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语文教学的根源_口语交际论文

抓住语文教学的根源_口语交际论文

守住语文教学之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教学论文,守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始于2001年,所谓的“新课改”其实已经历了10年的磨砺,也应该算不上“新”了,但仍是现今语文教学研究中关注的热点话题。课改以来,语文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变化还是相当显著的,如发展理念、生命意识已深入人心,对学生的语文素养高度重视,对话交往理论在课堂中运用较为普遍,人们所期待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时有所见所闻等。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课改以来,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事倍功半仍未有明显的改观,语文教学中形式主义泛滥,语文课充斥非语文活动,更因为应试教育的大行其道,语文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语文课堂沉湎于琐碎、无序,甚至有些荒唐的练习之中,题海泛滥日甚一日,学生批判性、创造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日亏月损,作文的真情已丢失殆尽,或臆想杜撰无感而发,或袭用套话编造假话。有人甚至断言,当下的语文教学已重病缠身,要深入推进课改难于上青天,语文教学的出路在于回归传统。其实课改过程中出现一些失误是很正常的,传统的语文教学也的确有可资借鉴和发扬光大的精华,但如果彻底否定10年的课改成果,一味要回归传统,那也一定是不明智、不正确的选择。就语文课程标准而言,其课改方向无疑是正确的,关键是要及时解决好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矫治的策略也许有种种,但笔者始终认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应该是语文热点大讨论明确的,那就是守住语文教学之根。

语文本来就是“化育”“滋润”人的课,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内在的文化蕴涵及情感动力。语文教学首先得有语文味,必须立足于“语”和“文”上,无论“语”和“文”解释多么繁杂,但“语言”确是其核心。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母语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就基础教育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操作而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是守住语文教学之根的着力点。

一、阅读教学不仅要突出以读促悟,而且要拓展读的视野

课改以来,有一段时期由于过于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语文课堂教学充塞“人文”内容,却置语言习得于不顾,语文课的“非语文”色彩很重;后来又在“要把语文课讲成语文”的呼声中矫枉过正,通过对语言的琐碎分析肢解文意,本来文质兼美的课文变成了冷冰冰的技术性分析。语文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理解掌握母语的过程中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民族精神的陶冶,理解和接纳多元文化,能在具体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理解性阅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语文阅读教学的正确做法就是必须让学生真正读起来,重默读,重朗读,重涵泳,重以读促悟。阅读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任,要完成如此重任的有效途径只能是多让学生积累阅读的经历。而课改以来,阅读课看上去容量一直很大,教学基本处于赶进度状态,课堂上学生来不及读书就听讲,课堂上几乎也没有让学生自己阅读作品的时间,有时为了点缀一下,在课堂上也让学生读一读,但却没有能让学生真正进入阅读状态。而阅读是需要真实的阅读积累和体验的,阅读教学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阅读教学一定要创设原生态的阅读氛围和条件,让学生真读、细读和悟读,通过读去理解文本,积累表达的范式,积累品味的经验,积累情感的体验。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要处理好几对关系。一是文本意识与非文本意识,“文本”是具有层次结构的语言组合体,阅读教学须以文本为重要载体,采用多种途径寻求理解文本,引领学生去认真感知、体验文本构筑的世界,揭示出文本的本来面目和文本中所蕴涵之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思维方式。阅读教学需要语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体味、体验内中情味或情感,寻绎文本语言背后的特殊的意味、意蕴,最终获得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形成一定的语文素养。语文阅读教学也需要非文本意识。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对教学文本进行适当的教学化处理,进行“此在”的舍弃,同时阅读主体不应仅仅为既定文本的阐释者,而应该是自我建构者,在对“他人的世界”的感悟和体验过程中,获得对自己有益的意义。

二是问题意识与非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就是要求在教学中以问题为抓手,让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使之明了“我要去哪里”“我如何去那里”“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那里”。非问题意识同样是语文阅读教学所不可或缺的。问题是思维的表现形式,是个体认知活动中断时所派生的一种需要,满足需要的诉求实际上就是非问题意识。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力避盲目性问题的出现,切忌没有丰富的信息内容,又没有渗透着明确的信息意图的问题出现,也切忌不能产生“愤”“悱”效果以唤起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情感、又不能激活其原有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观念和感性经验、又不能调动起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心向等问题的出现。因此,强化非问题意识更有利于拓展教学视野,更有利于提升教学品位。

三是生成意识与非生成意识,阅读教学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使阅读教学成为一个发展的、增值的、生成的过程。但有时教学中的不少“生成”恰恰是进行有效教学和高效教学的干扰因素,因此阅读教学还得有非生成意识,就是在教学中体现严格规定性,包括对教学内容的预设和教学全程的智慧监控。

教材文本只是一个例子,语文阅读教学历来强调以内引外,以外补内,得法于内,得益于外,这是非常正确的。学生的丰富积累、文化底蕴绝对不是只从课堂上获得,只有引导他们接触了大量优美的语言现象,才能形成自身较为完美的语言意识和深厚的文化功底。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须得有阅读量的保证,只有让学生有广阔的阅读空间和选择的余地,学生的阅读才会有更大的自由度,才能更有效地滋养心灵,从而积累丰富的个体阅读经验,打牢有效交流的根基。语文课改下的阅读教学必须注意拓展学生读的视野,阅读教学要多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领域,多让学生读“闲书”,并有目的地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二、写作教学不仅要重视系统指导,而且要凸显真情灵气

虽然课改以来出现了专门指导作文的《写作读本》,必修课也顾及了读写结合,且突出写作主体的可选择性。但由于应试教育的愈演愈烈,在教学中基本上是视而不见,现在的作文教学已沦落为非常态性的以范文分析为核心的“套路”练习,是典型的新“八股”训练,一味模仿,偏向“文笔”,千篇一律,在布局谋篇选材方面都几乎雷同,没有思想碰撞的火花,没有丝毫悟性和灵气,缺乏新思想,罕见新思维,难见起码的生活素材。作文不是见了头痛,便是“横眉冷对”,宿构作文成风,这真是作文教学的极大悲剧。

作文是语文综合能力的形象展示,是终生需要的一种能力和修养。作文的过程应该是智慧思考和灵性表达的过程,是观察、思考之后的真情表达。好的作文是积累的产物,是才情、个性、潜能的综合反映。作文教学需要规范的训练、持久的训练,需要扎实练好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写作基础。所谓文学类、论说类、实用类的文本主要就体现在记叙、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的差异上,而目前对这些规范的主流作文体式学生已普遍感到很陌生,学生的规范作文能力严重下滑,根子全在作文教学的急功近利和四不像作文的日益得势上。

作文教学之所以向来是语文教学的“盲点”,根源在于对写什么和怎么写历来莫衷一是,难有共识,作文教学基本都带有极大的随意性。从改革的方向上看,作文教学不仅需有明确的课程标准和操作性强的教材,更要有教法意识。科学而有序的作文教学才会真正培养起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作文教学的根本途径在营造让学生变怕写为乐写,变乐写为会写的写作氛围。需要通过持续不断的积极刺激、有效熏陶激发学生写作的内驱力,引起学生动笔的兴趣,产生一种表达的冲动。

作文教学是与阅读教学相辅相成的,作文教学离不开读写结合,通过读可以悟写,通过写可以促读。就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而言,通过阅读所积累的大量素材是极为宝贵的写作资源。因此,作文教学一定要高度重视让学生广泛阅读,系统练笔,让学生说真话、书真情、言真理;要循序渐进,系统科学。语文教师要“写好文章”,并能依据自己的写作经验制订有效的作文教学计划。在具体作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智慧思考和灵性表达的习惯,写出作文的个性,写出真情实感,激励学生从自由写作到自觉写作的兴趣。作文教学也需要有所借鉴,需要适当模仿,但要仿中有创。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作文习惯,让学生在作文实践中体味甘苦与得失。

作文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真正写起来,并且具有规范意识。语文教师的教学与指导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为学生的自主作文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作文的束缚。只有让学生喜欢写、不断写,才能练就会写的真功。

三、口语交际教学不仅要明确训练层级,而且要提升言语质量

口语交际是面对面的接触交流,不仅需要听说技巧,还需要待人处事、举止谈吐、临场应变、传情达意方面的素养和能力。认真倾听,出口成章,头头是道,思如泉涌是现代语文教学对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理想诉求。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世能力。现代中学生说话能力实在堪忧,一是怕说,二是无话可说,三是空洞、干巴。说话的语调、节奏把握失度,说话不注意禁忌,口语语感较差。

口语交际必须关注三个层级。一是情感态度:重点是认真听,主动说,有自信;认真倾听,主动请教,学会商讨;尊重、理解对方。二是言语习惯:说普通话,用语礼貌、说话得体。三是交际能力:会倾听,了解内容,把握主旨,抓住要点;会表达,会复述、讲述、转述,清楚有条理;会应对,能在此情此景中听说自然得体。可见口语交际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随意的、纯粹自然的交互过程,倾听、表达、交流、情感都体现着语文综合素养。

要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口语交际教学应以培养倾听和表达能力为前提,以培养应对能力为重点,突出互动特点。口语交际离不开言语环境。言语环境包括主观语境和客观语境。主观语境包括表达者、接受者;客观语境包括说话的时间、地点、场合、社会背景、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等具体情境,这些言语环境元素会影响口语交际。

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就是把准口语交际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将阶段目标细化或具体化,针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实际因材施教,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交际,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和谐的交际氛围,唤起学生交际的内在需要,处处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积极进行师生、生生的互动,就会达到学生自主交际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用言语表达过程中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有文,言之有味,言之有态。口语交际当然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还应辐射到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并走向社会,注意口语交际的规范性,培养口语交际的敏捷性,感知口语交际的礼仪性。

课改将不断向纵深推进,语文教学一方面应随时关注和正视课改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另一方面也要守住语文教学之根,及时总结和推广语文教学研究中的新成果、新经验,把语文课真正上成培养和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素养的课,让学生从心眼里爱语文,会阅读,能作文,善于口语交际。

标签:;  ;  ;  

抓住语文教学的根源_口语交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