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与人的价值的实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与人论文,市场经济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正在经历着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变革,与此相适应,传统的价值观念也正在受到挑战和冲击。如何说明经济变革和思想变革的内在联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一致性,肯定市场经济在价值观念变革中所起的积极作用,这在当前是很有意义的。
一
人类社会是在交换活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人的本质也在交换活动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充实自身的内涵。在原始公社内部,人们只有自然含义,即只交换活动,不交换产品。此时,原始人类的认识和能力处于相同的层次上,各人的价值也处于相同的层次上,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异;人的本性也显得十分单一,缺乏个性。交换的基础是劳动分工,只有通过分工,人的本性才会日益丰富而多样化。游牧民族从其余人群中分离出来,是第一次社会分工,商品交换开始成为交换劳动的经常形式。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专门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商人的出现,是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品交换活动成为一个专门的职业,而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一种辅助手段。人们活动领域的多样化,分工的多样化,使人的才能日趋多样化与专门化,人的个性不断强化,人的价值也不断提高,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系统。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8页)这儿所说的社会关系,也应当包括商品的交换关系。人们在交换关系中的地位、作用,是人的本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随着人类交换关系的发展,人的本质也应当不断地完善和提高。
市场经济是人实现其价值的一个重要手段,或者说,市场经济为人的价值的实现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有了大规模商品交换的活动,人们可以迅速地在市场上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各种东西,并选择自己最需要的,物美价廉的东西,使自己拥有自己无法生产的东西,使自己的多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人的需要满足的程度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正因为有了大规模的市场经济,劳动者才不必去生产各种物品,而专门生产一两种产品。这就使人们有可能把精力集中在这一两种产品的生产上,精益求精,不断提高生产的效率。
交换本身是一种竞争。交换必须能吸引对方。必须设法使对方不同别人交换而同自己交换。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一条基本规律,这就强制人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市场经济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舞台,它可以使每一个登上这个舞台的人都充分显示自己的才能,在竞争中提高自己,在竞争中显示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价值。人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人们在生产活动中需要一定的素质,人们在交换活动中也需要具有某些方面的素质。了解社会需要的能力,公共关系的能力,经营推销的能力,把握机遇的能力,在风险、失败中的心理承受能力等等,这些能力只有在市场经济的交换活动中才能形成和表现出来。
只有通过交换,人的劳动产品才能推向社会,成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才能达到为社会服务的目的。只有通过交换,人的劳动才能被别人所了解,为社会所承认。只有通过交换,社会才会对人的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作出客观的评价,个人的价值才会转化为社会价值。只有通过交换,人们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地位。只有通过交换,人们才能真正了解自己工作的缺陷,不断调整自己,提高自己工作的效率。只有通过交换,人与人之间才能保持相互依赖的关系,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互相服务,互相支撑,发挥人的整体的优势。总之,交换是人的能力发展和价值实现的重要手段。
每一个人的个性都是在同别人的交往、为别人和社会服务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起来的。由于经济利益是人的最基本利益,经济活动是人类的最基本活动,所以经济利益是人的价值实现的最基本领域。因此经济体制同人的价值的实现、人的完善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商品的交换过程,个人的价值实现过程,人性的完善过程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在自然经济中,生产者自给自足,很少同别人交换产品,必然很少同外界联系,实际上是个封闭体,人的生产是为了满足自己以及家庭的需要,家庭是个人价值实现的主要场所,人的价值只能在自身中实现。在这种状态下,人的价值目标很低,由于社会化的程度也较低,个人的价值不太容易转化为社会的价值。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中,个人的经济行为受政府和行政部门的计划和指令的严格约束,决定个人经济行为的主要因素是国家与集体的利益,个人的经济利益往往被看作是同国家和集体的利益相对立的东西。而取消或淡化个人的经济利益,就会导致对人的个性的抑制和淡化。经济利益既然是整个人类的最基本利益,当然也是每个个人的最基本利益。僵化的计划经济忽视个人经济利益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就必然缺乏调动个人积极性的机制,不能很好地发挥人的个性的作用,限制了人的个性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中,我们可能会找到一条把国家、集体与个人三者经济利益很好地结合起来的途径。在这种经济体制下,每个人都是社会这个开放系统中的一个因素,在经济活动中有较大的自主权,人们的经济收入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正是人的价值实现不同步的体现。通过商品交换,每个人的价值得到别人和社会的承认,个人的价值大规模地转化为社会的价值,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所以说,在这三种经济体制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适合人性发展的要求。为人性的完善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二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体,都具有两面性,市场经济也是如此。它对社会进步、人的进化,既有积极的影响,也会有消极的作用。市场经济既可以使人的本质得到升华,也可以使人性产生异化。
马克思、恩格斯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一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5页)我们同样可以说,人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人们的交换活动也是一致的—一既和他们交换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交换一致。在这两个问题上,人性的完善和人性的弱点都可以得到比较集中的表现。
人们在商品交换活动中,最初的、直接的目的是满足自己的需要。顾客是为了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商人则是为了赚钱。在一般情况下,买者与卖者在一次买卖活动中不会交换自己的位置。这就会形成一种自发的趋势:以自己的经济利益为追求目标,为此想方设法,甚至不惜采取一切手段。所以商人在经济活动中,如果缺乏必要的理性的约束,个人的私欲就会不断膨胀,就会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情,就会导致商业活动的异化。商业活动原是一种平等交换,是为了防止无偿的索取而进行的活动。如果商者违背了等价交换的原则,牟取非法的利润,就会使商业活动成为一种变相的掠夺。这样就会导致人性的异化,从自己对别人的依赖变为自己对别人劳动的占有。
市场经济因合乎人的本性,所以无所谓姓社还是姓资,但我们必须承认并正视这样的事实:市场经济在尊重个人经济利益的同时,又具有使部分人产生自私心理甚至违法行为的自发倾向。个人的合法的经济利益必须受到重视和尊重,也应当鼓励人们为获得自己的合法经济利益而努力。但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我们要不断健全法制,重视法律、教育、舆论、道德观念的作用,不断提高人的素质。这两方面工作的目的是一个:为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价值的全部实现。
如何评价经商者在商品交换活动中的表现?关键是看他们交换什么以及如何交换。社会应对商品交换活动建立有力的约束机制,主要是在卖什么、如何卖这两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制约。这样做不仅仅是出于繁荣经济的考虑,同时也是为了人的自我完善。
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候,我们切不可只见物、只见钱,而不见人。在自然经济的形态下,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满足生产者自身的需要。在这种经济体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简单。商品经济出现以后,我们看到的大量是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仿佛人与人的关系下降为次要的地位。这是一种假象。人与人的关系在表面上被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了,其实物的背后仍然是人,起作用的仍然是人与人的关系。市场经济中人与人的关系,远比自然经济、计划经济中人与人的关系复杂,并能更广泛、更深刻地体现人的本质。所以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的问题—一人的素质和人的关系问题,把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实现人性的不断完善,看作整个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