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时代出版业人才资源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版业论文,人才资源论文,知识经济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主要的资源,要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出版业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而最根本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出版业作为高知识、高科技含量的行业,更离不开人才的保证与支持。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对出版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世界范围内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对我国出版业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国内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试图介入出版领域,将对我国新闻出版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产生一定的冲击和影响;教育体制改革深入发展,促使教材、教辅读物的出版面临重大调整;出版业的改革处在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各种矛盾更加尖锐复杂。在我国,由于出版行政管理实行审批制,出版资源主要有三种——人才资源、知识和信息资源、书号和版号资源。这三大资源,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它决定着后两种资源能否得到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出版事业能够立于不败之地,有三条保证,一是对于这个传媒所独具的传播手段优势进行不断地钻研与追求;二是不断加强和广大读者的亲和力;三是有一支得力的人马……尤其是最后一条:得力的人马,就是人才。一个拥有大量人才的出版(包括印制复制、市场营销等)单位,就拥有当今时代最大最可靠的资本,就拥有最强大的竞争力,就将拥有巨额有形和无形资产,就将拥有美好灿烂的明天。反之,这个单位将日渐衰败,直至在竞争中围绕人才展开争夺,将是加入WTO以后我国出版业与国际出版业竞争的焦点之一,没有人才的支撑,任何出版企业要想在编辑出版市场和出版物分销市场引领风骚都如同纸上谈兵。
一
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道理似乎是人人都懂,但在实际工作中并非如此,我们经常看到的是说得多,做得少,有的甚至是叶公好龙,对人才建设没有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在:
人才总量不足,妨碍了出版业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出版社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建立的,规模小,正式职工在50人至100人之间。由于人事制度和其他多种原因,出版社普遍存在着职工“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弊端,加上编制的限制,人才难进,庸才难出。在图书的装帧设计艺术性、发行成本的科学性上都差强人意。目前我国年出书品种世界第一,但优质产品不多,人才的缺乏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出版管理机制不健全。这些年来,尽管我们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做了不少努力,并取得了若干重要进展,但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缺乏必要的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还没有形成一种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与出版新体制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当前出版队伍状况不适应出版工作发展的需要,客观上已成为出版事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受继续教育的面太窄。编辑继续教育问题的研究可谓是编辑学论坛经久不衰的话题,许多刊物中都设有专门栏目,论文数量不少,这些研究对我们做好编辑继续教育工作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可能是因为编辑部经费不足,或者缺编严重,很多编辑往往不能参加各种培训活动,整天埋头编书、出书,而没有继续深造学习,这样就很难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学历结构不合理。目前虽各出版单位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大力网罗具有真才学识的博士、硕士。目的在于提高出版单位高学历者所占的比例,但出版业从业人员的整体学历结构仍不够理想。据新闻出版署的调查,新闻出版署直属出版社人才构成以本科和专科学历为主,两者约占出版人才总数的77.6%,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尚不足10%。而地方出版社的人员构成还达不到这个比例。由于出版业属于高智力行业,这样的学历结构将不能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所以,让德才兼备的高学历人才尽快走上管理岗位,是出版事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
人才流失状况严重。许多出版社由于管理不善,对人才重视不够,出现了人才流失现象。出版工作中特别是编辑工作,专业性很强,三四年才能入门,做出成绩,需要七八年的培养。人才的频繁流动,是不是也可以说是出版业繁荣活跃的一个特征?编辑流失,不仅带来人才流失的问题,同时还涉及到经济利益、作者资源等重大问题,作者书稿的流失也将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近年来,国外出版集团一直在为中国加入WTO以后抢滩中国出版市场建立自己的人才库,国内许多优秀人才已被他们揽入门下,在近年版权贸易谈判中,我们的谈判对手相当一部分曾是国内出版界的精英。
编辑队伍结构不合理。首先从专业结构上看,随着出版体制改革的深化,出版产业结构的调整,出版工作中急需补充大批经营管理人才、外向型人才、高科技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而目前出版队伍中这类人员奇缺,不仅数量少,层次也偏低。其次从知识结构上看,学文科、社会科学的较多,学自然科学的偏少。再次从年龄结构上看人才老化、青黄不接的现象十分严重。
二
出版业的人才开发,实际上是一个发现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进而合理有效地配置、管理和使用人才的过程。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现在不是人才多了,而是真正的人才没有很好地发现,发现了没有果断地起用。”搞好出版业的人才开发工作,首先就要及时而有效地掌握分析人才信息,这就要求我们对于人才的供求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科学合理地作出人才需求预测,为出版单位制定开发规划和人才发展战略提供依据。出版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它要求编辑出版、印制复制、市场营销、物资供应、教育科研、成本核算、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协调运转、相互促进、环环紧扣、成龙配套、有序进行;要求从事每个环节、每道程序工作的从业人员有与之相适应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要求每个从业人员都必须具有某种特长和专长。我们不仅需要高素质的文字、美术编辑,也需要高素质的技术编辑;不仅需要高素质的营销人员,也需要高素质的印制复制人员;不仅需要高素质的信息人员、社会宣传人员,也需要高素质的成本核算、经营管理人员;不仅需要高素质的通晓国际法律的专门人才,也需要高素质的高科技人才和金融人才;不仅需要高素质的各种专才,更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就目前中国出版业的现状而言,最缺乏的是管理人才、版权贸易人才、策划人才、营销人才。这四类人才,是中国出版业入世后在国际竞争中最为迫切需要的人才。
(1)具有高素质、高科技复合型的管理人才。人才管理是一切管理的核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业需要的管理人才必须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智力、高科技复合型的管理人才。所谓复合型管理人才,其内涵主要有二:一是具有用人的才能,能够充分发挥中层管理人才的聪明才智,科学地合理地使用他们,调动作者的积极性,发挥好他们的专长;二是具有造就新的人才的本领,为出版单位不断培养各种专门人才。出版单位在市场经济的完善过程中,随着现代化先进设备、技术的大量应用,对人力资源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越是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越是要求具有先进技术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的人才去掌握和使用。因此,出版单位经营管理越是现代化,人才资源的作用就越重要。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对出版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依赖高新技术是当代世界出版业发展的重要特征,高层次人才决定出版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实力。作为出版机构管理者,应具备较强的善变能力、鉴别能力、激励团队能力;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创新意识,学会从新视角、新思路看问题、想问题;把握时代的脉搏,能够高瞻远瞩、居安思危,带领下属走在出版事业改革发展的前列。这就构成了复合型管理人才的精髓。
(2)掌握外语、熟悉市场的版权贸易人才。“入世”将对版权工作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首先,版权工作人员应具有良好的外语功底。随着世界版权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以及Internet在出版中的应用,对编辑的外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Internet,可以充分利用其强大的信息资源,随时获取国外各出版公司所提供的最新书目,并快速便捷地与国外出版商进行联系与协商,使引进的翻译图书能够及时翻译和出版。同时,也可以将我们的精品图书推向世界图书市场,跻身于世界出版行列。然而仅仅懂外语是远远不够的,国际版权是完全不同于国内版权问题的一个新领域,从事国际版权贸易工作,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素质,既要掌握国际版权基本知识和法规(含国际版权法和各国版权法),还要有一定的书业进出口贸易知识。版权工作人员还应该懂相关法律,要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国际贸易谈判技巧。与国外出版商谈判,实际上是出版业务知识和国际版权贸易知识功底的较量。
(3)具有全新经营理念、把握市场发展的营销人才。我国已实现了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出版产业的经济活动也必须遵循价值规律,适应供需变化,确立出版社在出版物市场中的竞争主体地位。从出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来看,已经和正在发生的变化是:出版社由单纯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图书发行由单一的国营渠道转变为以国有书店为主、集体和个体发行为辅的多种渠道。这就要求我们的编辑出版人员能够把握市场发展态势、具有全新营销理念,有较高的文化水准和经济理论素养、敏锐的市场反应能力。
(4)具有强烈的职业敏感性、创新意识的策划人才。出版业这个传统产业,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日渐成为一个更具有创新意识的产业,它必然要求有一支与之相适应的知识创新人才队伍。从某种程度上讲,出版业就像IT业,它要求从业人员更富有创新意识,更要掌握高科技手段(比如计算机和互联网在出版业中的应用)。随着出版业内部的竞争以及外部市场经济日益纵深发展和完善,知识创新人才会更加引人注目,并且随着出版业快速发展,市场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出版事业人才资源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人才的培养是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要通过建立各种人才的成长机制来推动人才资源的建设。识才选才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才,用才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用人机制的建构,必须坚持灵活、高效的原则,使能人能释放能量,才干能派上用场。
(1)出版人才的继续教育—培训机制。建立一整套现代化出版优秀管理人才的培训机制是我们当务之急。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出版业管理水平会越来越高,现代化出版业管理已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将这种学问或学科列入大学新闻出版专业的管理课程,培养出专门的现代化出版业管理人才。同时,将现代化的出版业管理形成的选题策划和编辑规章等实践经验、内容管理制度、市场预测能力等等对现有较高层次人员进行培训,以便提高管理水平,逐步达到现代化出版的管理程度,使之加快出版产业化发展的步伐以及按经济规律发展出版业的市场化运作。培训是一项功利的事业,需要把理念、战略转变为操作程序和行为规范,并内化为一种企业行为价值观,使培训成为一种生产力。在具体内容安排上,也往往从基本素质类转向实用技能类为主导。随着现代培训业的发展,培训的操作化体系日趋完备,即使在一些较为抽象的领域,如创新思维训练、潜能开发等,也都已经形成了操作规范并广泛地运用于培训实践中。
(2)出版人才的成长环境—激励机制。人才的成长离不开环境,稳定开放的社会环境,是人才成长的重要的外部条件。激励机制是人才成长必需的内部条件。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激励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可以最充分地挖掘人的潜力,可以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出版机构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应以岗位为基础,以业绩为导向,设置科学、合理的职工绩效考评制度,实行奖效挂钩,业绩决定薪资水准,业绩决定升迁奖罚,对业绩突出的优秀人才大胆实行倾斜的激励政策。同时,还应该注意奖励兑现的及时性、奖励政策的延续性、奖励形式的多样性及奖励效果的综合性等等。其次,要为人才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团结、友善的环境。这个环境不仅是指工作环境,而且包括生活环境。两者又含有相应的软环境与硬环境。
(3)出版人才的流动配置—优化机制。人员优化机制是人才成长机制中的动力因素,市场经济要求机构按市场需要来配置劳动力资源。任何一个组织都需要优胜劣汰,这不仅要建立正常的“优化机制”,更重要的是要确立人才流动制度,把不适合本职工作的人流出去,把需要的人请进来。在选拔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以及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工作中,加大对中青年骨干的倾斜力度,制定破格晋升的细则。制定特殊政策,鼓励人才“冒尖”。注意潜在人才的发现与培养,创造条件使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业务骨干能够充分地得到锻炼,施展才华,尽快成才。
(4)出版人才的环境条件—资金机制。为保证新闻出版行业跨世纪人才培养工程的顺利实施,新闻出版署已建立“全国出版人才培养专项资金”,成立了该项资金的管理委员会,制定了专项资金的管理章程。各省、市、自治区新闻出版局也有必要建立人才培养资金,为新闻出版人才的成长创造实实在在的环境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