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三分天下 家庭教育是头件大事——对农村家庭教育的调查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庭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农村论文,天下论文,是头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对人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三条主渠道,可谓“三分天下”。笔者近期在农村教育的考察中,对家庭教育深有所感。
一、今日的“忙人”、“红人”要警惕成为明日的“错人”、“罪人”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乃世人公认的永恒真理。笔者从农村教育的一项抽样调查中,惊奇地发现:87名三好学生中,与家长品德高尚,文化基础较高,教子有方有直接联系的有65名,占75%;44名中下学生中,由于家长素质不高,家教不力,教不得法的29名,占65%;22名失足青少年中,由于家长自幼娇生惯养,家长作风不正产生直接影响的有16人,占73%。可见,家风、学风、民风三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一位教育权威人士说得好:素质教育三分天下,家庭教育是头件大事。它“起于母胎,终于坟墓”。既是各种教育的起点,又是各种教育的归宿。谁忽视家庭教育,或者想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替代家庭教育,从而达到培育优秀儿女的目的,那是天真的幻想。当代的家长,如果只抓“袋子”“窝子”,不抓“脑子”“儿子”,丢了家庭教育,忘了科学育人,现在看来是“忙人”、“红人”,若干年后,可能成为“错人”、“罪人”,在子女身上,欠下一笔隐形难偿的“父母债”。
二、创建“双文明户”,是实现家庭教育目标化的重大战略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但物质文明不等于精神文明,“万元户”也不是“万能户”,具有时代风貌的“双文明户”,是我们国家、民族文明水平缩影的标志。把开展农村家庭教育同创“双文明户”活动结合起来,这是扩大家庭教育领域的一个重大战略,也是笔者在探讨现代农村家庭教育中一个新的发现。据70个农村先富户的调查,表明有三种情况:一是生财有道,教子有方的36户,占52%;二是求财心切,教得不严的21户,占30%;三是钱多放任,家风不正的13户,占18%。可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商品生产的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不进行“双文明”建设,或以牺牲精神文明换取一时的物质享受都是不妥的。这样就会降低现代文明的标准,贻误一代新人的成长。只有着力于提高双文明水平,才会给一代新人的成长创造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湖南桃江县,由县人民政府验收挂牌的5235个“双文明户”。近年来,通过发挥“传、帮、带、教”的作用,共帮助3430个贫困户走上了致富路,带头兴办公益事业4200多项,赞助资金32.5万元。随着物质文明程度的提高,在精神文明方面也产生了新的追求,平均每户订阅报刊3.5份,计划生育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普及达95%,这种“双文明户”的出现,使家庭教育冲破了“传宗接代,光宗耀祖”的传统观念,无限地延伸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各个领域,这在认识和实践上是一个新的飞跃。
三、适应农民富有观念的变化 改革家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兴起与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农民的观念和追求。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据一百个农户的意向调查表明:当前农民的富有观念有四个明显的变化:即由单纯追求“物质富有”扩大到追求“精神富有”;由“眼红钱财”发展到“眼红人才”;由“学而优则仕”逐步转变到“学而优则富”;由追求掌握“一技之长”,发展到追求学习开发“精神文明之道”。农民说得好:“抓好粮、油、棉,把生产搞上去,解决一年穷;教好子、女、孙,把人才搞上去,解决一世穷。”农民的这种理想、抱负、追求,给家庭教育展示了新的前景。为了适应这种新的需求,对家庭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不少地方正在探索三结合的新路子:一是在教育内涵上,把“教子有方”与“治家有道”结合起来,既向家长灌输科学育儿知识,又结合传播科学致富本领,把家庭的政治教育、道德伦理教育、法制教育和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结合起来;二是在教育要求上,把普及与提高结合起来,既重视启蒙知识的普及,又注意优生、优育、优教基础理论的提高。比如在普及的基础上按不同对象,开展分层次的系列培训,对预备妈妈、幼儿家长、小学生家长、中学生家长、爷爷奶奶等。不搞“一锅煮”,以利于加强教育的针对性,适应性,系统性;三是在整体部署上,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求得综合效益。有一个乡,前几年由于政治工作有所放松,家庭教育起步很慢,封建迷信思想泛滥,农户中自发建起了183个土地庙,有的还是钢筋、水泥结构,群众纷纷祈求土地神恩赐“百病不生,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四季发财”。有的爷爷奶奶还带着孙子去求拜土地保佑孩子“长命富贵”“金榜题名”。为了破除迷信,这个乡举办了各种学习班,引导农民积极参加创“双文明户”和建设文明村的竞赛活动,当地学校同时举办了学生家长学习班,组织学习合格家长的条件和进行科学育儿、科学致富教育。综合教育后,群众自动把这些土地庙统统拆除了。还组织起了婚丧喜庆管乐服务队,促进了乡风、民风的进一步好转。
四、提高妇女素质 在家庭教育中有特殊意义
据调查,当代农村妇女的地位和作用,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已初步形成了“五、六、七、八”的发展趋势。即妇女在总人口中占50%,当家人中占60%,从事家庭种养业和第三产业的占70%,在民主和睦新家庭中,起主导作用的占80%,因此,妇女素质的高低,对家庭教育、子女成才有特殊的影响。特别是母亲,长期与孩子朝夕相处,一言一行,对孩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农村的孩子80%的时间散居在家中,又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生活在母亲身边,家庭是人才的苗圃,母亲是苗圃的园丁。如果真正把母亲的教育抓好了,那么后一代就托福不小。有个乡谈了一个显明的对比:一户户主叫刘志英,是位好妈妈,她治家有道,教子有方,三个孩子二个上了大学,一个上了初中,家庭和睦团结,生活逐步上升,一致公认为“双文明户”;另一户也是母亲当权,但家教不严,家风不正,同样有三个孩子,一个落了法网,一个难找到对象,一个不务正业,家庭温饱问题至今没有很好解决,实践告诉我们,不断提高母亲素质,培养成千上万的优秀母亲,这在家庭教育中是一件具有时代意义的大事。
五、发展横向联合 使家庭教育的开展充满生机和活力
农村家庭教育点多、面广,一家包打天下不行,各家乱打天下也不行,必须在各级党政的领导下,由妇联、教育两家牵头,组织各方面的力量,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组建家庭教育的联络网。笔者在走访中,一致认为:家庭教育的联络主要是推进横向联合,形成办学的两股合力。一股是教育内部的合力。农村中小学,统一把家庭教育列入目标管理,制定统一的验收评比、督查条件,普遍推行以班办班,以园办班的多种办学形式;农村成人教育,在县、乡、村各类成人学校中,增设家庭教育科目。例如在县成人中专,开设人口理论与家庭教育课,在乡镇农校开办家庭教育辅导员培训班;在村农民业余学校,推行“五课一班”教学制(即党课、团课、民兵政治课、农业技术课、家庭教育课和文化技术班),使教育内部的各类学校都分担家庭教育的教学任务;二股是教育外部的社会合力,就是组织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通力合作。县政协、关协,重点抓家庭教育的研究会活动,扩大研究队伍,发展科研网络,组织社会调查和论文评奖等;县妇联重点抓好“妇女之家”、“母亲学校”和妇女“两学”活动,组织优秀家长,模范母亲的评比等;宣传组织、政法等部门,重点组织“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双文明户”的“三户”竞赛和评比活动,搞好验收发证和典型经验推广等;县教育部门,重点组织家庭教育科学理论的普及,聘请特约教研员,依靠乡镇成人教育专干,与热心家教工作的离退休教师、干部,开展乡土教材的研究、编写,搞好资料整理、归档以及效果的跟踪考察等。这样把各部门、各种社会力量组成一个家庭教育工作的跟踪考察等。这样把各部门、各种社会力量组成一个家庭教育工作的联合体,改变独家经营和封闭状态。实践证明,这种实际工作上形成的实实在在的合力,具有强大的能量,使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