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校武术动作教育系统建构之研究论文

我国学校武术动作教育系统建构之研究论文

我国学校武术动作教育系统建构之研究

戴国斌,李文博,周 延

(上海体育学院 中国武术研究中心,上海 200438)

摘 要: 助力国运昌盛与国脉传承的学校武术,需从武术运动技术的最小单位入手,从“动作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动作教学方式的对练化,动作教学目标的教育化,动作竞技方式的纷呈化”4个维度以及用对应的11种方法建构动作教育之系统,并在武术动作“教、练、赛”地基上构筑学生体质、心理、人格发展之大厦,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塑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民。

关键词: 学校武术;武术文化传承;动作三元素;武德;教学手段;竞技方式;文化软实力

1 前言

鉴于现行武术教育多为现状调查研究、政策性研究之现状,研究根据全国学校武术联盟五年多来全国范围的教改实践,结合中国武术历史传承之传统和现代教育之要求与现代体育竞技之经验,在“作为助力国运昌盛与国脉传承的学校武术[1],需以武术动作为媒介、载体、中介而实现其教育功能”的命题之下,为改观学校武术教学与锻炼、创新学校武术赛事,将武术动作教学升华为动作教育,而建构学校武术动作教育的方法论系统。

2 学校武术动作教育的新系统

在谈论动作、动作技术时,需知晓与之相关的“行为”和“行动”概念。西方行动哲学根据其意向性而区分为“行为与行动”两者,如美国哲学家约翰·赛尔就认为“行动是自发自愿有意向的行为”[2]。其实,“动作,行为,行动”三者虽然分属不同领域,“体育说动作,文化谈行为,哲学称行动”,但究其实质三者还是具有其内在的关联性。例如,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眼中,人之动作或行为是我们了解其心理的窗口;在人类学看来,人之行为或行动又是我们深描其文化的对象,是我们破译其文化的“密电码”;在哲学看来,人之行动与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密切相关。这样看来,人类教育应存有这样的预期:它要以动作改变人的行为、影响人的心理、作用人生的行动、传承其文化,人之教育可谓是动作的教育。同样,助力国运昌盛与国脉传承的学校武术也应由作为武术运动技术最小单位的动作入手,以此继承武术文化传承实践“德艺兼修”的传统,更大程度地发掘武术文化传承的教化价值,进而将武术教学升华为武术教育。

新时代学校武术的动作教育,既需面向未来地树立“以武术动作健全学生的身心、塑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改目标,也需吸收外来地借鉴现代教育理念、不忘本来地继承中国武术文化实践的历史经验,深究武术动作的教育意义。对此,为丰富动作体验之渠道,深化动作之理解,提高动作教学质量,升华动作的教育性,拓展动作的竞技性,研究从“动作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动作教学方式的对练化,动作教学目标的教育化,动作竞技方式的纷呈化”4个维度11种方法,理论性地构建学校武术动作教育之新系统。

2.1 动作教学手段“由一而多”的多样化

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是强化复习环节、提高动作教学成效的保证。从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看,武术动作教学并不仅仅只有动作的分解与完整教学法,还可以继承武术文化、传承历史经验,以“正反左右动作的六套化、身心配合的六合化、身体摩擦的浑圆化、动作元素的变奏化、动作性质的分类化、动作名称的形名化”等多样化教改实践,丰富武术动作教学之手段,增强武术教学兴趣和吸引力,深化动作理解,推进动作技术的文化性教学。

(1)正反左右动作方式的六套化

武术文化实践的摩擦性训练,是“以空气为练具”(向恺然语)[8]的“空气中游泳”(王芗斋语)[9],它经过易感知的“水摩擦”(想象的水摩擦)而抵达难体验的“气摩擦”,并在“由水而气”渐进的摩擦性训练中体验四面八方的阻力、练就动含四面八方劲力的浑圆力[10]

“新授”与“复习”,不仅具有中西之异,而且也存有传统与现代的转型之变。在传统社会,中国的教育学更多地谈复习之方式,而有“温故知新”之说;现代社会西方主导的教育学则更为关注新授之环节,而在制度设计上表现为不同新授内容的组合[3]。反映到当前武术教学之实践,其10课时教学计划的安排常常是“8次新授、1次复习、1次考试”的组合,这与传统武术一辈子练一套拳的“1次新授、8次复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可见,如何变换练习方式、丰富教学手段,上好复习课、扩大复习课的比例、改变现行教学计划的结构,既是学校武术教改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武术动作教育的突破口,还是学校武术需向传统武术千百年文化传承实践学习的地方。因为,唯有复习方能深化理解、掌握技能,唯有复习方能实现武术学习的心理影响之目标。

不难看出,“身心配合六合化”的动作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你自己”的身体教育的重要组成[6]。它不仅为学生的动作理解制度设计以“由外部转向内部”的路径选择,是推进学生武术认识“由表而内”深化的导向,也是武术动作教育由身而心的升华。“身心配合六合化”的动作教育,反映武术文化实践对人体运动“身心、内外、上下、左右、前后”等多重二元对立的统一观。

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8.00%、治疗效果为96.00%,参照组患者不反应发生率为80.00%、治疗效果为60.00%,组间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身心配合的六合化

在以动作方式的“拆喂陪练”、“一套六练”深度开采武术动作文化意义或教育性时,传统武术还探索“身心配合六合化”的动作教育经验。其六合化,经过2个版本的五合[5]、不同内容的六合之后逐渐形成如今流行的“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的外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内三合组合的“身心配合六合法”。

学校武术动作教育之改革,需将传统武术专业化的“六合”转换为青少年可以理解、学校武术教育可以实施的“新六合”,以“两臂的配合、上下肢的交叉配合(左臂与右腿、右手与左脚)、四肢与躯干的配合、眼神与身体动作配合、呼吸与身体动作配合”,丰富复习课的教学、深化动作的理解、提高动作的质量。

传统武术复习课的历史经验是,既有左趟也有右趟,并且不论是左趟还是右趟又都有“双手、左手、右手”之异,传统武术将其称之为“一套六练”[4]。也就是说,在套路教学新授左趟双手之后,反方向的右趟、左右趟的左手式与右手式,既可成为学校武术复习课的新设计,也可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甚至是合作性学习的新内容。换言之,复习并非是新授的简单重复。“一套六练”复习法的右趟演绎是对左趟的反向强化、左与右分式复习是对双手的深化理解。

(3)身体摩擦空气的浑圆化

尽管服务量不断增长,但是因为管理效率提升,医院的检查预约时间逐步实现精准化。过去,患者的候检时间往往是“上午来或下午来”,比较模糊;如今,时间精确到更具体的时间段,患者只需要提前30分钟到医院即可。

在向内深掘动作意义时,武术也向外以身体摩擦空气的身体体验,而探索动作教育外向化路径。在此,郝为真将太极拳的文化实践比喻成“水中运动”,区分为“立水中、任意浮沉、行于水面”三重意境,而以身置水中的想象体验,训练身体运动的摩擦力(孙禄堂《拳意述真》)。同样,以有川流不息之表现旧称“川掌”的八卦掌的文化实践,也将其步法名之为“蹚泥步”,并以“步似水中”“曲腿蹚泥”“蹬脚摩胫”之提示(姜容樵《八卦掌》)、“步若趟泥的‘一意’”“步之起落的蹬踢摩探踩的‘五劲’”的“一意五劲”之概括[7],专攻步法的摩擦性训练。

“学”“习”因含义交集、相互关联而被组合成为一个词组,但从中国教育语境《论语》文本“学而时习之”之语句细究其义,“学”与“习”还是有所差异,而分指教学的两个阶段、两类活动:“学”更多为新授,“习”则更多是复习。

武术文化实践的摩擦性训练为学校武术的动作教育探索了宝贵的经验。学校武术的动作教育,既可像太极拳那般以慢动作细致地体验身体动作与空气的摩擦,也可似少林拳追求拳风、刀风那般以快动作的方式体验身体动作的气摩擦,还可以身体局部动作与身体整体动作“气摩擦”的组合、由局部而整体之路径,拓展动作教育的路径,深化动作教育的进阶与层次,设立动作质量的新指标,丰富武术动作的复习法,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动作教育的教学绩效。

(4)动作三元素的变奏化

关于动作的文化系统,武术分别从“踢打摔拿”4种技法、“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8条身体规范、“动与静、起与落、站与立、转与折、快与缓、轻与重”12类动作效果的审美意象的区分出发,而将其概括为“四击八法十二型”。但从动作教育的视角来看,我们还可将其提炼为“动作轻与重的‘力度’、动作快与缓的‘速度’、动作开与合的‘幅度’”等三大元素。

在学校武术的动作教育中,一方面应该围绕动作“力度、速度、幅度”三元素,组织新授的教学环节,促进学生的动作理解,强化学生动作规范的教学,构建套路或格斗动作三元素的模式结构,另一方面也可以“力度、速度、幅度”三元素的变奏——将本应强发力的动作变成弱发力,将原应快速的动作替换以慢动作,将原本大幅度的动作变小幅度(反之亦然)——不仅可反向理解拳种风格、动作特征,而且也可丰富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完善复习课对新授课分解教学的完整化之不足以及复习课对动作简单重复的枯燥乏味,并为增进武术教学的效果、促进运动技能的掌握、提高动作质量与技术水平所必须的重复练习奠定兴趣教学之基础。

在动作名称的“名”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武术动作名称“审美化命名”的成果,深化学校武术动作教育的美学教育和文化教育。以太极拳“云手”动作教学为例,可从中国人关于“云”的理解丰富教学的情趣性。在“‘云’者不仅是物理的水汽,还有运动的轻盈而有似纱如棉的比喻,有运动的流畅而有‘行云流水’之说”解释中深化动作的理解,在解释“云者,说也”“云者,作为天象,有云彩美丽奇幻之意”后启发学生思考“太极拳要说手之何种美妙”问题,进而将“如何练出千变万化”作为学习的新任务,以此促进学生探究云手动作“健康、技击”功用的学习与锻炼动机。

(5)动作性质的分类化

“以类观之”既是我国先秦时期重要的认知方法之一[12],也是人类认识世界万物的开始,还是研究与教学的起点。在武术的生成发展中,其“以类观之”形成了由动作技术的“踢、打、摔、拿”、动作方式的“长与短、刚与柔、开与合等”、训练部位的“拳、腿、腰、桩等”、训练路径的“内练与外练”、训练内容的“拳与械”、训练方式的“单练与对练”、文化样式的“套路与格斗”、文化功能的“体与用”等文化实践之系统。

武术“以类观之”的文化系统,既是实践的产物也是认识的结晶。武术分类文化也是学校武术提高动作教育质量、丰富新授复习环节的教学设计、拓展课堂教学后家庭作业的布置、充实学生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与探究性学习之方式弥足珍贵的优秀传统。

向恺然曾言道:“拳势不过攻守”“临敌不过正侧”[13]。从武术技击的本质出发,以动作的防守角度看,“五步拳正侧面防守具有几种类型?”(侧面有左搂手冲拳、虚步挑掌、歇步盖打,右提膝穿掌,正面有弹腿冲拳、马步架打)以及“正侧面进攻有几类”“上中下攻守的区分”,都可成为复习的新内容。同样,“有几类拳法、腿法”“有几种体位的起与落、速度的慢与快、幅度的开与合等类型”“哪些动作需要发力以及不同的发力点”,均可成为学校武术深化动作教育的教学内容。

(6)动作名称的形名化

2.在浦东开发区内,进口必要的建设用机器设备、车辆、建材,免征关税和工商统一税。区内的“三资”企业进口生产用的设备、原辅材料、运输车辆、自用办公用品及外商安家用品、交通工具,免征关税和工商统一税;凡符合国家规定的产品出口,免征出口关税和工商统一税。

于鹤轩来找主任,点了下迟恒采访陵矿危库治理工程的事,话一转,说教育局要做半个头版报道,三万,给你社会部做行了吧?主任找迟恒通气,迟恒分析:“这样交换,钱面上过得去,但我这个海宁日报社会新闻部的迟记者,今后还会不会被人踹出门,就不好说了。”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先秦时期的“正名”研究,从“名实关系、名的指称意义”两方面形成形名之学、名辨学或名学[14]。武术动作名称是其重要的文化现象,既蕴含不同拳种个体性认识的感性经验和直觉认识,也反映武术群体共识的理性认识,是武术认识逻辑发展的两种面向。换言之,武术的动作名称,既有直接明了地表明武术动作的方式与动作“形”相关联的命名法,如“弓步冲拳”,而具有先秦名学所言逻辑认识的痕迹,我们将其称之为“本质化命名”,也有看似与动作“形”关联性不高之“名”却曲径通幽地表示动作意境的命名法,如“燕子抄水”,散发先秦名学所说的直觉色彩,我们将其称之为“审美化命名”。

生本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和全面依靠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贯彻生本教育的理念,可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为学生才是语文课堂的主人,是语文学习的主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得太多,不见得就会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能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教学的效果受到影响,教学效率反而不高。以生本教育理念指导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要做到如下几点:

原为齐国“得一首者则赐赎锱金”的“技击”,在杨倞注之为“齐人以勇力斩敌者”(《荀子·议兵》)、孟康释之为“兵家之技巧”“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汉书·刑法志》)之后,其意义开始由国家性的军事制度之原义开始引申为个体性的“一种精神、作风”和身体性的“一套技术方法”。

除上述“力度的强弱改变、速度的快慢互换、幅度的大小调配”之外,学校武术动作教育的三元素变奏还可进行拳种化处理。以速度变奏为例,还可将学校武术“一校一拳”[11]的拳种动作节奏(如长拳动静疾徐的节奏)进行“太极拳式的匀速化、形意拳‘2慢1快’的抑扬法、南拳‘嘣—嘣—嚓’的三拍化”等变形,并在不同拳种动作“力度、速度、幅度”三元素“万花筒”的转动中,既可帮助学生洞见拳种动作三元素之斑斓,也可让学生在体验不同拳种不同动作速度的处理中深度理解“一校一拳”动作速度特征、透视“一校一拳”拳种关于动作速度的“独见”。

2.2 动作教学方式“由单而双”的对练化

在武术动作教学之方式上,需改变现行流行的“模仿—练习”的单练化现状,继承千百年武术传承“拆招喂招”陪练化传统,改造以对练化的教学方式,以此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间的互动性,体现武术动作的技击之本质,深化动作的理解与表现。

(7)动作拆喂的陪练化

在动作名称的“形”教学中,可在告知“本质化命名”的动作名称之后,让学生或自主或合作地探究动作方式与动作连贯。在学生具有一定武术学习的基础之后,动作名称的“形”教学还可作为学生课前预习的家庭作业。动作名称的“形”教学,既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还可在学生自学动作的大致路线后能让教师将更大的精力投放到提高动作质量之上。

武术也从“克敌勇气,攻防方法,攻防能力”使用“技击”的概念,并在其“由野蛮而文明”的历史发展中成为无法割舍的“乡愁”。在千百年文化传承中,为了体验动作技击用法、深化对动作方式的理解、提高动作绩效、增强动作表现力,武术不仅于传统武术的文化实践中形成了“将套拆散而练”[15]的“拆招喂招”拆喂法之方式,而且在现代武术的竞技训练中将其称之为陪练法[16]。学校武术可继承传统武术“动作拆喂陪练化”传统,从三方面推进套路教学对练化的新设计。

首先,套路教学“动作拆喂的陪练化”的教学设计,可回归武术的技击本质,深化学生对武术动作攻防的理解,强化学生间的人际互动,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如以2人一组的“对练”或1对2的“对练”,改变以往教师口令指挥下学生一遍又一遍的枯燥练习,激发武术学习、锻炼的热情。

其次,套路教学“动作拆喂的陪练化”之方式,也可以家庭作业之途径、学生与家长“1对2”或“1对4”对练之方式,将学校武术的教改延伸到学生的课外活动、走进千家万户,促进学校与家庭的互动,深化亲子活动,丰富中国人的“夜生活”。

最后,套路教学“动作拆喂陪练化”之教改,还可以贯彻到复习课,可以4个动作陪练的循环练习法,丰富武术复习课之形式,一改既成定势的“将分解动作连贯化”的复习课模式。

2.3 动作教学目标“由外而内”的教育化

在明确学生完成动作质量等具体教学目标的基础上[17],将动作教学上升到动作教育的学校武术,既可在“打练并进”的格斗教学探索武德教育的新路径,也需以“术道融合,立德树人”指导思想而将身体动作与其心理相关,推进武术动作教学的人格化教育和中国人培养。

(8)格斗动作的武德化

原为“国之大事”的“武术”(狭义地说是军事),在中国人对“武”具有“持戈、止戈”两种理解的地基上,武术的历史发展走出了“击与舞”两条道路[18],形成了“格斗与套路”两种文化形态。究其武术与军事的关系,武术以格斗保留军事“动武”的主要特征以及“持戈行军”之理解,以套路承续“止戈”之理解而探索出一套技击应然新系统。为此,2013年全国学校武术联盟在全面总结新中国学校武术教学改革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一校一拳,打练并进,术道融合,德艺兼修”的操作思路[19],第一次将格斗作为学校武术的教学内容。几年来,在“一校一拳”套路教学的基础上,不少学校还“打练并进”地开展了格斗教学实验,如上海市杨浦区开鲁新村第二小学的手搏、成都一些学校的斗剑、新疆师范大学的相子道、华南理工大学的长兵等。

关于动作教育的格斗教学,除了在体育视野下要形成一套技术系统和竞赛办法,还应有武德教育的制度性设计。与“武术”一样,“武德”原本也是军事的概念。公元前597年,楚军大败晋师,楚庄王以“止戈为武”“武有七德”拒绝了大臣“收晋尸以为京观”的请求(《左传·宣公十二年》),后有“武德”之词组。

军事的武德系统,不仅有“不列不鼓”关于战争公开性的规定、“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关于战争行为伦理性的界定,而且有“五十笑百步”后面隐藏的军事行为节制性的期待、“出师有名”对军事行为名正性的要求。在军事武德的基础上,武术以“鄙视偷袭、点到即止、倒地判胜负、见义勇为和为国为民”形成了自己的武德系统。由此可见,学校武术的武德教育需要在“抱拳礼、注目礼、鞠躬礼”等仪式性行为、“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等身体仪表与气质的地基上[20],探索“由心态到行为到制度”的文化实践新系统。

杭州市富阳区“两整一治”推进矿政管理成效显著(陈双兰) ......................................................................3-50

(9)动作方式的人格化

从技击观来看,武术拳种可谓是同一“假想敌”面前(或同样一拳进攻面前)不同应对方式的集合体。武术拳种不同技击策略的集合体,从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标志性概念“惯习”来看是一套独特的身心运动模式[21]。这套独特的身心运动模式,根据西方应激理论“人类面临应激出现两种反应:一是逃避,二是战斗”[22]的研究成果,可粗略地区分以下三大类型:第一、二类如西方应激研究所言,分别是挑战的“迎拳而动”、回避的“避锋而为”;第三类则是中国武术人在西方应激研究“回避、挑战”归纳之外的新探索,而表现为“迎避结合”。

武术拳种技击行为策略的三种类型,可以服务动作教育关于不同人格的养成。其中,“迎拳而动”的挑战进攻型,如形意、八极等拳种或进攻性动作,以“看人如蒿草”作为心态的养成,以“动若脱兔”的动作冲击力训练作为实践主线,可以塑造学生迎难而上的品质;“避锋而为”的回避防守型,如八卦等拳种或躲闪性防守动作,以“保护好自我”作为原则,以步法身法灵活性训练作为主导性实践,有助于提高学生运动谋略以及化解矛盾的能力;“迎避结合”的攻守均衡型,既有中间地带拳种的攻守兼备,易促进学生辩证思维的形成,也有太极拳“不避不迎、既避也迎”的“舍己从人”与“随曲就伸”,能培养学生“无为(无不为)而治”的处世方式与管理风格。

在沟槽开挖基本完成时,运输管材及管件并布置在沟旁。尽量缩短管材在沟旁的存放时间,以避免外界损伤管材并减少阳光照射。布管时应小心轻放,防止损伤管材,管口连接前应封堵,防止泥土进入。

中国武术不仅折射中华民族精神[29],而且也以“凝聚了中国人对天地人关系的理解,体现了中国人和平、包容的心境和优雅、自律的情趣,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强大凝聚力、生命力和延续力,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和气势,而成为我国文化软实力、国外认识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甚至‘会武术’还成为中国人的国际名片”[30]。因此,以助力国运昌盛与国脉传承为己任的学校武术,理应心揣“学武术,做中国人”的教育梦想,着力探索武术与中国人教育的内在关联。

(10)动作教育的国族化

现代以来,各民族社会关系的“脱域化”[25]、世界范围“整体意识的强化”[26],致使国族认同成为全球化时代的热点[27]。国族认同既可由政治化来建构,也可由文化化来实施[28]

武术的动作技术不仅是技术的也是人格的,一个只关注技术的武术教学很难说是“灵魂工程”的完成。因此,武术教学与武术教育也以此彼此区别——教学是武术运动技术方法的传授与习得,武术教育是以武术动作技术的教学与武术锻炼影响学生的心理、作用学生的精神。这样看来,学校武术的动作教育,需继承中国武术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悟武道与识人理”的“格拳致知”之优秀传统[23],着力推进武术教学“由身而心”的深化,并如孔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言,最终实现柳宗元所描绘的“顺人之天以致其性”教育理想[24]

饲草产量是饲用高粱的关键经济指标,不同处理饲草产量详见表4。不同品种饲草产量差异明显,大力士饲草产量明显高于其他品种,达102000 kg/hm2,且与其他处理间达极显著差异水平。其他品种平均产量在75 000 kg/hm2以上的品种有5个,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百甜 9006、百甜 0018、百甜 9005、绿巨人、百绿特高9001,但这5个处理之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

例如,学校武术的动作规范性教学,有利于学生适应充满规范的社会生活,可以帮助他们成为一个有规矩的人;武术对道德的强调、独特的武德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促进他们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武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训练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克服困难、抵抗挫折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其成为一个勤劳顽强的人;武术“拳不离手”精益求精的训练要求,有利于养成学生成为一个卓越精致的人;武术对动作“刚柔、快慢、轻重、开合、长短”的处理,有利于促进学生成为一个有艺术品位、有智慧的雅致的人。

“深港通”的启动改善了两地资本市场格局,有利于各种不同的信息在两地市场之间的传导,大大削弱了深圳市场的独立性。为了选取的样本数据能够有效准确地反映“深港通”政策启动前后两地市场的运行情况,本文选取深圳成分指数(SZ)和香港恒生指数(HS)的日收盘价作为深港两地股市的代理变量,由于两地历史文化与制度的差异导致法定节假日的休市时间不同,本文借鉴HAMAO et al.(1990)的做法,选取两地股市在同一交易日的指数价格数据,并将其近似视为连续的时间序列。实证数据均来自WIND金融终端。

总之,与“规矩而自制、勤劳而善良、智慧而雅致”式的中国武术动作教育,既是技术教学向动作教育远航的地平线,也是武术技击乌托邦之特征[31]。学校武术理应升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民培养的辽阔蓝天。

2.4 动作竞技方式“由唯一而多元”的纷呈化

与其他体育运动一样,竞技制度化的竞赛活动也是学校武术以动作教育支点撬动武术教育的杠杆。因为,竞技,既是武术运动魅力之所在,也是学校武术“学以致用”思想之体现。但是,鉴于现行学校武术的竞赛基本照搬竞技武术竞赛法之现状,我们尤其需要在竞技结果、目标、人群“是唯一还是多元”的设问下,持续深究武术动作的竞技性意义、不断探索武术动作竞技方式新方式,以动作竞技的新思路创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学校武术竞赛的新系统。

(11)动作竞技的纷呈化

在军事训练中,戚继光曾以“上、中、下”三等的区分以及“进赏退罚”的激励组成比较之制度,以激励士兵不断前行于提高技能的道路之上(《纪效新书·比较武艺赏罚篇》)[32]。在武术的历史发展中,其文化传承不仅在教学环节以“陪练法”保持武术运动的比试性,而且还在制度层面上形成“以武会友”的比试文化实践之系统[33]

慈王村特色产业扶贫模式作为临夏市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各个方面效应显著。可以预测的是,特色产业扶贫模式的发展也将在以后甘肃省其他贫困县扶贫开发中发挥其应有的成效。但是特色产业扶贫模式的发展,一定要着力于区域优势资源、符合当地村情,而非追求盲目追求跟风。

现代以降,中国武术形成了套路、散打两类竞技系统,学校武术为了在借用后因地制宜地改造,需要在思考竞技结果、目标、人群“是唯一还是多元”后齐心协力地探讨以下三大类实践性问题,进而构建学校武术动作竞技之新系统。

第一,在竞技的目标上,需从“如何让学生由此体验到武术学习与锻炼的快乐与成功”出发,既可像“达人秀”那样将武术竞技变成学生武术才艺展示的舞台,也可以将武术竞技与阳光青少年、形象代言人的选拔结合起来,并以此重塑学校武术甚至武术的公众形象。

欧阳修深受儒家影响,具有浓重的圣贤情结,以“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这种对理想中圣贤的要求来砥砺自己。欧阳修散文中虽然颇具圣贤意识,注重道德的塑造,但它并不是好异求高的空谈,而是从顺于人情的。在《答宋咸书》中,欧阳修曾说道:“圣人之言,在人情不远”,这种与人情相近的道德文章,更容易感化民众的情感,显示出了强大的教化功能。

通过显微镜对除铜浮渣的鉴定,其中存在下列金属及其化合物:Cu、Pb、Cu2S、Cu5As2、Cu3Sb、PbS、Fe、Fe2As、NiAs等,而铅的存在主要是因为机械夹杂而带来的金属铅,其中有部分是上述金属和化合物形成的合金。

第二,在竞技的内容上,除“套路”与“格斗”之外,还可像美国NBA技能赛那样,将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绝活”改造成学校武术的竞技内容,也可将套路与散打的全能赛作为学校武术初级阶段赛事制度之设计,以贯彻全国学校武术联盟“打练并进”的教改指导思路。

2.3 吸烟组、戒烟组及非吸烟组的椎体骨折阳性率比较 结果表明:吸烟组、戒烟组及非吸烟组的椎体骨折阳性率分别为23.3%(496/2 129)、21.8%(76/349)和14.2%(131/92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发现吸烟组与非吸烟组(P<0.001)、戒烟组与非吸烟组(P=0.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第三,在竞技的运作上,在锁定“让更多学生参与进而喜欢武术竞技”之目标后,不仅可像“超女”和“好男儿”选拔那样将场内外观众吸引进来,而且可以子女习武记录片大赛、父子互动的家庭作业作为学校武术竞技的内容,探索家长参与的青少年武术比赛的新模式。

3 结语

武术动作,不仅事关技术的熟练程度,关联运动技能的提高,而且事关主体的身与心,关联主体与客体的“人际交往、天人交往”。学校武术的动作教育,如荀子所言“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荀子·劝学》)那般,是“由外而内”“由身而心”“由教学而教育”之整体。在此,学校武术教育既可以“六套化、六合化、浑圆化、变奏化、形名化” 聚焦动作细化教学、丰富教学方式与形式、深化动作理解的层次、更为有效地促进运动技能的提高,也可以“武德化”“人格化”推进武术教育教学“由身而心”的升华。

动作教育的学校武术也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之命题,需以“对练化、武德化”作为“明德”之号角、以“人格化、国族化”作为“亲民”为过程、以竞技方式的“纷呈化”作为“至善”之目标,而具有“新民改造蓝图”文化价值的导向性。

在武术教育教学实践中,从动作的深度体验入手,建构包含“身、心”两方面、“教、练、赛”三元素的动作教育系统,并在“武术动作教学新路径、动作教育新目标、学校武术赛事新探索”的地基上构筑学生体质、心理、人格之大厦,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之文脉,塑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民,是新时代赋予武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王登峰.以学校武术助力国运昌盛与国脉传承[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7,41(2):71-74.

[2] [美]约翰·赛尔.意向性:论心灵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6.

[3] 戴国斌.中国武术传播三题:文化史视角[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40(3):58-59.

[4] 戴国斌.武术:身体的文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433.

[5] 向恺然.拳术传薪录[J].国术统一月刊,1936(3):5.

[6] 段丽梅,戴国斌,韩红雨.何为学校体育之身体教育[J].体育科学,2016,36(11):12-18,49.

[7] 卢艳彬.八卦掌之“五劲一意”[J].精武,2011(1):52-58.

[8] 向恺然.拳术传新录[J].国术统一月刊,1936(3):2.

[9]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129.

[10] 戴国斌.文化自觉语境中武术研究的探索与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5):66.

[11] 赵光圣,戴国斌.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选择——写在“全国学校武术项目联盟”成立之际[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1):84-88.

[12] 杨国荣.以人观之、以道观之与以类观之——以先秦为中心看中国文化的认知取向[J].中国社会科学,2014(3):73-76.

[13] 不肖生.拳术[M].台北:华联出版社,1966:70.

[14] 张涅.先秦名学发展的两条路向[J].中国哲学,2018(2):66-71,81.

[15] 向恺然.拳术传薪录[J].国术统一月刊,1936(3):4.

[16] 戴国斌.武术:身体的文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280-281.

[17] [美]马扎诺,[美]肯德尔.教育目标的新分类学[M]. 第2版. 高凌飚,吴有昌,苏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99.

[18] 蔡龙云.我对武术的看法[J].新体育,1957(2):20.

[19] [20] 赵光圣,戴国斌.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选择——写在“全国学校武术项目联盟”成立之际[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1):84-85.

[21] 刘欣.阶级惯习与品味:布迪厄的阶级理论[J].社会学研究,2003(6):36-37.

[22] [美]赖斯.压力与健康[M].石林,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5.

[23] 戴国斌.中国武术教育“格拳致知”的文化遗产[J].体育学刊,2017,24(3):16-23.

[24] 王静.柳宗元“顺人之天,以致其性”的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1):47-50.

[25]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56-57.

[26] [英]罗兰·罗伯森.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化[M].梁光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1.

[27] [英]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M].韩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73.

[28] 杨跃峰.建构国族认同的两种路径分析——政治化与文化化[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8.

[29] 邱丕相,戴国斌.弘扬民族精神中的武术教育[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4):1-3.

[30] 赵光圣,戴国斌.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选择——写在“全国学校武术项目联盟”成立之际[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1):84.

[31] 戴国斌.乌托邦:武术技击的理想[J].体育与科学,2005,26(3):10-15.

[32] [明]戚继光.纪效新书[M].马明达,点校.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96-97.

[33] 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国的前沿: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7.

The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 Wushu Techniques Education System

DAI Guo-bin, LI Wen-bo,ZHOU Yan

(Chinese Marital Arts Research Center,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School Wushu which strives to advance the prosperity of national fate and the continuation of national lifeblood,it’s suggestied to begin with the minimal units of Wushu exercise techniques.This paper aims at building Wushu Techniques Education System (WTES).WTES convers four dimensions:teaching means,teaching styles,teaching objectives,competition patterns,and this paper presents 11 methods for building WTES.Consequently,this teaching-practicing-competition-based techniques system realizes the integration of learners’physical, mentality and personality;hence,in this way,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s will be continued and new Chinese talents who are the hope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will be cultivated.

Key words :school Wushu;martial arts culture inheritance;three elements of movement;Wushu morality;teaching methods;competitive methods;cultural soft power

收稿日期: 2019-09-03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武术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的研究(项目编号:14ATY005)。

作者简介: 戴国斌(1963-),男,江苏宝应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武术文化与社会。

中图分类号: G807、G8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5648( 2019) 10-0001-07

标签:;  ;  ;  ;  ;  ;  ;  ;  

我国学校武术动作教育系统建构之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