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汉语语气系统的建立_中国语文论文

论现代汉语语气系统的建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汉语论文,语气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1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365(2002)02-0001-12

§1 引言

1.1 语言的结构是为了反映语言的功能而存在的, 语言的功能则是受制于语言的结构而实现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语气是通过语法形式表达的说话人针对句子命题的一种主观意识。语气作为一种语法范畴,必须有对应的语法形式,也就是说,决定一种语言的语气范畴时,要同时考虑意义和形式。

1.2 这样,对语气的讨论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两个方面。首先,作为语法范畴中的一种,语气的不同意义领域有哪些,这些不同的意义领域是如何组合在一个总的表示“语气”的领域中,从而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的;其次,作为一种语法范畴的表达形式,语气范畴的形式标志究竟有哪些,哪些是强制性的标志,哪些是非强制性的标志,其中的语气词在整个语气的表达中能起到什么作用。这些都是我们在面对语气范畴时所不能回避的问题。

1.3 本文主要从语气的意义领域角度出发, 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语法文献中对语气系统是如何论述的,以总结过去研究中的得失;(2)现代汉语语气系统是如何构成的,它的下位层次是如何组成的,以建立起适合于自然语言理解的语气系统;(3 )以往语气系统研究中存在着什么问题,以确定今后研究的重点,寻找新的研究方法。

§2 国外文献中对语气系统的论述

2.1 西方语法文献中对语气系统的看法

2.1.1 《语法哲学》是丹麦著名语言学家奥托·叶斯柏森(Otto Jespersen)论述自己的语法理论和语法体系的代表作, 对汉语语法的研究和发展有深刻的影响。《语法哲学》中第二十二章“话语的分类”和第二十三章“语气”中,都对语气分类的问题有所涉及。叶氏在“话语的分类”一章中,批评了传统的对话语的分类方法,认为把句子分成陈述句、疑问句、愿望句和感叹句的做法“值得商榷”,上述这种划分方法只是对所谓的“句子”,亦即“含有一个限定动词的话语的分类”,因此这种分类方法“既不纯粹属于意念,又不纯粹属于句法,而是在两者之间交替的分类”。按照叶氏的观点,对话语的分类应该是纯意念性的,应该根据说话人是否想直接通过他的话语对听话人的意念施加影响的标准分类:第一类“有没有听话人当然是无关紧要的”,包括陈述句和感叹句;第二类“话语的目的是要影响听话人的意志”,可以分成请求和疑问两小类。(注:奥托·叶斯柏森著《语法哲学》,何勇、夏宁生等译,廖序东审订,语文出版社,1988年,P433-435。)

但是,“语气”是什么呢?语气是不是等同于话语的分类呢?叶氏对这两个问题都作出了不甚明确的回答,对于前者,他认为“语气”“表达了说话人对句子内容的某种态度”,但同时又说明有时候“语气”“由从句本身的特性及它所从属的主要连系式的关系决定的”;对于后者,叶氏从理论上阐述了语气的分类依据与话语的分类是不同的:“我们所说的‘语气’是以用动词的形式表现这种心理态度为条件的,所以语气是一个句法范畴,不是一个意念范畴”,但他又没有说明为什么英语的语气类别与话语的类别是相似的,因为他举出的类别是祈使、陈述和虚拟三种,这三种又可以称为意志、事实和思维语气。(注:同上,P450-463。)

2.1.2 利奇和斯瓦特威克在《交际英语语法》一书中, 讨论到语气时,认为语气就是“言者的感情和态度”,而且言者要以此“去影响闻者的态度和行为”。作为一本深受语义学、实用语言学以及语言功能教学法影响的英语语法教科书,《交际》对英语语气的各种表达手段予以特别的关注:

(1)语调。例如疑问语气中用陈述句形式提问, 句子会有较强的肯定倾向,必须用升调;表示相信、看法附加问句,则一定用降调。

(2)叹词。列举了如“Oh、Ah、Aha、Wow、Yippee、Ouch ”等近十个叹词,认为叹词的唯一功能是表达感情。但表达感叹语气还可以用其他的方式,如强调式so、such,重复,功能词重读等等。

(3)助动词。区别真假,除了使用一清二楚的语言之外, 还可以从可能性的程度上去考虑,可能性有几个等级:可能性、或然性、不可能性,主要的表达手段是助动词;意愿可以分成四类,按“强烈程度”由弱而强顺次排列,为愿意、愿望、打算、坚持,表达手段主要依靠助动词,一部分依靠动词不定式;允许在英语中主要用助动词can、may表示,义务与强迫则用助动词must表示,禁止则是用否定词与上述表示允许及义务的助动词连用。(注:以上论述参照杰弗里·利奇、简·斯瓦特威克著,张婉琼、葛安燕译《交际英语语法》,北京出版社,1987年,P175-256。)

2.1.3 帕默是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1986 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撰写的《Mood and Modality)(《语气与情态》)一书。 廖秋忠在《国外语言学》(1989.4)发表的《〈语气与情态〉评介》)一文中,谈到了这本书的作者帕默的一些观点。

首先,帕默认为情态和语气两者无对应关系,不是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两个对立面,情态的概念大大地超过了传统语法里语气的概念。情态是个语法范畴,并且可以以它作为语言类型的一个标度对不同的语言进行对比和分类。

其次,作者将情态分成知识情态和义务情态两大类。知识情态“不仅适用于基本上涉及可能性与必然性这些概念”,“而且也适用于显示说话人对他所说的话的承诺程度”,知识情态包括宣告、命令和询问。义务情态虽然也和知识情态一样,都涉及到主观性和非事实性,但义务情态只涉及说话人或他人的行动,而不像知识情态涉及说话人对命题的信仰、知识等的态度和观点,义务情态包括指令、承诺、愿望和评价。

第三,作者列出了表达情态的几种语法手段,列在首位的是情态动词,另外还有动词的屈折变化、小品词和附着形式等等。(注:以上论述参照廖秋忠《〈语气与情态〉评介》,《国外语言学》,1984 年第4期,P157—163。)

2.2 言语行为理论对语气系统的看法

2.2.1 言语行为理论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由哲学家首先提出,而后便在语言学界产生极大的影响,是语用学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这种理论把语言看作一种行为现象,认为语言学属于行为科学,跨属于行为学和社会心理学。言语行为理论既不像结构主义的转换生成语法那样,注重语言直觉,把找到人类语言的普遍语法作为研究的最终目的;也不像功能主义的系统功能语法那样,致力于界定系统的功能和制约系统选择的各种要素。言语行为理论关心的是人类用语言能够做什么事,在语言影响下如何去做事,会产生什么效果。一句话,言语行为理论最终目的是要对人类可能做的所有的言语行为做出界说。(注:这一段与以下两段的有关论述,参照了以下一些著作与论文: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何自然《语用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顾曰国《John 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与心智哲学》,《国外语言学》,1994年第2期;顾曰国《John 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批判与借鉴》,《国外语言学》,1994年第3期。)

2.2.2 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人,英国哲学家J·Austin的《论言语行为》(1962)中,首先区分了两大类话语:言有所述(constative)和言有所为(performative)。言有所述的话语是可以验证的,或是真实,或是谬误;言有所为的话语是不能验证的,它们无所谓真实或谬误,因为它们是被用来实施某一种行为的。在作出了话语的这一区别后,Austin又感到有必要找出区别二者的语法标准或词汇标准,于是便提出了表达言有所为的两种句法形式,即“第一人称单数+现在时态+陈述语气+主动语态”,以及“第二人称+现在时态+陈述语气+被动语态”。除此之外,Austin认为英语中还经常使用一些不那么明确,不那么特定的语言手段来达到实施某一行为的目的,例如语气、小品词、语调等等。除了语言手段外,更为重要的应该说是“语境”,语境最有助于判断某一话语的特定作用。

Austin在稍后的研究中,对“言有所述”和“言有所为”的区分提出了修正,认为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可以同时实施三种行为,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指说话这一行为本身,言外行为指通过说话这一动作所实施的一种行为,而言后行为则是指说话带来的后果。

2.2.3 Searle对他的老师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进行批判, 在言语行为理论上提出了自己的一整套观点,并将言语行为的分析逻辑化。S氏认为言语行为的实施必须遵循语言的规则, 必然会牵涉到语言的许多形式特征。但S氏认为其他纯粹形式特征的理论都是不完整的, 必须要说明这些特征是如何被用来实施一定的言语行为的。这样,就应该从句义和用意之间的关系入手,认为句义在适当的语境里确定言语行为,同时也基本界定用意或用意的范围。

S氏对Austin 的“言有所述”和“言有所为”的区分方法提出异议,觉得应该把言语行为分成发话行为、命题行为、施事行为和取效行为四类,接着S氏又将施事行为分成五大类, 即断言行为(说话人对某种情况的真实性作出承诺)、指令行为(说话人试图使听话人做某事)、承诺行为(说话人对一个将来的行为作出许诺)、表态行为(说话人对某种客观状态表达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宣告行为(引起命题内容与现实之间的关联)。S氏认为,使用语言是一种受规则制约的社会行为, 他对Austin提出的实施言语行为的三个条件作了进一步阐述,归纳为四个原则,即命题内容原则、准备原则、诚意原则和根本原则。

2.3 对上述理论的评价

2.3.1 西方语言学意图证实语气或者情态可以像时、数、性、 人称等语法范畴一样作为普遍的语法范畴存在,意图建立一个可以描写各种语言的语气系统的体系框架。但是,由于他们研究的出发点往往是意义,验证时采取的往往是单纯的意义和形式结合的方法,因此,尽管这些理论的建立都有着良好的愿望,可离愿望的真正实现显然还存在相当远的距离,有许多问题至今仍没有得到解决。例如,语气究竟存在于句法层面上,还是存在于篇章、话语层面上,或者两种层面上都有可能存在?再比如,语气到底应该包含些什么概念,什么才算是语气的语法表现形式?这些问题的无法解决,正好说明了上述观点理论上的薄弱和方法上的匮乏。

其次,西方语言学这些理论对语气分类的结果,并不能令人满意。廖秋忠文中对帕默的《语气与情态》的评价很能说明问题。廖秋忠充分肯定帕默的做法,即把“情态”分成知识和义务两大类,尽管“知识”和“义务”可能分属两个不同的范畴,但由于二者间的密切关系,可以认为它们是同属一个范畴,因此这种分类至少已经为作为语法范畴的情态“描画出一个零碎的图像”。但是,廖秋忠又对知识情态和义务情态的下位划分表示出怀疑,也许这就是成为“零碎的图像的缘故”。他举例说,“指令明显地是义务情态最重要的类别。严格地说,它有可能是唯一的义务情态类别。然而,愿望、承诺和评价这些最边缘的类型在许多语言里跟指令处于同一形式系统里。”(注:以上论述参照廖秋忠《〈语气与情态〉评介》,《国外语言学》,1984年第4期,P163。)

另外,西方语言学对语气系统的研究,主要以英语作为对象,许多学者在谈到语气范畴的表现形式时,也只是举出英语的例子。尽管有些学者“引用了近70种语言的材料,这些语言包括了世界上的许多语系”,但他们不可避免地“受到材料本身”以及“对材料取舍的限制”,很明显地对与英语完全不同的汉语的情况是不甚了解的。(注:同上。)例如很多学者虽然认识到助动词在语气系统中的重要地位,但并没有看到汉语的助动词与英语的助动词在类别和功能上的差异,因此他们的研究至多只能说对汉语的语气系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3.2 言语行为理论不依附于结构主义,也不依附于功能主义;言语行为理论对语言和言语不作严格的区别,它的研究范围超越了语音、音位、语素、句法、句义等传统的研究领域。因此,言语行为理论对语气范畴的研究会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例如在语气系统的建构上,就可以有新的分类方法:按照“有所言”的功能,陈述句、疑问句可以归入其中;按照“有所为”的功能,请求句、命令句可以归入其中。从命题指向上看,“有听者”的可以包括疑问句、祈使句;“无听者”的可以包括陈述句、感叹句。

言语行为理论十分强调“语力”的作用。所谓“语力”,就是指句子在特定的言语环境里所具有的使用力量。“语力”和“句义”是不同的,句义只是句子的话面意义。顾曰国曾给予言语行为理论所强调的“语力”以高度的评价,认为“语力”“可以说是一种具有特殊的社会、心理效应的交际意义”,“引起人们对语力的重视和研究不能不算是言语行为理论的一大功劳”。(注:以上论述参照顾曰国《John 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批判与借鉴》,《国外语言学》,1994年第3期。 )在语气的研究中,不能不考虑到“语力”的作用:句子在语境中会产生的其他意义,其中“语力”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例如相同的句子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就会具有不同的作用。语气的分类究竟只考虑“句义”呢,还是也要考虑“语力”,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很多学者的重视。

但是,言语行为理论指导下的对语气的研究,特别是对汉语语气的研究,仍有不少局限性。首先,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框架能否适合于汉语研究,需要有大量的实际的研究成果加以证明,并不能从局部的观察就得出“可用于汉语研究”的结论,毕竟汉语和英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语法构造不同,表达方法更不同。其次,言语行为理论十分强调语境的作用,认为句义在适当的语境里确定言语行为,但是忽视了言语行为语言形式方面的验证,无论是Austin,还是Searle,他们的著述中,在语言形式方面往往是举例性的,对各种确定语气的语法手段的作用提及不够,这显然是不足取的。

§3 国内学者对语气和语气系统的研究

3.1 1898年《马氏文通》出版之后, 标志着中国汉语语法学的创立。《文通》问世之后,各种语法著作蜂起,其中不少著述都涉及到了汉语的语气表达问题:《文通》一书“虚字卷”中谈到的“传信虚字”、“传疑虚字”等,就和汉语的语气表达有关,之后陈承泽的《国文法草创》、杨树达的《高等国文法》中,在“助词”章中也有专门谈到语气助词的论述。(注:参照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1983年,P323-361;陈承泽《国文法草创》,商务印书馆,1982年,P54-63;杨树达《高等国文法》,商务印书馆,1984年,P368-406。)而在黎锦熙的第一部白话文语法著作《新著国语文法》中,则已在句子的层面讨论语气词的问题了:在《新著国语文法》“决定句”、“商榷句”和“疑问句”等章节中,列举了语气助词“了”、“啦”、“罢了”、“的”、“吗”、“呢”等在表示不同语气时的作用。(注:参照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十七章“语气——助词细目”。)黎氏的这些归纳和总结,对以后的语气词研究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上述这些研究只是在词类的问题上涉及到语气的问题,讨论的重点放在语气词的作用上,而不是在语气的如何表达上,自然更不可能涉及到整个语气系统的问题了。这种情况与当时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条件是相符的。应该说,对语气问题引起真正重视的,是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被称为“汉语传统语法研究三家新体系”中,(注:参照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P95。)出现了与以往语气研究不同的论述。

3.2 王力、吕叔湘、高名凯等人的研究

3.2.1 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原为作者在西南联大时的讲义。在本书第三章“语法成分”中,第二十二节是“语气”。王力认为“在大多数情形之下,每一句话总带着多少情绪。这种情绪,有时候是由语调表示的。但是语调所能表示的情绪毕竟有限,于是中国语里还有些虚词帮着语调,使各品情绪更加明显。凡语言对于各种情绪的表示方式,叫做语气;表示语气的虚词叫做语气词。(注: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商务印书馆,1985年,P160。)在对语气和语气词作出定义之后,王力从《红楼梦》等文学作品的大量语例中,归纳出汉语中的十二类语气,并对不同语气在近代汉语中的表示方法也进行了总结。

3.2.2 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成书于1942年。 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为“词句论”,下卷为“表达论”;下卷又一分为二,上为“范畴”,下为“关系”。在“范畴”中有许多章节都涉及到语气,尤其是十四章“正反·虚实”、十五章“传信”、十六章“传疑”、十七章“行动·感情”诸章节中,对语气的论述较为详细。首先,吕叔湘对语气作出定义,把语气分为“广狭”两种,广义的语气包括“语意”和“语势”,而狭义的语气则是“概念内容相同的语句,因使用的目的不同所生的分别。(注: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1982年,P257。)语意、语气、语势的表达方法也各不相同:语意以“加用限制词为主”,语势“以语调为主”,语气则“兼用语调与语气词”。在论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后,吕叔湘列出了他对语气分类的看法。

3.2.3 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写作于1941年,成书于1945年,是一部理论性极强的著作。全书分“句法论”、“范畴论”和“句型论”三大编,建立了与以往不同的汉语语法体系。“句型论”中,高名凯详细论述了同样的语言材料因不同说法而构成句子的不同的“型”,他批评了以前的研究方法:“只注意到理性的语法,平面的结构”,而没有注意到“同样语言材料的不同的说法”。高名凯将以往放入词类范畴中研究的,具有“否定”、“命令”、“反诘”、“感叹”等不同语气的句子另立一个“型”,从命题的角度论述了汉语的语气问题。(注:高名凯《汉语语法论》,商务印书馆,1986年,P429。)

3.2.4 王力、吕叔湘、高名凯对语气系统的不同认识见下表:

3.2.5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汉语语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王力、 吕叔湘、高名凯三家各有千秋的语法体系相继问世,对汉语语法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促进作用。这三家语法体系的共同特点在于都能够以普通语言学理论作指导;都主张详尽地占有汉语语法材料,从中归纳出规律来;在汉语语气和语气系统问题上,都作出了探索和研究。这一切对后来的研究者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但是,从当前对语气范畴研究的要求看,这三本著作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对语气的分类受西方语言的影响太深,归出来的类别与现代汉语不甚相符;第二,将现代汉语语气问题与古代汉语、近代汉语语气问题放在一起讨论,增加了认识和研究现代汉语语气问题的难度;第三,在语气表达的形式验证上,许多例证与半个世纪之后的语言实际情况相去甚远,已有重新再作观察和描写的必要。

3.3 胡明扬、贺阳等学者的研究

3.3.1 胡明扬在七十年代末即开始对现代汉语的语气词作较为系统的研究。1981年在《中国语文》第5期、第6期发表了《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1984年在《语文研究》第3期上发表了《流水句初探》,1988年在《汉语学习》第6期上发表了《语气助词的语气意义》, 1993年在《语文建设》第5 期上发表了《陈述语调和疑问语调的“吧”字句》等一系列论文,表达了作者对现代汉语主要是北京话的语气词和语气系统的全面认识。胡明扬的主要观点大致如下:

(1)语气词是典型的虚词,不能单独使用,对语气词的考察, 只能从语气词与某个具体句子结合的实例中体现出来的语法意义的角度入手,这就要排除一些干扰因素,将语气词的语法意义抽象出来。

(2)语气的表达可以有多种手段,除了语调之外, 语气词和其他表示语气的语词都可以表示语气,叹词也有表示语气的作用。其中语气词“的”、“了”的情况比较特殊,与一般附加在句子之后的语气词不同,可以称作为结构语气词。

(3)现代汉语语气词的语气意义系统由陈述(包括肯定、 不肯定、强调、当然)、祈使(包括祈使、命令)、疑问和感叹四种语气组成。主要语气词“啊、吗、呢、吧、嘿、的、了”在表示不同语气时有不同的分布。

(4)语气词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音变; 在同一位置上可以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气词,这种语气词的叠用在顺序的排列上要遵循一定的规则:结构语气词+辅音语气词+元音语气词。(注:以上论述参见胡明扬著《语言学论文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流水句初探》、《语气助词的语气意义》三文均刊于本书。)

3.3.2 贺阳199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5期上发表了《试论汉语书面语的语气系统》一文,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对汉语语气系统作出全面的理论表述的唯一一篇论文。论文根据形式与意义相结合的原则,为汉语的自然语言理解提供了一份语气清单,以及相应的书面识别标志。

首先,贺阳给出了所谓“语气”的定义:语气是通过语法形式表达的说话人针对句中命题的主观意识。从语义上看,语气是对句中命题的再表述,表述的内容或是说话人表达命题的目的,或是说话人对命题的态度、评价等,或是与命题有关的情感;从形式上看,语气要通过语法形式来加以表现,这个语法形式必须是封闭的。

其次,贺阳给出了一个详细的语气系统的清单:这个语气系统是有层次的,而且每一种不同的语气都有其不同的表达形式。大致的描述如下表:(注:贺阳的论述与下表的归纳,均可参见《试论汉语书面语的语气系统》一文。)

陈述语气句末用句号,而不具有祈使语气.

询问语气 句末用问号,而不是反诘语气.

疑问语气 反问语气 句未有问号,句中有语气副词"难道、何尝"及"不行、不成"等词语,或

功能语气 句末带问号的否定句.

祈使语气句末用句号或感叹号,而不具有陈述或感叹语气.

感叹语气句末有感叹号,句中有"太、多么"等程度副词,或有"这么、那么"等表

程度的指示代词.

认知语气 确认语气 句末没有问号,也没有语气词"吧".

非确认语气 句末有问号,而不是反诘语气;句末无问号,但有语气词"吧"

模态语气 或然语气 助动词"会、可能"等或语气副词"也许、或许"等.

必然语气 语气副词"一定、必然、必定"等.

评判语气

履义语气 允许语气 助动词"能、能够、可以"等.

必要语气 助动词"应、应该、要"等或语气副词"必须、一定、务必"等.

能愿语气 能力语气 助动词"能、能够、可以、会"等.

意愿语气 助动词"肯、愿意、情愿、想"等.

诧异语气语气副词"竟、竟然、居然"等.

料定语气语气副词"果然、果真"等.

情感语气 领悟语气语气副词"难怪、原来、敢情"等及叹词"噢".

侥幸语气语气副词"幸亏、幸而、幸好"等.

表情语气不属于上述四种情感语气的,用叹词或语气副词表达.

3.3.3 其他学者的研究, 较有影响的有房玉清的《实用汉语语法》。在书中,作者专设两章讨论“语气范畴”,这在同类的语法教材中是不多见的,且许多见解很有见地,对后来的研究者不乏启迪作用。可惜这是一本教材,许多问题只是点到为止,没有作进一步的展开。孙锡信的《近代汉语语气词》,是面世的专论语气词的少数几本专著中最为优秀的。这本书的副标题是“汉语语气词的历史考察”,因此此书能“上溯秦汉,下探明清,得以阐明语气词的历史衔接情况”,(注:张斌《近代汉语语气词·序》。《近代汉语语气词》,孙锡信著,语文出版社,1999年,P1。)对研究现代汉语语气词有重要的参考作用。除此之外,与语气词、语气系统有关的较有影响的论著,还有孙汝建的《语气和口气研究》,袁毓林的《现代汉语祈使句研究》,陆俭明的《关于现代汉语里的疑问语气词》,邵敬敏的《语气词“呢”在疑问句中的作用》,劲松的《北京话的语气和语调》,方梅的《北京话句中语气词的功能研究》,张伯江等的《从话语角度论证语气词“的”》,黄国营的《句末语气词的层次地位》等。(注:孙汝建《语气和口气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袁毓林《现代汉语祈使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陆俭明《关于现代汉语里的疑问语气词》,《中国语文》1984年第5期;邵敬敏《语气词“呢”在疑问句中的作用》, 《中国语文》1989年第3期;劲松《北京话的语气和语调》, 《中国语文》1992年第2期;方梅《北京话句中语气词的功能研究》, 《中国语文》1994年第2期;张伯江等《从话语角度论证语气词“的”》, 《中国语文》1998年第2期;黄国营《句末语气词的层次地位》, 《语言研究》1994年第1期。)

3.3.4 胡明扬、贺阳等人的研究,无疑是卓有成效的。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走出了西方学者的影响, 尝试地建立了既不同于印欧语言的,也不同于古代汉语、近代汉语的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气范畴,并认为语气范畴应该是语法范畴中的一种。“汉语语法肯定有自己的语法范畴,至于有哪些语法范畴,每一种语法范畴包含哪些内容,这些都是需要深入去研究的”。(注:胡明扬《实用汉语语法·序》。《实用汉语语法》,房玉清著,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P3。)为此,有学者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明确把语气定位与命题相对应的范畴,并明确提出语气系统具有层次性即若干个子系统可以同现于同一个句子之中的主张”,以贺阳为最早,并认为这样的研究“在语言学史上的位置自不待言”。(注:曹大峰等《日语的语气和人称·译者后记》。《日语的语气和人称》,[日]仁田义雄著,曹大峰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P269。)

(2)在形式的验证上作出了十分可贵的探索。 “语法范畴是一类语法意义的概括,而语法意义则是一定的语法形式所表达的意义。因此,要确立一种语法范畴最关键的一步是要找到相应的语法形式或一系列语法形式。(注:胡明扬《实用汉语语法·序》。《实用汉语语法》,房玉清著,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P3。)由于语气表达的复杂和灵活,形式上的标志很难寻找,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对语气词和其他表示语气的成分的研究,也就显得相对薄弱。胡明扬和贺阳的研究,为自然语言理解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诚然,他们的研究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的。例如在语气系统的建构上,有些方面尚须商榷;在形式的验证上,也有可再作斟酌的地方。另外,在对语气系统的深入论述上,在对语气词描写和解释上,特别是在对其他表达语气的成分的描写和解释上,还有再作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4 决定语气系统的各种条件

4.1 建立语气系统的意义条件和形式条件

4.1.1 从国外的文献和国内的研究状况看, 对汉语的语气系统的建立似乎都没有好的解决方法:前者缺乏对汉语的认识,印欧语言的许多经验难以运用到汉语中来;后者存在着对语气的种种不同看法,自然归出来的类别也会各有不同。在建立我们的语气系统之前,有必要搞清楚的是这么几个问题:(1)什么是语气;(2)语气的表达手段有哪些;(3)哪些表达手段可以作为区别不同语气类别的形式标准。 如果这几个问题解决了,适合现代汉语的语气系统也就比较容易地建立起来了。

4.1.2 正如我们在引言部分所描述的那样,所谓的语气, 是通过语法形式表达的说话人针对句子命题的一种主观意识。这个所谓的语气的定义,有三层含义。第一,语气是存在于句子平面的;第二,语气的表达与说话人的言语行为有密切的关系;第三,语气的表达必须有形式标志。

在分类问题上,张斌主张区分“依据”和“标准”。在语言学中,“一方面根据分类的依据可以大体了解语言单位的类别,另一方面依据和标准又不能完全吻合,有必要指明它们之间的差异”。在汉语词类划分的问题上,张斌认为“依据”和“标准”是密切相关然而又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例如“进/出、上/下”等词,具有动作性,因此看作为动词的一个附类,这是将这类词称作为趋向动词的依据;但这类词具有虚词性,跟在动词后面往往读轻声,这是将“进/出、上/下”等归为趋向动词的标准。(注:文炼《关于分类的依据和标准》,《中国语文》,1995年第4期,P256-259。)实际上,对语气系统的整体的看法,也牵涉到分类的依据和标准的问题。

4.1.3 我们认为,为语气系统分类,依据就是意义上的限制, 而语气意义要通过语法形式表达。以往的讨论往往把表达语气意义的语法形式只看作是语气词,语气词的语气意义就作为语气分类的依据。有人认为语气词的语气意义是表示陈述、疑问、祈使和感叹的,这样,语气的分类也就是上述四种。(注:例如胡明扬《语气助词的语气意义》,《语言学论文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P31-37。)那么,是不是表达语气意义的语法形式只是语气词一种呢,显然不是这样,表示语气的还可以是助动词,可以是语气副词。如:

他不可能会上图书馆借书去。(表示否定的陈述语气)

你必须在明天十二点前到前线报到!(表示命令的祈使语气)

难道你会不明白这样的道理?(表示反诘的疑问语气)

这简直意想不到!(感叹语气)所以,只用语气词的意义来作为语气分类的依据,只能解决问题的一个部分。考虑到助动词、语气副词和一部分叹词所表示的语气意义,我们认为,给语气分类的依据应该是以下两点:

(1)语气可以表示说话人使用句子要达到的交际目的;

(2)语气可以表示说话人对说话内容的态度或情感。

按照第一个依据,我们分出来的语气类别是语气的功能类别;按照第二个依据,我们分出来的语气类别是语气的意志类别。

4.1.4 我们同样认为,为语气系统分类,标准就是形式上的限制。给语气分类的标准可以分成“必有标准”和“可有标准”两种。所谓的必有标准,是指任何一个句子中所表现出来的语气都必须具有的形式标志,例如“语调”就是任何语气都具有的一个形式标志,根据“语调”这个标准,可以将语气分成陈述、疑问、允许、可能等等。所谓的可有标准,是指一部分句子表现出来的语气所具备的标准,例如主要动词的肯定否定重叠,是表达疑问语气的形式标志,根据这个标准,可以将疑问语气与其他语气区别开来;“难道、究竟”等语气副词,是表达反诘语气的形式标志,根据这个标准,可以将反诘语气和其他语气区别开来。从另一个层面来说,给语气分类的标准还可以分成句法层面上的标准和词法层面上的标准:语调、句式变化都可以视作为句法层面上的标准,而语气词、助动词、语气副词、叹词等的使用与否,则可以看作为词法层面上的标准。

4.2 现代汉语语气系统的建立

4.2.1 传统的语法教材都把句类看成是“语气的分类”。 胡裕树认为“按照句子的语气,可以分成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一般称之为句类”;黄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论述:“根据句子表达的语气分出来的类型叫句类,拿语气为标准,句子可以分成四种”。(注:参见胡裕树《现代汉语》(重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P31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P6。)句子的分类可以从语气的角度考虑,这当然是没有问题的,有问题的是反过来又将句子的类别作为语气分类的依据,这样做就不合适了。有学者认为:“语气(Modality)是指说话人根据句子的不同用途所采取的说话方式和态度”,“语气只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注:孙汝建《语气和口气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P9。)把语气的分类与句子的分类混在一起,显然是不合适的。实际上已经犯了循环论证的毛病。

4.2.2 把语气的分类与句子的分类混在一起, 实质上与语气和口气的问题是有联系的。对语气的研究,有一个不好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确定语气的范围。张斌曾经谈到过面对这个问题时的困扰:“常见的语法教材依据语气把句子分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同时又提到句子的语气有肯定与否定的差别,强调与委婉的不同,等等,那么,句子的语气究竟有几种,未免难以回答”。(注:张斌《语气和口气研究·序》。《语气和口气研究》,孙汝建著,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P1。)要不要区别语气和口气,语气和口气的各自范围有多大,这就成为语气类别难以确定的主要原因。从目前国内的主要研究成果看,对语气范围的处理有三种做法:

(1)将语气的类别严格控制在“陈述、疑问、祈使、 感叹”四种,而将其他的“语气”类别都作为口气处理,如同大多数语法教材。

(2)把所有的“对句中命题的再表述”统统看作为语气, 这是贺阳的做法,因此他的语气类别可以有13大类18小类。

(3)折中的方式, 是孙汝建的一家之说:“广义的语气包括语气和口气,狭义的语气只有四种: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口气包括肯定、否定、迟疑、活泼等。”

4.2.3 贺阳对语气的分类, 应该说是国内所看到的语法文献中最为详尽,最成系统的,而且还将语气分成各个不同的层次,并认为不同层次的语气可以同现于一个句子中,这是以往研究中不曾有过的。我们的分类方法,很多地方深受贺阳的影响。但是,贺阳对语气系统的分类,我们觉得失之过宽:

第一,这种分类没有区别语气和口气。尽管我们不同意“语气从功能上说‘一共只有四类,而口气的类别就多了”。(注:张斌《现代汉语精解》,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P299。)但要说就此没有了口气,这也是说不过去的。平时所说的迟疑、活泼,贺阳分出的“情感语气”中的诧异、表情等,大多数都只能属于口气。

第二,这样的分类由于采用标准的不同,分出来的类别尚有重复、叠加的现象,例如评判语气中的认知语气,似乎与陈述语气中的肯定、否定有系统的一面,将认知语气放到功能类别中去似乎更为合适;而情感语气中的料定语气、领悟语气,也似乎放在意志语气中更合适一些。

总之,贺阳的分类中还存在一些可以商榷的地方。

4.2.4 我们把语气分为功能语气和意志语气两类。

以“表示说话人使用句子要达到的交际目的”为依据,划分出来的是语气的功能类别,语气词往往是功能类别的形式标志。如陈述语气往往用语气词“的”、“了”,疑问语气往往用语气词“吗”、“呢”,祈使语气往往用语气词“吧”,感叹语气往往用语气词“啊”等等。

以“表示说话人对说话内容的态度或情感”为依据,划分出来的是语气的意志类别,助动词、语气副词往往是意志类别的形式标志,如可能语气往往用助动词“可能”和语气副词“大概”、“也许”、“一定”等,意愿语气往往用助动词“能够”、“愿意”等,允许语气往往用助动词“应该”、“可以”和语气副词“必须”、“务必”等,料悟语气往往用语气副词“果然”、“难怪”等。

我们对现代汉语语气系统的分类是:

语气类别 例句形式标志

肯定语气 他去看电影了./他会来开会的.

语气词"了"、"的"

陈述语气 否定语气 他不去看电影./他不会来开会的. 语气词"了"、"的"与否定词

功 "不"、"没有"

能询问语气 你去北京吗?/你准备去哪儿呢?语气词"吗"、"呢"

语 疑问语气 反诘语气 这不是你的书吗?/难道就这样算了吗?/ 语气词"吗"、"呢"与语气副词

气 我何尝不想去呢?"难道"、"何尝"等.

祈使语气 请求语气 您先吃饭吧!/让我去吧! 语气词"吧"

命令语气 别说话!/把窗户关了!

感叹语气太好了!/真美啊!语气词"了、啊"

或然语气 他可能去北京了./他大概三十岁了.

助动词"可能",语气副词"大

意 概"、"也许"等.

志 可能语气 必然语气 他一定去北京了./见到你他必定会高兴 语气副词"一定"、"必然".

语 的.

气 能愿语气 能力语气 他能用左手写字./他不会说汉语. 助动词"能"、"会"等.

意愿语气 他愿意来这儿./他不想去北京.

助动词"愿意"、"想"等.

允许语气 允许语气 你可以来这儿./你能够考出来.

助动词"可以"、"能够".

必要语气 你应该来这儿./你务必要来这儿. 助动词"应该"、"要",语气副词

"必须"、"务必".

料悟语气 料定语气 你果真来这儿了./他果然没去.

语气副词"果然"、"果真".

领悟语气 打电话的原来是你./下雪了,怪不得这么 语气副词"难怪"、"原来"、"怪不

冷.

得"等.

4.3 现代汉语语气系统的研究

4.3.1 现代汉语语气系统严格地说, 应该分为书面语的语气系统和口语的语气系统两类。口语中语气的类别很复杂,表达的方式又是多种多样的,更何况口语中的语气表达深受方言和土语的影响,其复杂性要远远超过书面语中的语气表达。我们认为,面对计算机的自然语言处理,首先要解决书面语的问题,然后才有可能再考虑口语中的问题。

4.3.2 现代汉语包括北方方言和其他六个方言, 我们说的现代汉语语气系统的研究,其实只是指对北方方言中的语气问题进行研究,不可能涉及到多种方言。由于我们把研究对象限制在书面语上,因此可以借助许多书面材料。为了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对采用的语料就要有一个选择过程,我们尽可能选取北京的,至少是北方方言区的作家写的作品。

4.3.3 传统的对语气的看法,只是把语气定义为陈述、疑问、 祈使、感叹四种,所以普遍认为表达语气的主要是语气词,至多再加上个语气副词。随着对语气系统的认识的加深,除了传统的功能语气外,意志语气中的表达方式也是不能忽略的。因此我们要建立“大语气词”的概念,所谓的大语气词,应该包括语气词、助动词、语气副词和叹词。

标签:;  ;  ;  ;  ;  ;  

论现代汉语语气系统的建立_中国语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