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中国宏观调控目标方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程论文,宏观调控论文,中国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问题一:这次宏观调控对少数行业的投资进行了严格的控制,但有观点认为,这些行业投资过热是有市场需求作基础的,比如水泥、钢铁,相当一批项目起点也很高。宏观调控的尺度是否略紧?
答:这次宏观调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少数行业和地区投资增长过快,而“少数行业”主要指的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
今年2月4日,国务院召集国家有关部委与各地政府部门,召开了严格控制部分行业过度投资电视电话会议,明确提出了要从土地审批和信贷支持两方面入手,制止这三个行业投资的过快增长,从而拉开这轮宏观调控的序幕。
7月20日,发改委举行总结上半年宏观调控下的经济运行情况的新闻发布会,经济运行局副局长朱宏任承认,钢铁、水泥、电解铝的投资背后确实有着市场需求的动因,汽车生产、房地产的建设都给三个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煤电油运的紧缺造成的瓶颈制约问题越来越严重,钢铁、水泥、电解铝的投资过热与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已不相协调,国家必须坚决果断地对其进行调整。
虽然有着市场的巨大需求,但这三个行业的新增投资有相当一部分是盲目的、低起点的和污染严重的。即使企业的投资完全是自有资金,盈亏也是自负,但国家从调整行业结构、保护环境两方面考虑,对这三个行业的发展采取控制措施也是完全必要的。这次调控严格限制的就是那些产品结构不合理,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投资,而能够促进行业水平快速提升的那些大项目则继续得到了国家的鼓励和支持。
问题二:就在国家查处江苏铁本项目前后,澳大利亚钢铁巨头博思格公司投资2.05亿美元的苏州钢铁金属镀层与彩涂钢板生产线举行了奠基仪式。宝钢董事长谢企华也表示,计划在2010年前斥资500亿至600亿元人民币,将产量从今年预期的2000万吨扩大到3000万吨。武汉钢铁集团生产部的一位负责人称,武钢几个大规模项目也已通过国家审批,正在筹建中,其他国有大型钢铁企业也在积极扩张。类似的事例是否表明,此轮宏观调控是针对民营经济的“民企杀手”?
答:铁本之痛,并不在民营性质,而在于其违规,在项目立项通过国家宙批之前就已经开工建设。违规上项目,民企国企都有,这种做法在调控之前对一些企业是家常便饭。调控不仅使一些民企受损,一些国企也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记者在采访中得知,某大型国有企业一个金额上百亿元的违规在建项目也被勒令停缓建,这说明调控是对项目不对主体。
央行抽紧银根,商业银行不愿轻易放贷,这是宏观调控中常见的货币政策手段。“民营企业长期以来整体风险就较国企大”,调控之前,商业银行的客户经理们就已经本着这个信条放贷了。在调控中,大家贷款都不容易的时候,民营企业较国有企业会更难贷出资金。
问题三:调控造成部分企业停工或下马,其实这些企业一两年内就能建好。调控是否会导致好项目变成不良资产,弊大于利?
答:部分项目受损不能否定调控整体上的良好效果。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周小知博士对本报记者说,此轮宏观调控,党中央、国务院对经济形势判断比较准确,从去年初开始,国家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土地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以及其它的市场准入政策,调控不搞一刀切,急刹车,而是适时适度,根据经济发展形势松紧有度,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多次微调,使宏观经济平稳发展,没有出现大起大落。总体来看,这轮宏观调控是见势早,行动块,手段多,用力均,效果也相对较好一些。
按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郑京平说法,“宏观调控总是要有成本,这其中可能会涉及一部分人和企业的眼前利益,但为了长期稳定的发展和利益,不得不有所放弃。如果不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进行控制,就很可能使得固定资产投资和重工业之间的自我封闭式循环在一定的时候出现断裂。到那时候再被迫调控,造成的经济损失就会更大。”
另外,对停工和下马的企业还得具体分析,除少数企业属于在正常经营情况下受到调控影响外,多数企业是在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投资热中盲目上马的,这些企业建成投产会导致重复建设,扰乱行业秩序,所以,一些企业的停工、下马有利于整体经济发展,
问题四:此次宏观调控,是不是“板子”打企业打得太重,而打地方政府打得太轻了?
答:弄清这个问题的前提,即企业和地方政府该不该成为宏观调控的对象,应比回答这个问题本身更有价值。
毫无疑问,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肯定是宏观调控的对象,不论是民企、国企还是外企。至于地方政府,回答是既应该也不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论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不是市场中的利益主体,而应当是市场的组织者、管理者、监督者。具体到宏观调控,中央政府应当是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者,地方政府应当是各项政策的贯彻执行者,不应该是宏观调控的对象。
但在现实中,地方政府不仅有自己的经济利益追求,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也左右了企业在市场中追求利益的行为模式。以目前流行的所谓“经营城市”来说,不少地方政府为了片面追求政绩,在诸如“城市化”等各种口号下,不遗余力“卖地”推动房地产开发。同时为了维持房地产市场高涨的表象,要求银行对相关贷款大开绿灯。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企业便纷纷投入了“城市化”的运动中,而很少考虑风险问题,因为有地方政府和银行兜着。
这种做法,不仅给未来经济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而且也很容易因不规范操作,如违法拆迁等行为产生威胁到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学者指出,引发此次宏观调控的部分行业“过热”,很大程度上是由各地的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的,是由地方政府追求“高增长”推动的。
因此,宏观调控的“板子”还必须打向地方政府。这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方面,同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进程相比,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如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制度改革等比较滞后。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成为宏观调控对象,也只是暂时现象。
上述问题弄清楚了,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此次宏观调控“已见成效”,是在地方政府尚是调控对象的前提下,应是战术胜利。我们更期待着,地方政府不再是宏观调控的对象,因为那将是战略胜利。
问题五:宏观调控中采取大力度的行政手段,是否合理,是否必要?
答:此次宏观调控的特点,初期是以市场手段为主,如央行通过控制房贷规模、抑制过度投资、提高准备金率等。但后期的确采用了力度较大的行政手段。为什么这样?主要原因是市场手段不足以解决问题。很多企业只考虑订单问题,以为自己“不热”,没有考虑煤电油运等基础设施的制约,这些制约问题不解决,再好的订单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再者,相当一部分项目是地方政府、基层银行大力“支持”的项目,其出发点就不是市场导向,用纯市场手段调控自然效果不彰。所以,采取更加严厉的行政手段,是对付过热投资中的“行政导向”,迫不得已而为之,不仅是合理的,而且很有必要。
问题六:此次调控通过控制信贷和土地,限制了生产企业的再生产能力,导致生产资料供给大幅度减少,生产资料价格上升,会否最终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
答:实际上,由于宏观调控的作用,二季度货币、信贷的供应已经明显低于一季度的增长速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也在下降,这将减轻上游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郑京平这样说。
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观点。如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21.1%,涨幅比4月份回落3.2个百分点,其中,普通大型钢材回落0.9个百分点,普通中型钢材回落9.7个百分点,普通小型钢材回落3.9个百分点,线材回落12.5个百分点。
问题七:宏观调控既然已经初见成效,居民消费的价格为什么还在涨?
答: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说,从居民消费价格变动趋势看,去年受“非典”影响,从3月份开始,价格月环比连续5个月负增长,6、7月份价格涨幅处于全年最低点,直至去年8月,居民消费价格开始出现环比上涨,同比涨幅达到3%发生在第四季度。低基数将使今年6、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提高。
祝宝良认为,物价涨幅在继续扩大,但绝对水平已出现下降趋势。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从去年10月份开始出现较快上升势头,今年一季度同比上涨2.8%,4月份上涨3.8%,5月上涨4.4%,表面上看,消费物价同比增速呈加快之势。但从环比上升幅度看,2至4月份分别为-0.2%、0.3%和0.5%,增速和去年底的1%左右相比明显减慢,5月份,消费物价总水平比4月份下降0.1%。全国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5月份环比回落1.4%,出现了持续7个月快速上涨后的首次回落,钢材价格下降尤为明显。从生产资料和消费价格看,物价的绝对水平开始呈现稳中趋降的态势。
从物价上涨的结构看,消费价格上涨集中在食品和服务上,在1至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3.3%中,食品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3个百分点,其他工业消费品价格总水平在不断下降,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基本没有传导到工业消费品生产部门。
食品价格上涨源于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下降和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上涨,随着夏粮丰收,5月份粮食价格和4月份相比稳中趋降。工业消费品中,由于绝大部分产能过剩,其产品在质量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价格持续走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难以向工业消费品生产部门传导。在服务领域中,除少数垄断行业或能够吸收资产泡沫的行业如房地产业等行业外,国有经济成分低,竞争充分,价格上涨压力很小。对垄断行业(比如自来水、电力等)的价格,国家明确规定,从第二季度起,当某地价格月环比超过1%或同比连续3个月超过4%,3个月内不得出台提价项目。因此,我国目前的物价上涨属于温和性的、结构性的,处于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祝宝良认为,今年物价的峰值将出现在年中,6、7月份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有可能接近5%,只要政府不出台大的调价措施,下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完全可能回落至3%以内,物价的持续上涨已成强弩之末。
问题八:收缩信贷会否使众多生产企业资金链断裂,无法进行生产获得盈利,从而无力偿还信贷,导致金融机构呆、坏帐增多,面临金融危机的风险?
答:目前收缩信贷确实会导致一些金融机构呆账增加,但这只是少量的、有限的,是宏观调控的成本。假设央行不及时采取措施促使各商业银行收缩信贷,那么部分限制行业的企业当前资金链不会断裂,但在半年之后或者一年之后,整个经济出现过热,物价大幅波动,导致通货膨胀,整个经济陷入低谷,到那个时候,呆账和坏账一下子暴露出来恐怕要大得多。
当然,记者也在采访中了解到,信贷急剧收缩过程中,确实有一些地方和银行支行为完成下达的任务,对部分限制行业贷款不分青红皂白“一刀切”,对非过热行业比如农业、高科技产业等也不增发贷款,有的还催促企业归还未到期贷款,有的甚至把企业的流动资金也用来归还贷款。
所幸的是,这种“一刀切”的现象已引起国务院的高度重视。7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在部署下半年重点工作时提出,优化信贷结构,及时为有市场、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企业提供正常流动资金贷款,切实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建设。
问题九:此次宏观调控,普遍感觉信贷大幅收缩,宏观调控只是收口袋吗?
答:宏观调控并不仅仅是收口袋。
首先,信贷增长势头在减缓,但是,信贷水平还保持合理的增长幅度。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43万亿元,同比少增3501亿元。其中,5、6月份分别少增1404亿元和2396亿元。但是,6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8.1万亿元,同比仍保持了16.7%的增长幅度。
其次,为了保证国民经济长期、平稳地快速发展。金融系统对于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行业、支柱产业的建设项目,还是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人民银行的统计显示,商业银行在严格建设项目信贷审批的同时,并没有放慢对重点行业、项目的支持。上半年,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增加7331亿元,同比多增了738亿元,这将为国民经济的中长期发展,提供有力地后续支持。
问题十:物价上涨幅度这么大,早已经超过利息率,为什么还不加息?
答:首先,是否需要调整利率,价格是需要密切关注的条件之一,但绝对不是全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主任夏斌认为,加不加息固然要看物价,但不能仅看消费价格指数,还要看整体宏观经济走势。利率手段的功能,是引导经济发展的走势,这就必须密切关注经济趋势。如果单看6月份物价比5月份上涨更快,就提高利率,那若7、8月份物价增幅回落,利率是否又要马上调整?
其次,这次的局部过热,是由于投资过热导致,居民消费还没有真正启动,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提高利率,一是很难有效控制投资过热,二是不利于引导居民消费。国内经济的现状是,利率的微小变动,金融机构较敏感,实体企业却并不敏感。因此,加息对实体经济的效应微乎其微。这是因为利率不完全市场化,投资者的投资冲动决定了其对利率的不敏感。
再者,人民银行监测的企业商品价格走势显示,6月份企业商品价格总水平较上月降0.3%,较上年同期升9.3%。这种下降趋势是从5月份开始,5月企业商品价格总水平也较上月下降0.3%,较上年同期上升9.4%。之所以企业商品价格降,居民消费价格仍保持上涨态势,是由于价格传导需要一定时间。(企业商品价格: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编制的反映企业间商品交易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综合物价指标,其商品调查范围涵盖全社会物质产品,包括投资品和消费品。调查的价格是企业间在第一次批发环节集中交易的价格,对于部分不通过批发商而直接销售给用户的商品,则是厂商的出厂价格。)
而且,利率手段是货币政策调控工具之一,人民银行前期一系列的调控措施,已经在控制货币信贷方面取得了积极效果。人行的最新统计显示,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23.8万亿元,同比增长16.2%,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4.7个百分点,比上年末回落3.4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末回落2.9个百分点,比上月末回落1.3个百分点。6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7万亿元,按可比口径比去年同期增长16.3%,增幅比去年同期减缓6.8个百分点,比上年末减缓4.8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末减缓3.8个百分点,比上月末减缓2.3个百分点。这些数据明显显现,货币信贷增幅已经显著回落。
问题十一:这次宏观调控前,投资只是局部过热,“三农”、交通、能源等诸多领域还需要加大投资力度,宏观调控是否打压了这些领域的投资力度?
答:并非如此,这次宏观调控做到了抑扬并举、有保有压。
首先,这一轮宏观调控从实际出发,根据地区、行业和领域的不同特点,采取了不同调控政策措施,该控制的坚决控制,该支持的大力支持,作到了不搞“一刀切”。
从地区来看,一方面积极引导发达地区抑制过度投资、盲目扩张的行业,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在西部地区开工建设十大重点工程,投资总额达800亿元。
从产业来看,一方面采取果断措施,严格控制部分行业过度投资、盲目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和支持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比如,暂停农用地转非农建设用地的审批,对国家禁止的产业不供地,对国家限制的产业严格控制用地;同时,支持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用地,对国家鼓励的产业保证用地,继续审批能源、交通、水利、城市重大公共设施和卫生、教育等项目的建设用地。
即便是对钢铁、水泥等过度投资的行业,此次调控也没有搞“一刀切”,抑制的是那些生产能力过剩、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的产品。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对那些市场供不应求、技术含量高、环保设施好、能够推动产品结构升级的产品,不但不控制而且大力支持。在调控期间,国家批准了上海宝钢、湖北武钢和山西太原新上的优质钢铁项目,技术先进、产品市场前景看好的民营企业也新上了一批项目。
从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也明显地看到此次调控的抑扬并举。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记者从工商银行了解到,该行严格控制贷款投向,从贷款发放的行业和客户结构看,工行积极支持了国民经济的瓶颈产业和短线行业的发展,上半年对煤电油运企业的贷款增加727亿元,占到了全部新增贷款的42%。而对于过热行业,工行实行行业信贷总量与企业贷款额度双控制的策略,有效地控制了过热行业的信贷投放,钢铁、水泥、电解铝三个行业的贷款余额在2003年减少105亿元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又净下降了45亿元,同时工商银行坚持有压有保、有退有进、区别对待,对这三个行业的重点企业还新增加了12.7亿元贷款。
此外,针对中小企业资金趋紧的情况,工行加大了对有市场、有效益的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上半年累计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2373.7亿元。截至6月末,工商银行对2.6万户优质中小企业的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了197.2亿元。工行还在中小企业比较集中的浙江、江苏、福建、广东等地,选择了83个二级分行作为小企业信贷业务试点行,上半年对这些地区的中小企业增加了51.4亿元贷款。
问题十二:就在国家宏观调控已取得明显成效时,房地产业却成了一个例外。虽然房地产投资增幅开始回落,但房地产价格上涨势头依然强劲。在目前宏观调控的经济背景下,为什么房地产价格还在持续快速上涨呢?
答:据国家统计局近日统计数据显示,二季度,全国房地产市场继续升温,价格大幅上涨。据全国35个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调查显示:二季度房屋销售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10.4%。今年1至5月份,全国商品房共售出8310万平方米,同比增幅高达30.9%,平均每平方米售价2708元,同比增长10.7%,中低档房价上升较快。特别是分地区看,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最高地区的上海、北京和广东,每平方米平均售价分别为5381元,5156元和3877元,在价格上均出现了一个大的“突破”。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徐宏源认为,当前房地产行业存在的一个明显的问题是,近期房价“确实偏高”、“涨势过快”。因此当前治理房地产行业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挤出“泡沫”,把偏高的价格压下来,这就要限制过热的开发投资。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增强,投机性购房的抑制和供求的缓解,商品房的价格会回归到正常的状态,商品房价格上涨的势头将得到抑制。
据记者了解,对下半年全国房价的走势,业内人士看法不一,有业内人士认为,在国家收紧银行贷款和土地供应两根“线”的宏观调控下,下半年全国房价会是“有涨有跌”。另有业内人士表示,中国房地产业投资增长并不会显著地降下来,房地产价格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还会继续上涨。下半年房地产价格的将持续快速上涨。国家宏观调控房地产市场的难度也将不断增加。
徐宏源向记者表示,6月份的“国房指数”虽然尚未出来,但下半年甚至往更后的时间,预计三个趋势肯定将出现:一是在国家强有力的调控政策下,房地产业投资增速过快的势头将明显“降温”;二是在巨大的住房需求推动下,房地产业仍将保持较快发展;三是房价上升较快的势头会受到遏制,逐渐趋于平稳。
标签:宏观调控论文; 物价水平论文; 信贷业务论文; 信贷规模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中国信贷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宏观调控手段论文; 项目贷款论文; 企业贷款论文; 消费投资论文; 经济学论文; 调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