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师器乐教学的改革方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器乐论文,方向论文,高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师音乐系的器乐教学是高师音乐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迎接21世纪的挑战,服务并服从于全民素质教育,显然,我们将面临着众多的改革课题。本文试图从除键盘乐器以外的器乐教学的视角出发,略论高师器乐教学的改革方向,文中提法虽难免可能有偏颇之处,但笔者抛砖引玉,以期通过讨论求教于高师音乐界诸位同仁,从而能逐步形成共识,以利于共创高师音乐教学教育改革之大业。
当前高师教学改革的宗旨就是要为培养合格的跨世纪人才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而要提高高师器乐教学的质量目前确实难度较大。从客观上分析原因,主要是高师音乐招生专业考试中全国大部分院校一般只规定声乐、乐理、视唱练耳等为必考目,个别大城市的高师院校中近年来已规定钢琴也列为必考科目,在但由于对考生难以求全故未将器乐也列入必考范围,所以学生入校时器乐基础普遍高低不齐、参差各异,而其中大部分学生对于器乐学习则都是“一窍少通”几乎从零处起步。在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有限教学时间内,一张白纸要画出象样的彩图又谈何容易,况且高师学生课程多时间紧,而器乐学习又非一日之功,如无每天有一定的时间保证练习则难以渠成。但就主观而言,则主要是我们对高师器乐教学的改革研讨不够深入,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又往往习惯于套用音乐艺术院校的常规教学思维模式,而步其后尘的结果则通常是事与愿违或事倍功半。因此,高师器乐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笔者以为,高师器乐教学的改革方向就是要努力开拓对高师器乐教学特色的研究领域。高师器乐教学的特色应受高师的培养目标与教学宗旨所制约,应具有不能为其他类别的院校所替代的独有的教学丰姿。完全可以这样认为:构筑高师器乐教学的特色框架就是高师器乐教学的改革方向,而当前这个特色框架的构筑应先从六个方面着手起步。
一是教材的科学性。器乐教材应在充分体现高师师范属性的基础上呈现其学术性,我们认为,高师教材应该是高师教学特色的载体。首先,高师器乐教材应具有“浓缩”的特征,即对各技术练习要综合提炼,力求“以一当十”。再次,要注意精练与泛练内容,适度扩增自练范围以便教师定时课堂抽查。要提倡教师编创富有高师特色的器乐教材,时机成熟再有组织地统一汇编成全国统编教材。目前,全国统编的高师声乐、钢琴教材已使用多年,师生对此反映普遍良好。在浩如烟云的中外经典作品中精选统编成全国高师器乐各科教材,确实是工程巨大,但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同时是一项功德无量造福于后人的善举,教师应该把最好的东西教给学生。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号召要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尤其是改革作为教学之本的教材。他明确指出:“关键是教材。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教书非教最先进的内容不可”。无疑,教材的科学性是高师器乐教学改革的重要关键。
二是教法的先进性。高师器乐教学在目前一定意义上来讲可谓含有成人速成教育的性质,那就是学生年龄较大,基础差、时间紧、任务重。器乐学习既要动手又要动脑更需要时间。有学生说,有时就是一天练上八小时琴也不一定收效很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固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成绩取决于时间的积累,只有量变才能达到质变,但如何力求用最少的时间去获取最大的学习效益,邓小平同志说得好“只有老师教得好,学生才能学得好”,显然,研究教法的先进性极为重要。基本技能训练要重视,学习进度要加快,就要充分发挥高师学生理解能力较强的优势,适量增加作业的负荷量,在学习的广度中求深度。教法应深入浅出,因材施教,要注重贯彻以理论为先导,演奏操作为手段,力求准确理解并完美表达音乐深层内涵情感为目的的教法原则。因此,技术练习目的要简洁明确,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更重要的要使他们知其所以然。“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不尽”,教师指导与学生研讨相结合,要变灌注式单向教法为研讨式双向教法,才能事半功倍,做到日有寸进。显然,教法的先进性是高师器乐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
三是课型的灵活性。高师的师范属性就必然要求在课型设计上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我们主张个别课与小组课、集体大课三课一体化。在器乐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理论问题要在集体大课上集中统一讲授;把相同程度的学生编成小组,在小组课中针对同一进度的学生布置同级作业,以利于学生相互对照取长补短;而在个别课中则应辨证施教,针对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分别解决各自的特殊难题。三课一体化可以交叉进行,也可以视情分段进行教学实施。目前存在的以个别课教学为主要方式的课型造成一方面由于教师工作量大,学生上课时间相对紧缩,普遍反映“饥饱不匀”,而且学生之间课堂不照面,师生集体交流机会少;另一方面在教师中则存在着大量的教学过程重复现象,即造成教师人力资源的大量隐性流失,就高师的宏观管理而言,也极大地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定编控制。课型的灵活多样有助于活化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掌握演奏技能的同时逐步具有传授知识的能力。在这里应该特别强调指出的是,集体大课应该不容置疑地包括器乐合奏课,合奏课在高师器乐教学中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设的重要一课,只有在乐队的音响中,学生才能领略到各种不同乐器的华丽风彩和急管繁弦所产生的巨大音乐魅力,从而激发对器乐学习的更大热情和信心。可见,课型的灵活性是高师器乐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四是学习的多元性。乐器一词,融汇中西,吹拉弹打,八音齐全。要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并熟识各组乐器的基本性能,从而具备今后能够组织与辅导乐队的综合作战能力,就应该要求他们尽可能地多学会演奏几种乐器。在器乐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成为“多面手”,通才取胜是21世纪人才竞争的一大特征。今天多学会演奏一种乐器,明天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多占有一席立足之地。器乐学习的多元化同时也将极大地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好作曲技术理论课,有助于学生能够“此时无声胜有声”地将作曲、复调、配器等课程中平面的音符旋律自化为内心听觉中立体的混合音响。在这里,笔者特别强调在器乐学习的多元性中要将拉弦乐器作为首选与必选乐器放在重要位。器乐之难,难在无文字说明;而弦乐之难,则难在无固定音位。作为检验视唱练耳成绩的实验室,弦乐器能有效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听觉能力,因为左手在琴弦上的准确音位是靠听而不是靠看的。器乐演奏艺术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能做到器声既源于人声又胜于人声,而弦乐器则是最贴近人声的乐器品种,弦乐器右手的运弓犹如人声的呼吸,要做到轻重缓急浓淡疏密恰到好处,同样是要靠听觉来校验和支配的。目前高师音乐本科教学大纲上规定器乐必修的时间为四个学期,那么拉弦乐器必修两个学期,弹拨和吹打乐器必修各壹个学期的时间分配方案较为适宜。使学生能够至少粗略乃至精通三种以上不同的乐器将使他们日后获益非浅。勿需多言,学习的多元性是高师器乐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五是体系的民族性。高师器乐教学要提倡贯彻以民族器乐为主的原则。任何艺术只有具有民族性才可能具有世界性,正因为如此,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把发展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放在头等地位来予以高度关注。高师是国民教育之母,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播基地。显然,在全民的音乐教育体系中,由于乐器的民族特征尤为鲜明,因此,高师的器乐教学理应将坚持民族特色放在首位并起表率作用。从“高山流水”的旷世琴音到“长城随想”的二胡呤唱,无论是“金蛇狂舞”还是“彩云追月”,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音响始终回荡在遍布文化古迹的祖国大地上“服务于改革开放,为屹立于世界音乐之林而展呈高师音乐教育的时代风貌,器乐教学尤为必要建立具有高师特色、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三重机制”。器乐教学可以民族器乐为主组织教学形成体系,可以组成民族乐队乃至乐团进行频繁的舞台实践演出活动,在条件成熟的高师中还可以在实施普通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开展对民族器乐知识的普及。当然,体系的民族性也不排斥对各类西洋乐器的学习,但毕竟高师既然扎根于祖国的沃土,就应首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而后方可求其次。由此可以断言,体系的民族性是高师器乐教学改革的历史使命。
六是主体的高能性。乐器品种繁多,而高师由于受到教师人员编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不可能每位教师只持一能而授课,因而要求在教师的设岗上尽可能地打破学科界限,促使高师的教师队伍由“一专多能”向“多专多能”良性转化,即器乐课教师最好能同时教授几种乐器或兼授理论课,反之,其他课程的教师也可兼授器乐课。当然,器乐教师任职的先决条件应该是演奏水平高超和理论造诣颇深。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教学改革的开拓者,在所有决定教学改革成败与否的因素中,人的因素第一是勿容置疑的。因此作为教学改革的主体,教师的人品学品双佳德才兼备是高能性的重要前提。高能性就是改革热情高,工作能力强,专业技能精,发展潜能大。毫无疑问,只要拥有一个能战能胜的教学科研改革群体,我们的改革才有希望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主体的高能性是高师器乐教学改革成功的重要前提和决定因素。
综上所述,高师器乐教学的特色框架是高师音乐教学教育特色主体的重要构件,是需要我们去努力开掘与探索的重要科研领域,从国民音乐教育的宏观出发,构筑高师器乐教学特色框架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矗立高师音乐教育的现代化大厦,从而能更好地为提高国民的音乐素质服务。在发扬光大自身的特色中求发展,求前进,探求改革方略,应该说是高师音乐教学教育改革之舟驶往胜利彼岸的正确航向。
标签:乐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