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土质隧洞初期支护变形的处理措施论文_陈嘉炜

陈嘉炜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福建省福州市 350001

摘要:某隧道进洞段出现的不良地质围岩初期支护后发生变形,本文详细介绍了隧道初期支护变形的原因分析、处理措施、安全及质量保证措施,可为类似工程施工借鉴。

关键词:土质隧洞;初期支护变形;处理措施

一、工程概述

某隧道长1240m,平均纵坡7.3%。洞身断面采用圆拱直墙的城门洞型,开挖断面尺寸为8.6×8.1m(宽×高)。进洞开挖采用“上下台阶预留核心土法”即分两个台阶五个步骤进行开挖施工。

工程设计图中隧道进洞段的地质描述为:洞口段(洞深0~143m)上覆土体厚9~49m,洞身以覆盖层为主,成分主要为含碎石粉质粘土,稳定性差,为Ⅴ类围岩。

洞口段开挖及初期支护措施如(图1所示),采用管棚超前支护采用长24m,外径108mm,壁厚8mm的热轧无缝钢管,管棚注浆材料采用1:1水泥浆。初期支护措施主要是系统中空注浆锚杆φ25@1.2m*1.2m,L=4.5m,入岩4.2m,结合钢拱架及挂钢筋网喷射混凝土进行临时支护。

图1 洞室开挖支护示意图

图 2 洞内收敛监测点布置示意图

初期支护完成后在洞内布置收敛监测点如图2所示,收敛监测资料显示隧道0+45~0+90段初期支护发生变形,,变形集中分布在边墙上下幅钢拱架螺栓连接位置(B-C,D-E),其中0+45处收敛变形较大,对该段加密点收敛变形监测,该段洞内收敛变化过程曲线如图3所示。

图 3 洞内收敛监变化过程曲线

二、 初期支护变形原因分析

1.由于洞口段碎石粉质粘土稳定性差,较松散,不利于开挖边坡以及洞身开挖掌子面的稳定,开挖支护难度大,初期支护后未及时进行二次衬砌,造成初期支护变形。

2.由于土体含水量较高,开挖后扰动区域土体渗透系数增大,造成土体结构破坏,抗剪强度随之降低,发生附加下沉从而导致初期支护变形。

3.该工程地处本区域的局地暴雨中心,强降雨后雨水快速下渗洞内渗水量加大,洞内降排水措施不力,导致钢拱架底脚土层被水泡软,引起初期支护变形。

三、初期支护变形处理措施

针对该隧道工程进洞段出现的初期支护变形情况以及原因分析,项目部与各参建单位进行商议后,决定对土洞段初期支护采取如下加强处理措施:

1.根据变形观测记录以及每天的施工进度记录的对比分析,洞室变形和下半幅开挖施工关系密切,暂停上半幅及下半幅开挖施工。

2.立即安排进行底板横撑安装及底板、衬砌混凝土浇筑。0+37~0+90段底板横向支撑由原先的间隔布置调整为逐榀布置,衬砌边顶拱环向钢筋由φ22圆钢调整为φ28圆钢,纵向钢筋由φ16圆钢调整为φ20圆钢。二次衬砌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5%后,方可脱模,脱模后及时进行顶拱回填灌浆。

3.桩号0+37~0+90段两边侧墙在原系统锚杆之间内插3排砂浆锚杆φ25,L=6m@1.2*1.2,锚杆外露弯折段或垫板需紧贴已施工喷层面。

4.桩号0+77~土洞段终点尚未开挖段,在两侧边墙钢拱架拱肩、中部连接部位、底脚处共增加三道I18纵向连系梁,纵向联系梁与钢拱架之间采用焊接连接,取消底部原有纵向连接角钢。在中部纵向联系梁中间增设2根锁腰锚杆2φ25,L=4.5m,锚杆交叉布置,外露弯折段需和联系梁焊接,锁腰锚杆用系统锚杆替代。所有系统锚杆均需就近与钢拱架进行焊接连接。后续土洞段底板横撑安装和下半幅钢拱架落地同步进行。

5.隧道分层开挖高度调整后,钢拱架的分段长度需相应调整,分段长度需和分层开挖高度相匹配,放置钢拱架支撑悬空。两侧边墙钢拱架连接部位增加2根锁腰锚杆2φ25,L=6,锚杆交叉布置,外露弯折段需和钢拱架焊接,锁腰锚杆可用系统锚杆替代。

6.加强排水,边墙明显出水点增设随机排水孔,底板积水及时抽排,防止积水软化钢拱架底部支撑。集水井应靠底板中部设置,不得布置在边墙侧钢拱架支撑部位。

(下转第42页)7.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要求进行开挖、初期支护以及全断面衬砌,下半幅开挖施工须和衬砌施工进度相匹配,超前距离不大于15m。

8.加强支护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确保锚杆、管棚、小导管的入岩角度、注浆密实性,喷混凝土的厚度,钢拱架间距及底部支撑以及缩脚、锁腰满足设计及相关规程规范要求。

9.加强洞内收敛观测,及时对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日变形量≥5mm时,应暂停开挖施工,注意人员及设备安全,必要时及时撤离危险区域。

四、质量保证措施

1.严格按照施工技术规范、设计图纸、处理方案进行施工。

2.对进场的原材料及成品、半成品按要求进行质量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3.钢拱架支撑的立柱不得置于虚渣和松动围岩上,安装前应清除底脚下的虚碴及杂物,确保钢架底脚置于牢固的基础上,若基底超挖则要加钢垫板或混凝土垫块。

4.钢拱架连接部位螺栓紧固度以及焊缝的焊接质量应符合规范要求。

五、安全保证措施

1.对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以及安全技术交底,进洞人员必须做好个人防护,佩戴安全帽、安全带和反光背心等,安全员现场值班巡查,及时制止违章作业、及时处理安全隐患。

2.施工临时用电采取TN-S供电线路即三项五线制,做到“一机、一闸、一漏、一箱、一锁”,对裸露破损的线路应立即更换;在隧洞潮湿环境内作业必须使用安全电压且与动力电源分开布置,洞内灯具照度应满足作业要求。

3.施工中加强洞内通风,并使用便携式多功能气体分析仪器定期对洞内空气质量进行监测,确保洞内空气质量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4.班组长认真执行班前会制度,强调各岗位、各工种的安全注意事项、安全防范措施等;进入施工现场后,查阅交接班记录,掌握作业现场安全状况,排查工作地点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并安排落实整改措施。

5.施工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安全检查、监测,发现围岩失稳或支护结构失稳,立即采取应急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六、结束语

本隧道工程进洞段出现的碎石粉质粘土,由于土体含水量高、结构强度低、自稳能力弱,开挖后于初期支护变形控制难度大。项目部针对初期支护变形情况进行了系统的研讨、分析,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案,在保证施工安全和质量的同时,有效控制了初期支护变形,通过总结本工程隧道施工的实践经验,选择合适的开挖方法,加强初期支护,合理安排各工序间的衔接,及时进行二次衬砌,注重防排水与监控量测,为该类地质隧道工程施工提供了技术参考。

参考文献:

[1]《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2014)

[2]谢军等编.地下洞室开挖及临时支护发生变形后的处理技术[J].四川水力发电, 2017(10)

[3]毛金龙.浅谈黄土隧道施工方法[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07)

[4]黄国忠等编.细砂层地质条件下隧道进洞施工方案比选[J].施工技术,2018(07)

作者简介:陈嘉炜(1985-10),男,汉族,籍贯;福建省泉州市,当前职称:工程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土质隧洞初期支护变形的处理措施

论文作者:陈嘉炜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9

标签:;  ;  ;  ;  ;  ;  ;  ;  

浅谈土质隧洞初期支护变形的处理措施论文_陈嘉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