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普陀区长征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0333)
【摘要】针对癌症患者进行临终关怀不仅是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对癌症患者晚期护理的温馨护理。那么在具体工作中,如何进行对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慰藉癌症患者的身心,本文则从死亡教育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论述,旨在通过让癌症患者认识死亡、减少其恐惧感等方面做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临终关怀;死亡教育;癌症患者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0-0364-02
工业革命之后十七世纪初期,临终关怀死亡教育在西方世界逐步兴起,提出这一理论之后,世界上很多国家包括美国、日本、香港和意大利均就林中关怀相关的死亡教育学科和相关的教学工作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相比这部分国家,我国针对临终关怀项目的研究比较晚,天津医科大学在1988年7月13日才成立了我国第一所临终关怀中心,并针对病患的临终关怀为相关的医护人员提供了专门的病房。本课题就死亡教育在临终关怀科室中的研究和发展做了相关的探索,并根据我国临终教育的实际,就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1.临终关怀科中的死亡教育在现实中的重要意义
对病患群体临终的关怀越重视越能体现出社会的进步和医疗的完善。我国以天津市为试点城市,首先开展了临终关怀想管科目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并选择天津医科大学作为死亡教育的改革试点。
现代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死亡教育无疑是一个新的课题,主要的目的时对每一个病患充分的给予尊重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能顾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也体现着医生的职业道德。死亡教育学科要求学生充分分析每一位病患,并根据其不同的个性针对性的制定临终关怀的方案和计划,并制定出想管的目标,为那些重症的病患减轻一定的心理压力。
2.我国死亡教育在临终关怀科中的发展应用基本情况
从临终关怀项目开始发展到现在,我国大部分的省和市等均先后开设了想管的项目部门。目前,研究临终关怀主要几种在医学界,研究人员的研究重点也不约而同的放在专业医护人员对重症病人临终前的关怀工作,针对重症患者采取心理疏导的方式,力争在患者临终前减轻其一定的痛苦,并给予患者足够的尊严和理解。
随着我国疾病模式的不断转变,慢性病的发病率突飞猛进,其增长速度令人咋舌,在病人临终前,开展相关的生理护理和心理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给予重症患者心理辅导,抚慰他们的情感,引导他们能够正确的面对死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国大部分的医学院校还没有开设死亡教育相关的学科,即使开展也属于起步阶段。而针对死亡教育来说,护理人员时主要的实施人员,也时将来义务工作者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人员死亡教育的水平会对病人日后的护理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死亡教育的发展初期,我国的应该冲破生物学模式的影响,充分结合社会学、盛名科学和伦理学等相关只是,促进我国死亡教育的发展。
3.提升我们国家死亡教育在临终关怀科中工作力度的措施
首先,在死亡教育的操作过程中,应该将社会工作人员的专业理论培训工作最为重点来抓,加强对临终关怀医护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并逐步规范工作人员的相关行为,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为死亡教育和临终关怀提供一个通用的基本准则。对临终关怀教育的工作人员严格的要求,并针对各项操作细节制定细则,尽可能的保护重症患者的尊严,并给与他们充分的理解,促使他们正面面对死亡,安心的离开这个世界。因此,在对工作公园开展日常教育时,应该针对工作人员的言行举止进行培训,保证其在对重症患者服务的过程中尽可能的给予爱心和关怀。另外,还应给就专业伦理维护工作进行专门的培训,确保临终关怀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第二,社会工作者在针对临终病人开展服务之前,应该针对病患金进行正确的评估,找出病患在病重状态下最大的隐忧,并就病患的 隐忧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针对性的开展临终关怀服务。在开展临终关怀事业时,应该在伦理准则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性的分析。另外应该严格要求社会工作者对患者的个人隐私进行保密,同时还应该逐步严格伦理守则,针对病患结束的所有行为一并纳入到保密工作的范畴。在开展临终关怀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还应给尽最大的努力确保在最后的时间里病重患者能顾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安心的离开世界,同时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充分发挥临终关怀的核心功能。
总之,死亡教育开展时,其教育方式多种多样,不能单纯的采取一种方式,应该不断的进行创新。医院内部也应该针对医护工作人员展开死亡教育工作,确保其能够用心工作,不能将临终关怀工作只挂在口头上或者只是流于形式,要真正的深入到一线的工作中去。通过向一线医护人员的不断学习,保障临终关怀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还应该定期组织护理工作人员进行学习,加大高尚医德的宣传,播放“白求恩大夫”、“非洲修女”等医疗工作者的伟大事迹,摒弃传统的单一的死板的说服教育,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3.结束语
现阶段,美国的“死亡教育与咨询学会”机构和“全国死亡教育中心”先后针对临终关怀科目设置了相应的专业资格证书,并结合临终关怀的实际制定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工作方法,其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专业的具有高尚道德的死亡教育人才。我国开展临终关怀项目时,应该结合教育者的实际,重视他们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不断提高死亡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死亡教育的快速发展。总之,通过本文论述,旨在为减轻癌症患者心理负担,坦然面对死亡做些有益的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谢莹,朱海林.临终关怀本土化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03).
[2]田昕玉,胡燕,王燕.校企共建老年护理专业方向培养模式与运行机制的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4(06).
[3]傅静,鞠梅,陈丽,李雨昕.护理本科学生死亡态度调查与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2(07).
[4]岳林,张雷.我国临终关怀的特点及其发展展望[J].护士进修杂志,2011(02).
[5]戚丽.护生对老年护理职业态度认知情况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10(23).
[6]季晓颖,陈继根,刘德红.上海市老年护理医院人力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
论文作者:陶雷玲,李颖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
标签:临终关怀论文; 患者论文; 病患论文; 癌症论文; 临终论文; 我国论文; 工作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