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_姚永亮

小学语文阅读教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_姚永亮

(安岳县朝阳镇九年义务教育学校,642350)

摘要:教材作为一个教学的例子,应充分发挥它的示范性和引领性,让学生依托教材进行更广泛、更深入地阅读和学习。作为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解读中挖掘最具价值的阅读点,在细读中开发最佳言语训练点,在整合中开发新的教学资源。我们让教材真正为我们的“教”服务,为学生的“学”领航。

关键词:阅读点;挖掘;重组;开发;单元整体教学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由此可见,教材只是我们语文教师开展语文教学的一项工具,只是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的。

一、解读教材,挖掘最具价值阅读点

教材中出现的都是一篇篇完整的文章,内容十分丰富,可阅读的点也很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常会眉毛胡子一把抓,以至于满堂讲满堂问,教师教得辛辛苦苦,学生学得稀里糊涂。因此,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对教材作适度取舍,挖掘最具价值阅读点展开教学,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1.聚集最大特色的言语表达

人教课标版的语文教材在单元课文选编时,是从人文性主题选编的,因此,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只是在主题上、内容上相统一,在文章的体裁上、言语的表达上有时毫无关联。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有一双特别敏锐的眼睛去观察、发现课文中的各类语言现象,结合《新课标》对该年段的明细要求,筛选出最具特色的、最有价值的言语表达形式,以此确定我们的教学内容。

比如六下第二组有这样四篇课文:《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和田的维吾尔人》。这四篇课文是介绍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的,但在写法上,在言语的表达上却大相径庭。《北京的春节》选定几个特定的时间介绍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其中对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个日子进行了详细介绍,而其余的几个时间段作了简要介绍。这种有详有略的介绍有什么好处?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抓住这一写作特色引导学生进行揣摩,以此来体现这篇课文的文本价值。《藏戏》一文的写作特色,在于先概括介绍后具体描写的写作特色,尤其是开头三个自然段的描写,分别以三个反问句的形式概括介绍藏戏的三大特色,这种开门见山的表达方式让读者一下子对藏戏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有了整体的了解。《各具特色的民居》一文则很好地向我们展示了民居的介绍方法,除了清晰地介绍建筑的结构、功能之外,还应介绍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使建筑脱离“房子”这一粗浅的概念,走向更深的文化内涵。《和田的维吾尔人》则继续展示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从几个方面介绍维吾尔人的性格特征,条理分明。

对于不同写法的课文,我们的教学要聚集该文本最具特色的言语表达,引领学生领悟这些表达的方法和效果,使该文本的范例价值得以最大程度地体现。

2.把握最具典型的人文价值

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一直承载着厚德载物的功能,因此我们教材中选编的课文都具有一定的人文价值导向。这种人文价值实则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在以前的老教材中,对中心思想的提炼还有一定的要求,但自从新课程实施以后,这方面就比较弱化了。然而,对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言,对文本中人文价值的准确把握还是十分重要的。

一些课文的人文价值体现得十分明显,如《慈母情深》、《桥》、《一夜的工作》等这些写人记事的文章,就是为了赞颂该人物所具有的某种可贵的品质。还有一些课文就会较难把握,如一些写景类的课文,一些说明类的课文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首先要有一个准确的人文价值定位,挖掘它最具典型的人文价值,然后巧妙地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进行有效地落实。如教学《彩色的非洲》一文,我们教者就要准确定位该文的人文价值,即引领学生充分感受非洲这个民族的热情与乐观,感受它独特的民族文化,增进学生对非洲的了解,增强好感。因为人们一提到非洲,脑海里首先跳出的就是非洲人生活上的贫穷、落后,长相上的难看、丑陋。有了人文价值的准确把握之后,我们的教学就要紧扣这一主旨,当然不是生硬地说教,而是融合在对文本的反复品读当中。比如引领学生围绕“彩色”二字,画出文中描写颜色的词,进行反复地品读,在品读中想象画面,交流感受,然后教师适时地补充对非洲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的介绍,学生在情感上对非洲就有了更多的亲近与向往。这样,我们的教材才真正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

二、细读教材,开发最佳言语训练点

我们的教材不仅是提供给学生阅读的材料,也是提供给学生领悟表达、习得写法的规范样式。

《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就要求我们在教材解读上下足工夫,充分挖掘它最佳的言语训练点,为学生创设更多的语用环境。

1.把握整体的表达精髓

教材中选编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完整或相对完整的作品,在选材、结构、布局等方面都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有敏锐的视角,一眼就能看出它表达上的精髓,并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以落实。

如六下《藏戏》一课,乍一看其表达上没什么特别之处,就是向我们介绍藏戏的来历及特点。但仔细品读,我们就会发现许多可供开发的表达范式。首先是开头三句话的描写,作者用三个反问句单独成段,分别介绍了藏戏的三大特点:戴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教学中倘若只引领学生读懂这三句话的意思,那就辜负了这一教材的价值。我们应该继续研究:作者只是开门见山地向我们介绍藏戏的三大特点吗?如果这样,老师也能啊!不信你听(教师以陈述句的形式描述藏戏的三大特点)。这时学生就会发现,文中的三个句子用反问的句式,不仅在介绍藏戏的特点,更是突出其特点的独特性,也流露出作者对藏戏的惊叹与赞美。另外,作者还用较多的笔墨介绍了藏戏来历的一个民间传说。教学时也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这个民间传说有存在的必要吗?作为读者,你喜欢读这个部分吗?如果让我们来介绍家乡的某一特产、艺术样式等,你会挖掘其背后的民间故事或动人传说吗?在交流中学生就会明白,如果单纯地介绍某一类事物或艺术会很枯燥,而民间故事、动人传说等融入以后就会增加可读性,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2.挖掘细处的表达精妙

在关注整体表达特色的同时,我们也要善于捕捉一些细微处的精彩表达,大到结构段式的运用,小到句式的表达与连缀,甚至一个词、几个词的选用,都有值得我们推敲的地方。

如四下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我们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读懂故事内容,领悟蕴含的道理,更要引导学生发现其中言语表达上的精妙之处,比如言语表达的夸张效果。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为了体现纪昌的眼力好,能把极小的东西看成很大的东西,寓言故事的语言是十分夸张的。此时,我们就要在这点上大做文章:通过对比读,感受夸张的效果;通过想象仿写,体会夸张的精妙。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材已渐渐从神坛上走下来。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也完全有能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切切实实地为我们的“教”服务,为学生的“学”领航。

参考文献

[1]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山东文艺出版

[2]李怀源《单元整体教学构建方式》,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文作者:姚永亮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6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4

标签:;  ;  ;  ;  ;  ;  ;  ;  

小学语文阅读教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_姚永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