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校课程教材的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教材论文,课程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十分重视学校课程教材的建设。建国初,毛泽东主席就指示教育部,要调集一批教育专家,集中力量制订学校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并编写各门课程的教材。为此,中共中央决定成立“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和“历史教学问题委员会”,组建了以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同志为社长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承担编写中小学教材的任务。
我国现代教育的中小学学制,基本上沿用过去的学制:小学六年制,初中三年制,高中三年制。另外,有少部分学校采用其他学制。全国学校实施统一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使用国家编写的通用教材。小学开设9门必修课程,即语文、数学、品德、社会(历史、地理)、自然、体育、音乐、美术、劳动。中学开设13门必修课程,即语文、数学、外语、政治、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技术。此外,高中有选修课程。人民教育出版社先后编写了6套中小学教材,其中影响较大的有3套,分别于1956年、1963年和1980年颁布使用。这几套中小学教材,都重视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知识体系比较完整、系统,文字表达比较严谨、规范,具有较高的质量。
建国45年来,我国现代教育的课程教材,基本上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我国造就了大批的政治、经济、科技人才,为各行各业培养了亿万合格的劳动者,推动了我国的社会、经济及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在我国教育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但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日益提高,这套现行课程教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方面越来越明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全国实行统一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使用一套统编教材,与我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极不平衡的国情,很不适应。这是教育脱离各地区的实际,脱离各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原因。
第二,这套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设计的,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都是为升入高一级学校打好基础,教学要求偏难、偏深,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才能的发展,忽视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就业的需求。
第三,课程结构和教学要求比较单一,只有普通课程,缺少职业课程;主要是必修课程,缺少选修课程;理科课程比较重,文科课程比较轻;重视书本知识,忽视实践环节。此外,课程结构比较固定、死板,缺乏灵活性和弹性,同年级并开课程过多,难度大的课程过分集中。
第四,有些教材内容脱离儿童和青少年的生活环境和实际经验,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语言文字,脱离他们的认知规律、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语言特点,因而使教材缺乏启发性和趣味性。
第五,有些教材的内容比较陈旧,需要更新,一些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知识应当选入教材。
针对以上问题,在历史上曾进行过几次重大的改革,但由于其他因素的干扰,没有将改革进行下去。
二
我国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生产的社会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具备应有的素养和一定的文化水平。从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之后,我国各省、市都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义务教育,增加了教育经费,修建了校舍,培训了师资,改善了办学条件,使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和巩固率都有较大的提高,基本上普及了小学教育,部分地区普及了初中教育。基础教育的迅猛发展和较高的普及水平,要求教育思想、教育制度、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必须进行相应的转变,必须深入进行改革。
我国学校课程教材所存在的问题,与较高的普及水平形成尖锐的矛盾,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如在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中小学生学习现行的课程教材感到吃力,学习及格率较低,而在城镇的一些重点中小学,又感到教学内容比较少,要求比较低,使学校用很多时间为应付升学考试去搞繁难的练习,课业负担相当重等等。针对课程教材中所存在的问题,我国决定对中小学课程教材进行改革。关于课程教材改革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1.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课程教材要有多样性
我们认为,为了保证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全国应有统一的基本要求。确定基本要求,一方面要考虑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作为一个现代社会成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我国的教育基础和可能达到的办学条件,使统一的基本要求适合我国的国情。根据这样的考虑,我们在制订和审查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时,大多数学科的教学要求,都比现行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有所降低,减少了教学的难度与深度,加宽了知识面。在达到这个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课程教材要有多样性,可以编写不同程度的课程纲要和不同风格的教材。鉴于我国教育基础比较薄弱,只能逐步实行。目前,我们根据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教学大纲,正在编写几种类型的教材:第一类是面向全国大多数地区,适合一般水平的学校使用的教材;第二类是面向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适合教育基础比较好的学校使用的教材;第三类是面向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农牧业地区、边远地区,适合办学条件比较差的学校使用的教材;第四类是适应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使用的教材。此外,我们在上海市和浙江省进行中小学课程教材全面改革的试验,探索如何使学校的课程发展适应并促进社会进步。
2.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课程教材要有时代性
我们认为,继承中外优秀传统文化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继承和发扬我国的民族文化,在改革开放的情况下,更是一项紧迫的工作。长期以来,我国的理科课程比较重,文科课程比较轻,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树立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青少年的民族文化素养,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形成当代我国的民族精神,我们决定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课程教材中,调整文理科课程比重,加强优秀民族文化的教育。在历史课程中加强民族文化史的教育、在地理课程中加强中国国情教育、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加强优秀民族品德的教育等等。
我们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学习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为了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自己的历史文化,要有正确的认识,区分精华和糟粕,使几千年来创造的文明成果,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新的生命、放出新的光彩。另外,我们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学习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吸取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我国在廿一世纪赶上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宏伟目标。因此,课程教材要有时代性,要为实现我国现代化服务。在课程教材中,一些已经失去教育价值的陈旧内容,应当更新;一些已广泛应用的,学生可以接受的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应当选入教材。
3.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前提下,课程教材要有实用性
我们认为,中小学阶段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教学,为儿童、青少年的成长打好基础,是中小学的基本任务。长期以来,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较好地完成这项任务,使我国的中小学生,有比较扎实的基础。在课程教材改革中,要始终坚持这条基本经验。但是,过去我们设计课程和编写教材,重视打好基础,忽视在实际中应用。目前,我们在制订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编写多套教材的工作中,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确定课程教材的内容,使学生掌握那些现代社会最必须、最有用、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为学生毕业后就业和升学打好全面的基础。因此,课程教材要有实用性,是我们进行教材改革的重要方面。首先,我们加强了劳动技术课程,重视实践环节和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根据各地区实际需要和办学条件,分别在高中阶段和初中阶段开设职业课程,改革课程结构,使普通课程与职业课程形成合理的比例。其次,在普通课程中,要逐步更新那些已经失去实用价值的内容,增加一些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需要的知识。目前,我们在农村正在考虑中小学的课程教材改革,制定将文化科学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结合起来,适应现代农村建设需要的教学改革方案。加强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使教育更好地为当地培养人才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服务,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4.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课程教材要有个性
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我们根据这个培养目标来制订基础教育的教学计划和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通过各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掌握这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而且结合这门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思想、品德、情感、态度、兴趣等方面的教育。多年来,我们坚持学生要全面发展,为此而设置一些具有共性的必修课程。但是,人的秉赋、性格、爱好不同,成长的环境条件有差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因此,除必修课程外,应设置一些具有个性的选修课程。而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单一,课程标准划一,基本上是必修课程,缺少选修课程,这种教育模式不利于学生个性、才能的发展,也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决定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减少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开设各类活动课程和技能课程。一些有条件的地区还开办发展学生某种才能的学校,如各种奥林匹克学校和体育、艺术学校等。总之,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课程教材要有个性,将共性和个性很好地结合起来。
5.在以通用教材为主体的情况下,课程教材要有地方性
为了保证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我们坚持以通用课程教材(目前,国家教委规划了九套小学和八套中学通用教材)为主体,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但是,由于我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环境差别悬殊,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不平衡,除了通用课程教材外,还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设置地方课程,编写地方教材,以适应我国这种差别悬殊、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利用地方课程教材,使学生认识自己的家乡,了解家乡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家祖国的感情,增强学生建设自己家乡的社会责任感。为了达到这些教育目的,目前迫切要求各地区编写地方历史、地理和劳动技术课教材,有条件还应编写地方生物、文学艺术等教材。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
此外,我们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减少并开课程,将一些相关课程综合成一门课程。
总之,我们准备经过长期的改革和实践,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几类地区,建立几类不同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以适应不同地区的需要。
教育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儿童、青少年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当今的教育普及水平与质量,是未来国力的象征。今天,历史已处在两个世纪之交的年代,回顾过去,使我们更加充满信心;展望未来,更加感到责任重大。我们决心搞好我国的教育改革,使教育成为推动我国社会进步的强大杠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迅速发展,来迎接人类历史进入新的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