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燕 温州市瓯海区新桥第一小学
【摘要】“让作品训练学生的语感,应引导他们把对生活的的观察、体验同对语言的研究结合起来。”以“言语发展”为核心,引领学生在“亲历和历练”生活中借助文本,通过感悟、欣赏言语现象,感受语言使用的精妙和特点,进行有效迁移运用,提高言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言语实践;联系生活;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4-105-02
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性质定位,让“言语”作为语文教学的本位逐步进入小学语文教学探究与研究的视野。如何正确落实“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却并不简单,以传统的单向“训练”代替“运用”更是习以为常。
一、唤醒儿童生活经验,积累词语
“语言的基础是词汇,语言的性能无一不靠词汇来实现。”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词语的积累和运用尤为重要。低年级学生虽然年龄小,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一点生活经验。在进行教学时,老师可以适当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联系生活实际,引导他们以原有知识储备为基础,对新的词语进行分析重组,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就理解了词语,并且能在生活中自然地运用这些词语。
比如在《荷叶圆圆》(第一课时)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习生字“珠”。
师: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字是王字旁的?还记得王字旁表示什么意思吗? (提示:一年级上册《小蜗牛》一课中的“玩”。在古代,“王”和“玉”通用,王字旁的字一般与美玉有关。)
接着,出示珍珠、珠宝的图片,一起读一读“珍珠”“珠宝”;然后看图“小水珠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是圆圆的透明的。
教师紧接着拓展积累词语:想一想,生活中见过什么东西也是圆圆的透明的?
生1:我们伤心难过的时候会哭,一哭就流眼泪,一滴一滴圆圆的、透明的泪珠掉下来;
生2:工人叔叔劳动很辛苦,一滴一滴圆圆的透明的汗珠往下落;
生3我们眼睛里的黑色部分,它也是圆圆的,可以映出人或者物体的影子, 就是眼珠。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泪珠、汗珠、眼珠的图片。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调动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同时,识字与认识事物相结合,认识一个字,带出一串词,并出示与之对应的图画,学生在视觉、听觉共同劳动中感知具体事物形象,使词义不断扩充,认识不断扩大,有助于记忆与理解,积累词汇。
二、激发儿童生活体验,指导朗读
低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缺乏的是不会从生活中提取、重组经验,有时还会受浅显的生活经验影响,有时候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总会读不出该有的感情,往往是因为学生没有找到体会的切入点,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在《画杨桃》一课中,有两段非常具有特色的对话,这两段对话句式相同,意思却相差甚远。笔者紧紧抓住这一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进入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移情体验,从而体悟标点符号传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们都笑话“我”画的杨桃,可是老师这么对小朋友说的?
(引导学生找到文中两组师生对话,并出示在大屏幕上)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
“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师:自己读一读这两段对话,发现什么?
生:老师,我发现了!这两组的句子,意思差不多!
生:不对!看上去意思差不多,可是还有不一样的地方!
师: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
生:上面用了两个感叹号,下面用了三个省略号。
师: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下面句子的结尾,感叹号都变成了句号。
师:是这几句吗?你们真是火眼金睛!(教师相机在大屏幕上全处相关词句和标点)
师:标点不一样,表达的意思一样吗?我们来读读看。(师生配合读)
师:这次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生:上面的读起来很有力气,下面的感觉没力气。
师:哪个标点让你读出了很有力气?
生:感叹号。
师:是的,那下面的为什么没力气呢?
生:他说话总是停下来。
师:从哪看出停下来了?
生:中间有省略号。
师:是呀。加上省略号,说话就吞吞吐吐的,一点都不爽快。你们平时有这样说话的时候吗?
生:我有一次回答数学老师的问题时不知道自己答得对不对,我说得吞吞吐吐了。
师:是呀!课文里的小朋友也是这样,不确定自己的答案,还在思考呢,所以说话总是停下来。我们再来分角色读好这两段话。
在处理这一段的朗读教学时,笔者打破常规,没有按照传统思路规规矩矩的进行标点符号的知识点讲解,也没有按照顺序读课文,而是用直观的展示、横向的比较,让学生感受类似的生活体悟,从而潜移默化的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
三、链接儿童生活经验,解读语言
每一篇文章都会有自己的语言现象,而“越……越……”便是《雷雨》这一课鲜明的语言现象。我们往往习惯用“越……越……”的组合来表达事物的变化趋势。一种是变化的趋势越来越强烈,比如文中写到的“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雨越下越大”;另外一种表达是变化的趋势越来越弱化,文中虽然没有直接写出来,但可以感受得到,比如“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可以说,“越……越……”比较准确的反映了雷雨前后的景色变化。“渐渐地”和“越来越……”是好朋友,它们都描写了雷雨的变化。既然课题是“雷雨”,那么第一课时我就选择直击“雷雨中”,让学生通过深度学习去感受这一场雷雨。借助朗读,走进课文里的雷雨;借助微课,链接生活里的雷雨;借助表达,激活学生心中的雷雨。
首先借助朗读,引导学生走进课文里的雷雨,让学生默读雷雨中的部分,把带雨的句子画出来。交流后连起来读一读。发现雷雨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变化过程,然后试着通过朗读把这种变化表现出来。并根据学情点击“雨越下越大、雷声越来越小、雨声越来越小”等等。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展开比较阅读:“雨越下越大”与“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通过比较,学生清楚地知晓课文通过写雨中的树、房子等景物来体现雨越下越大。
接着借助微课,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中的“雷雨”。微课再现了雨越下越大的生动场景,有效地唤起了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拓宽了学生的观察视野,拓展了学生的表达空间。原来“雨越下越大”还可以通过雨中的其他景物来体现。简单的交流激发的是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
然后抓住这样的契机,借助表达,激活想象,引导学生走进自己心中的“雷雨”。“雨越下越大”这样的迁移自然而真实,这样的推进逐步而有效,这样的表达率真而有趣。有的学生写道:“雨越下越大,路上的汽车都快飘起来了,路上的行人都快变成落汤鸡了。”有的学生写道:“雨越下越大。地上的积水越来越多,感觉就要发洪水了。”……当语文与生活相连,文本中的语言现象便具有了更多的活力,学会学习变真正落到了实处。
参考文献
[1]卢萍.阅读教学中信息链接的策略[J].小学语文教与学,2018,(09);34-36.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论文作者:黄海燕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6
标签:雷雨论文; 越大论文; 学生论文; 语言论文; 经验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词语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