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孝章[1]1998年在《编组站计算机辅助设计理论研究及系统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现有编组站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并在系统设计中得到了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 对铁路站场咽喉区的网络结构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建立了咽喉区优化设计模型,并应用邻接矩阵和AutoCAD环境下图形数据库的特性,实现了计算机实时对咽喉区网络结构图中图形信息的自动识别和提取,同时应用线性规划问题内点法中的仿射变换法对模型进行优化求解。提出了咽喉区网络结构图到设计图的自动拓扑变换方法。 (2) 采用驼峰头部平面结构常用布置原则和辅助指标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自动确定驼峰头部平面网络结构图。同时对调车场尾部的平面结构布置作了具体的分析。用转角增量法、限界轨迹线交点判别法及本文提出的咽喉区网络结构图自动拓扑变换方法实现了各种类型、各种规模驼峰头部和调车场尾部平面图的优化设计和自动拓扑变换。 (3) 在现有驼峰纵断面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以提高驼峰推峰速度及降低驼峰高度为目标,建立了驼峰溜放部分纵断面设计的多目标优化模型,运用模糊贴近度分析理论,减少了统一权法在多目标优化过程中的盲目性,同时运用了DFP变尺度算法对该模型进行了优化求解。实现了驼峰纵断面的自动设计和检算,并能自动输出纵断面和速度-时间曲线图形。 (4) 对现有警冲标与信号机位置计算方法作了简单的介绍:对曲线内外加宽及建筑物接近限界作了具体的几何描述;建立了曲线内外加宽限界轨迹线的轨迹方程;提出了警冲标与信号机位置计算的新方法,并应用该方法在BZZCAD系统中实现了警冲标与信号机位置的自动计算及其图形的自动生成等功能。 (5) 提出了站场CAD系统可视化的具体内容和实现站场CAD系统可视化的重要意义,并对其实现方法在理论上作了初步探讨,提出了将站场三维实体在变坡点处划分为各个子实体,并应用从三视图重建三维形体的方法来重建各三维子实体,最后在AutoCAD环境下,通过实体的并、交运算实现站场三维实体的重建。 (6) 利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和现已成熟的开发技术,在AutoCAD R12 for Windows环境下开发了编组站计算机辅助设计(BZZCAD)系统。该系统具有以下功能:①咽喉区网络结构图的自动拓扑变换;②各种类型和规模驼峰头部平面图的自动绘制;③编组场尾部线束式咽喉平面图的自动绘制;④警冲标与信号机位置的自动计算与绘图;⑤驼峰溜放部分纵断面的自动设计、检算与自动绘图;⑥自动输出工程数量表:⑦交互式绘制、编辑各种站场平面设计图。
曹桂均[2]2013年在《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控制技术及其扩展应用的研究》文中提出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实现铁路编组站管理信息系统和过程控制系统的有机结合,提高编组站整体解编能力,降低现场劳动强度,是一个高智能化、自动化的综合性系统。本文描述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组织结构、总体框架和系统主要功能,研究探讨各子系统的组织方式,研究管理信息系统与控制系统结合方式的合理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文章对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信号控制系统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细致的梳理,对于实现综合自动化需要新研发的控制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原有成熟控制系统在编组站综合自动化中应用的有效改进和功能提升做了总结。本文研究系统层次架构,提出了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不同子系统的专业归属,通过规范管理维护的划分界限及维修界面,对于设备维护的合理性进行分析。本文研究管控结合的关键部分-集中控制系统,描述了集中控制系统的系统组成和控制模式、应用功能及接口设计,阐述了集中控制系统的功能模块及实现方式。对于编组站的车辆实时位置追踪问题,描述了实时追踪的原理,提出利用编组站站场结构有向图的方式,建立编组站车辆实时追踪模型,实现以站场表示信息为基础的车辆实时追踪。通过对采集到的站场实时表示信息进行逻辑运算,将结果跟踪得到的结论,结合进路跟踪预判及作业计划等信息,采用多重判别,得到机车车辆的实时位置。并与车号自动识别信息以及作业计划信息有效融合,得到机车车辆在编组站中的实时准确位置信息,作为各种现场作业实绩自动反馈的基础数据。本文研究集中控制系统的作业计划自动执行技术,对于将作业计划转换成控制设备可执行的作业指令的分解转换模式进行了分析,详细描述作业任务的表达和作业指令的表达方式,研究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建立数学模型,求解作业指令的调优问题。文章描述了采用一种改进的MMAS算法来对编组站作业指令进行调优计算,及实现算法的收敛性与寻优能力的动态平衡的方法,并通过现场试验验证算法的可行性。将成熟的驼峰无线机车遥控系统及无线调车机车信号和监控系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研发新型调机综合控制系统,使编组站调车机车在整个编组站作业时实现全面机车遥控。本文提出将推峰机车遥控与平调遥控采用统一的模型进行优化的控制方式,根据调车作业遥控控制的特点,选择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自校正控制模型,实现机车控制参数的在线自校正,在合理利用机车动力的同时,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使控制过程更加合理、精细。统一模型优化的控制方式,降低编组站机车控制的复杂性,使不同站场、不同机车及不同作业模式等机车控制中的复杂性问题得到解决。将编组站综合自动化技术扩展应用到动车基地调度集中系统中,实现动车基地管理信息系统与控制系统的有机结合,闭环控制。文章描述了动车基地调度集中系统列车及调车作业计划的自动调整和管理、作业进路的自动控制、动车组位置追踪及查询、人机交互统一管理等几大功能和实现方法,为编组站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进一步扩展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胡兴宇[3]2008年在《编组站作业计划优化编制若干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是在导师周磊山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此衷心感谢两年来周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指导。两年的时光转瞬即逝,但是周磊山教授对我的谆谆教诲始终铭记于心,我的每一个进步和提高无不凝聚着导师的心血,我永远不会忘记导师对我学业上的指导和生活上的帮助。导师用他严谨务实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孜孜不倦的工作热情深深的感染了我,他永远是我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榜样!感谢乐逸祥老师对我论文提出的许多宝贵修改意见,让我记得永远不要停下学习的脚步。感谢孙琦师兄、夏明师兄在生活和学习上对我的帮助。在实验室工作和论文撰写期间,他们对我论文的研究给予了热情帮助,在此向他们表达我的感激之情。感谢实验室其他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感谢他们对我学业上的指导和论文所做的修正工作,以及带给我的美好时光。最后感谢我的家人,是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让我能够在学校专心完成我的学业。编组站是铁路网上拥有比较完善的技术设备,办理货物列车和车辆的技术作业,主要完成改编车流任务的车站,是编组列车的“工厂”。编组站作业计划编制工作,是编组站调度指挥工作的核心,其编制水平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编组站运输生产的秩序和效率。因此,编组站作业计划优化编制问题,作为运输生产理论中的核心,始终是运输专家和学者关注的焦点。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编组站作业计划编制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还不够高,编制质量还不能够充分满足我国编组站调度指挥工作的现实需求。随着我国铁路信息化工程的不断推进,进一步研究编组站作业计划优化编制的理论和方法,提高作业计划优化编制的智能化决策水平,寻求编组站作业计划优化编制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对铁路编组站作业计划编制的内容和流程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了编组站作业计划优化编制问题的难点和采取的策略,探讨了生产调度作业计划优化编制理论方法应用于编组站调度作业计划优化编制问题的可行性,提出了可将编组站作业调度问题视为开环车间型生产调度问题的理念,并给出了基于该理念的编组站作业计划编制的形式化描述。2、对编组站日班计划优化编制问题进行了研究。日班计划编制的核心是确定计划出发列车的车流来源。论文在分析和借鉴既有日班计划车流接续优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构建了基于单双调车系统的车流接续优化模型。由于来源车流的空间属性和作业属性随时间不断发生变化,因此,论文设计了车流的时空状态转移方程来表示指定时间段的编组可用车流资源。然后以车辆在站总停留时间最短为模型优化目标,通过相关约束逐层筛选日班计划编制指定时段的车辆资源,制定出列车出发计划并分析了在车流接续优化时产生的冲突及其疏解方式,最后给出了不均衡运输条件下车站车流接续优化措施和编组站运输组织的优化方案。3、对编组站阶段计划优化编制问题进行了研究。阶段计划编制的内容是确定在车流接续关系已定条件下的列车解体、编组作业计划及其涉及到的到发线、调机的运用方案。论文基于离散事件动态系统中生产调度作业计划优化理论和方法,提出以车站股道、驼峰等为“加工机器”,等待技术作业的列车或车辆为“加工工件”,列车或车辆在站内的位移为“加工作业”的思路构建编组站阶段计划中车流接续计划的优化模型,以及到发线和调机作业的协调优化计划,并给出了相应的模型求解思路。最后论文以鹰潭编组站某日的生产数据为实例,对文中模型和求解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并进行了求解结果的方案评价。
佚名[4]1996年在《编组站平纵断面优化及计算机辅助设计》文中指出功能1.整个编组站,包括到达场、调车场、出发场的平、纵断面,由计算机辅助设计完成;2.有较强的修改和优化功能;各车场的线路数、咽喉结构,可根据用户需要通过人机对话实现调整;3.车场咽喉结构、警冲标、信号机、坐标计算,线路有效长计算等过程均由计算机自动计算,自动生成坐标及曲线要素表;
马亮[5]2015年在《铁路编组站阶段计划优化研究》文中提出作业计划的优化编制与动态调整是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关键技术,同时,计划编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货物车辆在编组站的停留时间,进而对铁路货物运输效率产生直接影响。在编组站三级调度指挥体系中,作业计划的核心环节阶段计划既是一个班(12h)中各阶段(3~4h)工作的具体安排,又是编制调车作业计划的主要依据,对车站一个阶段时间内的各种作业和资源进行统筹调度和分配。目前关于编组站阶段计划优化的研究主要局限于确定解编顺序与配流等子问题,无法满足编组站全局优化的要求;有的优化模型中没有充分考虑复杂多变的作业环境,算法中没有使用论域化简技术,导致模型的适应性和算法的求解效率都不高;同时,有的研究中没有考虑异常事件对阶段计划的影响,使得阶段计划的鲁棒性较差。这些导致以往的理论成果大多未能投入实际应用,使得目前编组站阶段计划仍停留在计算机辅助编制的层面,调度指挥智能化水平不高。本论文以提高编组站作业效率和阶段计划的稳定性为目标,对铁路编组站阶段计划优化中的以下关键内容展开研究:(1)基于随机Petri网建模与分析理论,从定性和定量两个层面分析了编组站作业过程性能。首先,建立了编组站作业过程随机Petri网模型,定性分析了作业过程的动态特性和冲突关系。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考虑由于共享有限资源而产生作业等待的情况,建立了编组站作业过程资源共享随机Petri网模型,给出了各种参数计算方法和模型化简技术。最后,通过时间Petri网仿真工具和MATLAB定量地求解基础设施配置与作业性能的关系,并给出提高作业性能的措施。(2)在编组站作业性能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了基于约束的累积调度、字典序多目标优化、整数规划和多目标两阶段优化理论,联合求解了自编始发列车动态配流问题。首先,按照配流成功的出发列车优先级总和最大、车辆平均停留时间最短和资源利用率最高三个目标的字典序,采用约束谓词方法建立初步动态配流字典序多目标约束优化模型;之后,设计.了约束传播和多点构造性搜索的混合迭代算法。在初始动态配流方案基础上,按照配流照顾实际解编调车作业原则,以每列出发列车车流来源总数最少为目标,建立二次配流整数规划模型,并设计贪婪算法优化初步动态配流方案。此分层优化方法提高了调车作业效率和配流方案的兑现率。(3)以自编始发列车动态配流为核心,综合运用基于约束的累积调度、整数规划和字典序多目标多阶段优化理论,求解了编组站作业调度和资源分配问题。首先,建立无改编中转列车和配流剩余到达解体列车的约束优化模型,并设计约束传播与多点构造性搜索的混合算法确定各作业的起止时间。在此基础上建立资源分配整数规划模型,并设计了贪婪算法为每一个作业分配资源。最后,建立了车流按方向集结阶段计划字典序多目标多阶段优化模型,实现了动态配流、作业调度和资源分配的综合优化。(4)在解编作业确定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调车场车流随着解编作业动态变化、调车场股道的容量和解编作业时序限制等,设计了“开口”算法将到达解体车列划分为若干车组,以车组在调车场的集结股道为变量,建立调车场股道活用整数规划模型,并设计了变量取值动态排序的启发式回溯算法。最后,建立了车流按调车线集结阶段计划字典序多目标多阶段优化模型,实现了动态配流、作业调度、资源分配和调车场股道活用的综合优化。(5)在编组站静态阶段计划优化的基础上,基于最小摄动动态调度理论,求解了编组站阶段计划鲁棒性动态调整问题。首先,以调整前后阶段计划之间继承性最高为主目标、编组站的作业效率最高为次目标,建立编组站阶段计划鲁棒性动态调整模型。之后,按照异常事件的类型,分别设计了模型随着异常事件动态修订的启发式规则。最后,通过约束传播与改进回溯的混合算法快速调整阶段计划。(6)为了将编组站阶段计划优化的理论成果应用到实际,采用了面向对象程序技术计并实现了编组站阶段计划优化系统,最后将此系统嵌入到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论文对编组站作业系统性能分析、自编始发列车动态配流优化、阶段计划综合优化和阶段计划鲁棒性动态调整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并使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实现了编组站阶段计划优化系统。通过现场试验表明系统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可靠性和高效性,能够自动地、智能地辅助车站调度员组织车站作业。
王明慧[6]2007年在《编组站智能调度系统YIDS体系框架与关键技术优化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了编组站智能调度系统YIDS体系框架以及其关键技术编组站智能调度系统站调阶段计划的优化编制问题,主要工作有:一、在国内外智能铁路系统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铁路编组站智能调度系统YIDS的体系框架进行了探讨,并对其关键技术编组站智能调度系统站调阶段计划理论研究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为该领域研究的深化有积极的参考价值。二、从编组站智能调度系统YIDS需求分析入手,运用系统工程结构模型法原理,对YIDS进行具体的结构分析和层次分析,提出编组站智能调度系统的结构模型,为YIDS系统设计及总体框架的构建奠定了基础。三、系统研究了编组站智能调度系统YIDS的体系框架问题,构建了我国编组站智能调度系统的功能框架、逻辑框架和物理框架,体现了通过集成与整合,建立共享信息平台,实现了编组站决策优化、调度指挥、信息管理、作业控制一体化,实现编组站作业过程控制全面自动化的理念和方法,为构建新一代编组站智能调度系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四、研究适应多站型结构的编组站智能调度系统阶段计划的优化编制问题。建立编组站智能调度系统阶段计划混合0-1优化模型,该模型描述了列车在编组站“到、解、编、发”的各环节,包括列车配流、到发线安排和调机运用计划。五、提出模型分解算法,大大降低了模型的复杂性,提出了以列车配流为中心,对各子问题进行综合集成研究,给出局部区域动态优化算法,通过算例对模型和算法有效性进行了验证,较好地解决了编组站智能调度系统站调阶段计划的优化编制问题。六、根据上述理论和方法开发了编组站YIDS站调阶段计划的优化编制软件。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试验,进一步证实了模型及算法是可靠有效的。
宋宇[7]2013年在《编组站综合自动化条件下进路运用若干问题的研究》文中提出编组站配备了大量的调车作业设备和机车车辆检修设备,是路网中重要的货物车流改编基地。编组站的进路运用解决的是如何在合适的时间为合适的车列办理合适的进路这一问题。在编组站综合自动化条件下,进路运用由确定经由、选择路径和办理进路三部分组成,目前国内外尚缺乏成熟的理论对其进行支持。论文以实现编组站综合自动化条件下的进路运用自动化为目标,通过深入分析编组站的工作组织和车列的作业流程,总结出编组站不同作业岗位对进路运用的不同需求,指明了利用计算机实现进路运用自动化的基本原则,并从当前我国编组站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编组站综合自动化条件下进路运用的基本策略,建立了编组站进路运用的“抽象棋盘”模型。编组站的进路运用是分阶段进行的。确定经由、选择路径和办理进路既是进路运用过程的三项内容,也是进路运用过程的三个阶段。确定经由的关键是根据机车匹配计划和分解计划,分为计划指派、任务分解、车程计算和经由确定四个步骤;选择路径的关键是按照办理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为同一咽喉区的待办理进路计算路径,分为映射咽喉区经由队列和计算进路指令两个步骤;办理进路的关键是找出触发进路指令下达的所有事件,分为设备条件、作业条件和预告条件三种类型。进路运用的过程是进路路径不断优化和调整的过程。调整进路路径的目的是为了化解进路之间潜在的资源竞争冲突。进路之间产生资源竞争的模式分为“碰头”、“交叉”、“连体”和“撞腰”四种类型,其中“碰头”、“交叉”和“连体”模式主要在计算进路路径之前化解,“撞腰”模式主要在计算进路路径之后化解。最后,通过新丰镇编组站综合自动化仿真培训系统的开发,实现了“抽象棋盘”模型下的编组站进路运用自动化。
杨玉艳[8]2013年在《企业铁路智能调度系统班计划自动编制与调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铁路运输是企业生产链上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企业铁路调度指挥工作的作业方式比较落后,致使各类问题频繁发生。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其运量与运能的矛盾越来越显著,铁路运输日益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瓶颈”。班计划作为企业调度指挥工作的核心,其编制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运输生产的效率和秩序。为此,有必要研究企业铁路班计划编制,实现班计划自动编制和优化,从而提高企业铁路的运输效率。本文首先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在分析相关领域国内外理论与应用的研究状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编制企业铁路班计划存在的问题及难点。同时在研究企业铁路运输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企业铁路运输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现有铁路、企业内部线路以及企业开行列车等进行分类,对企业铁路的运输组织和作业过程进行阐述与分析,探讨企业铁路的功能及运输特点。这些工作都为本课题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接着,本文详细分析并阐述了企业铁路班计划编制的内容、原则以及编制时需要收集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得出班计划的编制问题实质上是正确推算车流合理搭配车流的过程。由于班计划编制过程中影响因素诸多,因此本文建立了约束条件对诸因素进行形式化描述。具体的约束条件有:编组计划约束、机车牵引定数约束、车辆接续时间约束、排空计划约束、装车计划约束、卸车计划约束、正整数约束等。然后,以车辆在厂停留时间最短和机车运用台数最少为目标,考虑整个企业各车站机车运用与列车运行计划以及装、卸、排空等计划的综合复杂问题。此外,本文在分析和借鉴既有日班计划求解方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了模型的求解思路,确定了班计划各个子计划的推算方法,分析了在车流接续优化时产生的冲突及疏解方式,将车辆资源按约束条件依次过滤筛选,得出符合要求的出发列车编组所需车辆,从而保证出发列车的正点满轴出发。同时,本文给出了不均衡运输产生的原因及其优化措施。为了验证所建模型及算法的有效性,本文在第五章引入实例进行分析。最后,本文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企业铁路智能调度系统班计划自动编制与调整平台。论文给出了系统的构成框架、总体设计和功能模块的实现。软件实现了企业铁路班计划自动编制和调整以及信息查询等功能,同时也验证了上述理论和方法的可行性和工程实用性。
程学庆[9]2007年在《列流图自动生成与空车调配相关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列流图是货物列车编组计划和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的直观图形表示,用于展示某铁路路网区域内各类列车流的路径、种类和开行对数等信息。列流图是铁路运输规划与组织的重要内容,它是铁路运输组织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难点,同时也是扩建铁路技术设备和配置机车等的参考依据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空车调配是列流图自动生成的前提条件,同时又是铁路运输调整的重要内容和铁路技术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从理论上对空车调配问题进行研究,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以期获得最优的空车调配方案,将会对提高铁路货物运输服务质量和铁路企业运营效益、降低运输成本、确定全路最小运用车数量、加快车辆周转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围绕列流图自动生成和空车调配,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将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同时综合运用了图论、数学规划、最优化理论、满意优化理论、模糊数学、数据库及计算机仿真技术等多个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本论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针对列流图目前由手工绘制存在的缺陷,分析列流图组成特性,研究了列流图自动生成。根据图论理论,提出了列流路径寻找标号算法、列流线折点搜索算法、列流线偏移描绘算法、节点集合及边集合自动生成算法和图例自动生成。依据自动生成算法开发了列流图CAD系统,并运用该软件自动绘制六盘水至沾益段增建第二线的近期客货列流图。证明列流图自动生成能够很好地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同时有助于实现列流图的规范化,必将在铁路运输规划与组织部门得到广泛的应用。第二,以消耗的空车走行公里(或费用)最小为目标建立空车调配TP模型,对其分别应用表上作业法、神经网络算法、遗传算法、蚁群算法、LINGO软件进行求解。结果表明这几种算法都能获得最优目标结果,其中遗传算法和蚁群算法具有求解的多重性,而应用LINGO求解空车调配问题不仅节省开发时间,而且从运算时间和精度上都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分析了大规模路网上空车调配问题,采用两阶段优化的方法来求得总的空车调配方案。建立空车中转调配模型,证明空车经技术站改编整合可以大幅度减少空车走行公里。由于空车调配存在不确定因素,本论文建立空车调配概率模型并通过将其转变为确定性模型来求解。第三,依据数量调配与路径配流是空车调配的两个核心问题,建立二者的综合优化模型。分析表明,车流不分拆约束同整个模型不协调;路段对流约束不影响综合优化模型的最优解。讨论了路网上任意O-D对合理路径集的确定与评判准则,建立路段边空车输送量与容量的模糊隶属函数,以检验路段边超容情况、处理不可行空车流,保证空车调配路径合理性。第四,从考虑带有车种别的空车调配模型出发,分析车种代用对该模型的影响,构建了车种代用模型。证明了车种代用能够增加铁路运输效益,缓解运能紧张。车流调配应充分考虑重空车流的分布和流向,形成重空调配的协同优化。建立了带车流路径的以重代空调配模型,证明了以重代空可以大幅度减少空车走行公里。分析了路网内编组站的作业分工,建立了路网内重空车流协同优化模型,属于大规模的混合非线性0-1规划问题,采用遗传算法求解。第五,分析了时效性对空车调配的影响。根据货主满意度与空车到达时间的关系,建立二者模糊隶属函数,并建立了基于货主满意度的模糊空车调配模型。同时还建立了基于时间窗的空车调配模型,证明了这两种模型虽然各自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但最终获得的最优空车调配方案是一致的。最后,提出将满意优化理论应用于空车调配,从社会经济效益、铁路企业运输效益,以及货主满意度、路径合理使用这四个方面着手,建立了空车调配满意优化模型,并给出了满意优化理论求解算法。该模型是对影响空车调配的各种因素(不确定性、车种代用、时效性、路径合理使用、以重代空、社会经济效益)的综合和深入研究,满意优化理论比起最优化理论片面追求得到某个方面的最优解更具有实际意义,也为空车调配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王耀杰[10]2008年在《新丰镇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文中研究指明从设计思路、设计目标和系统构成、系统实现功能、系统创新、实施步骤等方面简要介绍了由西安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和铁道部信息中心联合研制开发的新一代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SAM)。
参考文献:
[1]. 编组站计算机辅助设计理论研究及系统实现[D]. 黄孝章. 北方交通大学. 1998
[2]. 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控制技术及其扩展应用的研究[D]. 曹桂均.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3
[3]. 编组站作业计划优化编制若干问题研究[D]. 胡兴宇. 北京交通大学. 2008
[4]. 编组站平纵断面优化及计算机辅助设计[J]. 佚名. 铁道运输与经济. 1996
[5]. 铁路编组站阶段计划优化研究[D]. 马亮. 西南交通大学. 2015
[6]. 编组站智能调度系统YIDS体系框架与关键技术优化理论研究[D]. 王明慧. 西南交通大学. 2007
[7]. 编组站综合自动化条件下进路运用若干问题的研究[D]. 宋宇.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3
[8]. 企业铁路智能调度系统班计划自动编制与调整研究[D]. 杨玉艳. 兰州交通大学. 2013
[9]. 列流图自动生成与空车调配相关问题研究[D]. 程学庆. 西南交通大学. 2007
[10]. 新丰镇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J]. 王耀杰. 西铁科技.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