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是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本质和灵魂_公共财政论文

“三个代表”是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本质和灵魂_公共财政论文

“三个代表”是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本质和灵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共财政论文,本质论文,灵魂论文,代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任何一个人类社会形态都包括共同的三个基本层面:物质技术基础即生产力层面、生 产关系即利益结构层面和以民族文化为灵魂的上层建筑层面。我们说“三个代表”的重 要思想内容博大精深、高度概括而逻辑又十分周严,就是因为它精辟扼要地揭示了执政 的中国共产党在上述三个基本社会层面的行动纲领和宗旨,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和邓小平理论精神实质的新概括。“三个代表”贯穿于各个政府部门和各级党组织的工 作之中,是我们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原则。作为掌管和执行政府收 支的财政部门,在贯彻执行“三个代表”[1]的实践中居于中枢的地位。执政党的宗旨 和宪法意志应该体现在财政体系的根本性层面亦即制度层面上。在我国,具有长期稳定 性的制度形式就是公共财政模式。

政府的公共性是政权机构的社会本质。恩格斯指出:“国家的本质特征,是和人民大 众分离的公共权力。”(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版 ,第144页。)以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国家理论为滥觞的现代政府理念认为,政府是人 民群众公共需要的产物,公众为了自己的共同需要和公共利益让渡一部分个人权利和自 由,接受由自己选择的政府的管理。人民政府则应该回归政权本来的涵义:权力来自民 众,权力属于民众,权力为民众服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锦涛同志关于“以人 为本”的精辟论断正是继承并发展了人类政治文明的这一精华。作为人民政府重要部门 的财政是政府总揽全局的重要工具和财力源泉,更应该以“三个代表”作为其收支活动 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社会主义公共财政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财政表现。在邓小平关于社 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其基础,共同富裕是目标[2]。我国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本任务之一是破除传统体制的桎梏,这就要进行以建立市 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开放。比较经济学的研究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 设的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是最有效率的具有普适性的经济模式,而计划经济从总体上看 是一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低效率的模式。计划和市场本身都不存在姓资姓社的问题[3]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从根本上代表先进 生产力。

市场经济对财政模式的基本要求就是公共财政。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就意味着政府 退出完全竞争领域,市场在这一领域最有效率;但在公共领域,如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外部效应补偿、社会公平、信息共享与诚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存在市场失 灵,在这一领域,政府机制是有效率的。政府的主要财力和精力应该投入公共领域的“ 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之中(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十六届三中 全会则更为明确地提出“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 发展环境上来”。弥补市场失灵是混合经济中的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其目的也在于减 少效率损失、促进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政府的一进一退,不仅为市场经济让出了高效 率的空间,而且为市场创造高效率提供客观条件。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中,我国财政的 进退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了质的跨越,公共财政的基本制度框架已经初步确立。 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从一个重要方面有力地证明了公共财政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制 度绩效。

先进生产力是与时俱进的、革命性的物质技术力量。要代表先进生产力,就必须与时 俱进地认识和掌握先进生产力,否则代表先进生产力就是一句空话。对当代先进生产力 的整体把握就是科学发展观。现代生产力的概念已经远远不能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的能力”来定义,它还包括在不断深化对自然的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的基础上 改善自然状态、协调天人关系的能力,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市场经济会产生外部 成本。从总体上使外部成本内部化,支持和发展具有外部效益的产业,都是公共财政的 重要职能。在我国,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一种极为短缺的覆盖面最广的生产要素即 公共产品,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良好生态环境的大规模“再生产”和“供给 ”已经成为比基础设施、能源和交通等准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给更为迫切的公共需要, 也就是最广大劳动人民共同的根本利益的需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 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强调“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 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就是从总体上认识和掌握当代先进生产力。市场经济不具有统筹的功能,特别是具有时 效要求的统筹功能;统筹属于政府职能。因此,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职能中必须包括按 照“五个统筹”的根本原则促进发展的职能,财政理应成为统筹发展的重要职能工具。

确立科学发展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又是 确立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温家宝总理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 实科学发展观》一文中,在阐述了科学发展观、提出“五个坚持”之后,特别指出,“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正确地履行政府职能”,并且把“树 立正确的政绩观”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条件。因为,“五个统筹”是我国经济社会 可持续发展的公共需要,政府是五个统筹的主体。科学的发展观服从于和服务于我国经 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正确的政绩观则反映了对现代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 学认识,服从于和服务于科学的发展观。

当代先进水平的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创新体系、管理制度和机制的创新体系、生产制 造体系、服务体系、人力资源培育和增长体系等。要掌握先进生产力,最重要的是自主 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是拥有一大批创新科学、创新技术和知识亦即掌握先进生产力的人 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关键性因素,永远居于战略地位。早在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重要治国方略;江泽民同志指 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治国以人 为本,强国以人才为本的重大战略思想;新一届党中央和国务院已经把人才战略提升到 国家战略的层面。这些重大的理论和政策上的突破为我国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人才工程 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依据。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育。教育既是人才成长的摇篮 ,也是科技研发中心之一,是具有巨大外部效益的产业。因此,人才工程是社会主义公 共产品题中应有之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相应的公共财政,把竞争领域放给市场 机制调控,实现了高效率;同时,政府便能运用财政手段以越来越大的力度落实党中央 的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战略,掌握核心竞争力。党和政府的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战略, 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赋予我国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历史使命,使我国社会主义公共财政 的内涵有了鲜明的社会主义本质和时代特征。

财政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天然是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代表, 也是实现和保障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基本工具之一。而作为统一掌管国家财力的社会主 义国家财政就更加如此,它的本质特点在于代表全体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全局利益和 长远利益,这是由执政党的宗旨和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的。邓小平同志早在1954年就指 出:“财政部门是集中体现国家政策的一个综合部门”,“财政部门要看到大事,要有 战略观念。”(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99、200页。)市场经济是发展生产力最 有效率的经济方式或手段,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它就成为增进劳动人民利益的最有效、 最根本的途径。但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高效率必须因政府职能的适度干预方能实现,公共 财政的基本职能就在于弥补市场缺陷,矫正市场失灵。所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公共财政模式,就是从根本上代表全体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

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不仅成就我国市场经济的效率,从而 增进劳动人民的利益,而且它本身就直接代表人民群众的全局利益和根本利益。在我国 ,如果说增长的职能越来越依赖于自主经营的企业,依赖于市场,则发展职能越来越依 赖于政府及其财政职能的发挥。因为,发展是指在增长的基础上经济结构的改善、国民 素质的提高、贫富差距的缩小、社会公平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这些仅靠市场本身不能实 现,或者说不能有效地实现。

首先,我国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人民群众、企业和 事业单位的公共需要,这应该属于社会根本利益和全局利益的范畴。自从人类社会产生 以来,就存在两大类需求或需要,一类是公共需要,另一类是私人或个人的需要。分别 满足这两大类需要的是两大类产品:前者为公共产品,后者为私人产品。分别生产和提 供这两大类产品的主要有两种机制,在近现代,提供私人产品的是市场机制即分散决策 机制,提供公共产品从古至今则一直是政府机制即集中决策机制。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经济人的首要和直接目的是追求企业和个人利益最大化,不是、也不可能把生产和提 供公共产品、增进公共利益放在首位。在我国,为城乡尤其是广大农村提供基础教育、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有我国特色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推动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协 调发展、促进公平分配和实现共同富裕,等等,都属于具有我国特色的公共产品和公共 服务,也都属于发展的内涵:因而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内容。应该做到也 能做到这点的只有政府及其财政。

其次,市场经济只能建立在产权多元的基础之上。我国宪法已经明确保护合法的私有 产权;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不会动摇,但其比重将会进一步下降;我国经济结构已经逐 步过渡到混合经济模式。我国所有制多元、产权多元和利益多元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并 将进一步发展。这就产生了一个重大社会问题:不同经济体中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整 体利益和根本利益谁来代表?根本利益和共同利益的物质载体是什么?

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工人同企业主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私有经济、外商投资企业在 我国的经济结构中已经占有重要地位,在局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中甚至占有一半以上 的比例。在这些企业中,就业者和雇主的关系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重大新 问题。雇主和工人所追求的利益从根本上说并不一致,雇主不可能直接代表工人群众的 根本利益。这些企业的普通劳动者同时又是国家的主人,他们必须有自己的组织,捍卫 自己的合法利益。这个组织首先应当是工会组织。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工会组织的建立健 全和发挥作用已经非常重要和迫切。这个问题不解决,大量本应在企业中由劳资双方在 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协商解决的问题便会汇集到政府部门。还应该看到,在非公有制经济 中仅有工会组织也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的政治组织,这就是共产党 的基层组织,从而使“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能够通过基层组织得到落实。

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如此之严重,成了一个的突出的社会问题。如此众多的农民工奔 走呼号,但是却仍然如此难以解决。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在多数个体、私营企业和外资 企业中既没有建立党的组织,也大多缺乏一个超越众多个体劳动者之上的、捍卫并代表 他们利益并能够切实发挥作用的职工自己的工会组织及其运作机制;当然,相关法律不 健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也说明,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更不要说个体私营企业,不可 能把代表全体职工的利益始终放在首位。于是他们只有各自分散努力,告“御状”,找 政府。而只要政府认真干预,事情便可以较好地解决。尤其是当上一级政府主要领导过 问的时候。

胡锦涛同志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拖欠农民工工资和同城同等劳保待遇只是劳动群 众根本利益的一个具体问题。更为重要的、带有全局性的根本利益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 尤其是“三农”问题、就业问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缩小地区经济水平和收入水平的 差距问题、环境问题等等。这些,非公有制企业不能解决,市场经济不能解决,甚至各 个国有企业自身也不能解决;只有政府才能以民族和国家的代表的身份举全国之力加以 解决,财政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成本的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直接承担者。这样的财政就 是我国的公共财政。所以,有了一个代表和捍卫广大劳动者及各种所有制的整体利益和 全局利益的执政党和政府,有了一个体现执政党宗旨和政府职能的法律体系,还必须有 一个相应的作为他们利益的统一代表的经济载体: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系。

再次,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和改组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将成 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求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和独立法人。国有企业除 了发挥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控制性作用之外,将不再承担在传统体制中的庞大而广泛的 社会职能,也就是代表社会成员共同利益的公共职能。随着公共财政制度框架建设过程 的加快,这一职能将绝大多数转归包括财政部门在内的政府部门。

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国公共财政更是其不可缺少的基本支撑力量和经济保障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灵魂,其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 。没有文化便没有人本身的全面的自由发展。文化是塑造民族素质、道德风范、首创精 神、民族大义和人格的土壤。国学大师钱穆曾经对文明与文化作过区分,他指出,一个 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可以向外传播,但文化必须在一个民族的群体内部由长期精神积累产 生;它可以借鉴但不能移植。在西方肇始的工业文明可以为世界各国所用,但西方文化 并不为世界各国移植。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贫弱之际劫掠走大批中国文化艺术精品,但 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谁也掠不走,中华民族的传统和精神谁也掠不走,也 无法照搬;正如我们不可能照搬西方文化一样。

先进文化是先进生产力的根本性的推动因素之一。文化是环境,环境是生产力载体和 条件。这里特别要提出,文化既是育人和成才的环境,更是育人和成才的营养。没有先 进、健康、丰富的文化,不可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文化本身的再生产也是社会生 产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从根本上决定文化,但是文化与经济、政治又相互渗透, 相互促进。文化是城市综合实力、农业现代化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单位凝聚力的具 有决定意义的组成部分。国与国的竞争从根本上说包含着文明的竞争和文化的竞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 志。实现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构建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先进文化的基础 。

先进文化的发展是人民利益所在。文化承载着劳动人民的精神需求。随着人民利益的 不断增长,恩格尔系数将逐步下降,精神文化需求在人民群众生活中所占的地位呈不断 上升趋势。满足不断增长和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执政党和人民政府的职责,公共财政 的职能自然应当将其包含在内。

先进文化是同商业文化、世俗文化相对而言的,先进文化同世俗文化、商业文化相互 区别又相互联系。应当肯定,先进文化包括世俗文化和商业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但是, 先进文化同世俗文化和商业文化相比,总体上具有更高的品位和档次。先进文化是一个 体系,是各种文化形态中的优秀成果所组成的、在与其它文明竞争、交流的过程中吸收 人类先进文明,并突显民族精神的有机体系,它属于全民族的传统和共同财产;先进文 化拥有巨大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先进文化的消费具有一定的非竞争性和 非排他性以及巨大的外部效益。而先进文化并不因为公众的消费而消失,反倒会流传得 更深更广、更加提高和发展,不断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步。在这个意义上,它不 是私人产品或私人产品的简单集合,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优质“公共产品”。从财政 角度看,先进文化同商业文化的经济性质也有本质区别,纯商业文化生产和提供的机制 属于市场主导的企业行为,而具有巨大外部效益的先进文化从总体上看不可能由市场调 控其发展。

先进文化的生产具有不同于商业文化的条件和过程,在先进文化的产生、发展和保护 过程中,政府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先进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一个综合、提炼、选择 和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群众的检验,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去伪存 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过程。一个民族的先进文化凝聚着古 代和现代人的个人智慧,从根本上说,先进文化的源泉来自劳动人民的实践活动,来自 整个民族的创造,尤其是民族的先进分子群体的创造和对其他文明成果的批判性吸收, 绝对不是纯粹功利主义或者自然主义的过程。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不高度重视本民族的 文化和它的发展。商周青铜、殷墟甲骨、春秋百家、秦汉法度、儒道两家,光被千古, 是中华文化开创时期的元典性部分;秦统一度量衡,统一全国文字,一直延续下来并且 演变成今日的通用汉字;还有后来的“盛世修典”等等,都不能理解为某个皇帝的个人 行为,而是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民族昌盛的客观需要。所以,历朝历代政府及其财政 都予以大力推动和支持。进入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出现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文化之后, 民族传统文化和高雅文化就再也离不开政府及其财政了。文化建设这一“社会生态工程 ”是国家行为或政府行为,政府的投入成为最重要的经济保障;政府的大力倡导、领导 、组织和引导有时是决定性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 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的基本道德规范就更加如此,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和社会发展方 向。这一切决定它需要自觉培育,需要对民族优秀传统进行综合和提炼,而且是对各门 科学研究成果进一步的综合和提炼;同时,它更需要创新和发展。这就必须由工人阶级 的先进分子及其领导群体进行前瞻性、开创性的研究,科学地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这一工作,同基础教育和基础研究一样属于纯公共产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身的公 共产品属性使它归属于发展的内涵,是我国公共财政的职能内容之一。政府科技教育和 文化部门的基本职责是提供更多更好的这样优质的公共产品,这就要求政府财政动员一 部分社会资金持续地投入。

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认识水平和执行的自觉性 极大地提高了,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内涵和目标更加明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引 导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对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标签:;  ;  ;  ;  ;  ;  ;  ;  ;  ;  ;  

“三个代表”是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本质和灵魂_公共财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