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既非古典又非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模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凯恩斯论文,宏观经济论文,模型论文,既非论文,古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正面临一些与发达国家类似的宏观经济问题,如劳动就业、通货膨胀、国民经济稳定和增长等。长期的计划经济使我们在市场经济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很薄弱,直到最近,有同志还认为,西方经济理论特别是宏观经济理论,原则上不适用于我国。目前大家正热衷于的“体制经济学”、“转型经济学”,当然也是我国广泛经济问题中需要着重研究的领域,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经济改革尚未完成的时期。然而,如何保持和保证我国转型期间和转型后国民经济稳定和增长方面的问题,可能是理论界目前涉及过少、今后尚需加强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我们缺乏在市场经济中宏观调节的长期完整资料,对宏观经济规律的实证分析难度很大,所以眼下比较有意义的工作,可能是先把西方已有的宏观经济理论认真地加以研究。
从本世纪30年代凯恩斯开始,众多的西方经济学家都试图找到一个在宏观经济中普遍适用的理论,但60多年来,这种尝试的结果,是得到越来越多、越来越支离破碎的模型。这使得后来的研究者,面对形形色色的学派失去了寻求如凯恩斯那样的以基本原理为基础模型的信心〔1〕。但作者相信,在宏观经济各变量之间,也许存在着类似物理法则一样明确的关系。反映这种关系的模型,既可普遍用于宏观经济理论研究,解释诸如经济周期之类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经济现象,又可在宏观经济的实际中运用,为政府提供调控经济的政策建议。以下是这种企图的一种新的尝试。
一、模型的构造
无论从经济意义上还是从宏观总量的核算方式上,国民收入,从产出则表现为供直接消费的产出和用于再生产的产出;从收入则表现为经济社会中不同成员的报酬。上一期国民收入是形成本期国民收入的基本因数,充分利用上一期国民收入这个已知条件,实际上就是综合利用了社会总体生产函数的大部分信息〔2〕。但是, 如果只把上一期国民收入作为本期国民收入决定的唯一源泉,又不能说明本期与上一期国民收入之间存在的差别及其原因。因此,利用上一期国民收入信息,再引入本期使其发生变化的因素,是下面要构建的模型的基本思路。
享有全部国民收入的社会成员〔3〕, 可以将所取得的报酬全部消费或只消费一部分。如果他们将其收入在本期与上一期相同的消费方式下全部消费,则由消费决定的产出,在本期就没有被转化为其他形态,即生产量和生产结构大致不会发生变化。这种消费生产方式就是所谓的简单再生产。在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低下的社会中,有可能接近这种经济状态。从理论上说,在这种状态下,各种经济因素都在预料之中,一般不会出现由经济本身造成的经济波动,除非生产中的自然条件或技术条件发生重大变化,使生产函数关系发生大的改变。然而在现代经济社会,生产能力的提高使消费只占国民收入的一部分,许多宏观经济问题便由此而生。从统计上看,国民生产的产出侧与收入侧总是相等的,这似乎印证了萨伊“生产给产品创造了需求”的论断〔4〕。但是, 经济活动是动态的,人们有购买能力是一回事,会不会全部购买是另一回事,有能力不等于就一定会那么做,所以在实际经济中,宏观经济量之间的关系显得非常复杂。
无论从统计规则还是在现实中,我们都可以将国民产出,划分为消费品生产和投资品生产两个方面。一个国家或地区从消费品生产中获得本期的一部分国民收入,从投资品生产中获得本期的另一部分国民收入,两部分收入之和即为本期国民收入。假设消费品生产决定于消费量,而本期消费量和投资量又决定于上一期国民收入,则本期投资量大体上是上一期国民收入与本期消费量之差。
显然,如果以实物计量,本期消费性生产和投资性生产的效率,都对本期国民收入的大小产生进一步影响。这里把提高生产效率的因素归结为两种,一是技术进步,二是宏观经济循环状态。在宏观经济高涨时期,产品的市场周转期较短,其效率可能会比宏观经济状况低迷时期要高。
根据以上思路可以建立如下数学模型:
本期(t)国民产出(Y[,t])等于本期消费性产出(Y[,ct])与本期投资性产出(Y[,It])之和:
Y[,t]=Y[,ct]+Y[,It](1)
本期消费性产出,决定于本期消费量(C[,t] )与消费品的再生产效率(α):
Y[,ct]=αC[,t](2)
本期投资性产出,决定于本期投资量(I[,t] )与投资生产的效率(β):
Y[,It]=βI[,t](3)
由(1)、(2)、(3)式得:
Y[,t]=αC[,t]+βI[,t] (4)
本期消费量与本期投资量之和的上界,为上一期(t-1)国民收入水平(Y[,t-1]),即C[,t]+It≤Y[,t-1]。当引入滞留量δ时:
Y[,t-1]=C[,t]+I[,t]+δ(5)
滞留量的含义是既没有用于消费又没有用于投资的上一期国民收入。当本期的消费量和投资量小于上一期国民收入时,滞留量就会发生。它是国民收入波动的因素之一〔5〕。 在以实物计量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中,滞留量可能为正数,这时经济状态表现为实际国民产出小于潜在产出;滞留量也可能为负数,负数表示本期消费和投资大于上一期国民收入,大于部分来源于企业存货的减少。
进一步的问题是,本期的消费和投资,按何种比例在上一期国民收入中分配。如果用参数C(称为消费倾向) 来表达国民收入中的消费分量(C[,t]),则:
C[,t]=cY[,t-1] (6)
由式(6)和式(5),上一期国民收入中的投资分量(I[,t] )同时被决定:
I[,t]=(1-C)Y[,t-1]-δ(7)
将式(6)、(7)代入式(4),就得到决定本期国民收入的方程:
Y[,t]=(αC+β-βC)Y[,t-1]-βδ(8)
Y[,t]-Y[,t-1]
设国民收入增长率i=───────,相对滞留量
Y[,t-1]
δ
γ=────则上式可进一步表达为:
Y[,t-1]
i=αC+β(1-C-γ)-1(9)
二、对模型的分析
检验模型的关键,在于对消费倾向C、消费品生产效率α、投资生产效率β和相对滞留量γ四个参数的确定。这可以通过统计资料作实证研究,但限于篇幅,本文只进行初步的理论推测。
消费倾向C总是小于或等于1。 如果不考虑模型外的因数对消费倾向的影响〔6〕,在模型内,C的变化与上一期国民收入有关。 如果借用“前向预期消费理论”〔7〕,C将随短期国民收入的增长而减小, 随短期国民收入的下降而增大,即国民收入中消费分量C[,t]的波动小于国民收入总量γ的波动。
影响消费品生产效率α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与上一期投资量即资本存量的增加有关,增加和改善资本存量可以促进消费品生产能力的提高。二是与本期消费分量C[,t]的变化有关,C[,t]的增加可能会提高消费品流通环节的效率。三是受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象粮食之类的产品,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可能会严重减产,但这属于系统外的影响。因此,在不考虑上述这种外部因数时,消费品生产效率α由一、二两种因数制约,而第一种因数中的投资分量可以由第二种因数中的消费分量来表达,所以α就是消费分量的函数。
“投资”的概念在西方经济学中经常模糊不清,人们有时从微观意义出发,将区别于家庭购买的企业购买活动称为投资,由此将企业滞销的库存产品也作为企业自己的购买当做投资。宏观意义上的投资定义是非常明确的:就是将剩余的消费资料转化为生产资料、使社会资本存量增加的生产活动〔8〕。在本模型中, 投资性生产对国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效果与消费性生产不同,所以必须严格从上述定义出发对二者加以区分。投资的生产效率可以细分为两个方面,即技术进步对投资生产效率发生的影响(用β[,1]表示)和经济循环状态对投资生产效率发生的影响(用β[,2]表示)。β[,1]是外生变量,它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是稳定的,与模型内的其他因数没有直接关系,在有重大技术进步发生时,投资生产效率β[,1]肯定大于1;β[,2] 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是变化的、不稳定的,与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变化状态直接相关〔9〕。 投资生产效率β,在模型内主要受β[,2]的影响,是国民收入增长率变化的函数,随国民收入的增长而增长,随国民收入的下降而下降。
相对滞留量γ的衡量按式(5)是清楚的, 就是上一期国民收入与本期消费和投资量之差〔10〕,它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其大小与本期消费量的变化密切相关。当国民收入中的消费分量减少时,必须有较大的投资分量,才有利于保持本期国民收入与上一期国民收入持平。消费的减少虽然可以使投资供应增加,但又可能造成投资需求减少。当实际投资量随消费量减少时,滞留量必然会增加,所以,滞留量是消费倾向C的反向变化函数。
将以上推测用函数关系表达如下:
C[,t]=f(i[,t-1])
α[,t]=g(C[,t-1])
di
β[,t]=h(────)
dt
γ[,t]=к(C[,t])
i[,t]=F(C[,t],α[,t],β[,t],γ[,t])
以上函数的具体形式除最后一个已由式(9)表达外, 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确定。本文不涉及对这些参数的深入研究,只分析各参数对国民收入增长率i的影响。将C、α、β、γ看成i的独立变量,则由式(9)有:
i
────=α-β (10)
C
i
────=C
(11)
α
i
────=1-C-γ(12)
β
i
────=-β(13)
γ
如果着重分析消费倾向变化对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影响, 则由式(10)可以得出四个初步结论:第一, 如果消费品生产效率α与消费倾向C同向变化,当投资生产效率β不变时,消费倾向的增加, 将使国民收入增长率走高;第二,当投资生产效率β>1,且α<β时, 国民收入增长率与消费倾向成反向变化;第三,当消费品生产效率α与投资生产效率β相同时,α-β=0,国民收入水平与消费倾向变化无关。 第四,根据α和β的特性,很难有│α-β│≥1, 所以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变化总是小于消费倾向的变化。前三点说明,消费需求的增加,在不同的条件下,将产生不同的结果,它可以引起国民收入的增长,也可以引起国民收入的下降。
三、模型的初步应用
模型的初步应用是它对经济周期的模拟和解释。这里的解释,不同于以往所有的周期理论,如纯货币理论、投资过度论、消费不足论、心理理论、农业收获论、创新理论以及政治周期理论等〔11〕,但它又包括了这些理论中的各种因数。
为了减少描述的复杂性,令实际统计中本来就不大的相对滞留量γ=0。按前面的分析,国民收入增长率是消费倾向变化、 本期消费品生产效率和投资效率变化的结果,又是下一时期这些参数变化的原因。本期消费品生产效率α随上一期投资增加(即C的减少)而增加, 相反则减少;消费倾向c 随上一期国民收入的增长(i>0)而增长; 投资生产效率β与本期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变化同向变化。下面列表反映这种连锁组合变化,引起的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变化,以及所对应的各经济周期的阶段。
这似乎已经能够说明,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周期现象是这种经济体系自身所固有的,它可以在没有外任何部因素的干扰下发生,只要经济活动不是处于简单再生产状态,就会有经济周期。但如果设问不是表中这种因素变化的排列组合,这种经济周期不就可能不存在了吗?现实中,由于影响这些经济因素变化的外部情况的变化,确实经常有可能在某个时期不是上述变化组合。假设在衰退时期出现重大技术进步,则投资生产效率β不是下降而是上升,这时,国民经济就可能会尽早结束衰退,且不经历萧条时期而直接进入复苏阶段。因此,现实中的经济周期,是在这固有的经济周期基础上,加上外部干扰(如农业收获的变化、技术创新、人们心理的变化、政府施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特别是与货币有关的因数的变化)进一步演化而成的。这是造成每一个经济周期无论是波动的幅度还是经历的时间都不相同的原因。所以,在实际的经济周期中,既有如上述所示的形成波动的内在机制,也有外部因素干扰的作用。已往的经济周期理论的缺陷,就是没能将经济系统的内在波动机制与外部干扰这两个层次的问题明确分开。它们中的一些理论,似乎能够从某一角度解释一些经济周期现象,是因为即使没有他们所说的那些引起经济波动的原因,经济系统也照样会出现变化周期。
除了对经济周期在理论上的模拟外,利用本模型分析现实中的一些经济问题也似乎很有效,如进行投资生产效率的变动与投资量的变动,对国民收入增长率影响大小的比较分析。i/β──表示投资生产效率变化对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影响。由于上一期国民收入可以由本期消费分量、本期投资分量和滞留量计算,实际中的滞留量总是小于投资分量〔12〕,所以,(1-C-γ)>0,因此, 国民收入增长率与投资生产效率成同向变化,而且,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变化小于投资生产效率的变化。进一步演算表明,将投资的生产效率对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影响与投资量的变化对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影响相比,前者远大于后者〔13〕。这说明,在影响国民收入水平的因素中,提高投资效率比增加投资量更为重要。由前面的分析可知,如果投资生产效率提高是由技术进步引起的,则它对经济的增长是持久贡献,而人为增加投资量刺激国民经济增长,虽然可以在短期对国民经济起到“拔苗助长”的作用,但那是不稳定的。
四、结语
凯恩斯以来的宏观经济模型,总是把国民收入的决定,纳入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的分析框架中。本人怀疑这种分析方法的正确性:在以总量为研究对象时,总需求不是独立于总供给之外的变量。经济运行主体在决定总供给的同时,也决定了与其相应的总需求的能力。总需求与总供给并非同一诱发变量(价格水平P)下的不同函数, 而只是观察的侧面不一样。因此,国民收入总量应该是由影响它的因素直接决定的,不是由供需两种力量的对比决定的。虽然用平衡的方法似乎也能从形式上决定国民收入,但这种方法所反映的关系是模糊不清的〔14〕,所以,以这种方法建立的宏观经济理论,不但很容易引起其他学派的挑战,也难于经受实践的检验。
本模型以消费和投资的生产效率为关键变量决定国民收入水平的方式,是否可以取得成功,还需要两方面的考验:一是经验数据能否支持这种模型。这是下一步要做的工作,但如果统计数据中没有可供计算的、符合本模型定义的消费品生产效率和投资生产效率指标,将存在检验上的困难。当然,也可以用简化模型的方式应付数据信息的不足,比如假设消费品生产效率不变,等于1,但这样做是否会使检验失败, 也需要研究。二是在更多的宏观经济变量关系中,从理论上作进一步的逻辑检验。宏观经济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货币的引入。本模型仅仅是国民收入决定的实物总量模型,与利率、价格水平等变量不直接相关。这样处理是因为作者认为,最终决定国民收入的根本因素是经济主体的生产能力,而非其他因素,货币只是间接影响生产能力的下一个层次的因素,当我们分层次逐步引入这些变量后,方可见到他们之间的联系。限于篇幅,本文陈述的仅仅是第一层次的理论模型。
注释:
1 O.J.布兰查德说:“我们认为, 在希望分析当前事件和提供政策建议之前,只是等待以基本原理为基础的模型,这是一种有害的空想。”(O.J.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30页,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年)
2 社会总体生产函数通常表达为Y=f(N,K,),其中N、K、 分别为劳动投入量、资本投入量,技术水平反映在函数关系f中。
3 这里的国民收入大小以实物总量的多少作为实质性度量, 但为了表述方便,可能又不得不以货币作为尺度。
4 萨伊,《政治经济学概念》142页,商务印书馆,1963.11
5 不知何种原因,西方宏观理论总是忽略此量。他们认为, 国民收入消费后的剩余就是储蓄,而投资恒等于储蓄,因此本期国民收入就等于本期消费量加本期投资量。
6 如利率、物价水平等, 这是在本模型的下一层次才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7 E.霍尔、B.泰勒,《宏观经济学》192页, 中国经济出版社,1988.7
8 尽管可以使投资的定义明确, 但现实中可能仍然难以严格划分如房屋、汽车之类,是消费品生产还是投资品生产的界限。因为无论怎样划分它们都将构成本期国民收入,所以非严谨的理论分析中似乎没有把它们划分清楚的必要。
9 在需要对β作深入研究时,可以进一步建立β=β[,1]β[,2]的关系。
10 注意,严格地讲,滞留量不是本期国民收入与上一期国民收入之差,但大体上可由本期“存货变动”来统计。实际中的此数不大,美国1987年的存货变动占GNP的1%(资料来源:K.E.凯斯&R.C.费尔, 《经济学原理》表22.2,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5)
11 哈伯勒,《繁荣与萧条》,商务印书馆,1963.7
12 美国1987年的投资总额和存货变动分别占GNP的15%和1%(资料来源:K.E.凯斯&R.C.费尔,《经济学原理》表22.2,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5)。
i
13 设α=1,β=1.05,C=0.7,γ=0,则───=-0.05,
C
i i/i-0.035 i/i0.315
───=0.3,─────=─────,─────=─────,
βC/Ci
β/β i
0.035%
即:投资量增加1%,国民收入增长率增加─────; 投资生产效率
i
0.315%
增加─────,这是前者的9倍。
I
14 举个例子:我们可以象画供需曲线那样,画出一辆汽车分别受牵引力和阻力作用的两条不同趋势的速度曲线,在图中,可以根据其交点从形式上决定的汽车的前进速度,但真正影响汽车速度的因数有哪些呢?以及这些因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如果我们知道牛顿定律F=M(dv/dt),并用它来直接分析汽车的速度,不是更具有一般性,而且更精确吗?
标签: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周期论文; 国民收入论文; 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论文; 凯恩斯经济学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经济论文; 凯恩斯理论论文; 凯恩斯模型论文; 生产效率论文; 经济学论文; 消费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