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硕士培养路在何方——我国会计学硕士培养调查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会计学论文,硕士论文,调查报告论文,路在何方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背景及文献回顾
我国硕士生招生规模自1999年以来连续五年以年平均26.9%递增的速度猛力扩充。1998年,全国硕士生招生规模仅为7.2万人,而2004年则为33万人,同时,教育部还明确表示硕士生招生规模将继续扩大。具体到会计学专业,则无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专门的财经类院校,也都无一例外。除此之外,最近主要针对在职人员的Mpacc(会计硕士)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招生。由此所致的一个不容争议的事实是:会计学的硕士越来越多。那么,会计学硕士培养的现状如何?他们对自身的培养期望又是怎样?两者之间有差距吗?差距何在?如何改进?有感于此,就会计学硕士培养做问卷调查并对其分析研究也就具有现实意义。
在学术界,会计学硕士培养问题一向受到密切关注。其中既有规范研究,又有实证调查研究,主要是围绕两大问题展开的。
一是对研究生会计教育目标的争议。陈少华教授(1996)认为,会计硕士的培养目标,应从理论、科研型转向综合应用型,但对有志科研的学生,可以实行差别培养。林昊(1998)则认为,研究生会计教育目标是在使其通晓会计基本理论与实务的基础上,更注重创造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及理论素养的提高,即研究生培养目标应为理论科研型。李心合(1998)的观点是,硕士研究生具有学术型和应用型的双重功能,但以教学科研型为主。孙铮(2002)、刘永泽等(2004)则提出对会计学硕士生分层培养,区分应用型(实务型)和教学型(学术型)两个层次。
二是对会计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改革的讨论。陈少华教授(1996)提出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增加基础课、选修课、相关学科课程。周齐武等(1997)则对海外会计教授进行调查后,认为在课程设置方面应以实务为导向,鼓励创新思考,增进国际交流,并提出应推广会计案例教学法。还有学者提出应引进国际先进教材,在会计教学改革中运用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增加多媒体教学、革新课程内容、实行扩招退出机制以保证会计教育质量,使资源充分运用(朱小平,1995;常颖,2000;杨有红,2000;袁广达,2003;孙铮,2002;刘军,2003;刘永泽,2004)。
实证方面的研究则主要为宁波大学2001年对全国14所重点大学的问卷调查,其对当前会计教学水平、会计教学改革均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研究方法与流程
本次调查从2004年5月开始,2004年9月结束,调查人员均为高校会计专业在读硕士生。考虑到样本的代表性,我们选取了北京、上海、天津、厦门、济南、武汉、南昌、成都等地的11所高校(包括综合性大学和专门的财经院校)在读的会计学硕士生作为调查对象。
问卷发放方式主要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发放纸张问卷,当场收回;另一种是采取网上发放问卷,由调查对象在网上直接作答后将电子问卷传回。由于第二种方式无法计算问卷回收率,因此我们只能给出有效问卷占回收问卷的比例。共收回问卷335份,经过数据整理,剔除废卷23份,有效问卷312份,有效比例为93.13%。
受访者中,女性为192人,占61.5%;男性为120人,占38.5%。其中一年级学生为167人,占53.5%;二年级的为132人,占42.3%;三年级的为13人,占4.2%(因为临近毕业,三年级样本获得较少)。
本研究重点是调查我国当前会计学硕士培养方面存在的困难,然后据调查结果针对会计教育目标以及会计教学改革等多方面提出建议。问卷从总体评价、课程设置、教学风格、导师、科研五个方面设问。全部问卷由调查员检查核实后进行编码,然后输入计算机,使用SPSS统计软件以及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类型主要是单变量的描述统计和双变量的交互分类统计。
三、分析与结论
我们的调查显示:受访者对学校培养的期望与现状间存在差距,他们在学业上面临重重困难。表1显示扩招导致的学校资源不足为重要原因。具体而言,他们现在遇到的困难有哪些?最困扰他们的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使用的是排序题,分析时对不同的位置赋予不同的权重,最后加权,得出结果见表2。
表1 对学校招生规模和资源匹配度认识的分布
学校招生规模与资源匹配度资源过剩相匹配资源不足
比重(%)
1.311.9 86.8
表2 当前困难排序表
当前困难 得分顺序
实践经验不够 1418 1
老师指导缺乏 1369 2
资料来源缺乏 1170 3
论文导向急功近利 1165 4
兴趣不足 1105 5
无合适学习方法 944 6
其他
217 7
由表2我们可以看出:
1.实践经验不足已成最大困惑(见表3)
表3 时间安排排序表
具体活动 得分顺序
上课 1516 1
课外自学 1482 2
文体娱乐
953 3
社会交往
896 4
专业实践
853 5
其他
363 6
结合对时间安排的调查,对实践经验不足的事实进行进一步验证如下:
专业实践排在第五位,得分只比没有具体指代的“其他”类高,比其余四项活动都要低,且其得分几乎只有上课的一半。调查还显示:86.5%的人都渴望成为应用型人才,85%的人选择毕业后工作,51.6%的人最喜欢的作业是案例分析,71.8%的人希望老师授课时多涉及实务,43.3%的人认为专业老师授课与实务结合较少或基本没有,42.9%的人认为老师运用案例教学较少或基本没有;在问及经过研究生教育个人所获得的提高方面,大多数人认为自己的提高主要体现在理论方面,另外在个人素质修养方面也有很大提高,但是只有6%的同学认为将在实践方面有所提高。根据在导师对学生的帮助以及帮老师做课题对学生的提高方面的调查,学生主要是在科研方面获得了导师的帮助,主要是理论能力得到了提高,选择在实践方面得到提高和帮助的较少。
由此可见,在学生的期望与各高校会计学硕士的培养之间存在着差距,主要是学校提供的实践机会不够,老师运用案例教学不够,理论结合实际不够。会计学是一门应用经济科学,无论是培养理论型还是实践型的会计人才,都理应多联系实践,可是在会计学硕士的培养上,联系实践却成了最大的困难。
2.缺乏老师指导是第二位原因
我们的调查对象中的84.9%的人都已经确定了导师。(注:据我们访谈调查,当时除厦门大学一年级硕士生尚未确定导师以外,其余硕士生均有导师。)但缺乏老师指导却成了他们碰到的第二大困难,这不得不让人关注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
已经确定导师的人中,43.8%的人认为自己与导师接触较少或基本无接触,43.9%的人认为与导师接触一般;23.1%的人认为导师对自己帮助小或者基本无帮助,38.3%的人认为导师对自己的帮助一般。在问及论文创作时,在已经确定导师的人中间,64.3%的人是独立或者与他人合作完成,导师基本上没有给予指导,而只有18.1%的人是与导师合作或者在导师指导下完成。
在扩招风行的今天,研究生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导师的增长速度,由此也造成了许多师生关系名不副实,导师对学生的培养力不从心,那么,是不是应对导师制进行改革呢?
据调查,赞同学院制基础上的研究生院制——集体培养的美国研究生教育模式以及讲座制的学徒式教育模式——师生制的学生各占42.6%,我国当前实行的是后者,可是现在却有这么多的学生赞同前者,联系研究生导师的匮乏,是不是可以对前种模式采取先试点后推广?
3.资料来源缺乏是第三大困难
针对学生知识来源渠道的问题,我们也对各选项赋予了相应的权重,对“从不”和“未选”均只赋予0分,“偶尔”赋予1分,“一般”赋予2分,“频繁”赋予3分,“极频繁”赋予4分,进行了加权计算得分。如电脑网络项得分应为:6×0+0×0+15×1+58×2+145×3+88×4=918
从表4可以看出:电脑网络已经成为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杂志期刊位居第二,而占用学生时间最多的上课只排在第三位。另外值得关注的是:跨系选课、相关讲座和学校交流得分都很低。这说明:这三者的份量还有待加强。
联系外延课程的设置的调查结果:外延课程设置的广度与深度两个问题的答案的众数与中位数都是“不够”,在学生比较偏好的课程设置方式中,系列讲座的形式最为学生喜爱,而仅仅9.9%的学生偏好必修课,这说明赋予学生学习上的自主度不够,应该鼓励学生跨系选课,增加外延课程的广度与深度,多为学生开办相关讲座以扩大他们的研究视野,将会计研究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多视角的考虑将会使会计研究更有意义。
4.论文导向急功近利也是重要原因
在实践中,论文成了考核研究生最重要的标准,无论评选奖学金还是获得学位,绝大多数高校都要求会计学硕士生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才可以毕业,如中央财经大学要求三篇论文,厦门大学会计系则要求两篇。2003年全国报刊业行业整顿,全国停办报刊共677种,其中期刊395种,报纸282种(注:见《人民日报》2003年11月28日第二版。)。同时,硕士生大批扩招,论文市场上供需严重失衡,客观环境限制了学生的论文发表。受访对象中有51.9%的学生尚无论文发表,而在评价自己或同学已经发表的论文时,86.5%的人认为论文学术价值不大或没有学术价值。我们对发表论文的数目和对论文的评价进行交互分析,结果见表7。
表4 学生知识来源渠道排序表
表5 外延课程设置广度与深度认识分布
足够
一般不够
外延课程设置广度(%) 6.1
34.959.0
外延课程设置深度(%) 7.2
42.350.5
表6 最偏好的课程设置方式分布
最偏好的课程设置方式 必修课 选修课 系列讲座
比重(%)10.339.5 50.2
表7 已发表论文篇数与论文学术价值评价的交互分类表
从表8中可以看出,46.2%的学生认为没必要发表论文,30.1%的学生认为发不发无所谓,将是否发表论文作为考核学生的标准似乎已经失去了意义。
表8 已发表论文篇数与是否必须发表论文的交互分类表
四、结论与建议
在对样本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以往研究成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会计学硕士生的期望和现实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如研究生更多地期望自己成为实用型的人才,希望有更多的实践机会,以便在毕业后可以迅速地走向工作岗位,熟练地工作。可是在现实中,各高校的会计教学没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也没能提供给他们足够的实践机会。另外,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也与他们的期望相去甚远。调查显示,在会计学硕士培养目标方面,应向实务型人才或综合型人才方面倾斜。
会计学硕士生的学业当前面临诸多困难。其中,实践经验不足、缺乏老师指导、资料来源缺乏、论文导向急功近利以及兴趣不足已经成为众矢之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当务之急是要进行会计学硕士生教学和培养目标的改革。针对以上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①在培育研究生的目标方面,应注重研究生自身的需要,注意从实践中培养学生,多给研究生创造实践机会;另外,也可采用众多学者曾经提出的改变课程性质,使其更具实务导向。结合培养目标,在教学手段上更多采用案例教学,实现会计教育课堂化向社会化的转变(陈少华,1996;周齐武,1997;杨有红,2000;袁广达,2003;刘军,2003;刘永泽,2004)。
②在导师制上,可以适当引入集体培养的美国研究生教育模式,使研究生教育培养达到程序化、标准化、制度化,避免学徒式研究生教育由个别教授管理控制而带来的问题,这样更强调老师队伍和学生整体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合作,同时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成批量地培养研究生,更好地适应国家和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不过据调查结论来看,在学校资源已经不足的情况下,应以不再扩招为宜。即使扩招也应有适当的扩招退出机制作约束(刘永泽等,2004)。
③至于他们在资料来源方面的困难,周齐武等(1997)提出可以定期召开研究讨论会/会议;就课程设置而言,孙铮(2002)指出应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跨系选修课程。从我们的调查来看,在外延课程的设置方面应该在深度与广度方面都有所加强。另外,还应多提供与会计相关的课外讲座,同时引导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且更要注重各高校之间的沟通,互通有无,使整个高校群集体营造会计学硕士生培养的良好氛围。
④在科研方面,不宜用是否发表论文作为考核学生的主要标准,对待论文应更重视质量而不是数量。在报刊整顿,大批报刊停刊,而扩招使论文发表需求剧增的客观环境下,仍然使用论文指标考核学生须三思而后行。
本文的研究局限在于:未能针对教师教学进行更细的设问,如多媒体教学、统编教材、双语授课、成绩考核等。另外,受时空因素影响,本研究仅针对11所高校进行调查,样本数的代表性受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