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习题反思教学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习题论文,思维论文,品质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说,“即使是相当好的学生,当他得到问题的解答,就会合上书本,找点别的事来做。这样,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个重要而有教益的方面:通过回顾所完成的解答,通过重新考虑和检查这个结果,回忆起得出这个结果的思路,学生们可以巩固他们的知识,发展他们解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在习题教学中进行解后反思是十分必要的一个环节。而物理习题教学是物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环节;是巩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力手段。因此,在物理习题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解后反思,继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通过对错解反思提升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在解题训练中,学生往往出现不同的错误,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从针对题例中的“错处”入手,启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根源。长期通过这样的训练,无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益处。
错误解法:根据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可知,铜棒摆动过程中,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大,且
对最大偏角处的铜棒进行受力分析,如图2所示。在最大偏角处受力平衡,根据平衡条件,可得
错解分析: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铜棒处于最大偏角37°是平衡位置。根据平衡条件进行求解,暴露出“速度为零即平衡”的思维定势。根据“位置有极值时往往速度为零”的结论,在最大偏角37°的位置加速度不为零,而是速度为零,所以不能用平衡条件求解,而应该用动能定理求解。
代入数据,得
I=4 A
这样的错例剖析,不仅使学生明白了一些题例往往设有“陷阱”,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进行严密的思考,用批判的态度去反思解题,突破思维定势,从而提高思维品质。
三、通过对解法反思提升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独创性
对同一个问题,由于思考角度不同,切入点不同,解决途径也会不同,但结果是相同的,这就是解题过程中的殊途同归。教师在解题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探索一题多解,通过不同的观察侧面,使学生的思维触角伸向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创造性。
解法一:用基本公式求解
解法二:用速度位移公式求解
解法三:用平均速度求解
根据速度公式有
解法四:用推论公式求解
解法五:用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求解
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活化物理规律,活跃解题思路,开阔视野,锻炼思维的独创性,提高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加深对物理过程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通过对变式反思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在各种测试中,学生往往感到许多题目似曾相识,但就是无从下手。这说明学生在平时的解题训练中,没有对这类问题真正理解,缺乏思维的灵活性,无变通能力。在平时的解题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题目的适当引申、变形、推广,寻找同类问题的解题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例3】如图3所示,长为5 m的细绳两端分别系于竖直在地面上相距为4 m的两杆的顶端A,B,绳上挂一个光滑的轻质挂钩,其下连着一个重为12 N的物体,平衡时,绳中的张力T=________。
解析:因为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故合外力为零,即两根绳子的拉力的合力与物体的重力等大反向;又因为AB是同一根绳子,张力相等,所以以两绳张力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如图4。由几何关系可以得到,绳子两端与竖直方向的夹角相等。将OB反向延长,交右侧杆于点,由几何关系可得
为等腰三角形,即OA=
,进一步可得
由此,解得
变式1:其他条件不变,若将A端缓慢向下移动一小段距离,到达图5中的A'处。再次平衡时,则绳中的张力是否会发生变化?如果有变化,则会如何变化?
解析:由例3解析可知,当再次平衡时,图4中A1的位置不变,即绳子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不变,所以绳子上的张力不发生变化。
变式2:其他条件不变,若将右侧杆缓慢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到达图6中的A'处。再次平衡时,则绳中的张力是否会发生变化?如果有变化,则会如何变化?
解析:由例3解析可知,当再次平衡时,图4中的位置向右移动,而绳子的长度不变,即绳子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变大,所以绳子上的张力将发生变化,由
可知,T将变大。
变式3:如图7所示,一根轻质细绳拴在两悬崖间,悬点等高。特种兵利用动滑轮在细绳上从一端滑向另一端。已知特种兵的质量为m,其滑到最低点时绳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θ,不计动滑轮重力和动滑轮与绳间的摩擦力,则在最低点时绳中的张力F为
解析:由几何知识可知,特种兵在细绳上滑动的轨迹是一段椭圆弧。运动到最低点时,速度方向水平,特种兵所受的合力提供竖直方向上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受力分析如图8所示。
通过这样的变式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解题兴趣,而且启发了学生对已经解决的问题进行引申变化,从而达到提升思维品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