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院校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改革实践论文

高师院校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改革实践

陈旭生a,b,刘党英a,李为华a,b

(信阳师范学院 a.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b.河南省教育大数据分析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河南 信阳 464000)

摘 要: 师范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关系到一个国家人才培养质量。针对师德教育存在的职业认知偏差、课程设置碎片化、理论实践不对称、师德教师专业化程度低等问题,本文提出从社会道德体系、课程设置、资源整合、教师培养四个层面来提高师德教育水平,实现培育“四有好老师”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 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改革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师德既是教师应遵循的基本职业准则,是教师育人的核心素质,也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育部也将“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作为教师任职、考核的首要标准,这些都反映了国家对师德建设的高度重视。高师院校担负着培养未来教师的重要使命,不仅要培养有“扎实学识”的高技能教师,更要注重培养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仁爱之心”的高师德教师。因此,如何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全面融入师范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并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构建多位一体的师德培育体系,使其既能提高在校师范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又能为后续的教师岗位培训打好德育基础,是当前高师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培育的研究重点。

我突然觉得和舒曼之间隔着千山万水:一个是能人,一个是穷困潦倒的人,彼此太悬殊了。我们现在相见一定是尴尬的。生死是一瞬间的事,我们还是天涯兄弟好,一切都得存在记忆里,让我们在少年时代里频频相逢吧。

1高师院校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现状

教师职业道德的培育不仅是教师从业的品质保证,更有助于教师发挥育人作用,培养合格人才。近年来,作为“立德树人”的教师,其职业道德一直深受公众的关注。大量学者都对教师职业道德培养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据中国知网(CNKI)查询数据统计,近三十年来,关于师德教育方面的研究论文共计8691篇,这些论文分别对国家教育改革、高校德育培养机制、师德养成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在分析师范生职业道德培养现状形成原因方面,研究者们综合考虑了社会价值观的影响、职业理想教育缺失的影响、师范生自身个人素养的影响等。比如,吴彬镪在《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实践》中提出,“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作用和重要性远远超出一般职业道德的意义范畴”[1];王晓雪在《师范生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问题及对策》中指出,高校在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忽视师范生精神领域的追求”[2],把职业道德教育从学校教学中分化出来,认为其归属于职后教育等。

综上,在教师职业道德培育研究方面,大多数研究者都是在宏观层面上对师德理论、师德原则、师德教育环境进行深入研究,而在师德教育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改革、师德课程教材编写、师德教育实践模式等具体环节研究较少,多是泛泛而谈,缺乏可行的实施措施。因此,本文将通过对具体环节的重点研究,改善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泛化现状,增强师德教育培育的可操作性,促进师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力求将师德课程打造成师范院校的品牌课程、特色课程。

从已有的文献中发现,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较多,综合考虑各因素的影响贡献之后,本文确定了8个解释变量:健康状况(包括:非常好;好;一般;不好;非常不好)、疾病、婚姻状况(包括已婚、未婚、离异、丧偶)、受教育程度(包括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大专、大学及以上)、工作状态、性别、年龄(控制在21~65周岁)、对数收入、省份变量。各变量的具体统计性描述见表1。

2高师院校师范生职业道德培育的困境及产生原因

师德教育实践是衡量师德教育是否能真正实现强化教师素养,增强教师职业情感、坚定教师信念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师德实践,才能促使师范生真切体会教师职业的责任感,强化教师职业认知,加深师范生对师德的深层理解,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使他们真正做到“爱学生、爱岗位”。目前,师德教育实践方式单一,学校统一组织的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参与师德实践的主要途径,但在实际操作中,效果却不尽人意。教育实习一般在大四上学期进行,部分学校迫于就业压力,在实习过程中疏于管理,致使师范生对教育实践活动重视程度不足,部分师范生以“考研”或者“找工作”为由,并不真正参与听课、讲课、担任助理班主任等实习活动。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关于“您认为教育实习重要吗?”这个问题,81%的被调查者认为“不重要,可有可无”;关于“教育实习之外,您所在的学校是否组织过其他实践活动”这个问题,90%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没有真正走进课堂,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何谈“善教、乐教”。

2.1 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知存在偏差

师德并非与生俱来,需要通过教育才能很好地实现。完整的师德课程体系是良好师德教育的有力保障。所谓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部分构成,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教师是执行者,在满足环境需要的前提下,教材是联系课程要素的积极因素。更新课程体系,首先,建设高标准的教材。教材是最核心的课程资源,教材内容的编写应体现时代性,灵活性、可信性、实践性。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利用典型案例,增加学生的认同感。其次,深入挖掘思政课程的德育培养功能。思政课程在大学生思德教育领域具有深厚的基础,将师德教育贯穿于思德教育全程,发挥该课程的主阵地作用,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信念。再次,增设专门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课程。师德的培养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对教师职业高度认知的基础上,产生职业情感,增强师德意识,最后才能自觉履行师德行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课程则为科学系统的师德培养提供了理论基础。最后,丰富师德课程形式。重视校园文化,设计多样化的课程活动,让师德培育走出课堂,通过身边人、身边事,丰富师德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对师德的兴趣,激发共鸣,师德教育才能深入人心。

图1 师范生毕业后愿意从事教师职业意向分布图

图2 师范生对待教师有偿家教或校外辅导的态度分布图

师德并非与生俱来,需要通过教育才能具备。在调查问卷中,关于“您认为教师对您的道德观是否会产生影响?”这个问题,93%的被调查者认为“影响很大”。由此说明,高校教师在师范生师德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校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成熟,处于养成阶段,容易受外在因素干扰,高校教师要利用自身的专业技能和一言一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做好学生的“引路人”。但就目前承担师德教育的教师现状来看,承担教学工作的教师主体多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师、党政干部和辅导员,师德理论水平不高,专业化程度不强。部分教师只会“照本宣科”,教学内容毫无新意,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技能不高。师德教师自身专业化程度不高,如何能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引导师范生建立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感染学生爱岗敬业呢?

2.2 师德课程设置碎片化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任何理论正确与否都需要经过实践才能得出准确判断。实践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直接的途径。在师德培育过程中,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内涵,提高学生的师德认知水平。师德实践是师德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首先,完善教育实习管理体制。制订教育实习管理条例,加大宣传和管理力度,改变学生对教育实习的不端态度,杜绝现有模式下的“散乱”现象,使其真正发挥教育实践平台的作用。其次,引入社会调研模式,实现“研学”相结合。鼓励学生开展有关教育教学的调查研究,立足现实,了解师德的现实需求,深刻理解师德教育的重要性。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师德课题的相关研究,将调研结果形成书面报告,加深其对师德理论的认识。再次,开拓师德课堂。充分利用校园社团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志愿助教活动,培养其教师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举办“走进身边人”的道德大讲堂,以小见大,激发学生的教师情怀。鼓励学生学习传统儒家文化,知史以明鉴。

2.3 师德培育重理论,轻实践

为了更好地了解师范生师德培育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以网络问卷的方式对河南省内部分高师院校的部分教师、辅导员、在校师范生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师德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养成效果等。从调查结果及文献研究来看,高校师范生职业道德培育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4 师德教育专业化程度不高

根据图中数据可知,大部分师范生选择教师职业的动机并非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教师职业认知较为复杂。

3高师院校师范生职业道德培育的改革措施

3.1 合力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体系,提升教师职业认知水平

高校教师是师德教育的执行者。教师的学识和德行是影响师范生师德水平的重要因素。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师德水平,重视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是构建良好师德培育体系的首要条件。首先,提升教师的师德教学水平。不定期组织师德教师开展校内、校外的教学技能交流活动,鼓励各学科专业教师将思想道德修养贯穿与专业课的教学中,打造“以德为本”的教育理念。其次,健全师德考核机制。建立完善的师德考核机制,并依据考核结果给予相应的奖惩,将师德考核结果作为职务任免、职称评定等的重要依据,通过教师的师德建设,塑师德、正师风,铸师魂,给师范生的师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

3.2 优化课程体系,实现师德课程专门化

恩格斯说“人们总是从他们的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汲取自己的道德观念”[3]。经济的腾飞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也带来了多元化思潮的大融合,这些变化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统价值观中强调的“奉献精神”、“仁爱精神”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追名逐利”、“利己主义”等。师范生作为社会一员,其价值观取向难免受到冲击,在教师职业认知上,表现出的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缺失,“我”和“教师”之间就很难建立起亲密关系,其结果必然导致师德偏离。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关于“毕业后您是否愿意从事教师这个职业?”这个问题,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关于“您是否认可教师从事有偿家教或校外辅导?”这一问题,调查结果如图2 所示。

会计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会计管理和核算的重要依据, 2019年1月1日起行政事业单位将全面实行政府会计制度,该如何做好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呢?本文就新旧会计制度衔接的难点进行分析,并以此提出新旧会计制度衔接的具体措施,希望能够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有所帮助。

3.3 多途径整合资源,增强师德践行能力

高师院校一直很重视师范生的师德教育,大部分的高师院校将强化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方法、改革课程设置相结合以加强对师范生的德育培养。师范生的课程培养体系主要由公共课程模块、学科专业课程模块、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和技能实践课程模块四部分构成[4]。从课程的具体设置上看,绝大部分高师院校都采用在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开设《心理学》、《教育学》课程,用公共课程模块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替代师德教育课程。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关于“您所在的学校是否开设有《教师职业道德》这门课程?”这个问题,有98%的被调查者选择“没有”。事实上,师德教育有独立的培养目标,即引导学生成为有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而现有模式下,尽管思政课程中有部分章节涉及师德内容,但授课内容只停留在职业制度和行为规范范畴,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形式单调乏味。比如,关于“您所在的学校是否经常会举行道德模范讲座?”这个问题,只有11%的被调查者选择“经常”;关于“您所在的学校进行师德教育时是否会注重将“四有好教师”标准融入教学内容?”这个问题,72%的被调查者选择“没有”。由此可见,师德教育没有完善的课程体系,教师很难通过思政课程中零碎的章节完成师德教育培养目标,师德教育形式化严重。

3.4 加大教师培养力度,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社会道德体系是当代中国全民共同的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层面表现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也是社会道德在教育行业的体现。教师既是社会大众的一员,又区别于普通大众,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和社会角色的独特性,公众对其价值理念、道德水平必然有着特殊的要求和更高的期望,这也意味着教师职业道德既根植于社会道德,其重要性又远超出一般职业道德。一直以来,教师职业道德都被狭隘的归属于教育机构和高师院校负责的范围,人们片面的将教师职业道德的好坏归结于学校师德教育的好坏,但从根源上来看,师德教育应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良好的师德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从国家层面加强社会道德体系的建设,坚持“依法治国”,重视“以德治国”。建立规范化、具体化的道德体系,明确道德取向中“善恶、美丑、好坏”的判断标准。与时俱进,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同时批判接受市场经济下多元化价值观,改善社会道德环境。其次,社会各级组织尤其是引导社会舆论的新闻媒介,应积极宣传健康的道德观,弘扬社会正能量,大力宣传先进师德事迹,弘扬奉献精神,以此激发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使命感。最后,教育部门应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条例,引导在校师范生加强自身修养建设,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4结束语

教师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良好的师德对社会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当前师德培育现状,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革建议具有时代意义。本文从师德研究现状出发,以所设计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为依据,归纳总结了当前师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师德培育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应继续相关问题的探索,力求将师德课程打造成师范院校的特色课程,为提高师范生师德水平服务。

果不其然,第二天王施凯“华丽丽”地感冒了。可惜“病假”这种借口用过太多次,老师根本不信,“狼孩子”王施凯只能“挺着病躯”去学校。

参考文献:

[1]吴彬镪.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实践[J].教育评论,2018(4):3-7.

[2]王晓雪.师范生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问题及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7):46-48.

[3]张玉杰,姜浩,杨启迪.定岗实习对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与对策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8,20(1):114-116.

[4]韩文跟,赵佳.论新时代师德课程改革的诉求及实践途径[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8,35(4):103-107.

On Reform of Work Ethics Education for Normal Students

CHEN Xu-sheng1,2,LIU Dang-ying1,LI Wei-hua1,2

(1.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Xinyang Henan 464000,China;2.Henan Key Lab of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of Education Big Data,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nyang Henan 464000,China)

Abstract : Work ethics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is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talents cultivation. The problems in normal students’ work ethics education are mainly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occupation, incomplete curriculum, imbalance between knowledge and practice and insufficient specialization of ethics teach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is paper proposes a frame which includes four aspects, i.e. morality system, curriculum, resources and teacher training, so as to improve ethics education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the perfect teacher.

Key words : normal student; professional ethics of teacher; reform

收稿日期 :2019-06-28

基金项目 :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重点项目(2018-JSJYZD-018); 2019 年度河南省教育大数据分析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19ZDSYS08C)

作者简介 :陈旭生(1984-),女,河南信阳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图像处理。

刘党英(1972-),女,河南信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李为华(1971-),女,河南信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

3.对接“共同方法”成果的国内税法选择性转化。中国国内税法选择对接了“共同方法”成果之行动计划7、8、9、10和15共5项成果,而AP-BEPS中1和11成果暂时没有对接。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344X(2019)8-0101-04

标签:;  ;  ;  ;  ;  

高师院校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改革实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