大突破。

标签:;  ;  ;  ;  ;  ;  ;  ;  ;  ;  ;  ;  ;  

邓小平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