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近年来在中国高校文科期刊上的研究述评*_中国人民大学学报论文

毛泽东近年来在中国高校文科期刊上的研究述评*_中国人民大学学报论文

近年中国高校文科学报毛泽东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学报论文,中国高校论文,近年论文,文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近年特别是1993年毛泽东诞生100周年,为纪念这位历史巨人,中国高校文科学报共发表研究文章约2000篇。这些文章涉及到毛泽东的政治、哲学、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伦理、史学、对外开放思想以及编辑理论和实践等方面的内容。毛泽东代表了一个历史时代。要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毛泽东,就必须做到角度新、观点新、材料新,必须遴选既不重复他人又不乏学术价值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 学报 毛泽东 学术研究 述评

毛泽东,20世纪中期世界最有影响和最具人格魅力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之一;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军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代表了一个历史时代。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以自己的思想及其为主干的思想理论体系和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刻地影响并改变了中国现代史的发展方向与进程,并从某种程度上左右着国际政治格局。1993年,正值毛泽东诞生100周年之际,举国上下以多种形式,发自内心地来纪念这位历史巨人。作为科学研究与文化创造中介的高校文科学报,亦以自身独特的方式刊登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毛泽东的文章。现将其综述如下。

一、刊载研究毛泽东文章的基本概况

中国高校文科学报刊发研究毛泽东文章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以专辑的形式即整期学报发表纪念毛泽东的文章,全国共有6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首都师范大学学报》、《中央民族大学学报》、《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广西大学学报》、《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一是以专栏形式即目录前端冠以“纪念毛泽东诞生100周年”刊发的一组研究毛泽东的文章,全国绝大多数学报都辟出了此类专栏。一是不以专辑专栏形式出现,而是根据研究毛泽东文章的内容编排在学报相关的栏目中。这三种形式所显示的数量总和是相当可观的。据统计,中国高校文科学报仅1993年就发表了研究毛泽东的文章约2000篇,全国报刊共发表纪念毛泽东的文章约5000篇。高校文科学报发表数量如此之多的研究毛泽东的文章,一方面说明了毛泽东的巨大影响和极高的历史地位,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高校是研究毛泽东的重要阵地。可以说,全国所有的高校文科学报几乎都发表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毛泽东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涉及到毛泽东本人的方方面面,而且整体质量也较高。笔者简要地将这些文章加以归类,发现主要有10个方面的内容。

二、研究毛泽东的十大内容

1、毛泽东的政治思想

王邦佐在1993年第3期的《上海师大学报》上发表了《继承·发扬·创新》,指出毛泽东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紧紧地与夺取和建设政权联系在一起,其精髓是建立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毛泽东政治思想的灵魂即是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政治思想的特点是注重实际,注重国情。具体表现为高度的科学性、鲜明的阶级性、彻底的革命性、显著的群众性和强烈的实践性。陈先奎在1993年第6期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上发表了《治乱之道: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另一种考察》,认为建国后,毛泽东作为领导新中国四分之一世纪之久的大政治家,对国家的治乱之道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从建国之初提出“不要四面出击”的战略策略,到抗美援朝时期的“边打、边稳、边建”方针,到以社会稳定作为价值目标之一的“多种形式,逐步过渡”的社会主义改造,再到《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所阐发的别具一格的政治稳定理论,代表了毛泽东在治国之道方面所提出的一系列正确思想的基本思路。刘德厚在1993年第5期的《武汉大学学报》上发表了《论毛泽东国家学说的完整体系及其人民性思想》,认为人民民主专政学说在毛泽东政治思想中所占的核心与精华地位,概括了人民民主专政学说的主要内容、基本特点及其完整体系,阐明了人民民主专政科学概念所包含的阶级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王然冀等在1993年第5期的《中国政法大学学报》上发表了《毛泽东廉政思想初探》,指出反腐败是毛泽东的一贯思想。该文系统地论述了毛泽东关于廉政建设的宗旨、方法、制度及其立法。周启先也在1993年第6期的《华中师大学报》上发表了《略论毛泽东的廉政思想》,指出廉政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产生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最终完成于抗日战争后期。文章还具体地阐述了毛泽东的廉政思想主要包括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何谓廉政怎样实现廉政等。一些学报也就毛泽东的廉政思想发表了不少文章。

2、毛泽东的哲学贡献

冯契等在1993年第6期的《华东师大学报》上发表了《毛泽东在哲学思想的主要理论贡献》,指出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体系。“实事求是”是它的核心和灵魂;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体现了认识论和历史观的统一;发挥了列宁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思想,并提出了矛盾特殊性的学说;探讨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和中国革命的逻辑,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张恩慈在1993年第6期的《山西大学学报》上发表了《毛泽东对唯物辩证法的重要贡献》,指出其一是对唯物辩证法理论的贡献;其二是对唯物辩证法理论应用上的贡献。樊瑞平等在1993年第6期的《文史哲》上发表了《毛泽东与哲学》,指出毛泽东在以实践为基础建构自己的哲学理论体系中,开创了马克思以后哲学发展的新生面,实现了理论上的三个转换。杨魁森在1993年第6期的《吉林大学学报》上发表了《论毛泽东哲学的主体性思想》,指出毛泽东虽然在其著述中很少使用“主体”、“主体性”、“客体”这类概念,但主体性问题却贯穿于毛泽东哲学中的实质性思想。如主体的自觉能动性,主体的社会历史性、主体的修养和改造等思想都在其著作中有深刻表述。周荫祖在1993年第4期的《青海师大学报》上发表了《毛泽东对哲学方法论的创造和发展》,指出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创立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哲学方法论,并形成了以实事求是方法、矛盾分析方法、群众路线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和独立自主方法为基本逻辑框架的系统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史上,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造性发展。不少学报还发表了研究“实事求是”的文章。杨三省在1993年第4期的《苏州大学学报》上发表了《毛泽东实事求是观的历史透视》,全面论述了毛泽东实事求是观的理论渊源、理论萌芽与初步营构、全面展开与系统建构、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以及在新时期的恢复和发展。季春山在1993年第5期的《东北师大学报》上发表了《毛泽东与实事求是》,指出实事求是作为哲学命题是毛泽东的伟大创举,毛泽东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典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留下的宝贵遗产。余源培在1993年第6期的《复旦大学》上发表了《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认为实事求是的提出,根源于解决认识和改造中国这一时代课题的需要,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作为思想路线,它与主观主义相对立;作为工作作风,它贵在求实;作为文风,它反对形式主义的党八股。

3、毛泽东的经济思想

聂月岩在1993年第5期的《东北师大学报》上发表了《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思想》,指出毛泽东提出了“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允许企业有一点“独立王国”及“两参一改三结合”等重要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思路。这一思想的基本精神和一些原则仍有长期的指导意义。成保良也在1993年第6期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上发表《毛泽东的经济体制改革思想》,认为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他在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就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经验,以苏联教训为鉴戒,率先提出了进行经济改革的问题,认为在基本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后,最重要的问题是管理问题。姚润皋在1993年第4期的《南京大学学报》上发表了《开拓、奠基与继承、发展》,探讨了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认为寻求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基本特征;揭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及其基本矛盾是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重要内容。该文还阐述了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认识论、方法论原则。王钦民在1993年第6期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上发表了《毛泽东对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杰出贡献》,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刚一建立,毛泽东立即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毛泽东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反对照搬外国的模式,提出要走“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并指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翟作君在1993年第6期的《华东师大学报》上发表了《再论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思想》,指出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必须坚持阶段性和长期性的思考;必须坚持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薛汉伟在1993年第6期的《北京大学学报》上发表了《中国农民与中国现代化》,阐述了毛泽东在解决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农民问题上所作的贡献和留下的经验教训。许多学报还发表了毛泽东有关根据地经济思想以及研究毛泽东思想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一致性方面的文章。

4、毛泽东的军队建设

王胜铎在1993年第6期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上发表了《毛泽东关于军队的重要性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指出毛泽东关于军队极端重要性的一系列论述,不仅从理论上阐明了人民军队建立、发展和壮大的客观必然性,指导了我军的建设和成长,而且以其对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极为杰出的贡献。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指出“军队的重要性问题”是在1938年11月6日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总结讲话中。这一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党成立到“八七”会议;第二个时期是从井冈山斗争开始到六届六中全会;第三个时期是从抗日战争胜利到《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第四个时期是建国以后。刘培合在1993年第4期的《湘潭大学学报》上发表了《毛泽东军事社会学思想初探》,指出毛泽东对战争的社会基础分析表现在三个方面:战争的社会起源和实质;战争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战争与社会经济。毛泽东在人民军队的建设方面既注重军队的社会成分、军队的社会地位,军队的社会职能,也注重军队的社会控制,并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强调了军队社会控制的三个方面:一是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二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三是建立军队的内部民主制度。廖作斌在1993年第4期的《首都师大学报》上发表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三个统一》,认为毛泽东军事思想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战略目标的坚定性与策略手段灵活性的统一。以唯物论为基础,显示出强烈的实践性。潘湘言等在1993年第4期的《福州大学学报》上发表了《毛泽东关于红军政治建军的思想与实践》,论述了毛泽东所创立的红军政治建军的根本原则是党指挥枪,其突出的问题是解决无产阶级思想的领导问题。许多学报还就毛泽东各个时期的军事思想及成就发表了不少研究文章。

5、毛泽东的文化观

童庆炳在1993年第6期的《北京师大学报》上发表了《毛泽东文学批评的社会历史维度》,认为毛泽东文学批评的理论立足点有三个,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是毛泽东文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的观点是毛泽东的文艺社会学批评的理论支柱;马克思的反映论是毛泽东文艺社会学批评又一理论支柱。文章还阐明了毛泽东文艺社会学批评的特点:对话式、剥离式。周树智在1993年第1期的《西北大学学报》上发表了《论毛泽东的文化观》,指出毛泽东的新文化观,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与剥削阶级旧文化观相对立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新文化观,它是由新文化的哲学化、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多样化这“五化”构成的科学体系,为建设中国现时代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奠定了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指明了根本的发展方向和道路。张居华在1993年第6期的《武汉大学学报》上发表了《毛泽东的文艺美学观》,指出毛泽东的文艺美学观,首先突出地表现在对文艺美学核心问题的精辟论述方面,也集中地表现在对文艺美的执著追求方面,还强烈地表现在对文艺典型的更高境界的艺术攀登方面。周平远等也在1993年第3期的《上饶师专学报》上发表了《论毛泽东的文艺价值观》,指出毛泽东文艺价值观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核心,其精髓是充分强调文艺的社会价值,并将之服务于伟大的社会运动与革命实践。陈传才在1993年第6期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上发表了《毛泽东文艺思想与传统文化》,指出毛泽东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文艺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创造中,科学地分析了民族文化传统的特质,确立了批判继承与革新文化传统、建设民族新文化的理论原则。同时,从无产阶级革命功利主义的审美价值观出发,解决了革命的内容与民族形式相融合的实质问题,为创造具有“社会主义的内容、民族的形式”的崭新文艺指明了方向。此外,不少高校学报还就毛泽东的接受美学、文艺批评标准及“双百”方针发表了颇有见地的文章。

6、毛泽东的教育观

金城在1993年第6期的《华东师大学报》上发表了《试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从六个方面论述了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如在文化教育与政治经济关系方面,毛泽东认为教育受政治经济所制约,同时,教育又对政治经济起主要的反作用。要求教育要与各种经济事业和社会发展事业相配合,使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夏瑞庆在1993年第4期的《安徽师大学报》上发表了《学习毛泽东教育思想,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指出毛泽东关于教育改革的一系列论述,以及他毕生致力的教育实践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传统教育的强烈批判意识;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研究教育改革的外部和内部环境,处理“古今中外”的关系,正确对待现存的教育经验和影响,是毛泽东关于教育实践的又一显著特点。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毛泽东关于教育改革的论述及其教育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侯怀银在1993年第4期的《山西大学学报》上发表了《试论毛泽东教育改革观的特色》,认为毛泽东教育改革观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人民性、实践性、民族性、科学性等方面。杨国辉等在1993年第4期的《海南大学学报》上发表了《毛泽东晚年的教育思想》,指出其核心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把学生培养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毛泽东晚年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者先接受教育改造,对学生之要求。其教育改革的思路和主张是改变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改革学制、课程、教学方法、考试方法。蔡隆汉在1993年第4期的《衡阳师专学报》上发表了《毛泽东的早年“平民教育”思想》,对毛泽东的早年平民教育实践、积极倡导和推行平民教育的原因及早年平民教育思想的特点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许庆豫还在1993年第4期的《苏州大学学报》上发表了《毛泽东教育功能初探》,指出毛泽东教育功能首先表现在政治功能上,这也是毛泽东教育功能观的最典型的特征;其次表现在教育具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发展等多方面作用上;再次表现在实践上。

7、毛泽东的伦理学说

郑英杰在1993年第4期的《吉首大学学报》上发表了《试论毛泽东伦理思想》,认为其表现在“大公无私”的道德原则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规范上;“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爱国情怀上;“天地盖惟有动而已”的人生斗争哲学和“虎气为主、猴气为次”的人格特质上;“公平、平等、纯洁”的社会理想属“六亿神州尽舜尧”的道德思想上。曾长秋也在1993年第4期的《益阳师专学报》上发表了《论毛泽东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指出毛泽东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理论表现为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道德教育、以集体主义为出发点的道德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道德行为、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的道德规范、以革命功利为规范的道德评价、以做“五种人”为目标的道德修养。杜振吉在1993年第5期的《天津师大学报》上发表了《试论毛泽东伦理思想的基本特点》,指出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毛泽东把马克思伦理学维护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的思想,进一步具体地集中地表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二,毛泽东伦理思想溶解、渗透、贯穿在他的全部著作之中,是与他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紧密结合在一起而存在的。第三,对中国历史上优秀道德遗产的密切联系,决定了毛泽东伦理思想的鲜明的民族特色,即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严静等在1993年第5期的《广西大学学报》上发表《集体主义:当今中国的道德导向》,认为毛泽东把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之间的斗争,看作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其集体主义的内涵是:社会整体利益(革命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保障社会整体的利益的条件下,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结合;在两种利益发生矛盾时,应自觉地无条件地使个人利益服从于社会整体利益,在必要的时候个人还要作出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藏乐元在1993年第6期的《文史哲》上发表了《“五爱”是毛泽东伦理思想的精华》,指出“五爱”是毛泽东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科学性、普及性、完整性等特点,是我社会的主旋律,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

8、毛泽东的史学观

毛佩奇在1993年第6期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上发表了《毛泽东与中国史学传统》一文,认为毛泽东酷爱历史,熟谙史籍,曾有志于史学研究。虽然他未成为专门的史学家,但他的史学思想却极大地影响了当代史学的发展。毛泽东从中国革命出发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对史学的关注,使“通古今之变”、“以古为镜”等史学传统得以光大,他提出的“读史必重近世”与“实事求是”等主张,也是对中国史学传统的改造和继承。朱政惠在1993年第6期的《华东师大学报》上发表《毛泽东与中国史学》,认为毛泽东对中国史家一个极为深刻的印象,便是他特别擅长于“古为今用”。他最大的特点就是紧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古为今用”。毛泽东有效地影响中国史学发展得力于如下四点:一是他要求史家从现实问题入手,以今探古,以古鉴今,展开对历史问题的深入探讨。二是他曾经多次向人们强调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三是毛泽东始终有一批史学界的朋友。四是毛泽东亲自履践历史科学研究的影响。文章还对毛泽东“史学革命”及“文革”史学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剖析。朱英荣在1993年第4期的《新疆大学学报》上发表了《简论毛泽东史学观点》,指出毛泽东关于历史问题的真知灼见主要有四点:一是毛泽东一贯强调历史研究中要详细地占有材料;然后用实事求是的态度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不歪曲或伪造历史,而是通过对真实史料的分析去得出科学的结论。二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研究历史,认为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而生产实践和阶级斗争实践则是认识历史的关键。三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历史,认为研究历史应从最基本的要素开始,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回到个别,把历史看作是一个大系统。四是一贯强调要从调查研究、掌握国情的基础上来研究历史,并且对历史遗产给以批判的总结,用来指导今天的革命和建设。

9、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

张镜清在1993年第6期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上发表了《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指出对外开放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10年内战时期,革命根据地在被国内外敌人长期封锁围攻的艰难条件下,提出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的对外开放思想已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的对外开放思想更加完善,提出了一整套理论,形成既具有中国特色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对外开放思想,对今天的改革开放,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赵德教等在1993年第6期的《河南师大学报》上发表了《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论述》,指出其主要内容是:反对闭目塞听,重视了解、研究外国的情况;打破封锁,使全世界人民了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真实情况;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前提下,广泛争取外援,实行全面开放,同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进行经济、技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文章还从两个方面对阻碍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实施的原因进行了剖析。谭人荣在1993年第5期的《四川师院学报》上发表了《论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历史发展》,阐述了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产生于20世纪30至40年代,形成于20世纪50至60年代,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末。李顺荣在1993年第4期的《海南大学学报》上发表了《毛泽东与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及其发展》,认为毛泽东具有对外开放的思想,并且提出了一些重要原则,如:依靠自力更生发展自己;必须利用外国技术和资金;应该与美国合作;不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和腐朽的东西。于龙生在1993年第6期的《华东师大学报》上发表了《学习毛泽东有关利用外资的思想》,认为毛泽东利用外资思想是毛泽东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我们党内,他是较早提出对外开放、引进外资这一思想的,并在多种场合不止一次地进行了阐发。

10、毛泽东的编辑思想和编辑实践

邵益文在1993年第6期的《河南师大学报》上发表了《初探毛泽东的编辑思想》,认为毛泽东的编辑思想和编辑实践,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编辑工作为革命和建设事业服务;重视评述、序、跋、注重导向;团结老作家,支持“小人物”;改进文风,加强注释;精雕细刻,一丝不苟。陈其相在1993年第4期的《长沙水电师院学报》上发表了《毛泽东编辑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认为世界革命运动的兴起,人类解放思想的传播,是形成毛泽东编辑思想最早的契机。毛泽东编辑思想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在世界革命大潮冲击和国内政治形势急剧变革中开始产生,形成观点;二是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步展开,形成轮廓;三是以《对晋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为标志走向成熟,形成体系。吴玉兰等在1993年第4期的《内蒙古师大学报》上发表了《毛泽东的编辑实践及特点》,认为毛泽东的编辑实践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从编辑实践形式看,前期主要是亲自创办和编辑众多的报刊并任主笔;从编辑实践的内容和目的看,早年创办各类报刊,目的是使之成为向民众教育、指导工作和斗争的武器;从编辑实践的风格看,就象其所写的诗词一样,气势磅礴,魄力非凡。孙继国在1993年第6期的《河南大学学报》上发表了《毛泽东的编辑生涯》,对毛泽东自1919年7月14日创办并主编《湘江评论》到建国初期一如既往地参与图书报刊的编辑和具体指导工作作了祥尽的阐述。

三、今后毛泽东研究的一点思考

上述10类,还不足以涵括近年尤其是93年学报研究毛泽东的全部内容。许多学报还就毛泽东的行政、党建、统战、法学、美学、体育思想、逻辑观、群众观、学习观、自然观,人权人性、民族宗教、语言艺术、著作版本、知识分子问题以及文章、书信、诗词、演说等方面刊登了一定数量的文章。许多学报还发表了报道毛泽东研究的消息,可见研究成果之丰富。我们在为高校文科学报发表研究毛泽东文章感到十分欣喜的同时,亦生出缕缕遗憾。为什么?因为我们在统计归类分析近年特别是93年研究毛泽东的文章时,发现属于重大理论突破、重要观点创新、最新资料搜集、研究角度独特的文章还不多。而资料堆砌、经验描述、原理介绍类的文章则不少,尤其是论题重复的文章过多。如何避免诸如此类的问题呢?或者说,如何使毛泽东研究再上一个台阶?笔者以为,除了角度新、观点新、材料新外,论题的遴选确定至关重要。如下列论题就值得深入探究:毛泽东与第一代领导人及开国元勋之间的关系;毛泽东立定、选择、扶持、培养革命接班人的心路历程;毛泽东与世界政治格局的关系;毛泽东诗词的解读及与现实政治的关系;毛泽东的军事思想的萌芽及其体系形成的根源;毛泽东个性的文化渊源及与内外部环境的关系;毛泽东书法的日臻成熟及其美学价值;影响毛泽东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因素;毛泽东革命时期和建设年代的不同性格及其反差成因;中国史籍及历史人物对毛泽东的思想、人格行为的影响。

注释:

*收稿日期:1995-08-18

标签:;  ;  ;  ;  ;  ;  

毛泽东近年来在中国高校文科期刊上的研究述评*_中国人民大学学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