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_图书馆论文

国外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_图书馆论文

国外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理论研究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研究论文,大学图书馆论文,国外论文,信息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08)03-0031-04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IC)是一种培育读者信息素养,促进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的新型服务模式。自1992年在美国大学图书馆出现以来,已在北美尤其是美国大学图书馆迅速普及。当前,我国大学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及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尤其是进入211工程的大学,基本具备了开展信息共享空间服务的条件。因此,介绍国外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现状,对我国大学图书馆开展信息共享空间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国外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理论研究

1.1 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

1999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图书馆IC前负责人Donald Beagle在《IC构想》一文中通过与图书馆传统信息服务方式的对比,分析了IC的概念、构成元素以及服务方式等。Donald Beagle界定了IC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一种是独特的在线环境。在该环境下,用户通过图形用户界面可以获得多种数字服务,通过安装在网络工作站上的搜索引擎可以同时检索馆藏以及其它数字资源。此类信息共享空间实际上是一个具有复杂的搜索、帮助和获取搜索结果功能的综合网站;另一种是新型的物理设施或空间。能够在整合的数字环境下管理工作空间并提供服务,这种空间可以是图书馆的一个部门、一个楼层或者一个独立的物理设施,它构成了一种新的信息环境,并在第一种模式基础上增加了图书馆员和新的服务。[1]

美国教育委员会(the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将IC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传统图书馆的调整,即以图书馆为中心的,增加具备基本生产软件、资源存取和其它一些功能的计算机实验室;另一种是图书馆机构的一种变化,即增加一个计算机实验室,装有大量的多媒体创作软件,能够访问所有资源,广泛地将空间、资源和人员整合到综合图书馆服务的一个平台上,从而为用户提供集成化的服务。

Bailey和Tierney将信息共享空间模式细分为三类:①巨型信息共享空间(macro-commons)即信息世界,尤其是通过网络获得的数字信息;②微型信息共享空间(micro-conmons)即计算机/数字技术、外设软件和网络设施高度集中的区域;③整合信息共享空间(integratedcommons)即提供用于研究、教育和学习的特定场所,尤其强调数字信息。多数图书馆采用第三种类型的信息共享空间,即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图书馆资源结合,由图书馆员、计算机专家和多媒体工作者在一个平台上联合提供咨询服务。[2]

Mac Whinnie把信息共享空间描述为“共同学习的场所,多媒体工作站,高科技教室以及小组研究空间”。

Russell Bailey在《为学者和研究人员提供的信息共享空间服务:用户需求的提高、数字资源和学术出版的进化》一文中认为,IC作为一个场所,既是用户知识享受的空间,也是满足其不同需要的最恰当的地方。[3]

Andrew Richard Albanese对IC作了非常形象的描述:“IC对学生和老师来说是一个可以升级的一站式购物体验。”[4]

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前主席Nancy Kranich认为“IC确保对理想信念的开放存取和利用,它以价值、法律、组织、通讯设施和资源等内容为特征,促进信息共享、共有和自由存取,鼓励人们在民主讨论中学习、思考和实践,它是民主活动的基础”。[5]

尽管国外学者对IC作了各种各样的表述,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承认IC是指图书馆设立的一个拥有丰富的数字信息资源、先进的计算机设备、专业馆员及计算机专家的物理空间。这个空间为师生或学生之间的研究、教育及学习提供全面的服务。

1.2 信息共事空间的特征

国外学者对信息共享空间的特征并没有形成共识,其中Robert A.Seal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Robert A.Seal把信息共享空间的特征归纳为:(1)无所不在(ubiquity)(每台机器都有一个相同的界面和检索电子资源的软件);(2)适应性(utility)(旨在适应各种读者用户的需求);(3)伸缩性(flexibility)(适应变化的环境和技术的发展);(4)群体性(community)(提供共同合作的发展空间)。其中,群体性是信息共享空间在大学图书馆很受欢迎的一个原因。因为该空间提供的高性能计算机、彩色打印机、扫描仪、高清晰显示器以及运行在电脑上的各种软件是学生们自己的电脑无法比拟的。另外,在这个空间,他们可以直接从图书馆员和技术专家那里获得比较专业的帮助。[6]从Robert A.Seal对IC特征的描述不难看出,IC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技术设备的先进性、信息资源的丰富性、用户的合作性和对用户信息技能的支撑性四个方面。

1.3 信息共事空间的功能

Donald Beagle和Martin Halbert以及Philip Tramdack认为IC需要提供以下五个方面的功能:①为用户获取各种形式信息资源的用户提供向导和技术支持;②提供合适的硬件和软件处理所获取的信息,并为这些软硬件提供支持;③提供适当的物理空间支持用户进行学术研究和创作;④明确指定这个机构的职责、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以及创作、支持和维护这些组织和服务的工作人员;⑤提供一个鼓励、指导以及支持不断改进的文化环境和机制。[7][8][9]归纳起来,信息共享空间的功能主要是凭借先进的设备、独立方便的物理空间、高水平的馆员及技术专家为用户的学术交流、研究提供全方位的一站式服务。

1.4 信息共享空间的结构

Nancy Allmang认为IC由物理空间(Physical Commons)和虚拟空间(Virtual Commons)构成。其中,物理空间是IC的实体,包括个人工作站和小组工作站、会议室、无线网络、写作实验室和休闲室。另外,还应配有图像扫描仪、彩色打印机等硬件设施。物理空间主要由技术和各类设备支撑。虚拟空间着重于“开放”,即开放存取空间。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结合起来,即构成了IC的完整结构。[10]

William Baer等人根据亚利桑那大学图书馆、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图书馆、北卡罗来纳大学图书馆等八所大学图书馆的IC实践,认为最好的IC应该拥有以下八个组成部分:参考咨询和学生工作站、协作学习室、电子教室、多媒体工作站、商议站(Consultation Stations)、写作实验室(Writing Lab)、延长的时间(Extended Hours)、休闲区(Lounge)和附属IC(Satellite Information Commons)。

David Bollier将IC分为物理层、逻辑层和内容层三个层次,物理层包括电磁光谱、电缆、电线等;逻辑层包括一些软件和技术协议;内容层包括信息、语言表述和文化等。另外,他还分析了不同层次上存在的应用壁垒,如对上网计算机的管理、为各种软件设置许可协议和序列号以及对数据库的访问采用IP地址限制等。对图片等多媒体加入DRM控制等均妨碍了信息的自由流动和共享,图书馆建立IC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合法的框架内消除上述壁垒。[11],

J.Koelker和M.Bobich在《德克萨斯教会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一文中介绍了美国德克萨斯州教会大学(TCU)图书馆的空间设计思想。该IC由四部分组成:(1)一个安静的含有计算功能的个人空间(配有笔记本电脑和无线网络);(2)一个含有计算功能的集体空间;(3)一个安静但无计算功能的个人空间(即“无声”学习区);(4)一个嘈杂的但不含计算功能的集体空间。[12]

由于IC是一个正在探索中的新生事物,因此,学者们关于IC的结构并没有达成共识,各图书馆的IC结构也是各不相同。但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是IC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物理空间是灵魂,没有一定的物理空间,就没有IC。

2 国外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实践

国外最早开展IC服务的是1992年8月,美国衣阿华大学图书馆开放的“信息走廊(Information Arcade,IA)”。IA投入经费共119,2万美元,其中包括私人赞助的79.2万美元以及大学拨款40万美元。1994年进一步扩建,将名称改为Information Commons。IA由图书馆、学校信息技术办公室(OIT)和学院三方合作,其目的是以图书馆为中心,连结传统印刷型资源和新型电子资源,支持校园内跨学科教学和研究。IA的工作人员来自图书馆、OIT和学院教师,并聘用兼职研究生和本科生助理。图书馆负责提供信息资源;图书馆员负责资源使用方面的参考咨询;OIT专家负责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技术支持,并为教师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学院教师负责制作课件和多媒体数据库、评价教学方法、推选信息资源和软件,并利用这些资源从事教学和研究。IA中还配备了电子教室和小组讨论室等设施,由多方工作人员共同支持读者的学习和研究,甚至进行一对一的指导。[13]目前,衣阿华大学Hardin图书馆的IC,拥有当前最先进的教育技术设施,既有高端的多媒体开发工作站、网络电子教室、学习室和会议室,也有提供数据库查询、网络信息资源查询、电子邮件收发和简单文字处理的普通计算机。

ARL现有成员馆123个,其中大学图书馆占90%。2004年7月,ARL在其成员馆中对IC实施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在返回问卷的74个馆中,已开展IC服务的占30%。在建设资金方面,45%的馆得到上级部门专项拨款,41%的馆得到了私人捐赠。19%的馆设专项运行资金,预算为38.5~155万美元,平均110万美元。在服务设施配置方面,57%的馆开设新的IC服务区。在资源方面,除了内容丰富的电子资源外,仍然配置大量的印刷型资源,64%的IC配置印刷型工具书。在人员配备与培训方面,绝大部分IC采用全职和兼职相结合的人员结构。在返回问卷的20个IC中,90%配备全职人员,75%配备兼职人员,40%配备即呼(on call)人员,90%雇佣学生助理,85%配备图书馆员,55%配备IT工程师。[14]

加拿大Calgary大学图书馆于1999年创建了IC,并将其定位为连接用户和信息的桥梁。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和改进,Calgary大学图书馆的IC受到了校内外用户的热烈欢迎。Calgary大学图书馆的IC的信息服务模型是3层结构,核心是专家工作人员,次外围是技巧、信息、技术支持和设施,最外围是信息资源、空间、设备和通讯技术。IC由专家工作人员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以期达到四个方面的成果,即技巧、信息、支持和设施。[15]

Calgary大学图书馆IC的核心服务理念是:IC是大学各个社团成员探索学术和交流思想的主要场所;IC提供定向服务,即针对用户的提问帮助用户解决问题;IC是教学辅助设施,为学生进入未来社会做准备;IC坚持根据用户的需要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IC是一种综合设施,为用户识别、定位、检索和操作信息提供必要的技术培训。Calgary大学图书馆IC的核心服务方式是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即图书馆员、计算机专家以及多媒体工作者在一个平台上联合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并允许用户获取硬件、软件、多媒体以及网络信息资源。用户只需要通过一个平台或窗口,就可以享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信息服务,获得各类形式的信息资源,直接得到各种问题的解答,不需要像以前那样为了某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跑遍整个校园,也不用费劲地为不同的专业问题寻找适合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或专家。这种“一站式”的服务方式是IC的灵魂,是IC得以创建和使用的关键所在。它不但为用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用户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和更方便快捷的学习研究环境,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16]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在1994年创建了它的第一个IC,在得到广泛的好评后,又建设了第二个IC,如今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利维图书馆的IC规模很大,提供几百台计算机并设有多个媒体实验室和写作中心等个人或小组学习空间。[17]

1998年,北卡罗莱纳大学图书馆在Belmont Abbey大学图书馆馆长1e Donald Bew的领导下组建了IC任务组,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计划,随后北卡罗莱纳大学图书馆实施了该计划,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J.Henning是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McPherson图书馆参考服务部的负责人,他在2004年10月2日~2005年3月31日访问进修期间,对23个美国大学图书馆和2个加拿大大学图书馆的IC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将考察结果放在了他的个人网站上。从调查结果来看,在物理层面上,实施IC的图书馆都具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大多数都有独立的研究室。在人力资源层面上,大多数除了配备参考咨询馆员,还配备了IT专家。IT专家有的来自学校的IT部门,有的是IT研究生,有的是图书馆的IT技术人员。[18]

3 IC对我国图书馆的启示

3.1 数字信息资源是IC基本的物质基础

信息共享空间的核心是提供数字信息资源的一站式服务,通过此项服务,可以使用户在相对集中的空间获得所需的全部文献,同时,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研究与交流,达到增长知识、交流信息、启迪智慧的目的。因此,信息共享空间的物质基础之一是丰富的数字信息资源,没有丰富的数字信息资源,信息共享空间将无从谈起。当前,我国大学图书馆,尤其是211工程大学图书馆均在大力加强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各图书馆的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经费大都超过了文献购置总经费的30%,有的图书馆甚至达到了50%,这就为开展信息共享空间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3.2 馆员素质是决定IC成败的关键

大量调查结果表明,IC的大多数用户并不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技能。信息共享空间的功能之一就是培养用户的信息技能。这就要求信息共享空间的图书馆员必须熟练掌握信息检索技术和各类专门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从而对用户提供必要的技术帮助。要想达到这样的目标,除了提高现有馆员的计算机技能外,还应在人员招聘时重点招聘计算机技能较强的人才。同时,还可以招聘计算机技能较强的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担任技术指导工作。至于国外图书馆实行的由学校IT部门人员负责技术指导问题,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3.3 科学的管理是IC的灵魂

IC建设不仅需要配置互联网、计算机设施和各种信息资源,需要技能熟练的各类工作人员的共同支持,而且还要配套大小适宜、布局合理、环境幽雅和装潢舒适的馆舍空间。做得好,效果会远远超出传统图书馆咨询,做得不好,效果可能仅相当于咨询台周围的一个计算机实验室。因此图书馆开展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有必要对读者需求做充分分析,根据现有的服务流程以及馆舍布局、设备和人员情况进行规划,以达到用较低的成本投入,获得较好的服务效果。[19]

3.4 营销是IC成功的必要条件

对于我国图书馆来说,IC是一个新生事物,用户对它并不了解。因此,推广IC的难点恐怕就是用户需求不足问题。IC不同于电子阅览室,它主要是在利用集成的、丰富的数字信息资源的同时,允许用户之间(同学与同学或同学与老师)交流、讨论学习或研究上的问题。一般来说,学生用户去图书馆大部分是独立借出学习或研究所需要的文献,或利用图书馆的空间阅览学习或研究所需的文献。按照IC的功能,这类用户不能成为IC的用户。只有那些有共同学习或研究需求的师生才应该是IC的用户,否则,IC与电子阅览室有何区别?既然如此,IC的用户群就极为有限了。因此,图书馆应该通过网站、海报等多种形式宣传IC,使用户广为知晓,从而使IC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收稿日期:2007-11-20

标签:;  ;  

国外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