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内涵分析_人才培养方案论文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内涵分析_人才培养方案论文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内涵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职论文,内涵论文,人才培养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31X(2005)06—0017—04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是高职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但是,人们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中,对实际操作关注比较多,从理论上反思比较少。我国高职教育发展面临不少特殊环境和条件,需要从理论上深入分析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中作出正确的选择。

一、人才培养模式概念

准确科学的概念是人们进行话语交流和分析问题的前提。什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教育理论界有多种不同的提法。人才培养模式,一般认为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构成要素。[1][2] 徐挺分析了多种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论述,概括了三种代表性观点,即目标方式说、结构方式说、总和说,并认为在理论上尚缺乏科学的定义。[3]

大部分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只突出说明了培养目标、结构样式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没有说明与上述概念教育的关系,没有说明它实质上的差异本质上是什么,只是对事物特征的描述,“具有较多的经验描述的色彩”。[4]

人才培养模式是从属于教育这个概念的。从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的关系来看,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的具体实践形式;从它的内容来看,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理论、教育实践一体的操作体系;从它的特征来看,人才培养模式有形式化(范式)的特征。综上分析,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的具体系统化的实践形式,“是从整体上和本质上把握人才培养过程的构成要素、组织形式、运作方式的一种认识形式和操作体系”。[5]

人才培养模式从内涵上看,是以服务社会特定需要为价值取向,在一定教育理论和有关哲学、心理学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相应的教育教学保障设施、监控评价方式的实践操作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实践性和具体性。任何人才培养模式都有理论支持和可以从理论上来描述,但模式本身必然是综合了各种教育因素的实践操作体系,纯理论的模型或模式,不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对象。同时,人才培养模式是具体的,因为人们的教育实践是具体的。所以,又可以将人才培养模式定义为一定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人才培养结构和样式,是教育理论应用于人才培养过程的转化环节。

人才培养模式从外延上看,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广义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不同类型的教育实践,如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职业技术教育为特征的高等教育实践,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工程型或学术型教育为特征的高等教育实践。狭义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某种类型教育中,依据不同条件和需要形成的具有不同特点的教育实践形式,是有关学校不同特点的具体教育实践总结。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中,人们所谈论的主要是狭义上的人才培养模式。

要将人才培养模式与办学模式区别开来。办学模式指的是学校的投资和经营方式、学校管理体制、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式等有机整合而成的学校总体运作模式。[6] 人才培养模式介于办学模式与教学模式之间,办学模式比它更宏观,教学模式比它更微观。从关系范畴来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处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组织管理问题,而办学模式主要处理学校与各种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不少研究者对国内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

如缪宁陵先生,将国际上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概括为三类,一类是以德国为代表在北欧流行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二类是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CBE人才培养模式;三类是澳大利亚为代表TAFE人才培养模式。概括三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同点:(一)注重实践。(二)更好地沟通了企业与学校。[8] 王前新先生分析了各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概括为市场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学练并重、产学研结合。[9] 徐挺先生的概括是:人才培养的目的性、主体多元化、内涵层次性、模式的实践性。[7]

按上面分析,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是:

目标特征。高职教育是适应现代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

内容特征。根据高职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生产、经营和服务社会的技术技能为根本任务,在教育过程中,育人和用人的结合,成人和成才的结合,产学相结合。[10] 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社会培训部门、科学研究机构的教育资源,使社会有关部门广泛参与。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能力、经验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与社会的广泛交流中获取知识,形成社会职业能力。

实践性特征。在各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中,改变普通本科教育那种注重专业理论教学、注重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轻视实践操作的教育模式,理论教育注重实用性,并紧密与实践相联系,服从实践需要。实践教学注重与生产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根据职业、岗位需要,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此来设计安排实践教学。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直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以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主要途径和手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确定的具体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的总和。

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分析

高职教育作为一个类型的教育,究竟包括多大的范围,目前还难有确定的边界,有一种观点“认为除本科教育以外的所有非基础教育部分”都是高职教育,“大有高职教育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的倾向。”目前高职教育除学历上明确专科层次外(部分院校试点本科),在专业、学科、行业、人才培养的技术技能层次、类型等很难有一个具体的界定。因此,各高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千差万别。陈家颐先生对狭义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类研究,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分为“目标引导型、学制改造型、过程探索型和主体复合型”,[11] 并指出“即使培养同一类型的人才,其培养模式也不是惟一的,而是可变和多样的;但对于某种类型的教育模式,为实现其特定的培养目标,必然有风格或特征较为稳定的基本范型。”

由此可见,各高职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选择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研究和分析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根据职业需要和自身的特点,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取向。现在一般的结论是,高职教育是服务于两个导向:市场导向,就业导向。

但是,这两个导向包含复杂的内在结构,反映多种社会需要:1.个人(本位)谋生的需要。包含学生当前就业的需要、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学生继续升学的需要和学生家长的需要。2.社会(本位)的需要。包含社会的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一步提高人口素质的需要,开发人力资源的需要和社会政治的需要。[12] 3.企业的需要。企业需要劳动力资源,为企业增加利益。企业需要也包含短期需要和长期需要。4.学校自身的需要。在社会活动中,学校也是独立主体,也有自身利益和要求。这四个层面的需要,有内在的一致性,也存在差异和矛盾。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实践中要在这不同的需要满足上做出价值选择。

第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内涵。在目前社会经济和技术迅速变革的时代,教育理论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指导高职教育的理论处于多元化的状态,各种不同的教育思潮和观点都在发挥作用。

传统的教育理论和思想。教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学就是“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阅读写作实验技能)”,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13] 传统的教育理论是人类长期积累的结晶,高职人才培养并不能全面否定。

科学主义的教育思想。科学教育思想主张以培养科技人才和提高大众科学素养为教育的目的,强调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的教育,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态度。[14] 科学主义的教育思想是现代教育的思想基础之一, 是高职人才培养不能忽视的。

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职业教育重要的思想基础,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与社会和生活的紧密联系,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对传统的教育在课程、内容、方法及师生关系上进行教育改革。[15]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以重视人的价值为核心,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与尊严,追求个性解放,将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统一起来。[16]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强调以人为本,对高职人才的培养同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模式,理论和实践统一的认识思想,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深入人心,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都能熟悉这一认识模式。因此,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重要的哲学和教育学思想基础。

现代现象学教育思想。现象学教育思想认为人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人具有本质直观的能力,人们可以通过实践达到对知识和能力的把握,教育就是要构建以具体人为基础的生活体验的教育学。[17] 现象学教育思想强调直接的体验获得知识和技能,对高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本身是经济学理论,在我国的教育改革逐步向市场化方向发展,职业教育的功利性日益强化的情况下,人才资本理论就成为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功利化的最强有力的支持,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发生重要的影响。[18]

还有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多元智能思想等,都深刻地影响和引导着现实的教育教学,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有极大的启迪作用。

第三,高职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式。传统的课程模式有两个基本的特点:第一是以学科为中心,按照学科的逻辑结构要求,构建课程。第二是根据形式逻辑一般到个别的逻辑结构构成课程体系。这样的课程模式肯定不能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

高职课程占主导地位的是技术知识,“技术以制作为目的,因而知识必然是与活动紧密联系的,这就决定了它不可能是形式化的学科知识。技术知识的形式和复杂性与技术活动的类型层次相关。”[19] 就是说高职课程的知识主要是技术知识,高职课程的内容以职业实践能力为中心,高职课程的逻辑结构主要是与生产实践活动相适应的逻辑结构。

当然,高职教育作为高等学历教育,并不可能完全否定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内容,但高职主要应该是以实践能力为中心,按照实践活动所要求的逻辑结构构建课程体系。

第四,高职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教学的标准形式,它是教学思想、教学原理、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诸因素的高度概括,是从整体上思考教学过程的一种工具和方法。目前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采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在教师为中心和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又依据不同的教育教学理论,可以设计出不同的具体教学模式。高职教学的特点是突出实践性教学,可以根据课程模式和实践性教学的需要选择多种不同的教学模式。

第五,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经济、技术结构背景。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中的不同的经济技术要求,构成高职教育的经济和技术背景,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起重要作用。

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实现了产业升级,形成了对现代高技术人才的巨大需求,同时又从技术上为高职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而在一些落后的地区,产业基础薄弱,对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没有形成大的需求,相反,大量廉价劳动力供应阻碍技术的进步,这些地区无法为高职发展提供技术支持,高职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薄弱。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和中等发达地区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必然有比较大的差异。

经济技术发展中的部门差异。传统经济部门和新兴产业部门的技术要求差别是巨大的,在新兴产业中,从事第一线操作需要高级技术人才。而在传统产业中,从事生产综合管理也只需掌握一般理论知识的技能性人才。与这些不同产业部门技术结构相适应,高职教育应该采用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体制背景。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育的实践形式,是建立在一定的体制基础上的。体制的状态既决定人才培养中各种要素的配置状态,也决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操作状态,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有重要的影响。体制包括学校治理体制和社会对学校的管理体制。

学校的治理体制。学校主体采用什么方式构成,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采用高度集中的行政化的管理体制还是采取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分层次的管理体制,或者是采取企业参入的经营型的治理体制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施上是不同的。

社会对学校的管理体制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的外部条件。这里包括学校由谁主办,谁投资。可以是私立学校、部门办学、企业办学、学校和企业的联合办学等不同的办学体制,形成高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外部条件。

社会对学校的管理体制还包括社会对学校的行政管理体制,社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管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如何评价学校,规定学校的发展方向等。

四、高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分析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目前主要是依据学校自身的条件进行选择和实践的问题。不少的高职学校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提出了不少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人才培养模式有的仅仅只是几句口号,有的只是对人才培养中不成熟的某些方面的经验的反映,还不能说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依据前面的分析,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至少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问题。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取向不可能是一元的,办学条件差的学校可能更倾向于功利,办学条件好的学校可能倾向人的全面发展。但是,作为高等教育不可等同于短期职业培训,要服务于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的长远需要。

第二,改革教育教学指导思想问题。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变革人们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个是要从传统的、“自发”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解放出来,不少高职学校的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长期在学校工作,习惯了传统的教育思想,不适应新的教育观念,这种状况需要改变。另一个是需要选择和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形成有特色的高职教育指导思想,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灵魂。

第三,继承职业教育优良传统问题。在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历史上,特别是建国以来的教育改革探索中,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很多高职学校原来就是从事职业教育的,在人才培养上有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这些做法和经验不能一味的否定,好的经验应该肯定、继承和发扬。

第四,选择恰当的课程模式问题。采取什么样的课程模式,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要根据专业的特点和技术要求,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的实际需要,总结改革的经验,借鉴先进做法,选择恰当的课程模式。

第五,选择相适当的产教结合模式。现在人们已经将产教结合作为高职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不同的学校和专业可以选择不同的产教结合模式。产教结合、产学结合、产教研结合、产学研结合在结合的程度上是不同的。在高职人才培养中,需要什么程度和形式的产教结合,能够达到什么程度和形式的产教结合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六,选择相适应的管理体制问题。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不能忽视管理体制问题,包括校内资源配置体制、行政管理体制、质量控制体制和教学管理体制等问题都是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七,正确对实践进行概括。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的实践形式,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一种抽象的简约化的描述”。[20]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方案,不断地实践,在实践中总结概括,形成理论化系统化特色突出的方案和范型。

收稿日期:2005—08—03

标签:;  ;  ;  ;  ;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内涵分析_人才培养方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