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十大关系》与《论十二大关系》中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关系论文,十大论文,宏观经济论文,管理思想论文,论十二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56年4月25日发表的《论十大关系》,集中反映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奠定了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管理思想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时隔39年发表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以下简称《论十二大关系》),集中反映了江泽民为首的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中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管理理论,是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管理思想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这两篇名著的区别在于:第一,背景不同。《论十大关系》,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发表的,因而是对计划经济体制的修修补补,力求在计划经济的条条框框内协调各种关系;而《论十二大关系》是在确立“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命题之后发表的,因而在论述中引进了市场机制,力求尽快由局面上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在深化改革中理顺各种关系。第二,用语不同。《论十大关系》中的用语是中国式的,土乡土色;而《论十二大关系》是在改革开放17年之后,引进了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用语,因而尽管论述的问题相同,但提法却有很大的区别。
两篇名著的共同之处是:第一,面临的问题相似。虽然两篇名著时隔39年,发表时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不同,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却相同,如产业结构不协调、生产力的地区布局不合理、集中与分散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等。虽然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前进,这些问题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属于经济结构不协调方面的问题,其中有些问题由于市场机制的引进,变得更为复杂了。正因为面临的问题相似,因而两篇名著所体现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后者对前者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第二,目的相同。两篇名著的目的都是按照宏观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理顺各种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因此,两篇名著都对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反复研读两篇名著,就会发现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尤其是经济结构协调发展理论。这些理论集中反映在关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工业地区布局合理化、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协调发展以及构建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等。
关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理论
有人说我国产业结构理论与政策的历史是从80年代才开始的。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实际上,在建国初我国就确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产业政策目标,力争以重工业为中心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不过那时不叫产业结构,而叫农轻重比例关系,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就提出了农轻重的比例问题,用今天的说法就是产业结构问题。我们认为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关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理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首先,毛泽东提出我国产业结构的总原则,即“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生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毛泽东的这一总原则在今天对我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其次,根据当时国外一些国家的经验教训和我国经济结构的状况,毛泽东提出适当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关系,加大农业和轻工业的比重,并论证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对重工业发展的积极作用。第一,针对前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毛泽东指出,这些国家“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根据50年代中期的实际情况,毛泽东指出“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好地发展农业、轻工业。”第二,毛泽东在坚持重工业是我国经济建设重点的同时,论证了轻工业与农业发展对重工业的积极作用。认为农业、轻工业的积极作用在于:“一可以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二可以更快地增加资金积累,因而可以更多地更好地发展重工业。”毛泽东指出,这里就发生了一个问题,你对发展重工业究竟是真想还是假想,想得厉害一点,还是差一点?你如果是假想,或者想得差一点,那就打击农业轻工业,对它们少投点资。你如果是真想,或者想得厉害,那你就要注重农业轻工业,使粮食和轻工业原料更多些,积累更多些,投到重工业方面的资金将来也会更多些。再次,毛泽东提出了产业结构对经济效益影响的思想及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注意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关系的思想。他指出我们发展重工业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并指出“从长远观点看,前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少些和慢些,至少基础不那么稳固,几十年后算总帐是划不来的。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一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这就是说,前一种办法是只注重当前利益,而使长远利益受损,算总帐划不来;后一种办法注重长远利益和整体经济效益。
江泽民的《论十二大关系》是在我国经过4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和17年的改革开放以后发表的,因而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第一,我国已吸收了当代西方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特别是引进了国外“三次产业划分”的理论,把农业称为第一产业,把工业称为第二产业,把商业、金融、饮食服务等部门称为第三产业,因而提法更加现代化,论述的问题更具有时代感。第二,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产业结构的协调需要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因而《论十二大关系》把产业结构理论与市场经济理论相结合。
江泽民指出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必然不断优化升级,逐步形成同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一、二、三产业的合理结构。这是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我国也不例外。”根据我国当前“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一、二、三产业关系还不协调”的实际,他提出了“今后必须大力加强第一产业,调整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总方针。
对于第一产业,江泽民指出“加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加强农业也就是支持工业和第三产业,为农业做出贡献也就是为国民经济做出贡献。制定计划首先要安排好农业,研究政策优先考虑农业。”并提出发展农业的具体措施,特别强调二、三产业对农业的支持,形成以工补农、以工建农、以工带农”的正常运行机制。
对于第二产业,江泽民指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还需要工业提供大量先进的技术装备。工业发展的潜力很大,仍然是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的主要带动力,要调整结构,继续加强基础工业,大力振兴支柱产业,提高素质水平。”
对于第三产业,江泽民指出“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发展第三产业,不仅有利于缓解资金、资源供求矛盾和就业压力,优化产业结构,而且有利于提高整个经济效益,促进市场的发育。”并具体论述了发展第三产业的措施,指出“重点发展为社会生产和广大群众基本生活服务的行业,规范和发展金融业,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关于工业布局合理化理论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发表时而临的主要问题是我国工业布局不合理,全部轻工业与重工业,都有约70%集中在沿海,只有30%的在内地。根据这种状况,毛泽东从以下三方面来论证工业布局的合理化问题:首先,充分利用沿海工业基地,大力发展内地工业,使生产力布局合理化。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首光提出丁“沿海”的概念,指出所谓沿海,是指辽宁、河北、北京、天津、河南东部、山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13个省市。然后,针对历史上形成的工业集中在沿海的不合理的状况,指出“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其次,论述了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关系。指出“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渐平衡”;“但是沿海也可以建立一些新的厂矿,有些也可以是大型的。至于沿海原有的轻重工业的扩建和改建,过去已经作了一些,以后还要大大发展。”再次,毛泽东提出利用沿海工业老底子,促进内地工业的发展。针对50年代中期我国“对于沿海工业有些估计不足,对它的发展不那么十分注重了”的情况,毛泽东指出“要改变一下”。“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老底子,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如果采取消极态度,就会妨碍内地工业的迅速发展。所以这也是一个对于发展内地工业是真想还是假想的问题。如果是真想,不是假想,就必须更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特别是轻工业。”
江泽民关于工业地区布局合理化的思想,是在我国经过4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提出的。一是在理论上, 引进了西方区域经济理论,并将“沿海”与“内地”的提法发展为“东部”、“中部”、“西部”的提法:二是在实践上, 我国面临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经济发展中出现了差距拉大的问题。因此,《论十二大关系》的侧重点是“认真对待,正确处理”东西部的差距问题,使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具体论述了以下三个问题:首先,如何看待东西部差距问题。江泽民提出要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地区差距问题:一是要看到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现象;二是要高度重视和采取有效措施正确解决地区差距问题;三是解决地区差距问题需要一个过程。其次,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江泽民指出“解决地区发展差距,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今后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从 ‘九五’开始,要更加重视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逐步加大解决地区差距继续扩大趋势的力度,积极朝着缩小差距的方向努力。”在具体措施方面提出:一是中西部地区,要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和产品,使资源优势逐步变为经济优势;二是中央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优先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鼓励到中西部地区投资、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体系等措施,支持中西部的发展;三是东部地区要通过多种形式帮助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再次,在扶持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放松东部的发展。其发展的主要途径是“东部地区要继续充分利用有利条件,进一步增强经济活力,在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素质和数量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进一步发挥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开放地带在改革与发展中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关于民用工业与军事工业协调发展的理论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发表时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是:一方面“新的侵华战争和新的世界大战,估计短期内打不起来,可能有十年或者更长的一点和平时期”;另一方面,我国的国防工业尚未建立起来。因此,毛泽东强调发展国防工业,“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但是,毛泽东也十分重视经济建设、民用工业的发展,提出了以下三方面的思想:首先,民用工业及经济建设是国防工业发展的基础。发展军事工业的“可靠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并提出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问,要将军政费用降到国家预算支出的20%左右,“以便抽出更多的资金,多开些工厂,多造些机器。”经过一段时间,经济建设发展了,“我们就不但会有很多的飞机大炮,而且还可能有自已的原子弹。”其次,充分利用和平时期,大力发展民用工业,提高经济效益。毛泽东提出要抓住和平发展时期,充分利用沿海工业的设备能力和技术力量,在沿海好好地办几年工业。“从现有材料看来,轻工业工厂的建设和积累一般都很快,全部投产以后,四年之内,除了收回本厂的投资以外,还可以赚回三个厂、两个厂、一个厂,至少半个厂。”这里不但提出了挖潜革新,利用沿海地区现有的设备能力和技术力量,而且提出尽早收回成本,赚几个厂子的经济效益思想,也包含着一定集约经营思想。再次,发展民用工业与军事工业的战略方针。毛泽东指出对于原子弹、军事工业,“你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你就降低军政费用的比重,多搞经济建设。你不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你就还按老章程办事。”在这里, 毛泽东用战略的眼光,辩证的方法看问题,提出要大力发展军事工业首先就必须发展民用工业,民用工业发展了才能发展强大的军事工业。从表面上看,二者有一定的矛盾,但在本质上二者并不矛盾。
《论十二大关系》发表的国际国内形势是:在国际上,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的两大潮流,短期内不会发生世界性的战争;在国内,我国的国防工业已经建立,力量雄厚。存在的问题是,现代化程度不高,而且不能很好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因此,江泽民的论述立足于临战状态转到和平时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上来,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并利用市场机制。具体说:首先,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础。江泽民指出“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依托,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国民经济发展了,才能为国防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其次,国防工业建设要提高现代化水平。江泽民提出“国防建设要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把握新时期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的特点,增强我军在现代化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卫和应急作战能力,着重提高军队素质,增强整体效能。要加强国防科研,提高部队现代化水平。”再次,军民兼容,平战结合。“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坚持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建立和完善国防工业运行机制,提高军民兼容程度,增强平战转换能力。”
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理论
《论十大关系》发表时,我国“一化三改”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其重点是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也是毛泽东的基本观点。加之,《论十大关系》谈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问题,因而毛泽东在这里没有专门论述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江泽民根据改革开放以来的实际情况,论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问题。
首先,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江泽民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其客观依据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与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只有坚持这条方针,才能使我国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其次,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要把握好儿条原则,江泽民认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并指出,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把握好以下四条原则:一是在社会总资产中要保持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资产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三是国有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四是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再次,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应注意的问题。江泽民指出:“在积极促进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同时注意:一是正确引导、加强监督、依法管理,使它们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二是国家对各类企业应一视同仁,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标签:论十大关系论文; 轻工业论文; 重工业论文; 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毛泽东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