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熙的经济思想_孔祥熙论文

孔祥熙的经济思想_孔祥熙论文

孔祥熙的经济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论文,经济论文,孔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06)06-0086-06

孔祥熙(1880~1967),字庸之,山西太谷人。早年他负笈赴美求学,归国后曾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财政部长等要职,掌握财政经济大权11年之久,并发表了许多有关经济言论。其主要言论编有《孔庸之先生演讲集》。

孔祥熙的经济思想可归纳为发展实业论、银行论、货币论和财政论四个方面。

一、发展实业论

孔祥熙自称在美国留学时即抱定了“提倡教育,发展实业”八个字的“救国志愿”①。1928年4月任工商部长后,他发表了《工商行政宣言》,提出16条纲要②,主要内容为:(一)谨遵总理民生主义及建国实业计划,开发国家富源,改善人民生计。(二)修定工商法规,革新税制,切实保障工商界。(三)重用专门人才,使得尽其所长,奖励及保障发明。(四)会同主管机关,协筹保商政策及修正商约。(五)审定劳工法规,积极促进劳工福利事业。(六)奖励工业改良,改善工商管理,应用科学方法改进固有手工业及家庭工业,推广国货销路。(七)推广工商教育,注重职业指导,为妇女谋职业均等机会,保护及教育童工女工。(八)创办工业试验所、工商访问所,编制工商统计及其他工商事业调查研究报告。(九)酌设驻外商务人员,于必要时特派专员至各国调查工商事业,供本国工商借镜。(十)保护工商侨民,予回国协谋工商建设者以各种便利。(十一)筹办国营大工业,国家不再举办各种已著成效的民营工商事业,以免与民争利。(十二)提倡中外亲善通商,在互惠平等及尊重我国主权、法律范围内利用外资,振兴大规模之工商业。(十三)厉行出口检查,力杜搀伪,筹设对外金融机关,增进运输便利,充分发展输出贸易。(十四)规定相当标准,随时检查进口货物,取缔劣等货及妨害物输入。(十五)制定度量衡标准,设所制造,分期推行。(十六)征集中外特产,创设中华国产馆、商业博物馆,筹备大规模之建国博览会。

1930年12月孔祥熙任实业部长后,又发表《实业行政宣言》,提出施政纲目33条。纲目中提到的实业范围为“工商农林渔牧矿垦各业”。总的目标是:“政府首当实施林垦政策,开发东北西北西南各省荒地,移民殖边,以裕民生而固国防,俾人口得平均分配,地力得广泛利用。更应奖励农林渔牧,开发矿藏,使地无弃货,人尽其力,以增加生产,恢宏工业,庶使百业兴盛,产品日增,出口贸易,得以充分增进,国民经济,得以充分发展,劳资协调,民生乐利,总理实业建设之方略,即可早日实现。”③

在《工商行政宣言》中,对国营工业的调子还比较低,提到“各种民营工商事业之已著成效者,国家即不再行举办,以免与民争利”。而在《实业行政宣言》中,国营工业专门列了一条。第19条说:“筹办国营工业,举凡具有基本性质如酸碱煤膏棉毛及钢铁冶炼等重要金属之工业,与夫机器造纸制糖人造丝,暨制造各种动力机关等大规模之工业,非私人能力一时所能兴办者,均拟斟酌缓急,分别进行,以资倡导。”可见准备兴办的国营工业相当广泛。民营工业也列了一条。第23条说:“保护各种民营工业,并扶助其发展,俾便在国内市场,得有充分之能力,与舶来品竞争,以为经济自立自给之准备。”④

1931年11月12日是孙中山诞辰纪念日,孔祥熙在中国经济学社作题为《如何实现中山先生之民生主义》的演讲,提出了六条发展实业的政策:关税自主,开发交通,活动金融,严定法规,发展科学,劳资合作。其中劳资合作的要点有三:规定各种实业股份的最少金额单位,使工人有力投资,随时可成为实业股东;各种实业经营利润应提若干成给工人,并举办各种改善工人生活福利事业,如居住、教养、娱乐、医院、保险等,使工人对工作场所休戚相关;经营实业者举办工人储蓄,优给利息,使工人零星小款逐渐变成股本,不作无谓消耗。最后,孔祥熙将他的实业政策归结为48个字:“努力开发富源,实行政府褒奖,提倡劳资合作,利用散碎藏金,改良旧有工业,重用专门人材,采取保商税则,扩充水陆运输。”⑤孔祥熙的六条实业政策,对发展实业无疑都是重要的,但实行起来并不容易。如“劳资合作”一条,在阶级矛盾极其尖锐、国共两党处于武力对抗的状况下,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

孔祥熙对农村破产、农业凋敝发表过不少言论。 1934年他说:“中国是农国,所以国的根本就在农村。现在各地土匪蜂起,盗贼如毛,就是由于农村破产的缘故。”⑥“我国以农立国,农民占人口百分之八十,农业不振,则整个经济因而衰败。”⑦他强调要救济农民,提到的办法有增加农业生产,发展农村工业,废除苛捐杂税,改良农村金融制度(提倡农村金融合作社,设立农工银行)等。对于农民的土地问题,孔祥熙于1938年曾表示:“农村土地问题之根本解决,当依照本党平均地权政策,使耕者有田,劳者得食,在此抗战时期,固不宜操之过急,亦须积极施行,稳健推进。”他所说的“耕者有田”,是要由农民出钱向地主买田,叫做“赎土归佃”,“地主逐渐收回其地价,以投资于生产事业”⑧。他提出先在陕北各县试行,同时江西亦“试行分配农田”。试行地区放在陕北和江西,陕北靠近共产党中央的所在地,江西是原来的中央苏区所在地,选择这两个地区是有深意的。但即使是采取“赎土归佃”的办法,抗战期间也根本不可能试行。

1936年,孔祥熙作题为《自力更生与经济复兴》的报告。他说:“我们要复兴经济,自力更生政策,是最可靠的。我们实行这种政策,并非有拒绝外人投资的意思,正是因为目前外人没有投资的力量,我们不能坐以自困,而且专靠外人是不行的,不能不采取自救的方法。”⑨自力更生并不否定利用外资,但外人的投资有限,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力量。

对于工业建设,他指出过去“多就一时一地之需要,为局部的经营,故发达每呈畸形”。机器制造业“仅着眼于军事上之需要,对民生日用品之制造,未加注意,此为性质上之畸形”。工商业的创设“多因机器交通上之便利,集中于沿海口岸,未能注意于内地之开发,此为地域上之畸形”。他提出今后要进行“有计划之建设,凡重工业之有关国防者,以国营为原则,应依据资源分布,及国防需要,分区建设。轻工业之关系民生者,则以政府协助民营为原则,并应尽量设法使其农村化,一以避免产业集中都市之病,一以吸收农村广大剩余劳力,使从事于生产事业,并加强农业与工业之连锁关系,期能相互为用,分途并进。”还要发展矿藏和交通:“交通与国防军事以及国民经济之关系,最为密切。今日世界上任何国家,欲致富强,必先发展交通,而其国家的文明程度,几完全与交通发达情形成正比例。”⑩关于矿产的重要性,1942年他又说:“欲求工业之发达,固必先致力于矿产之开发也。近世战事,以工矿为建军之本,成败之数,大半决于工矿。”(11)

孔祥熙原来主张保护贸易,但在1943年他又提出了互惠贸易的主张。他认为:“过去世界上关于贸易问题,尚有自由贸易与保护关税两派,这两种贸易政策皆有偏弊,非促进人类幸福的办法,现在都已渐渐落伍,成为历史陈迹。”(12)他说1937年他到美国时,曾会见时任国务卿的赫尔。赫尔主张互惠贸易,孔祥熙认为“此实贤明进步的见解,我个人表示十分同意”。

二、银行论

孔祥熙很重视金融。他于1931年提出六条发展实业的政策,第三条就是活动金融。他说:“中国币制紊乱,又无强健有力之金融机构,是以经济事业,不易发展”。中国的现金并不缺乏,“其病在不能集合,不能流通”。应建立健全的金融机构,“能得到人民之信任,吸收存留于人民手中及埋藏地窖内之金银,以存于银行”,再推广储蓄及简易保险等业,收集零散资金,集少成多,用来兴办各种实业和供农工商民需要。“使金融活动,犹如人身之血脉流通。如此则各种实业,自易顺利发展,十年廿年后,便可迎头赶上西洋,实现民生主义之经济建设。”要通过健全银行机构来吸收资金,“使金融活动,犹如人身之血脉流通”。(13)以后仍常以金融比血脉。1939年他指出:“金融似流水,应使之融会贯通,亦犹如人之血脉,遍行全身,血脉不流通,人必致死亡,金融乃国家之血脉,其与财政,表里为用,关系綦切。”(14)“金融与财政之关系,最为密切,有健全之金融,而后始有健全之财政,诚以金融与国家经济,社会民生,息息相关,如金融不健全,一切事业无从进行”(15)。1941年他又论述了金融、财政、经济三者的关系:“抗战以来,我国金融措施,一向抱定下列方针。即以财政之力量,控制金融,方可导入正轨;以金融之力量,扶助经济,方可促其发展;更以经济发展之力量,充裕财政,方可巩固其基础。盖财政金融经济三者,必须呵成一气,方可收相互为用之功。”(16)金融和财政紧密结合在一起,反映了近代中国的一个特点。

发展金融需要有健全的金融机构。孔祥熙又说:“金融之机构如血液之脉络,血液运转必赖脉络,金融流通必赖机构,无健全之金融机构,以司主管运筹之枢纽,仍不能视为完善之金融制度。”(17)最主要的金融机构是银行,可见孔祥熙对发展银行的重视。

1933年11月孔祥熙出任财政部长。次年8月美国开始向海外高价收购白银,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引发了中国1934~1935的严重金融危机。孔祥熙利用当时中国金融界的困难处境,用发行金融公债的办法,对中国、交通银行以及中国通商、中国实业、四明等商业银行实行增资,控制了这些银行,形成了以中央、中国、交通、中国农民四银行为核心的官僚资本金融体系。“并将银行业务,重行划分,除中央银行规定为银行之银行外,中国银行为国外汇兑银行,办理对外贸易及汇兑,交通银行为实业银行,办理工商业放款,以促进工商业的发展,扩充农民银行,成立农本局,组织合作社,实行农村低利放款。”(18)

作为解决金融危机的重要对策是在1935年11月4日实行法币政策。在宣布实行法币政策时,孔祥熙发表了一篇简短的《宣言》(19)。《宣言》对今后的中央银行制度作出了如下承诺:中央银行要改组为中央准备银行,主要资本由各银行及公众供给,使它成为超然机关,能以全力保持全国货币的稳定。“中央准备银行应保管各银行之准备金,经理国库,并收存一切公共资金,且供给各银行以再贴现之便利。中央准备银行并不经营普通商业银行之业务,惟于二年后,享有发行专权。”1936年5月他又在一次演讲中说,要将中央银行的商股总数扩充至资本总额的60%,“以示与民共有而便使中央银行处于超然地位,尽银行之银行的职务”(20)。“中央准备银行”后定名为“中央储备银行”,曾拟订《中央储备银行法草案》,并经立法院通过。《宣言》还谈到要健全中国的商业银行制度,“设法增加其活动能力,俾其资金充裕后,得以供应正当工商企业之需要”。同时还要专设办理地产抵押业务的机关,修改现行法律,“务使抵押质权更为稳固”。因抗战发生以及金融垄断的利益,这些都未成为事实。

三、货币论

实行法币政策并不是孔祥熙的创造,事先国内已经有这方面的舆论(21),而且据说孔祥熙并没有参与法币政策的拟订(22)。

实行法币政策意味着放弃银本位,但孔祥熙不敢承认。在财政部的《新币制说明书》中有一小节为“新货币制度绝非放弃银本位”(23),理由是中央造币厂仍按照《银本位币铸造条例》铸造银币,“法币之准备,仍以现银为基础,保持以前之准备办法,有多少准备方可发行多少法币,法币与现银间并未脱离关系”。“所以新货币制度,不是放弃银本位。而是增加银本位之健全,亦不是纸币政策,而是企图法币流通之充实。”这些理由是不能成立的。白银已收归国有,是否继续铸造银币并无实际意义。即使是实行同以前一样的准备制度,纸币不能兑现,就已经成为不兑现纸币流通制度,而不再是银本位制,“绝非放弃银本位”完全是掩耳盗铃式的申辩。孔祥熙自己则提出“通货管理”的概念说:“此次停止行使硬币,既非通货膨胀,亦非纸币政策,乃为实施通货管理”(24)。照他的意思,纸币政策仅是指“无准备金发行”纸币的政策。关于新币制的性质,《说明书》说仍是银本位,孔祥熙又说是通货管理,自相矛盾。其实,无论是金属货币还是纸币都可以实行通货管理,将纸币政策和通货管理对立起来是错误的。提出这样一些理由,反映了孔祥熙在法币发行初期对放弃银本位的遮遮掩掩的态度。

《说明书》还有一小节是“新货币制度绝非通货膨胀”,理由是:“新货币制度对于法币发行之准备,并未变更以前之规定,发行法币需要全额准备,既未变更,而准备中六成现金及四成保证准备之比例,亦未变动,自与通货膨胀有别。”(25)孔祥熙在《宣言》中则说:“政府对于通货膨胀,决意避免。关于财政整理之措施,业已准备就绪,再历十八阅月,国家预算即可收支适合。”当时根本不具备财政收支平衡的条件,事实上法币的发行就具有弥补财政赤字的作用,“再历十八阅月”即可收支平衡的保证是没有根据的。

至于说准备制度不变就不会通货膨胀,更是欺人之谈。用法币收兑银元,用这些银元作为准备金,而现金准备只占法币发行量的60%,这样就能大大增加法币的发行。

抗战时期,法币贬值日益加剧。但孔祥熙一直不承认纸币发行过多,多次发表否定通货膨胀的言论。1939年10月他说:“我国法币,现金准备始终维持六成以上,视欧美各国仅有二三成现金准备,我胜于彼远甚”。他承认单靠现金准备不可能保持纸币币值的稳定,还必须控制发行数量,指出:“苟准备充实,而发行无度,仍不能维持其价值”。但对于发行数量,他却说:政府“对于法币发行,始终抱谨慎态度,抗战二年,发行额与战前比较,虽有增加,然以后方各省向系缺乏货币流通,及当前开发生产需要之故,为数实不为多,绝未发生恶性通货膨胀之弊害”。(26)1940年1月他又说:“发行数额是否逾量,不在乎数目字之多少,而全以是否适合于社会之需要及已否超过饱和点而定。若秉此观点以衡量我国之发行数量,不但未超过饱和点,并且反在饱和点以下。”(27)这是孔祥熙为通货膨胀政策辩护的理论。在恶性通货膨胀时期,纸币发行数量虽然增加,而其所代表的价值总量反而降低,因此不能满足流通的需要。这就是法币“不但未超过饱和点,并且反在饱和点以下”的真意。不管纸币贬值到何种程度,它永远也超过不了“饱和点”。

1941年5月,孔祥熙又提出否定通货膨胀的一个理由说:“如果通货膨胀,法币过多了,那末物价上涨,应该是很普遍的。但是现在中国的物价,各地之间,相差很远,例如四川比较高,难道四川的法币太多,通货膨胀了,其他物价较低的地方,通货便没有膨胀吗?”他还举几天之间的米价波动说:“难道说前几天通货膨胀了,这几天通货又紧缩了吗?”他要以此证明,“我们现在可以说根本上还没有通货膨胀,自然不能说物价上涨,是通货的关系了”。他又以重庆借款利率高达3分、内地高达4分5分为例,说明筹码(法币)的不足。因此得出结论说:“总之,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完全是心理作用所造成,当然只有严格管理,方可稳定物价。”(28)这完全是强辩。各地物价上涨率不同,并不足以证明不是通货膨胀。利率的高低则决定于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而且通货膨胀会促使利率的提高,因为贷放者要以提高利率来弥补货币贬值所造成的损失。至于心理作用,本来就存在于经济活动中,看涨心理的形成只能从通货膨胀的客观存在中得到解释。

1942年7月,孔祥熙又说:“我们发行的准备,规定要有六成现金准备,四成保证准备,其所发纸币,自然不落空的。且按之实际,通货又何尝膨胀呢?到本年四月止,法币的总额,不过是一百七十万万元,较之战前国内流通筹码达二十二万万者,至今已仅仅增加了八倍半左右,如果说物价高涨是因为通货膨胀的话,为什么物价不也涨八倍半左右呢?可见物价之涨,物资缺乏的原因,大于通货的原因”(29)。他所说的数字除1942年4月的法币发行数字不错外,其余都不可靠,既夸大了战前的法币发行量(1937年6月的法币发行量为14.1亿元),又大大缩小了讲话时的物价上涨率。如以1937年6月的法币发行数和物价为1,据统计,1942年4月的法币发行指数为13.12,重庆基要商品批发物价指数为41.18(30),物价的上涨速度早已大大超过法币增长速度。至于物资缺乏,反过来说就是通货过多,用“物资缺乏”来否定通货膨胀,也根本不能成立。

直到1943年,孔祥熙还在否定通货膨胀。他说:“一般不明实情的人,归罪于通货之膨胀,他们不知货币学上之所谓膨胀,是指超过需要而言。现在我国各地方多感通货之不敷,筹码之不足,周转不灵,这种情形,能称为通货膨胀吗?”他仍用实物供应不足和人们的心理作用来解释:“通货价值之高低……是在实物供应之是否丰富。所谓(通)货者,即代表实物的筹码,如仅有筹码而无实物,则此项空洞的通货,便无价值,现在物价的波动,其原因就在供求的有无问题。”关于心理作用,他说:“心理上的作用也很大,大家对于物价看涨,出卖者加价出售,收购者囤积收藏,情势因之更坏”。(31)这两条的所谓理由,前面已做过分析,这里就不重复了。

战争时期,通货膨胀是难以避免的。政府应该尽量降低通货膨胀率,而不是想出种种理由掩盖已经存在的通货膨胀现象。孔祥熙既不能有效地降低通货膨胀率,又不能坦率地承认通货膨胀的事实,只是想出种种歪理来否认通货膨胀,充分反映了对人民进行欺骗的实质。

四、财政论

关于财政的作用,孔祥熙曾表示不能仅限于征税聚财。1936年他指出:“理财者之使命,不仅须有征税聚财之消极功能,更须斟酌时代环境,力谋财政建设,直接间接,为社会经济求发展,为国家民族求富强……而其要旨,则必以国计民生为依归。”他解释“国计”说:“所谓国计,非仅充府库,足国用而已,必也于足用之外,谋所以利用之方。”又解释“民生”说:“所谓民生,非仅薄赋敛,不扰民而已,必也于与民休息之余,更力谋人民富力之增进,凡有关平均人民负担,发展人民生产,改进人民生活诸端,均应作积极之建设。”(32)这是说理财的目标应比充府库、足国用、薄赋敛、不扰民的要求更高,要力求促进经济的发展,接近于中国古代的广义理财思想。

从理论上说,孔祥熙很懂得增加财政收入要从培养税源入手。1933年他指出:税收的“重要根源,尤在振兴社会的繁荣,运用金融的灵活,使商货流通日益便利,市场销流日益畅旺,则不待税率之增加,而收入自能充裕……就财政计划言之,则不因征敛而伤民力。举办税项,当注重普遍而轻征,使得生息孳乳,培养税源。”(33)1938年他告诫财务人员说:“理财要顾全民力,不可竭泽而渔:要想国家的财政充裕,必须要税收畅旺,要税收畅旺,必须要培养税源,所以善于理财的人,不专以搜刮为能事,而要以扶植民力为先务。要知道办理财政,不是掠夺性质,而是先有耕耘,然后才能有收获的。”(34)所谓“扶植民力”,就是要发展经济。

孔祥熙理财的根本方针是“开源节流”。1939年他说,“本人就任时,本先圣之指示,以开源节流为理财之方针”(35)。对开源节流的解释,不同时期和不同场合往往不同。如1933年说:“关于将来财政的方针,不外是开源节流。不过要开新的税源,应从培养旧的税源方面入手……在节流方面说,不外确守预算,抱同甘共苦之决心,节省无益的糜费,以增加行政的效能为主。”(36)1938年说:“财政上所谓开源者,简单的说来,就是增加税收。”(37)1939年说:“对于开源,则着重于培养民力,增加生产,谋金融之充分流动;对于节流,则着重于合理支配,调剂缓急,撙节不切要之开支,用以促进建设事业,充实国防设备。”(38)1940年又说:“在开源方面,注重发明与创造,在节流方面,要废止使用舶来品,抑制消费,以余款贡献国家。”(39)

1939年10月,孔祥熙又提出“财政为庶政之母”的观点,将财政工作提到了政府各项工作的首位。他说:“财政为庶政之母,所有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种设施,皆赖有健全之财政政策为之策动,国家整个政策之能否推行,全恃财政情形以为转移,故财政之良窳,可以卜国家之盛衰。”(40)经费充裕确是推动政府各部门有效工作的根本保证,但“财政为庶政之母”,财政“可以卜国家之盛衰”之论过分突出了财政,并将经济从属于财政,这同一年前所说的“要以扶植民力为先务”已有了差异。片面突出财政的作用,反映了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财政越来越困难的处境。惟财政论的指导思想势必走上竭泽而渔的道路。事实上当时孔祥熙提出的战时财政政策就具有这种倾向,他说:“故为树立健全之战时财政政策,应以公债为主干,以增税为后盾,以极谨慎之发钞流通产业金融为临时之补充,实为理论上与经验上不易之论。”(41)发钞实在谈不上“谨慎”,也不是“临时之补充”,而是弥补财政赤字的主要手段。

农村经济凋敝,孔祥熙认为是由于苛捐杂税所致,他企图通过整理田赋附加,废除苛捐杂税,确定地方预算等办法来解决。1934年5月举行的第二次全国财政会议即以此为主要议题。此前,孔祥熙作了题为《救济中国经济危机》的报告,谈到农民负担太重的情况说:“中国现在的农民负担实在也太重了……裁厘之后,没有适当的替代税,地方当局遂增加田赋附加,以为弥补。现在合计此种附加,有至卅余种。厘金征收取诸全民,田赋增加则全部责诸农民负担。以至农民负担日益加重,不但凶岁不免于死亡,即丰收之年,也因税捐重重,不克安身。”(42)因为他把农民负担重的主要原因归之于地方附加税太多,所以又提出要整理地方财政,“以量入为出为主,不得量出为入”,而且要“从确定地方预算入手”(43)。编制地方预算的审核办法是:“县预算由省核定,余款解呈省库,如有不敷,由省库补助。省预算由中央核定,余款呈中央核准积存,为建设之用,如有不敷,再由中央补助。”(44)孔祥熙的观点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区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因此在财政会议开会词中,他又特地谈到:“中央与地方原属一体,休戚相关,原无畛域可分。当此危急之秋,尤赖于精诚团结,以度难关。”“财政为国家命脉,正如血液之于人身,必须全部流通,始有健全之体力。倘一段一节,各自为谋,势必偏枯而至僵仆。”(45)财政会议通过了100余条议决案,为推行他的主张造了一些声势。1938年他说已废除苛捐杂税5000余种,废除税款6000万元(46)。

收稿日期:2006-09-28

注释:

①《对四川中学校校长讲词》。《孔庸之先生演讲集》(封面作《孔庸之(祥熙)先生讲演集》)下册,(台湾)文海出版社 1972年版,第555页。

②《孔庸之先生演讲集》下册,第418~419页。

③《孔庸之先生演讲集》下册,第430页。

④《孔庸之先生演讲集》下册,第432页。

⑤《孔庸之先生演讲集》下册,第442页。

⑥《救济中国经济危机》。《中央日报》1934年1月10日。

⑦《孔庸之先生演讲集》下册,第445页。

⑧《非常时期经济政策之商榷》。《孔庸之先生演讲集》下册,第461页。

⑨《孔庸之先生演讲集》下册,第453页。

⑩本段以上引文见《孔庸之先生演讲集》下册,第479~481页。

(11)《中国工程师学会年会讲词》。《孔庸之先生演讲集》下册,第525页。

(12)《国际经济协会成立会致词》。《孔庸之先生演讲集》下册,第536页。

(13)本段以上引文均见《如何实现中山先生之民生主义》。《孔庸之先生演讲集》下册,第439~440页。

(14)《战时财政与金融》。《孔庸之先生演讲集》上册,(台湾)文海出版社1972年版,第253页。

(15)《对党政训练班讲词》。《孔庸之先生演讲集》上册,第227页。

(16)《抗战四年来之财政与金融》。《孔庸之先生演讲集》上册,第320页。

(17)《战时财政与金融》。《孔庸之先生演讲集》上册,第257页。

(18)《敌我财政现状之比较》。《孔庸之先生演讲集》上册,第183页。

(19)《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8~180页。

(20)《实施法币政策》。《孔庸之先生演讲集》上册,第167页。

(21)1934年10月至1935年上半年,赵兰坪、张素民、姚庆三、褚辅成等教授都提出了币制改革的主张和方案,起了舆论上的先导和决策上的参考作用。参见叶世昌等《中国货币理论史》第20章1至3节,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2)据钱昌照回忆,法币政策的方案是由宋子文征得蒋介石同意,约钱昌照、徐新六、顾翊群等人参加,瞒着孔祥熙拟订的(《钱昌照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90~91页)。

(23)《革命文献》第74辑,台湾1978年版,第25~26页。

(24)《孔财长关于新币制谈话》。《革命文献》第74辑,第32页。

(25)《革命文献》第74辑,第25~26页。

(26)本段以上引文均见《战时财政与金融》。《孔庸之先生演讲集》上册,第259页。

(27)《今后财政之展望》。《孔庸之先生演讲集》上册,第282页。

(28)本段引文均见《八中全会后的财经设施》。《孔庸之先生演讲集》上册,第305、306页。

(29)《从物资局任务之重大说到机关办事的原则》。《孔庸之先生演讲集》下册,第520~521页。

(30)指数据吴冈:《旧中国通货膨胀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8年版,第94、168页。

(31)本段引文均见《对蓉市所属各机关职员训话》。《孔庸之先生演讲集》下册,第406、407页。

(32)《国家之财政建设》。《孔庸之先生演讲集》上册,第177页。

(33)《孔祥熙昨在中央报告将来财政的方针》。《中央日报》1933年11月7日。

(34)《对财政部财务人员训练所两次训词》。《孔庸之先生演讲集》上册,第206页。

(35)《对党政训练班讲词》。《孔庸之先生演讲集》上册,第221页。

(36)《孔祥熙昨在中央报告将来财政的方针》。《中央日报》1933年11月7日。

(37)《敌我财政现状之比较》。《孔庸之先生演讲集》上册,第184页。

(38)《战时财政与金融》。《孔庸之先生演讲集》上册,第240页。

(39)《二十九年元旦对财政部同人训话》。《孔庸之先生演讲集》上册,第278页。

(40)《战时财政与金融》。《孔庸之先生演讲集》上册,第239页。

(41)《战时财政与金融》。《孔庸之先生演讲集》上册,第244页。

(42)《中央日报》1934年1月10日。

(43)《应先确定地方预算》。《中央日报》1934年4月28日。

(44)《孔祥熙抵汉》。《申报》1934年5月11日。

(45)《第二次全国财政会议汇编》,第1编第96、94页。

(46)《敌我财政现状之比较》。《孔庸之先生演讲集》上册,第182页。

标签:;  ;  ;  ;  ;  ;  ;  ;  ;  

孔祥熙的经济思想_孔祥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