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结合当前社会城市化的发展现状,认识到智慧城市建设的必要性。针对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理论,总结影响智慧生态城市建设的限制因素,旨在通过这些影响问题的分析,构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以推动智慧生态城市的文化建设及合理规划。
关键词:智慧城市;规划建设;思路创新
1智慧城市内涵
如今智慧城市成为城市化规划的关键要求,但是什么是智慧城市呢?在探讨智慧城市建设前,应先了解智慧城市内涵,为后面探讨奠定理论基础。从许多观点来看,一些人误认为智慧城市即为数字城市,而且将二者相混淆;如果认为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城市,那么这种认识还是比较片面,不能窥得智慧城市的全貌。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信息技术和感知数字化属于关键支撑点,但这只是实现智慧城市所需的技术路径,并不是智慧城市本质。智慧城市基础特征体现在对城市全面透彻的感知、无所不在的泛在互联、各类智能融合应用、统一协调持续发展。智慧城市属于城市发展规划、公共服务及行政效能等全面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战略,属于城市化发展的高端形态。
2智慧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城市规划发展状态上看,城市规划在近几年里并没有发生较大的变革改动,依旧保持着传统的城市规划,这也导致了当前城市规划工作面临着很大的问题和挑战。具体的问题存在于市民需求。城市是城市规划的具体体现,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城市规划没有满足市民的实际需求。在规划过程中缺少对人口、经济、地理、社会、文化等方面因素的考虑,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规划过程中缺少智能规划工具和数据支持。即便想要完善城市规划,也会出现主观思想的限制,不仅如此,城市的设施规划、服务设计规划也不能够满足市民需求。城市规划中没有真正客观的平衡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城市规划必须要保证社会公正性,要科学确定公共用地和私人用地之间的比例,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保证主观能动性。但实际上,城市规划过程中过度重视公用配套设施需求,公共利益、私人利益以及长期利益、短期利益之间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平衡。客观工具的缺失也是造成城市规划功利短视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实际应用的过程,无法准确度量公共需求,并且完成土地配比。除了上述几个方面之外,城市公共供给无法满足实际需求,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协调,利益、优先级各不相同,对城市规划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智慧城市的构建可以促进城市规划发展模式得到转变,有效改变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改变城市空间形态,让信息资源和城市规划得到有效整合,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让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根本上的提高,实现城市建设,管理智慧化。
3智慧城市和城市规划的关系
在信息时代下,城市的每个系统之间的联系性不断增强,人口增多、信息量增大,都对城市运行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一体化城市管理系统,实现统一规划,是时代发展的必经之路。而系统统一规划的过程,就是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城市发展模式,对城市规划产生了深层次的影响。随着智慧城市的构建,城市空间逐渐朝着集约式、内涵式转变,不仅如此,民众逐渐参与到城市规划管理中,有效推动了城市产业机构升级。最为重要的是,城市规划引导者智慧城市发展,城市本身就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城市规划为了适应城市发展需要,需要不断的进行改革、创新,以建设出一个和谐发展的城市,可以肯定的是,智慧城市和城市规划的根本目标都是要创建出一个和谐发展的城市。总的来说,智慧城市、城市规划之间属于交叉关系,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城市规划,城市规划也需要智慧城市,二者相辅相成。
3.1城市规划理论为智慧城市的基础
城市规划历代都有存在,在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很多具有影响的经典理论。随着不断解决城市建设中各种问题而不断进步。虽然其中有一些理论比较理想化,实际操作性不足,但蕴含的规划理念与智慧城市建设目标相符,对建设智慧城市具有启发意义。这些理论距今已跨越百年,城市规划重视公众需求、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化等各个方面;这些观点为建设智慧城市奠定理论基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规划的价值
城市规划理论对智慧城市建设具有指导作用;反之,智慧城市建设也会为城市规划产生一定积极作用。(1)智慧城市建设必然转变城市化建设模式,从单纯追求“粗放式,蔓延式”的城市空间扩展朝着“集约化,内涵式”的发展模式转变。(2)智慧城市的定量化、系统化及智能化让城市规划的目标与功能朝着可量化、可实施及可评价方向发展。(3)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度,实现公共权力透明化,城市决策公开化,有利城市治理模式变革。
3.3智慧城市建给城市规划单位带来的改变
智慧城市的推进,会给城市规划单位的业务类型带来改变。城市规划单位需要增加与智慧城市规划相关的规划编制、配套政策、规划研究等相关内容。规划单位在智慧城市的规划编制中,需要对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战略规划、行动规划进行完善和拓展,以适应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要求。同时,城市规划单位还要不断学习智慧城市的技术和标准,以完善规划配套的理论研究。
4基于新时代背景之下的城市规划策略
4.1建立城市数据管理系统
目前针对于网络大数据管理情况进行分析,其主要涉及到物联网、数据网络数据以及个人数据的收集。由于网络数据相对比较庞大,所以,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建立由上至下的数据管理系统。在网络当中网页相对比较多,同时数据管理本身就存在着时效性,为了切实的保障能够在相对比较统一环境之下加强对于数据的管理,在目前的城市规划的过程当中,应当将数据划分为上下两层,对于大的数据进行有效管理,同时要在此基础上构建数据管理系统。这样才能够为当前智慧城市规划提供切实可靠数据支持,有助于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参考和决策。
4.2智慧城市的空间规划
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工作过程之中最为关键工作环节是需要对智慧城市进行合理及科学规划。如今可以加强大数据应用,这样可以针对城市空间进行有效整合,进一步推动和发展城市发展,促使城市在未来具有更好发展前景。另外,目前城市空间规划的过程之中,还需要结合所在城市实际情况以及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尤其是针对于目前的智慧城市而言,可以通过利用大数据整合智慧城市土地资源,加强土地规划,同时针对于数据和网络进行整合,切实保障智慧城市具备较高合理性及科学性。另外,城乡规划过程当中,不仅需要加强顶层设计,而且还应当针对于技术内容实现大量创新,尤其是规划过程当中需要秉承统筹兼顾原则,根本上保障顶层设计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另外,智慧城市建设以及规划过程当中还可以针对于城市资源进行有效分配,保障智慧城市空间规划目标得以实现。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智慧生态城市建设中,为了展现智慧生态的价值,应该结合传统城市的发展状况,及时转变以往的产业运行模式,通过各项生态发展理念的明确以及智慧城市发展理念的明确,推动智慧生态城市的稳步建设,为当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而且,对于城市管理者以及规划者而言,应该及时认识到传统生态环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人文发展理念的明确、顶层设计方案的完善等,彰显智慧生态城市的建设价值,为当前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体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周小瑛.“智慧城市”投融资规划的探索与思考[J].住区,2014(06):153.
[2]钱前.基于“六规融合”的智慧化城市协同规划创新研究[D].南京大学,2014.
[3]杨章贤.信息时代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响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论文作者:杨诚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6
标签:城市论文; 智慧论文; 城市规划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数据论文; 生态论文; 过程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