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科研的现实与修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科研论文,现实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8-0021-03
一、研究背景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要解决职业教育发展长久以来积存下来的问题,科研是寻求突破之道。但是,学者们也普遍承认,我国职业教育的科研不仅落后于国外同领域的研究也落后于国内教育科学其他领域的研究。溯其原委,恐怕有历史、群体、学科等多方面的原因,也有人将其归结于研究者本身的能力水平,主要指向作为科研主体之一的教师的科研素养。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教师科研水平薄弱是很多人的共识,且认为这种低水平状态可能会影响职业教育改革的推广和深入。但统观这种认识却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这种认识始终停留在主观性和经验性的判断上,没有实质性的证据加以说明;二是“薄弱”是个整体化的结论,究竟“弱”在何处不曾言明和考证。因此,本文试图了解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科研的现实状况,并对其问题和对策进行解析。
二、研究对象
样本的选择是本研究最大的难点。按照国际通用的研究方法,可以采用“文献分析”来了解某一领域或者某一问题的科研的现实状态,即通过大量的出版书籍和论文进行比较、归纳、抽象和概括,以此寻找其中的特点和规律。但这种方法对于中职教师科研状况的研究却不适用。以“全国职业教育研究论文要目索引”(第116期—第127期)一年间所罗列的论文观之,989篇论文中有关中等职业教育的研究仅占47篇(占4.75%),而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身份进行的研究更加凤毛麟角。所幸的是,有些组织,如《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的教研版专门为一线教师提供了科研交流的平台,但出版文献中也以高职居多,中职仅为15%-20%。究竟是中职教师的论文“难登大雅”,还是学术壁垒的禁锢,这个容后讨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科研总量绝不仅限于此,还有大量的研究因为难以获得公开性发表而容易被排除在研究的视角之外,而这些研究恰恰能真实、全面地反映中职教师的科研现状。如何搜罗这些未公开的科研成果成了研究的瓶颈。所幸笔者借工作之便,获得浙江省中职公共课程教师615篇尚未公开发表的科研论文。诚然,一定有人会质疑这种样本取样的方式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其中的地域特征、学科特点可能会影响样本的代表性,其次范围的缩小会对研究的信度和效度造成影响,但鉴于总体样本难以采集,以个别案例关照整体状况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文章对样本进行特别说明也是希望读者能够意识到这个前提以及在有限范围内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
三、中职教师论文的内容取向
完整的研究过程起始于研究问题的确立。在当下,随着教育理论的日趋丰富和个性化教育的蓬勃发展,教师的视阈不断开阔,关注的“问题”自然也纷繁多样,但不论多少个“具体问题”总逃不出几个“抽象问题”。对科研成果的内容取向进行归类,是了解中职教师科研成果的第一步。根据抽象和归纳,笔者将科研内容大致分为六种类型(见图1)。
图1 中职教师科研成果的类型分布
(一)应用型
从哲学方法来说,这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即将已经存在的理论应用到教学的实践中去。所不同的是,理论可能有两种来源,一种是他人的,一种是自我的。我们将前一种称为“他者应用”,后者则称为“自我应用”。从统计数据上看,应用型研究占到所有研究内容的20.7%,是中职教师主要的科研内容之一,而就其自身而言,“自我应用”的研究数量略胜于“他者应用”。这说明了两个趋势:一是一些教育理论在提出后并没有被束之高阁,而是受到了教师的广泛注意,并将其转化为教育的具体行动,如情景教育、分层教学等;二是中职教师没有满足于现存理论的指导,而是充分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主动构建对课堂有益的教育理论。这种自我构建的教育理论或许在学理上和逻辑体系上还存在不少缺陷,但创造新的理论本身就是对科研发展的极大推动。所有教育理论的价值最终都需要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去,因此这种应用型科研是实现教育理论价值的重要手段。
(二)总结型
这是与应用型的逻辑方法恰好相反的研究内容。这种研究往往先有实践,后有理论。教师们在总结以往教学活动的基础上,提炼出教学的一般规律。研究发现,中职教师的总结型科研也有两个层面:一是课堂教学的总结,二是学科发展的总结。在615篇研究论文中,有44.6%的成果可归属为总结型。由此可见,立足课堂、关注学科是中职教师科研的主要内容。
(三)对策型
所谓对策型是就教学过程中的某一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种研究内容的优势在于研究范围小,针对性强,缺点在于对策不一定具有普适意义。9.9%的比例在六项研究内容中位居第四位,是中职教师较为热衷的一个研究方向。
(四)评价型
评价型是针对某个研究对象,对具体方法实效性的一种“总结”。但这种“总结”与总结型的“总结”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其一,评价型是以某一种评价工具为研究依据,而总结型的研究依据则是教学经验;其二,评价型呈现的是一种直观的实施结果,而总结型呈现的是有关教学的一般规律。因此,从一般意义上说,评价型的研究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但统计发现,教师们对评价型的研究并没有多大的热情,此类研究只占所有研究的0.9%。
(五)构想型
所谓构想型的研究是对某一教育问题提出框架设想,但这种设想仅仅停留在思辨层面,还没有付诸实施。这种研究将视角带向了教育的“应然模式”,追求理想状态下的教育目标,它没有像前四项研究那样直接接触“教育实践”,因而带有空想主义的成分,但这并不代表构想的研究没有意义。任何理论的构建都需要思辨,但需以较好的理论基础和哲学思维为前提。中职教师进行构想研究的人不在少数,占到所有研究的19.2%。
(六)反思型
“反思”的形成可能是因为教育应该达到某种效果而实际上没有达到这种效果引起的,也可能是因为教师对某种现状的不满并试图改变所引起的。不管是何种起因,“反思”都通过批判性的审视来探究教育中“应然”和“实然”之间的差距,并力图寻找其中的原因。然而,这类研究在中职教师的研究内容中仅是从属地位,约占4.7%。
不过,这里也需指出,上述的内容划分是因为探讨需要而做的趋向性总结,但实际上它们不可能完全独立存在,可能会融合在同一个研究成果中。
通过以上讨论,当我们重新思考教师科研的研究内容时,便有了更清晰的内容框架。事实上,研究内容主要有两种趋向——实践型和思想型。前者指向具体的教育行动,后者则指向教育理想。目前,实践型的研究内容是中职教师科研的主要内容。
四、中职教师论文的方法选择
如果说问题的确立是研究的起点,那么研究方法的选择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育作为应用型学科,其本身并没有特定的研究方法,常用的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统计法等许多方法都来自于社会学、历史学甚至自然科学等其他领域。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层出不穷,比如质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教育叙事等。因此,我们很难对研究方法的类型一一罗列。然而,大体可以将教育研究分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两种类型。
(一)统计方法和统计结果
定量研究是采用量化的技术对教育问题进行测量和分析。定性研究则是运用思辨、解释等方法对教育问题进行描述和分析。2001年郑日昌教授等人曾对教育研究方法的统计做了尝试①,他们对研究方法进行分类编码,每篇文章尽量选择最主要的一种方法,当同一研究报告采用不止一种主要的研究方法时,可以按照优先等级对该文章进行归类。于是,笔者借鉴他们的方法,对中职教师论文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如表所示)。
(二)科研方法的问题分析
1.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的错位。从表中可看出,中职教师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相当集中的,主要是“行动研究”和“解释或综述研究”,大量的文章是解释或综述性的,实证性文章比例很低。这种研究方法的选择现象与先前研究内容的选择取向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研究内容中76.1%是指向教育行动的实践性研究,但却有66.8%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经验主义和思辨基础上的“定性分析”,这种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错位必然导致缺乏事实依据的评论,也必然会影响科学研究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2.研究方法缺乏多样化。在所罗列的30种研究方法中,有15种没有被任何一篇论文采用,其余15种方法中的12种采用比例不超过2%。很明显,中职教师的科研方法过于单一,研究方法缺少整合。这可能与多数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有关,也与教育科学本身的研究方法失范有关。但研究方法过于集中,显然不利于解决教育实践中多样化的教育问题。
3.研究方法欠缺规范性。在615篇论文中也有不少教师尝试了定量研究,这是十分可喜的研究现象。可从定量的研究案例看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许多实验设计不够严密,数据与理论脱节,统计中的采样、相关性等问题不符合数学要求,调查法中的问卷设计也存在指向不明或引导性过强等问题。所以,科学性和规范性成为教育实践研究的主要问题。
五、中职教师论文的分析框架
当研究问题得以确立,研究方法得以选定,研究的第三步就是明确解决问题的步骤,即分析框架。要合理、有效地解决问题,必须采用逻辑通顺、结构完整的分析框架。我们根据研究内容设定分析框架的一般模式,以此检视中职教师科研过程中的问题(如图2所示)。
图2 分析框架的一般模式
图2中虚线框内的内容是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恰恰是中职教师科研论文中缺少的部分。观察六项研究内容,除评价型外,其余五种研究内容均存在分析框架不完整的现象。分析框架的“缺构”会引发许多问题。例如,应用型和对策型的研究由于缺乏后继的结果实施而难以验证理论和对策的有效性;总结型、构想型和反思型则由于缺乏对现实问题的具体观察和分析而得出武断性的结论。
六、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对中职教师科研论文内容、方法和分析框架的探讨,我们可以回到最初的讨论。中职教师在科研领域的弱势地位或许有许多因素,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其科研方式的失范造成的。若想改变这种现象,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继续坚持以实践型的研究内容为主要方向
教育行动和教育理想作为两种研究领域,我们无法也无须证明哪种研究更有价值。但是,作为特定的研究群体是否应该有自身适切的研究方向?美国著名教育家理查德·普林格曾指出“教师是那种认真地使实践理论化或者是能够系统而严格地考虑本人所从事的工作的人③”。这个定位说明了教师的研究应以改进实践为基本取向,教师的教育研究主要应该是一种指向实践、重在改进教育的研究。诚然,此次统计结果表明,教育行动类研究占到所有研究的76.1%,基本符合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但我们也发现,有近20%的人热衷于理论取向的、重在描述和解释的教育研究。我们并非想否定和抹杀理论研究的价值,但不少教师的理论研究是缺乏现实依据的空洞议论和随想,这样的研究还是少做为妙。
(二)广泛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增强研究方法的“量化”意识
在教育研究领域中,“价值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但教育作为一项具体的实践活动,还是要多点定量研究。“量”的功效在于它可以更加清晰、准确地描述问题,使我们能够更科学地“定性”。但通过上述分析,中职教师教育研究的量化意识显然不尽如人意,特别是针对一些具有鲜明“量”的特征的问题依然采用“定性分析”。这显然会影响研究结果。教育统计学已经为教育研究的“量化”提供了很好的科学基础和技术工具,只要教师稍加学习,就能运用其为教育研究服务。因此,今后在具体方法的应用上,一定要坚持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此外,要学会运用多元的教育研究方法。不同的教育研究对象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只有针对性地选择各种方法,才有可能有效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当然,要使教师们能够娴熟而准确地选择研究方法,则需要系统的训练和反复的实践。
(三)建立完整的分析框架,使教师科研能够深入有效
分析框架实际上是具体的研究步骤,当一个研究缺乏完整的研究步骤时,研究轻则无法深入,重则做无用之功,甚至可能得出与事实相反的结论。那么,为什么有那么多教师的科研存在分析框架的“缺构”,又该如何去改善它?众所周知,科研实质上是一个解决问题的任务过程,它基本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而观察教师现行的分析框架,则主要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存在缺陷。首先,是“分析问题”的步骤,在总结、构想和反思三种类型上,研究对问题的分析都不到位,有些甚至跳过分析直接得出结论,这显然违背了研究规律。其次,在“解决问题”的步骤中,教师对“解决”做了狭隘的理解。实际上,解决有两层含义,一是提出方法或策略;二是运用这些方法和策略在实践中“解决”具体问题。许多教师往往只注重第一层含义的“解决”,而将第二层含义的“解决”排除在研究之外。其实第二层的“解决”恰恰才是一线教师有别于理论工作者科研的关键价值。
(四)明确研究角色,有效提升科研水平
综上所述,中职教师的科研主要是研究内容偏差、研究方法失范和分析框架缺构等问题,归咎为一点就是“研究角色”定位的偏颇。“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口号已经唱响了许多年,当“研究者”的角色在教师群体中深入人心时,却不常有人扣问此“研究者”与彼“研究者”的区别。教师把自己的研究角色与教育学者的研究角色等同起来,采用他们的科研视角和方法,却不具备他们的研究基础与能力,研究成果的低水平建设就在所难免。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要纠正中职教师的“研究角色”的理念,做到去“学术化”,真正从教学的实践出发,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其次采用合适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使研究过程科学、合理、规范。只有这样,中职教师的科研水平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注释:
①②郑日昌,等.二十年来我国教育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反思[J].教育研究,2001(6):18.
③陈桂生,赵志伟.现代教师读本:教育卷[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