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生活现象;生活情境;生活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将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不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将数学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和人文精神埋没在了一个个的数学符号、命题、定理和公式中,背离了教学以人为本的初衷,远离了现实世界,无法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作为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该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
一、捕捉生活现象,强化数学意识
小学生对自然万物都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关注到这一点,引导小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从而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引起学生的好奇,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数学的愿望,促使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比如,我在教学“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时,让学生们把自己的铅笔、橡皮都拿出来,然后同桌讨论各有多少个,总共有多少个,谁的更多,谁的更少,相差多少;再比如,我在教学“认识钟表”时,让学生们观察教室里悬挂着的钟表,认识时针、分针,并且清楚地知道时针走一圈是多长时间,分针走一圈是多长时间,时针走一圈相当于分针走几圈;再比如,我在教学“认识图形”时,询问学生黑板是什么形状,妈妈手上的戒指是什么形状。通过这些生活中的数字和数学,拉近了学生和数学的距离,使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强化了学生的数学意识,有利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联想到生活经验,提高教学效果。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著名教育学家卢梭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教学中应当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创设了如下教学情境:中秋节要到了,妈妈买了三个大大的月饼,哥哥见了说:“我要一大块的月饼”,于是妈妈将月饼平均切成两半,给了哥哥一半;妹妹见了说:“一块月饼太少了,我要吃两块”,于是妈妈拿来一个月饼,平均切成了四块,给了妹妹两块;最小的弟弟更贪心了,他说:“我要吃三块月饼,妈妈,你一定会答应我的对不对”。于是妈妈又拿来一个月饼,把它平均分成了六块,给了弟弟三块。大家拿着自己分到的月饼,都笑得很开心。那么,同学们,你们觉得谁分的月饼更多呢?学生们有的说哥哥最多,因为他是一大块,有的说弟弟,因为弟弟分得了三块,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我:同学们,其实三个小朋友分的一样多,你们想知道聪明的妈妈是怎么办到的吗?学生们:想!于是我开始了当天的教学内容,学生们听得专心致志,聚精会神。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热情地投入学习,而且有助于改变数学抽象枯燥的刻板印象,使学生感觉到数学的生机与活力,感觉到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
三、解决生活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初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的意识,用数学的思维观察和思考社会现象的能力,并且通过恰当地分析,学生能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数学或者其他学科的相关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要注重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从数学课堂中“走”出去,走到更宽广的现实世界,利用学过的知识和内容,解决生活问题。比如,在学习了“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后,我给学生出示了这样的两道题:(1)王老师买书用去26.8元,买4千克苹果用去12元,她带了50元,还剩下多少元??(2)两个施工队合修一段铁路。甲队每天修3.12千米,乙队每天修2.78千米,10天后两队之间还剩下2千米没有修,问这段铁路长多少千米?通过这样的两道生活问题,不仅练习巩固了学习的数学知识,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领会到数学的实际价值。
总之,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当回归于生活。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不能将数学与生活剥离开来,应当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捕捉生活现象,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生活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将数学与生活有效结合,引导学生发现学习数学的意义在于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郭省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C]//2014年5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2014.
【2】吕秀俊.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s2):224-226.
论文作者:董桔鲜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6
标签: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月饼论文; 生活化论文; 情境论文; 我在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