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需求与石油替代战略_石油论文

中国石油需求与石油替代战略_石油论文

我国石油需求与石油替代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石油论文,需求论文,战略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需求高速增长和产量平稳增加是石油供应短缺的基本原因

近10多年来,我国石油产量保持比较平稳增加的态势,但是石油消费量呈现高速增长的势头。“八五”时期,全国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6.94%,年均增加量916万吨,石油消费弹性系数为0.578,高于整个能源消费弹性系数(0.488)。而原油产量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64%,年均增加量235万吨,石油生产弹性系数(0.137)低于整个能源生产弹性系数(0.369)。尽管1998年石油消费量出现下降的情况, 但“九五”前3年原油产量年均增长率为2.38%,年均增加量365万吨;而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5.47%,年均增加量928万吨。

这“一高一低”(即石油消费高幅度增长和原油产量低幅度增加)的结果,加剧了石油供需之间的矛盾,致使我国自1993年起由一个石油净出口国变为石油净进口国。全国石油净进口量1993年为988万吨,1998年为2910万吨。1998年石油净进口量在石油总消费量(18860万吨)中的比重已达到15.44%。

根据经济发展目标的要求,并考虑到节约因素,初步测算结果,2005年和2015年全国石油需求量将增加到23800万吨和32500万吨,“十五”时期和后10年的年均增加量分别是700万吨和870万吨。而在原油生产方面,我国“七五”时间以来原油产量增长缓慢的情况仍未有根本性的改变,预计“十五”及到2015年期间的原油产量年均增加量最多能达到300万~400万吨。石油需求增长仍然高于原油生产增长,石油产需平衡结果,2005年和2015年国内石油供应缺口量将分别超过5000万~6000万吨和10000万~12000万吨。预测表明,我国石油供需平衡中,这“一高一低”的局面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二、不合理增加石油消费的历史教训不能忘记

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有两个极为重要的年份或历史转折点,一个是1963年,在经过4年会战之后,大庆油田基本建成投产,当年年底,我国政府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国人民依靠“洋油”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另一个就是经过整整30年以后的1993年,我国又变成了大量进口石油的国家。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信号,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和深刻思考。

1.石油开采速度的正常减缓,符合客观发展规律

1963年以后,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速度是史无前例的。原油产量由1963年的643万吨增加到1973年的5361万吨,1983年的10607万吨和1993年的14524万吨,1998年达到16100万吨。特别是前20年(1964~1983年),原油产量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5.05%,几乎翻了4番。这后10多年(1984~1998年),尽管年均增长速度只有2.82%,但原油生产稳定,每年都有300万吨左右的增加量。实践证明, 我国近些年来所采取的陆上石油工业“稳住东部,发展西部,油气并举,扩大开放”的发展方针和海上石油工业“继续开放,扩大自营,油气并举,稳步提高”的发展方针是完全正确的。

近些年,我国出现石油生产速度减缓的情况,是符合石油开采自然递减规律的。国内外的油田开发,一般都有发现期→低产期→高产期→衰减期→枯竭期的变化规律。从我国石油资源的地质分布情况分析,大幅度增加原油储量和产量的希望,在于加快向西部尤其是新疆地区石油资源的勘探和开发。

2.石油消费的不合理增长,人们能够有效控制

20世纪60年代,我国石油工业的高速增长,一方面,使能源结构由单一的煤炭构成变成了以煤为主的煤、油、气多元能源结构,适应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对石油资源和原油开采的增长估计过于乐观,盲目提出要“改变燃料结构”,增加我国燃料构成中油、气的比重,结果烧油量猛增,1970~1978年间平均每年增加烧油量350 万吨。1978年的烧油量高达3829.06万吨,其中烧原油量1394.53万吨;1979年和1980年的烧油量分别为3591.41万吨和3552.30万吨,其中烧原油量各为1131.81万吨和717.90万吨。锅炉烧油,特别是大量烧原油, 是很大的浪费。为此,国家不仅每年白白烧掉几千万吨石油,而且花费了大量资金把烧煤锅炉改成烧油锅炉。

20世纪70年代初期和末期,国际上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各国政府纷纷调整能源政策,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石油消费量。我国政府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于1977年及时提出了压缩烧油的政策,要求把烧油锅炉改为烧煤。1976年,我国石油消费量在能源总消费量中的比重曾高达23%;贯彻压缩烧油政策10年后的1986年,石油消费的比重已降到了17%。与此同时,1979~1982年,全国石油消费量出现连续4年下降的情况,年均递减2.5%。实践告诉人们,不合理的石油消费导向是可以通过调整相关政策改变和控制的,但国家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3.吸取历史教训,认真分析研究今后石油消费发展趋向

回顾1963年以来我国石油消费政策的变化过程,为了避免再次出现不合理石油消费的情况,应该特别注意1993年这一历史年份和转折点发出的信号。这就是要认真分析研究我国今后石油消费的发展趋向,以及如何妥善解决石油供应的问题。如果说,1963年发出的信号影响了我国石油的开发战略(大量开发)、进出口战略(大量出口)和消费战略(大量烧油)以至整个能源发展战略(石油大量代替煤炭,增加石油比重),那么,1993年的信号,会对中国石油发展战略,包括勘探开发战略、进出口战略、需求消费战略,以至整个能源发展战略产生什么影响呢。特别是在近期国际油价动荡不断的情况下,更不能等闲视之,必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审慎采取对策。

三、依靠进口石油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的途径不可取

解决我国石油供应短缺问题的出路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贸易途径直接从国际市场购买石油,即增加石油(包括原油和成品油)进口;二是挖掘资源开发和节约潜力,采取石油进口替代战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石油消费高速增长引起的石油供应短缺问题,主要是通过增加石油进口的途径来解决的。

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结构和消费结构,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重要特点。20世纪50年代,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一直占90%以上,这同当时许多发达国家以油为主的能源结构形成很大差距。因此,为了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煤炭消费比重,从60年代开始,不合理地增加了石油消费比重,一直到1976年,石油消费比重达到历史最高点(23%),煤炭消费比重降到历史最低点(70%)。80年代以来,国际上十分关注温室效应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由于能源总消费量不断增加而引起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于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石油需求的增长,石油进口量增加,使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有所改善。但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从长远发展和战略高度分析,我国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不能采取依靠进口石油的政策;若提出要达到发达国家现有能源消费结构水平的目标要求,更是不可取。我们认为,鉴于我国已经有过60年代依靠国产石油,盲目提出要“改变燃料结构”,增加燃料构成中油、气的比重,而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教训,因此,对想要用依靠增加石油进口来解决石油供应短缺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的途径,应该特别慎重对待。

(1)就能源本身来看,石油同煤炭相比,具有热值高、 使用方便和污染少等优点。因此,希望在能源消费结构中逐渐增加其比重,达到优化能源结构的目的,这是很自然的直观要求,无可非议。但把它列为国家的一个石油政策和战略途径,仅仅根据这些,还远远不够。按照国内外的经验,必须仔细考虑各方面的利弊关系,进行技术经济多方案比较和论证,然后才能提出有充分科学依据的石油发展战略,才经得起今后实践的检验。

(2)改变能源消费结构是很复杂的问题,要考虑用户使用要求,该用油的石油化工、交通运输和农业机械等方面必须保证用油,不能用煤代替;窑、炉和电厂可以用油,也可以用煤代替。要考虑企业烧油对成本的影响大小,如果不合算,企业就不会接受。要考虑国家整体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政治利益。

(3)从我国石油供需出现“一高一低”的局面看, 在今后较长时期内,能源结构优化的方向,应该是增加煤炭比重,以煤炭代替石油,大力节约能源,这也是三次世界石油危机后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例如,美国石油消费比重从1973年的46.9%下降到1985年的43.0%;1985~1994年,石油消费年均增长1.1%,煤炭消费年均增长1.4%。

因此,我们建议国家要慎重对待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问题,优化的最终判断标准不是降低煤炭比重,而是符合国情,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要避免60年代的沉痛教训再次出现。

四、采取石油进口替代战略是解决石油供应短缺的最佳途径

1993年,我国变为石油净进口国的信号已经告诉人们,除非出现特别异常情况,或者经济出现长期低速增长,或者石油再次出现大庆般奇迹;否则,我国石油供应短缺问题将长期存在。在解决我国石油供应短缺问题的两条主要出路中,最佳途径是采取石油进口替代战略,包括增加本国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到国外投资开发石油;充分利用国产煤炭;节约用油等。这一战略有利于国内主要产业及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解决劳动就业问题,有利于国有企业的振兴和发展,并具有很好的整体经济效益,确保石油供应安全可靠。

1.增加本国石油和天然气产量

增加国内石油和天然气产量,替代石油进口,能促进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保证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并且可以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繁荣,有利于政局稳定。根据我国石油资源的远景地质储量,这方面的潜力还是不小的。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手中拥有1亿~2亿吨石油,这对于维护和巩固国际斗争和国际交往中的地位,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意义都很重大。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国内石油工业的发展,加强资源勘探,增加探明可采储量;采用先进采油技术;建设远距离输油管线;增加必要的建设资金。

2.到国外投资开发石油

到国外投资开发石油,替代石油进口,是发展国内石油工业的一种补充。关键是要选准国家和油田,现在就应该着手进行各种采油国家和油田的方案比较,包括经济比较和综合比较,从中选择较好的方案。与通过贸易途径进口石油相比较,到国外投资参与产油国家的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建立稳定的海外石油生产基地,是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有效途径,目的是保证国内石油供应。

3.充分利用国产煤炭

在我国能源资源中,煤炭占绝对的优势。长期以来,我国采取立足国内资源发展能源工业的方针,已经形成的能源生产体系的基本格局是以煤炭生产为主。我国煤炭资源地区分布广泛,煤炭开采规模大、中、小结合,有利于煤炭产品的就地加工和消费。利用国产煤炭替代石油进口,相当于煤炭扩大出口,甚至比煤炭扩大出口的经济效益还要好。

要改善我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就应该着重在煤炭生产、加工和利用上做文章,即要提高原煤的入洗比例,减少原煤直接燃烧的数量,增加煤炭用于发电、制气等二次能源生产的数量,加快洁净煤技术的研究应用,要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

4.节约用油

节约用油替代石油进口的选择,同上述开源选择不同,这是一个节约措施,是诸多方案中最好的一个措施。我国石油利用的经济效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用油设备的效率也低于国外,节油潜力很大。节油的投资和成本都比开发便宜。北京燕山石化公司在改革开放后的10年间,采取一系列节油措施,在生产年均增长7.2%的情况下, 动力用油没有增长,反而减少,节油成绩显著。

标签:;  ;  ;  ;  ;  ;  ;  ;  ;  

中国石油需求与石油替代战略_石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