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知识管理的研究领域、主要成就及未来趋势_知识管理工具论文

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领域、主要成就及未来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管理论文,研究领域论文,国内外论文,成就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虽然知识管理一词最早是在1986年卡尔·维格在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1],但应该说,知识管理作为一个活动早已存在,但用知识管理这样一个词来形容企业的知识活动过程,还是始于美国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知识为背景的商业观念成为主流。在我国知识管理始于1998年,应用基本上是2000年开始,2005年《IT经理世界》、计算机世界、《首席财务官》杂志、计算机世界网等媒体与国内知识管理领域的领头羊深圳蓝凌公司在京共同举办了推出了“2005中国知识管理调查报告”。这表明中国的知识管理正在全面展开(夏敬华,2005)。

1 知识管理的研究领域

对知识管理的研究领域或者说范围、内容体系、框架等的研究也是十分有意义的问题之一。

Shin,Minsoo; Holden,Tony; Schmidt,Ruth A.(2001)认为目前知识管理有5个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文化、知识定位、意识、评估和吸收。Kang Jina(2003)知识理论主要集中在知识来源、知识集成、内部知识转化或外部知识转移[2]。

Wigg提出了知识管理的框架,这个框架包括知识的创造和来源、编辑和转化、扩散和应用、价值实现等。Marquardt和O'Dell分别提出知识管理应包括知识获取与知识存储、知识识别与共享。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也提出了类似的框架,如Holsapple & Joshi、Apostolou、Mentzas、Ruggles、Van der Spek & Spijkervet,Buckley & Carter,Ernst & Young,R.Young,Liebowitz等。这些都可以被归结为知识管理的任务,这些知识管理任务一般包括知识的创造、知识获取、知识的转化、知识编码、知识共享、知识传播与扩散、知识存储、知识的整合、知识应用等。

Hisang chu(2000)认为知识管理包含7个方面的内容:(1)发起阶段:在这个阶段管理者创造一种知识管理的氛围并让员工关注。(2)生产阶段:组织开始识别哪里有知识和谁有知识,并从外部吸收知识。(3)建模阶段:关注解释和建构知识。(4)存储阶段:管理者采取合适的方法存储知识,通过这些活动,知识能被员工更方便地共享和获取。(5)扩散和转移阶段:通过构建信息基础设施和员工交互机制,知识变得对人们有用。(6)使用阶段: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创造价值,管理者关心如何将组织的知识资产转变为经济价值。(7)返视: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评估知识管理的效果。这实质上是从知识管理的流程上看知识管理研究内容构成的。以下是几种内容构成观:

表1 知识管理研究内容几个主要观点比较

活动

集成框架 发起 生产建模

存储

转移 使用 返视

Wig(1993)

探索知识 治理知识评估知识

共享、创造, 实现和集成新的

Leonard-Barton 试验和原型

问题解决 方法和工具

共享隐

创造解释交叉平 建立

Nonaka & akeuchi

性知识

概念概念衡知识 原型

识别、收

Arthur Anderson

组织 共享 应用 采纳

集、创造

Choo感知

知识创造 决策

Szulanski 发起 实现 索价

集成

Taylor

知识发展知识使用

Alavi 获取 索引、过滤、链接

分配 应用

国内学者左美云等认为,知识管理研究的基本框架中,应包括以下几个要素,也就是所谓“5W1H”,它们分别指知识管理研究的原因(Why)、主体(Who)、客体(或称对象,What)、地点(Where)、时间(When)以及实务(How)。要进行知识管理的研究,也可以依5W1H的框架进行[3,4]。

邱均平(1999)指出,广义知识管理的研究内容包括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其中前者可细分为知识的特性和运动规律的研究、知识组织管理研究、知识信息管理研究、知识管理方法体系的研究,后者是指各行业、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创新和管理在本领域的应用[5]。

朱晓峰(2000)指出,知识管理大致包括六个内容:知识管理的基础设施、知识管理与核心业务结合、知识管理的具体工具、知识的获取和检索、知识的传递、知识的共享和知识管理评测[6]。

盛小平(2002)从基础理论研究、技术研究、措施研究和应用研究等方面对国内的知识管理研究做了全面中肯的评述。认为知识管理体系应包括知识生产管理、知识组织管理、知识传播管理、知识营销管理、知识应用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六个方面[7,5]。

周玉泉等(2003)认为目前知识管理研究的主流包括:知识管理活动、组织知识模型、影响知识管理的因素、知识管理的技术方面(包括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数据挖掘、进化计算等),一些学者探讨知识管理对公司战略的影响(Grant,1996),其他的则在分析个人、团队、组织层次的学习和能力形成之间的关系(Doz,1996),一个值得注意的扩展是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分析跨组织关系(Das,Teng,2000)[8]。

戚永红、宝贵敏等(2003)认为知识管理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知识管理与企业战略、组织内和组织间知识管理活动研究、知识管理活动的阶段性研究、管理对知识管理活动的影响研究、知识型组织的运作规律与管理模式研究、组织内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创造与转化、知识资源的量化等方面。

彭锐、刘冀生(2005)根据对知识特性的假设和研究焦点的不同将知识管理研究划分为四个学派:工程学派(假设知识是一种智力状态-操作层)、过程学派(把知识看作一个过程-战术层)、实体学派(认为知识是企业内的战略资源-战术层和战略层)和系统学派(认为知识是能力,其他三种学派一般认为知识可以促进能力-战略层)。

朱晓锋(2003)认为,目前知识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有:知识管理原则、测评、技术、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竞争情报的关系和相互作用[9]。

董宇昭(2005)通过对图书情报类杂志有关知识管理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目前(1997-2003)知识管理研究范围和论文数量分布是:理论研究140篇(45.75%)、策略研究43篇(14.05%)、技术研究29篇(9.48%)、服务研究10篇(3.27%)、人力资源管理9篇(2.94%)、实证研究4篇(1.31%)、其他71篇(23.20%)。不过这只是一个学科领域的情况,不一定能代表知识管理研究全貌[10]。

程祁慧、程刚(2005)对1998年-2004年间有关“企业知识管理”的论文统计分析得出研究问题前十位的是:企业知识管理基本问题(30.43%),各类企业知识管理(13.04%),系统(6.21%),模式(5.9%),知识经济与企业知识管理(4.97%),企业知识管理实施(4.04%),战略(3.42%),评价(2.80%),综述(2.80%),企业知识共享(1.86%)[11]。

李莉、杨亚晶(2005)对研究领域做了较为详细的归纳:(1)知识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知识管理的概念、知识和信息的关系、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的关系、在知识管理基础理论研究的其它领域,如对知识流动、知识转移的研究,知识管理模型;(2)知识管理的应用研究:企业知识管理(内容、实施策略、微观研究)、图书馆知识管理(内容、实施策略、微观研究:知识组织和知识服务)[12]。

不过,笔者认为以上的观点都不足以囊括当前知识管理研究的范围,知识管理既是对知识的管理,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管理模式,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所以,知识管理的研究范围应该包括:个人知识管理、组织知识管理和国家知识管理,只有如此明确了知识管理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知识管理才回归到了它的本来面目,知识管理才可以获得应有的发展。但是目前大部分仅研究企业知识管理(属于微观层次),也有少数学者如金吾伦、周九常等开始关注宏观的知识管理,前者将国家知识创新体系视为宏观知识管理,后者(2005)受到宏观信息管理的启发提出了宏观知识管理,认为它包括国家知识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知识资源建设、国家知识应用工程建设、国家知识产品工程建设、国家人才工程建设。这与前者没有本质的差别[13]。

2 知识管理研究的主要成就

目前国外有以下学者在一些领域取得了重要成绩[3,5,9,14,15]:

Wiig(1993)、Marquardt,O'Dell, 美国生产质量中心 (1996);Holsapple & Joshi,Apostolou,Mentzas,Ruggles,Van der Spek and Spijkervet(1997)、Buckley and Carter(1998)、Ernst & Young,Young(1999)、Liebowitz(2000):知识管理任务一般包括:知识的创造、知识获取、知识的转化、知识编码、知识存储、知识共享、知识传播与扩散、知识应用。

Dataware Technology杂志(1998)、Smith(1999):组织要识别企业的问题,识别并激励关键的人员、人与知识有机的结合、知识共享。

Arthur Andersen咨询公司(1997)、Liebowitz和Beckman(1998)、Johannessen et al.,Drew(1999):确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战略(愿景)与知识的有机联系,根据企业的目标制定知识战略,确定并建立知识战略所需的关键的流程、文化和技术支持,探索如何用知识的观点和已建立的战略工具将知识管理建入到公司的战略过程中,建立知识战略、效果的反馈机制。

Apostolou,Mentzas(1998)、Delphi Group(1999)、Shin,et al(2001)、Liebowitz,Megbolugbe(2003):识别知识管理关键概念和框架,强调知识管理的文化和组织要求。

Monsanto公司(1997)、Skandia(1999)、Liebowitz(2001):利用知识地图、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网络等进行知识管理活动。

Heiist et al.(1997)、The Mutual Group(1998):通过个人学习、通过交流的学习、使用知识库的学习等方式促进知识管理,学习是对隐性知识开发的一种方式。

Wilkins et al.(1997)、Liebowitz & Wright(1999):关于知识资产和智力资本的定义和测量方法的问题。

Wiig el al.,Wielinga et al.(1997):提出一个概念上的框架,由四个相继执行的活动的方法、技术和工具组成的知识管理:回顾、概念化、反省、行动。

表2 知识管理经典著作及作者

注:引自南京大学丁蔚博士论文《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实施研究》。

国内在知识管理领域内取得较大贡献的学者及其著作主要有:金吾伦《知识管理:知识社会的新管理模式》(2001)、张福学《知识管理导论》(2001)、郁义鸿《知识管理与组织创新》(2001)、侯贵松《知识管理与创新》(2002)、周海炜《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战略与实践》(2002)、黄立军《企业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2002)、张润彤,朱晓敏《知识管理学》(2002)、李华伟,董小英《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2002)、叶茂林,刘宇《知识管理理论与运作》(2003)、夏敬华,金昕《知识管理》(2003)、高洪深,丁娟娟《企业知识管理》(2003)、樊治平《知识管理研究》(2003)、王德禄著《知识管理的IT实现——朴素的知识管理》(2003)、尤克强《知识管理与企业创新》(2003)、王广宇《知识管理——冲击与改进战略研究》(2004)、苏新宁《组织的知识管理》(2004)。另外1994年到2005年,发表的论文(从中国期刊网上检索)密切相关的有3007篇(以“知识管理”从关键词中检索),较大相关的有3173篇(以“知识管理”从题名中检索),相关的有4581篇(以“知识管理”从文摘中检索),从全文中则可以检索出29306篇。但是不论哪一种,都明显感觉到近三年的关于知识管理的论文数量在迅速上升。表3是用关键词检索到的历年发表的关于“知识管理”的论文数量:

表3 1994年-2005年发表的关于“知识管理”的论文

从这些论著和论文看,他们研究知识管理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完全相同,成果的地区分布不均衡,各行业对知识管理关注程度的差异较大(苏新宁,2003)[6]。真正有独到见解、属于原创性的研究不多,大部分都是浮光掠影,简单重复,缺乏深度,或者是对国外有关成果的介绍和总结,但是也不乏一些扛鼎之作。值得欣喜的是,一些学者开始将国外知识管理的研究成果运用于我国的商业实践和组织管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总体看,知识管理在我国的发展任重道远。

3 知识管理研究趋势

有关知识管理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下一步研究还有广阔的空间。例如,对于组织知识的构成、量化和测评指标体系的研究,对于知识管理与企业竞争优势内在作用机理研究,对于组织知识管理活动内容以及相互关系的研究,对于知识转移和转化的研究,对于知识管理同组织结构、环境的互动的研究,对于知识管理同技术之间关系的研究,对于知识管理影响因素的定性和定量研究,对于知识管理同传统职能管理之间关系的研究等方面的研究都还几近空白(黄群慧、王钦,2004)。

周玉泉、李垣、谢恩(2003)认为,知识管理以后的发展方向除了技术方面以外,还应在以下方面进行进一步研究[8]:

(1)相关研究的两个方向。首先,必须按照知识管理研究者的不同研究领域和商业背景安排他们的研究;第二,组织包含了不同的知识,这需要不同类型的处理模式。如个人、团队和组织知识构成整个组织知识体系,这三种不同的知识所关注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2)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的进一步讨论。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基础远未形成,Grant的公司知识观非常流行,但它没有反应组织知识的动态变化特征。一些研究者认为必须重新审视知识管理是一个过程还是一个关系集合(Demarest,1997)。

(3)知识管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尤其是在组织进化中的应用。组织知识管理的建模已经非常成熟了,因此未来的知识管理者必须将知识管理与战略管理和信息管理结合起来。在这些领域中有价值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方面是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去分析跨组织关系问题。这些不同组织知识资产的知识周延特征和潜在互补性能大大促进研究者跳出单个组织的边界(Becker,2001),这些方法将被运用于研究组织网络(DasTeng,2000)。

余光胜(2005)认为,目前有待深入研究的知识管理问题有:(1)认识论与认知学习问题,它要求重构个人学习和组织的学习机制与学习模式;知识在时间上共享问题,它是发挥企业内部知识作用、提高企业知识创新效率的可靠保证;(2)企业知识创新路径问题;(3)知识管理系统问题,应在深入研究知识共享的微观机理的基础上,从组织设计、环境塑造、认知学习、激励机制、组织文化等方面系统地构造企业的知识管理体系[15]。

收稿日期:2006-05-09

标签:;  

国内外知识管理的研究领域、主要成就及未来趋势_知识管理工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