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学中引导学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的探索论文_上官云雁

网络教学中引导学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的探索论文_上官云雁

广西防城港市第二中学 538001

摘 要:本文探讨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关系,阐明了生生互动优于师生互动中产生“共生效应”的重要性 ,并提出了能使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仿效和矫正,以谋求共同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网络教学 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

目前,在课堂教学中,网络能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线,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同时由于网络海量的资源,在探究活动中容易被无用的信息所干扰,这时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如何分析从网上获取的资料,并能让学生合理地运用这些资源,以促进学生对知识意义的自我建构。在新的形势下,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大面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育对象的出路在于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实现教学活动的互动。

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如果“问之不切,则其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教学质量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只有有效的师生互动才能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条件。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信息时,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预习中的互动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师在上课前,可通过网络学习,收集资料,设计预习作业,如:让学生在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就了解本文的学习内容,从而使他们的预习有意识、有目的。课前教师与学生有效的互动,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有效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网络教学中的互动

1.平等是互动的前提。在网络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是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绝不会自然产生,它有赖于建立在师生间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础上,要实现师生的交往互动,教师首先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彻底摒弃“师者为尊”的传统意识,给学生以心理安全感,给学生充分尊重,让尊重走进课堂。尊重每一个学生,使孩子们在一种和谐、宽和、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

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想做良师,就要先做益友。才会实现师生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良性循环。

2.创设情境是互动的必要。在课堂中,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得先创设情境。创设交际情境,运用网络,传输有关知识来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或体验现实的社会生活,或体验某个典型角色,或体验某种社会情感。针对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年龄特点,创设多种多样的情境,引起学生口语交际的热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口语交际。

3.激励是互动的动力。语文教学要使学生个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必须要激励学生,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借助语文教学的吸引力,和教师情感的推动力,激发学生的自动力,切实做到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1)参与游戏体验,激发学习兴趣。生活是创造的源泉,经历过,印象才深,感受才真。通过网络,让学生观看游戏,明确游戏规则,把游戏引进习作课堂,让儿童鲜活动感的生活自然融入到习作课堂中,将习作内容与儿童生活进行自然无痕的衔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2)“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提法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学习的规律。虽然从广义上说,过去的教学也是一种对话,但这种对话的渠道不畅。老师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机械繁琐的分析剥夺了学生阅读的权利,同时它缺少的恰恰就是学生自悟的过程。所以我觉得在我们的课堂上,通过网络来激励学生,达到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积极互动的效果。

(3)评价习作,提高习作兴趣。在网络上教师与学生不仅可以同步作文,还可以相互评阅。传统的作文教学虽重视写作练习和批改,但只强调学生写、教师批改,教师虽是高投入,但由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收效却是低微的,更谈不上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在网络环境下作文的批改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上传于网上的作文处于广大读者的评判之下,这里的读者不仅是本班的老师和同学,还可以是上网阅读的任何一位读者,每一位读者都可以通过在网上留言、发电子邮件等方式评改他人的作文。因此,这使得作文的批改已不再局限于课堂、同学、老师的狭小圈子,作文教学成为了一个开放的体系。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加于网络的多元化,运用教学“互动”促成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是《语文课程标准》人本思想的要求和体现。语文教师若能合理加以运用,定能促成学生自主探究性人格的形成,语文教学也将更加生动、实用、有效。

参考文献

[1]秦怡红 关于建立高等学校多媒体教学互动性缺乏的问题研究报告[D].长春理工大学,2007,6。

[2]李锦 关于建立现代教学价值观下的新型师生关系报告[D].大连教育学院,2005,6。

[3]周宏 关于建立中小学主体间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报告[D].陕西师范大学,2003,6。

论文作者:上官云雁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4月总第2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7

标签:;  ;  ;  ;  ;  ;  ;  ;  

网络教学中引导学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的探索论文_上官云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