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江城文明喝彩——吉林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巡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吉林市论文,文明城市论文,全国论文,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城山色半城江,玉树琼花胜天堂”,一幅钟灵毓秀、山环水绕的画卷,一座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城市。灵秀的山水见证着文明城市创建的历程,1999年吉林市被中央文明委首批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在后续的十年间,连续四次获得该项殊荣,走出了一条魅力独具、异彩纷呈的文明城市创建之路。
立足发展,激发创建活力
“做文明市民,创优良环境,兴江城经济”,1998年吉林市委、市政府以此为主题,在全市范围广泛开展了“评选万名文明市民”和城市形象建设年活动,拉开了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序幕。
“树立新观念、推进新跨越”,自1999年至2002年,吉林市在全市相继开展了四次解放思想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破除“官本位”、“权力本位”和故步自封的小农意识等不合时宜的旧的思想观念,树立起“经济本位”、“企业本位”、“民本位”等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为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先导和发展动力。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锁定工业强市目标,精心打造发展环境,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从建设工业强市到“奋斗三年,总量翻番”,从提前一年基本实现翻番到“苦干三年,努力实现经济总量再翻一番”目标的提出,江城人立足发展的思路日益明晰,全市经济发展进入了历史上最快最好时期。新一轮经济发展的热潮,全面激发了江城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热情和活力。
2006年,吉林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25亿元,地区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65.5亿元;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8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01亿元;2008年,全市广大干部群众面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经济运行困难加重的严峻挑战,解放思想,创新实干,基本实现了提前一年翻番的目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0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10.6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
创新载体,感召全民参与
近年来,吉林市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为目标,不断创新活动载体,用新颖的形式把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的要求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参与热情。
在社区,开展了文明示范社区评选活动和文明社区达标创优活动;在行业开展了“诚信在江城”、“共铸诚信、促进振兴”和“诚信活动纵深行”等系列教育与实践活动;在村镇,开展了“新风、新貌、新农民”文明新村创建活动和“城乡结对,共建新村”活动;在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得到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社区青少年成长驿站”经验获得全国第二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一等奖。在社会,开展了万名文明市民评选、市民读书讲座月、感动江城十大人物、道德模范评选等一系列影响广泛、群众参与热情高、实效性强的文明创建活动。培养和选树了全国第一个雷锋出租车队和陈淳、胡茂东、王荣华、任建国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塑造了热爱生活、崇尚文明、追求卓越的良好道德风尚。
关注民生,提升幸福指数
文明创建惠及群众,这是建设文明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吉林市在设计开展创建工作时,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的工作理念,把重点放在了为群众解忧、让百姓舒心上。便行畅通工程、生态建设工程、人居环境工程、蓝天碧水工程、脏乱差治理工程……从胡同畅通到空气质量、从饮水到如厕等,凡影响百姓生活质量的事都是政府工作重点。
关注民生,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认真解决群众实际生活问题,开发就业岗位、加强基本医疗保险、规范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实施棚户区改造、扩大廉租住房受益面、整治街区环境、建设公共文体设施,每年都认真办好改善民生的十件事,不断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使百姓成为创城的最大受益者。2006年以来,全市共开发就业岗位20多万个,全民创业促就业累计安置就业再就业人员25余万人,转移输出农村劳务53万人次。城乡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学杂费,以及农村义务教育教科书费全部免除。棚户区危(旧)楼房拆迁近400万平方米,城镇廉租住房制度受益户增加到1万多户。农村泥草房改造2.06万户,农村9.9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2008年,吉林市改善民生共投入资金23.8亿元,其中市县两级财政投入8.8亿元,是近年来投入最多的一年。
路通了、灯亮了、水清了、空气好了,江城百姓的心顺了。北山街乐园一区居民向政府赠送了感谢锦旗,上写:“修小街小巷,政府解百姓疾苦;为民生民利,百姓托政府丰碑”。
科学管理,提升城市品位
加强城市建设,提高管理水平,是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载体和手段。近年来,全市不断加大城市建设投入,全面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市容环境、市场秩序、交通秩序等方面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得到了快速提升。
2006年以来,全市先后开展“城市管理年”、“城市管理巩固年”活动,整治违章建筑、露天占道市场、占道修车洗车、建筑垃圾及散流体运输车辆等。清除了主城区、主街路露天占道加工和露天烧烤。河南街、东市商贸区、岔路乡和站前广场等从根本上改变了脏乱差的面貌;吉林大街、解放大路和越山路建设及管理标准也全面提升,城市街路实施了经常性水冲洗和洒水降尘,主要街路实施了夜保洁,城市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近年来,全市综合整治住宅小区100多个,100多个居民住宅小区物业实行了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多个区域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完成,100多座分散供热小锅炉房被取缔,400多台经营性锅炉实现达标排放,垃圾焚烧电站进入调试阶段,200多公顷绿地和130多万平方米硬覆盖基本消除了城区裸露地面,吉林大街、解放大路、越山路、厦门街等景观路综合改造及管理标准得到全面提升,“一江两岸、一区一山、三路七桥”亮化工程取得明显成效。
在加强城市硬件建设和管理的同时,吉林市还注重打造城市品牌,积淀城市软实力。十年间,通过开展创建活动,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无偿献血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内陆最宜投资设厂城市、中国魅力城市、倾国倾城——最值得向世界介绍的中国名城等10余项全国荣誉称号。这些城市品牌,在展示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的同时,也助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繁荣文化,彰显和谐理念
近年来,吉林市坚持把先进文化的传播、优秀作品的创作和健康高雅广泛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通过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全市文艺精品工程成果显著,文化产业发展初具规模。《非常代价》、《大学女孩》、《插树岭》、《都市外乡人》、《关东金王》和《静静的白桦林》等一批由市电视台制作的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形成了令人瞩目的吉林市电视剧现象。吉林市歌舞团、话剧团、戏曲剧团等文化团体的品牌效应进一步增强。吉林市歌舞团连续12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演出,并先后参加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演出,受到奥运会组委会的高度赞扬。群众文化活动方面,《同一首歌》两次走进吉林市,中央芭蕾舞团、奥地利新年交响乐团等高水平的文艺团体走进广场,走进群众;“松花江之夏”、“松花江金秋”广场文化活动周和新年音乐会、广场秧歌大巡游、焰火晚会等大型活动形成一道道靓丽的群众文化风景线令人目不暇接。体育活动方面,国际天隼突击队穿越吉林大桥冲击吉尼斯世界记录,八一跳伞队的表演,国际摩托艇明星表演赛、中国吉林冬季龙舟赛、全国花样轮滑精英赛、全国健身秧歌赛及第六届亚冬会等20余项次国家、国际级赛事,营造了浓郁的城市体育氛围。
近年来,全市新建10多个居民休闲广场,新增多支露天电影放映队,文化体育进社区和文化下乡活动实现了经常化。北山文化广场、玫柳园、古民居游园等5个市民休闲广场和20个“清水绿带”亲水平台建成投入使用,极大地方便了市民就近就便进行健身和休闲。
十年创建,久久为功,城市面貌和市民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广大市民在分享文明成果之时,实现了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