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新型给药系统研究进展论文_崔毅菲

中药新型给药系统研究进展论文_崔毅菲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浙江/杭州310052

摘要:中药由于其疗效稳定、毒副作用小等优点,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广泛渗入,中药制剂新技术、新剂型、新设备和新辅料得到迅猛发展,给药系统研究已成为当前中药制剂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本文对近年来我国中药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中药;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在中药现代化的进程中,新型给药系统应用已成为中药药剂学研究的热点。经查阅大量文献,现将近年来我国中药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中药给药系统研究渐受重视

随着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广泛渗入,中药制剂新技术、新剂型、新设备和新辅料得到迅猛发展,其中给药系统研究已成为当前中药制剂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国内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药给药系统研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一些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目前,我国已有正清风痛宁缓释片(抗风湿和类风湿)和雷公藤缓释片(抗类风湿)两个中药新剂型上市;已进入或即将进入临床研究的有灯盏花素缓释片(治疗脑血管疾病)、黄杨宁缓释片(治疗心脏病)、银杏叶缓释片(治疗脑血管疾病)和苦参素缓释片(治疗乙肝)等十余个品种。截至今年,我国已申请有关中药缓控释和靶向给药系统的专利近40项,具有代表性的专利有、复方白芨微球、中药丹参有效部位及其缓释制剂与医药用途和制备方法、灯盏花素缓释胶囊及其制备方法、生脉缓释胶囊及其制备方法、含中药环维黄杨星D的缓释微丸和胶囊及制备方法、齐墩果酸口服缓释片剂的制备方法、复方丹参缓释片及制备方法等。

2.中药透皮给药系统有助于肿瘤中药外治

目前的肿瘤治疗改变了过去以瘤为本的治疗理念,形成了以人为本的肿瘤临床治疗观。中医外治以其简单性、方便性、无毒性和有效性在肿瘤临床治疗中显示出优势和特色。放、化疗是肿瘤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但由于其毒副作用严重影响了临床疗效的发挥,中医外用在防治放化疗毒副作用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中药外治法是将药物施于皮肤、孔窍、腧穴等部位,以发挥其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解毒化瘀、扶正祛邪等作用,使失去平衡的脏腑阴阳得以重新调整和改善,从而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达到治癌防癌,有效控制临床症状和对放化疗减毒增效的目的。中药外治主要有经络传导、皮肤透入和黏膜吸收等途径。伴随肿瘤综合治疗的发展,中医外治在控制肿瘤、缓解癌性疼痛、防治手术并发症、治疗化疗和放疗的损伤等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药透皮给药系统疗效显著,无肝首过效应,临床应用方便,是继口服、注射给药系统之后最有发展潜力的给药系统之一。马晓辉【1】从中药透皮给药的促渗透技术、新剂型、中药穴位敷贴等方面研究了近年来中药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情况。将传统中医外治与现代透皮技术结合,形成中药透皮治疗系统将是肿瘤中药外治研究的发展趋势。若完善的中药透皮给药系统与经络理论结合起来,可能会给中药的透皮吸收带来一个飞跃。如何将传统中医外治与现代新型给药技术结合,是肿瘤中医外治发展的关键。现代化剂型和科学化的临床设计将给肿瘤中医外治研究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3.口服缓控释给药系统是发展重点

缓释和控释制剂是中药给药系统的重点发展方向,其中以单体有效成分和单味中药的有效部位的缓控释制剂研究为多,这些缓释制剂较之普通制剂具有更好的性能。如正清风痛宁缓释片,由中药青风藤的主要有效成分盐酸青藤碱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为骨架材料制备而成,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总有效率较普通片显著提高,且毒副作用明显降低。雷公藤缓释片,由中药雷公藤的乙酸乙酯部位采用骨架缓释技术和双层压片工艺制成,分为速释和缓释两个部分,服用后30%的雷公藤有效成分在胃内释放,并迅速达到治疗血药浓度,70%在肠道缓慢释放,保持体内有效血药浓度。与普通片比,其生物利用度高且毒副作用降低。灯盏花素骨架型缓释微丸,以乙基纤维素和硬脂酸等为骨架材料,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能达到缓释12小时的设计要求,释药机制为药物扩散兼骨架溶蚀。此外,还有灯盏花素亲水凝胶骨架缓释片、葛根黄酮缓释胶囊、莲子心总碱缓释片、苦参碱缓释片、银杏叶缓释片、绞股蓝总皂苷缓释微球、大黄提取物控释片等研究。

齐晓丹等【2】以"骨架片""渗透泵片""纳米技术""缓控释制剂"等为关键词,在Elsevier期刊、清华大学镜像、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检索源检索相关文献,筛选2009-2014年口服缓控释系统的释药机制、剂型及制备技术等研究进行综述得出,口服缓控释制剂的释药机制主要有扩散、溶蚀、溶出、渗透泵和离子交换等,常用剂型有骨架片、渗透泵片、胃滞留制剂、结肠定位制剂、定时脉冲胶囊等,最新的制备技术有纳米制剂技术、靶向制剂技术、固体分散技术和半固体制剂技术等。得出结论为口服缓控释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已经成为缓控释制剂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但作为一种新型给药系统仍需进一步研究。

近年来,中药复方的缓控释制剂研究开始引起重视,国内对此研究较多。例如,左金缓释胶囊是将左金丸提取物制成微丸,以乙基纤维素和聚乙烯吡咯烷酮为缓释包衣材料包衣,装入硬胶囊制成。其缓释特征明显,有效成分小檗碱两小时累积释放量为20%~30%,6小时累积释放量为40%~50%,12小时达到77%。桂甘控释胶囊,采用乙基纤维素和聚乙二醇作载体,将中药复方桂甘汤提取物制成固体分散体,再装入硬胶囊制备成控释胶囊。体外实验表明,其释药速度接近零级。其他还有复方中药舒胸缓释制剂、麝香保心微丸等研究报道。

4.中药肺部给药系统(PDDS)成为热点

我国有关中药PDDS的现代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肺部给药系统具有肺局部药物浓度高、无首过效应、药物吸收快等优势,已成为肺部疾病治疗和促进大分子药物吸收的重要手段。金义光等【3】结合肺的生理特点,探讨了肺吸入给药的剂型、制备方法、质量评价和体内实验方法,以及肺部给药系统在肺部疾病,包括急性肺损伤、肺部感染、肺纤维化、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肺癌等治疗中的应用。

目前已有包括用于肺部和呼吸道局部治疗的双黄连气雾剂,以及达到全身治疗目的的复方丹参气雾剂、川芎茶调气雾剂等至少50多个配方的PDDS获准生产。在气雾剂研发方面,由于在治疗呼吸道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药物能直接到达作用部位,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减少药物用量,减轻或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再加上研发、生产相对其他肺部给药系统较为简单,中药气雾剂(MDI)的研究与应用都已取得了相当的进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从相关研究来看,与注射液或口服制剂这些较为传统的给药方式相比,中药MDI疗效与之相当,且对症状、体征的改善更为明显。最近的研究更是表明,经肺部吸入的中药MDI也可发挥全身治疗的作用。有研究人员对比了复方丹参气雾剂和硝酸异山梨酯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结果表明前者的近期疗效、速效作用、对重度心绞痛的疗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等各项评价指标均明显优于后者。

5.口服定位给药系统锁定胃肠道

口服定位给药系统主要包括胃滞留制剂和结肠靶向制剂,其特点是能将药物选择性地输送到胃肠道特定部位,以速释或缓释的形式释放药物,能显著提高治疗消化道局部性疾病药物的疗效。平佳宜【4】根据近期国内外文献报道,介绍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评价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结肠定位给药系统提出展望。结果显示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的评价方法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国内研究人员还对小金丹胃漂浮缓释胶囊、元胡止痛胃漂浮型控释片、总丹酚酸胃内滞留缓释片和肠安康结肠定位微丸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6.靶向给药系统研究瞄准癌症

靶向给药系统是通过载体将药物选择性地浓集于靶组织、靶器官或细胞内结构,其常用载体有脂质体、微球、微囊和纳米粒等。国内外研究人员在紫杉醇脂质体和中药毒性生物碱脂质体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黄敏华【5】以数据库资源为主,查询了万方、维普、知网等知名数据库有关抗肿瘤靶向给药系统的相关资料,结果显示靶向给药系统越来越多地在生活中以及科研中起着明显的效果,在治疗肿瘤方面将更大地发挥其作用。

许多中药生物碱,如喜树碱、高三尖杉酯碱等具有显著的抗癌作用,但毒副作用较大,而将其制成脂质体后,可提高肿瘤组织的药物量,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我国研究人员将喜树碱包封于由二棕榈磷脂酰胆碱-神经鞘磷脂-磷脂酰肌醇组成的脂质体,当总磷脂与药物的摩尔比为40X1、胆固醇的摩尔分数为1%时,可得到较高包封率,其血浆体外释放特性为4小时内迅速释放50%,随后的120小时内缓慢释放总药量的50%。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和较小的宿主毒性。另外,目前国内涉及脂质体研究的品种还有人参皂苷脂质体、甘草次酸表面修饰脂质体、甘草酸单铵脂质体、紫杉醇磁性长循环脂质体、硫酸黄连素脂质体、汉防己甲素经脂质体、丹参多相脂质体和香菇多糖脂质体等。 微球也是一种重要的中药靶向给药载体。国外研究人员用聚乳酸等为载体材料,制备了粒径为10~30微米和30~100微米的紫杉醇微球,其包封率为95%~100%,载药量为0.6%,50天后紫杉醇从微球中释放了10%~13%。动物模型实验显示,紫杉醇微球可经动脉栓塞方法靶向治疗肿瘤。此外,汉防己甲素白蛋白缓释微囊、土贝母皂苷缓释微囊、莪术油明胶微球、黄芪多糖纳米粒、斑蝥素微球、去甲斑蝥素纳米粒和中药复方散结化瘀冲剂磁性微球等的研究也在深入进行。

7.促渗剂促进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

透皮给药系统是指在皮肤表面给药,药物以恒定速度通过皮肤各层,进入人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控释制剂。常用的透皮给药系统包括贮库型、骨架控释型、微贮库控释型、胶粘剂控释型。由于皮肤的结构、药物的性质及人体的生理状态作用,药物难以扩散、穿透、渗入吸收。影响药物透皮渗透因素有两个:一是药物本身理化性质;二是药物的透皮给药系统。周莉玲【6】就贮库组成对青蒿琥酯经皮渗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指出药物浓度和值是主要的影响因素,选择适当组成的贮库基质可较好地促进其经皮渗透。

寻找新的透皮促渗剂和新型透皮给药载体,以提高中药有效成分透皮速率和增加透皮量,是中药透皮给药系统研究的重要课题。中药挥发油及其联合应用作为新型促渗剂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其中一些活血化瘀和芳香开窍类中药,如当归、乳香、没药、丹参、红花、川芎、冰片等,都能提高皮肤细胞的通透性和刺激皮肤腺体开口增大。相关研究表明,一般的桉叶油能增加氟尿嘧啶对大鼠皮肤的渗透率达59.6倍,弱于氮酮89.5倍,但其刺激性远低于氮酮;将桉叶油提纯为95%以上纯度的桉油精后,其透皮促进效果大增,与氮酮拉近(82.6倍),而桉油精中主要成分四氢香叶醇对曲马多的透皮促进效果较氮酮强1.2倍。 研究还发现,将麝香酮制成HP-β-环糊精包合物则透皮速率减慢;促渗剂对青藤碱脂质体透皮贴剂经皮渗透的影响研究显示,氮酮、油酸和丙二醇等促渗剂可导致脂质体双分子层结构的破坏,引起药物渗漏,不利于脂质体透皮吸收;将葛根素制成磷脂复合物后,其脂溶性加强,导致透皮速率增加。

8.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有助中药吸收

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是由药物、油相、表面活性剂、辅助表面活性剂所组成的口服固体或液体剂型,主要特征是在体温环境下,遇体液后可在胃肠道蠕动的促使下自发形成水包油型乳剂。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所选择的活性成分是脂溶性或水难溶性的药物,改善药物口服吸收,增加其生物利用度。主要机制是:提高药物溶出度,改善吸收;微乳界面积大,表面张力低,易于通过胃肠壁的水化层,增加穿透性,促进吸收;微乳可经淋巴管吸收,从而克服首过效应以及大分子通过胃肠道上皮细胞时的障碍。这种给药系统若能成功地用于中药制剂中,将解决许多中药的水溶性差、吸收差的重大难题。靖博宇等【7】将液态或半固体的自乳化(SE)组分固化而形成的固体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S-SEDDS),可显著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他们探讨了中药固体自乳化系统的特点、辅料选择、在难溶性中药制剂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综上所述,中药新型给药系统研究方法目前仍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它们都具有独特的给药途径,避免了传统给药方式造成的不足,增加了药物靶组织的选择性,提高了其生物利用度等,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马晓辉;中药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15年02期

[2]齐晓丹;马志鹏;宋益民;口服缓控释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15年16期

[3]金义光;李淼;肺部给药系统及其治疗肺部疾病的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5年03期

[4]平佳宜;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的评价方法及展望[J];内蒙古中医药,2016年01期

[5]黄敏华;抗肿瘤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J];健康世界,2016年06期

[6]周莉玲;侯海霞;李锐;贮库组成对青蒿琥酯经皮渗透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2年09期

[7]靖博宇;郑霞;杨瑞;赵佳;金薇;于绍军;中药固体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的发展及应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论文作者:崔毅菲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3月上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6

标签:;  ;  ;  ;  ;  ;  ;  ;  

中药新型给药系统研究进展论文_崔毅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