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_黄玉美

黄玉美

广西隆安县妇幼保健院儿科 广西隆安 532799

【摘 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52例NEC患儿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为非NEC患儿86例。包括产科因素、产时情况、等20项目。结果 两组胎龄和出生体重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观察组的肺炎、产时窒息等指标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发病前母乳喂养等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cst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前的母乳喂养、高胆红素血症和发病前口服益生菌为新生儿NEC的保护因素,肺炎和败血症为新生儿NEC的危险因素。观察组发病前喂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5。结论 肺炎、败血症为新生儿NEC的危险因素,发病前母乳喂养、高胆红素血症、发病前口服益生菌为保护因素。因此,发病前母乳喂养和早期应用益生菌可预防新生儿NEC的发生,对肺炎和败血症的新生儿要警惕NEC的发生,对于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在密切观察的基础上不必过于积极干预。

【关键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危险因素;保护因素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炎,属于新生儿消化道急症,NEC也是新生儿出现穿孔与炎症发生的重要因素[1]。为了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炎进行全面研究,减少该病的发生机率,现将2006年1月---2013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坏死性小肠炎新生儿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并选取同时期来我院就诊的非NEC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对发生NEC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1月---2013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坏死性小肠炎新生儿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患者符合《实用新生儿》[2]中关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炎的诊断标准。[2]。对照组为随机抽取的、围产期资料完整的同期非NEC患儿86例。观察组:男32例,女20例;早产儿39例,足月儿13例,平均胎龄(34.8±3.4)周;出生体重2.5Kg以下的32例,2.5kg以上20例,平均出生体重(2332±826)g。两组患儿出生体重、性别、胎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EC组发病时伴随反应差、体温不稳等临床表现,以及血常规、血培养、C反应蛋白养等相关检查结果在早产儿和足月儿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回顾性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1)产科因素。(2)产时情况(3)NEC发病前疾病情况(4)发病前服药情况。

1.3 统计学分析:

本实验使用SPSS20.0专业统计学软件,对数据中的计量资料使用T值检验的方式进行计算,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方式进行计算,多因素资料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当P<0.05时,说明相关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

2.1 NEC的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详细情况见表1

表1 NEC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n(%)

2.2 NEC的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详细情况见表2

表2 NEC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讨论

新生儿NEC危险因素:NEC确切的病因不明确,当前比较公允的结论是:造成新生儿常闭缺血与缺氧的基础性因素有呼吸窘迫,先天性心脏病,早产等。并以上述因素为基础,患儿肠道内出现继发性感染现象,就是导致其出现坏死性小肠炎的关键因素[3]。(1)胎龄体重:本组资料中显示,观察组52例NEC患儿中早产儿有39例(占75%),低出生体重儿32例(占60.5%)。在妊娠后期(最后3个月)新生儿的小肠和之前相比会发生非常,明显的变化,和足月新生儿相比较,早产儿完成肠胃到肛门跨越蠕动时间要晚2---4倍。对于体重过低的足月儿与早产儿来讲,其尚未成熟的消化道系统不具备完整的分泌胰液与胃液的能力,这就为细菌的繁殖提供了条件。另外,新生儿也不具备分泌过多的杯状细胞粘液,其肠上皮细胞之间的链接显得相对松弛,进而出现了链接移位的现象,将炎性反应触发,最终令新生儿出现NEC症状,和正常新生儿相比,早产儿的肠胃蠕动会变慢,令细菌在肠道的繁殖时间增加,进而加重新生儿的病情[4]。

Elizadeth[6]等认为NEC主要发生于合并先心[5],红细胞数量异常与围产期窒息患者,该学者认为20%以上的坏死性小肠炎患者的只要致病原因为早产,当前,医学界判定人体肠道发育情况的标准为胎龄,胎龄是坏死性小肠炎的预后因素之一,对于小胎龄者,不管其是否为低体重新生儿,均应该注意发生坏死性小肠炎的可能性。延后患儿的开奶时间对于疾病的转归和预后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存在。

(2)缺氧缺血:有相关研究显示,当肠胃缺血情况严重的时候,肠壁会发生坏死现象,该现象与休克和出生窒息时候的坏死性小肠炎病理变化极为相似。在应激状态下,人体内部的血液会重新的分布,为了在根本上保证人体其他重要器官的血液维持,令更多的血液集中在心,脑中,消化道的血液供应就会下降[6]。

肠管血液供应减少,可达正常情况下的35%-50%。导致肠黏膜缺血损伤。李军[8]等学者对32例新儿发生坏死性小肠炎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证明,窒息是新生儿出现该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从本研究的相关结果中能够看出,败血症是发生该疾病的危险因素,对于患有败血症的新生儿,必须引起医学专家的必要重视,警惕NEC的发生。(3)感染:新生儿刚刚降生的时候,其肠道内并无细菌存在,但在短时间内,细菌会在其胃肠道内繁殖,对于足月产儿和自然喂养者,在其肠道内的细菌主要以双歧杆菌,但在早产儿或者人工喂养的肠道中,可以发现大肠杆菌,克雷伯杆菌等等有G-病原菌定植,该种类菌群在肠道内发酵成为乳糖,产生过量氢气[7],CO2和有机酸。某些原因引起菌群失调,浸入肠粘膜引起炎症。炎症介质参与了发病机理中的最后通道,细菌内毒素通过激活PAF、TNF、和其他细胞因子与前列腺素等诱发NEC共同通道导致肠黏膜损伤[10]。G-释放内毒素进入血液,造成中毒性休克,NEC进展快易出现休克与此有关。本研究显示肺炎为NEC的危险因素,对发生肺炎的患儿,要警惕NEC的发生。(4)喂养方式:喂养不当包括高渗喂养(奶液配制过浓>400~460mosm/L、高渗药物使用如消炎痛、维生素E等)或是快速过量喂养(>40~60ml/kg/d)。本组资料观察组的发病前喂养率34.6%明显低于对照组发病前喂养率97.7%(P<0.05)。考虑与观察组患儿存在有基础疾病较重,延迟开奶有关系。

新生儿NEC的保护因素:本研究单因素分析和logicst回归表明,高胆血红素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炎的保护性因素,陈娟[10]认为,胆红素的抗氧化活性很强,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将人体体内自由基清除,并将脂质过氧化以及嗜中性粒白细胞的过氧化的产生过程进行全面抑制,是一种防止自由基侵袭的求清除剂,当患者罹患坏死性次小肠炎后,因肠道出血会发生、再灌注损伤现象,和以往相比,患者体内自由基数量增多[11],高胆血红素能够减少体内自由基,进而降低新生儿出现坏死性小肠炎的发生概率,该项研究证明,益生菌能够对拮抗病原菌定植产生抑制凋亡的作用,与此同时对炎性反应的诱导凋亡进行全面抑制,更改与之相关的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对坏死性小肠炎出现肠道上皮细胞的凋亡,进而起到预防疾病发生的作用。有研究证明,嗜酸乳菌和酪酸杆菌能够抑制有害菌群的繁殖,另外对过度使用抗生药物所产生的耐药性也可以起到抑制的作用。

李函[12]等将412例早产儿按病例研究分为两组,研究使用微生态制剂金双岐来防止非足月产儿发生NEC的机率。本研究单因素分析和logicst回归显示益生菌为新生儿NEC的保护因素,提示对患有肺炎或是败血症的患儿,可以口服益生菌来预防新生儿NEC的发生。发病前的母乳喂养也是新生儿NEC的保护因素,母乳中含有多种免疫保护因子,可减少肠道致病菌的繁殖,促进肠道益生菌的生长,降低NEC发生的风险度。与陆妹等[13]利用92例NEC组患儿和92例非NEC患儿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危险因素得出的结论相一致。王瑞芹[14]等利用38例NEC患儿和42例非NEC患儿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认为肺炎、败血症、发病前喂养和口服益生菌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炎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综上所述,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炎的出现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主要是由保护性因素和危险因素组成的,是一种因为菌群失调所导致的疾病。这些因素的出现都是通过影响肠道粘膜的血液供应,令其出现局部缺血现象,进而减弱肠道蠕动的过程,最终造成有害菌在患儿肠道内繁殖。因此,对于存在多种危险因素的患儿,医务工作者应该观察其临床症状和生命指标,并对母亲讲述母乳喂养的益处。对于出现败血症和肺炎的新生儿,要警惕其出现NEC的可能性,患有高胆红素的新生儿,对其进行观察的基础之上并不需要特别积极的干预,口服益生菌对于降低NEC的发生是有所帮助的。

本实验对历史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在一些项目设计上存在误差,待以后进行大样本进行研究,并有针对性的对相关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得出更理想的结论。

参考文献:

[1]赵祥文,儿科急诊医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64~372.

[2]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508~512

[3]Caplan MS,Jilling T.New concepts in necrotizing entercolitis〔J〕.CuropinPediatr.2001.13(2):111~115.

[4]NenJ Castrointestion maturation and implications for infant[J]EadyHumDev 2007.83(12):767~775。

[5]冯杰维 美国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研究现状[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6.27(7):386-387。

[6]ElizadethH.Rosenbeng AA Necnotizing en Tenocotilis in W illiam W Hay R.Anthony R.et al Cunent Pedliatrics Edlbths MecoGow Hill Can Panies 2002.36-37

[7]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77~483.

[8]李军,李松,崔其亮.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0:4,24-26。

[9]姜毅,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诊治进展,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6:21(2):122~ 124.

[10]陈娟,李成方,宋功武.分光光度法测定胆红素对羟自由基的体外清除作用[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2):109~211.

[11]陈玉君,王琳琳.益生菌抑制肠道上皮细胞凋亡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J],中国微生态杂志,2009:21(4):380~381.

[12]李函,乔立兴,黄莉,等.应用微生态制剂预防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412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8):622~623.

[13]陆妹,朱小瑜,刘登礼,等。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危险因素临床分析,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2:27(6):382~385.

[14]王瑞芹,郑冬凌,赵晓忠,等.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危险因素研究,中国妇幼保健,2014:01(2):225~227.

论文作者:黄玉美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4

标签:;  ;  ;  ;  ;  ;  ;  ;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_黄玉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