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一个科学的饮食习惯对控制高血压是非常重要的!
而在日常对高血压病人的护理上,我们到底应该选择怎么吃呢?
一.合理低盐饮食,维持身体钠钾平衡
WHO推荐成人钾摄入量应>3.5g/d,即6g食盐的量,但中国膳食指南中钾适宜摄入量则远低于以上推荐摄入量,仅为2g/d。然而事实上,我国居民钾的实际摄入量更低。但是,低钠盐饮食并非指盐放的越少越好,饮食的关键是需要保持人体内的钠钾平衡。低盐饮食或许许多病人都能够做到,每天少吃咸菜,做菜适当放盐,将一天盐的食用量控制到每天摄入量<6g以下,但是事实上,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隐形的盐分,比如蘸酱、酱油、蘸料、干货等,均含有许多的盐分,因此,高血压病人日常饮食中应注意减少烹调用盐,减少酱油等含钠盐调味品用量,同时,还应该大力倡导通过平衡膳食,多食用新鲜蔬菜等来增加钾的摄入量。
二.盲目素食饮食的危害
大多数人认为,想要避免和控制高血压,就必须“全素饮食,拒绝吃肉”,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第四条明确指出: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动物性食物是人类优质蛋白质、脂类、脂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良好来源,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不吃肉是不科学的饮食方式。而事实上,已有研究证实全素主义者更容易发生高血压,那么盲目长期全素饮食到底有哪些危害呢?
第一:长期没有肉类摄入会导致蛋白质的缺失,从而使免疫力下降,引起各类疾病的发生,甚至原有的疾病也会加重,更严重的会导致锌元素的缺失,引起不孕不育等一系列生殖疾病。
第二:众所周知,肉类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B12,长期素食者极易导致维生素B12的缺乏。维生素B12水平很低的人极有可能患上脑萎缩。另外,植物性食物中不仅含铁少,而且为非血红素铁,不易被人体吸收和利用,因此长期素食者更易缺铁,也能引起缺铁性贫血。
第三:同样,胆固醇只存在于动物体内,素食主义者无法摄入正常量但胆固醇,故长期吃素同样会引起胆固醇的不足。而胆固醇有增强免疫力,防止抑郁症的发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胆固醇的缺失,不仅会造成免疫能力低下、脑血出的发生,同时还会引起智商发育障碍,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另外,大量临床研究发现,长期吃素容易影响胆汁的分泌,胆汁淤积于胆囊,导致胆结石的发生。由此可见,长期吃素是并不可取的。我们需要一个健康完善的食谱搭配。
三.如何规划饮食
高血压患者饮食宜清淡为主,但并不代表只吃素食,需正确搭配各种食物,营养均衡。有研究证明维生素E、K对高血压的控制有积极作用,而大部分主食中,含有此类物质,比如玉米、糙米、燕麦、小米,少吃精制米面,这样可以补充机体所需的铬,以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减少机体镉的堆积对高血压病的防治大有裨益。另外,高血压患者提倡低脂饮食,然而低脂并不是大众所认为的肉类中的纯脂肪,坚果类等食物同样含有大量的脂肪,此类物质摄入过多,同样会引起高血压病的恶化。而另一方面,油脂又是维持身体运行的必需品,故低脂饮食并非不吃肉类等,合理吃肉,营养均衡才是抵抗疾病的基础。
如何正确吃肉:高血压患者应该如何吃肉?
1、除外肾功能受损者,每周肉类摄入量参照每千克体重摄取1克左右为标准。
2、肉质种类繁多,亦有对高血压病合适的以及不合适的肉类,鱼类、鸟禽类首先适合高血压患者,且短期内多种肉类搭配为宜。
3、烹饪肉类时,尽量使用植物油,同时应做到少糖饮食,避免喝酒、浓茶、咖啡等。
4、吃肉的同时可以多吃含钾钙高的食物,比如土豆、芋头、茄子、海带、莴笋、冬瓜等。牛奶、酸奶、芝麻酱、虾皮、绿色蔬菜等,对心血管保护作用较好,可以适量多吃。含镁的食物,比如绿叶蔬菜、小米、荞麦面、豆类等,可以通过舒张血管来达到降压目的,因此也可以适量多吃。
四.合理饮食,避免肥胖
在中医理论上,饮食过肥腻,容易阻碍脾胃的运化,导致机体生湿化痰,同样也不利于血压的控制。因此,高血压患者进餐必须要有规律,一日三餐要定时定量,饮食要有节制,不能过饱或过饥。反之,饮食过少,三餐不时或不吃早餐,会使机体营养失调,如果摄入不足,也同样会直接或间接的对血压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参照古代医学的养生标准来说,饮食符合“七分饱”是最为合适的。
四、合理饮酒,避免吸烟
研究显示,烟叶内含有的尼古丁会兴奋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同时也促使肾上腺释放大量儿茶酚胺,使小动脉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另外,研究还显示饮酒者血压水平明显高于不饮酒者,特别是收缩压,每日饮酒30mL,可升高收缩压4mmHg。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香烟对身体是完全没有益处的,因此合理控制饮食的同时还需戒断香烟。而可否饮酒目前仍存在争议,因此根据研究显示的结果,建议每日酒精摄入量少于20g,但最好戒酒。
论文作者:张兰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9年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5
标签:饮食论文; 高血压论文; 肉类论文; 摄入量论文; 胆固醇论文; 维生素论文; 高血压患者论文; 《航空军医》2019年0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