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亚太经济发展与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经济技术论文,亚太论文,经济发展论文,开发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世界经济形势进一步表明,亚太地区仍将成为世界上最有活力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而中国是亚太地区中最大的国家,一直保持着强劲的上升势头,已成为该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中国经济的巨大变化,不但会促使亚太地区经济上扬,而且也会激励整个周边国家的经济增长。近两年,在邓小平同志的“全方位开发”、“开发区大有希望”、“抓住时机、发展自己”等讲话精神指引下,改革与开放又跨上了一个新台阶。地处我国沿海、沿江、沿边各开放省市,纷纷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参与亚太地区国际经济合作,为外商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投资市场和投资机会。因此,审时度势,我们应如何借助于亚太经济的整体实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特殊的地理环境、劳动力充足,劳动费用低、土地价格低、良好的工业和外贸基础、市场的潜在力、较强的科技力量),充实、提高和办好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极为重要的问题。
一、90年代亚太国家经济发展前景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就亚太国家所处工业化阶段来说,它们就像空中的雁行,以日本领头,“四小龙”居中,东南亚其他国家殿后,以此作比喻,说明了这三种国家群之间的紧密经济联系。根据国际金融机构的资料分析,90年代日本年平均发展速度将继续领先美国和西欧大约一个百分点,到本世纪末其国民生产总值占美国的份额将由目前的60%上升到67%左右,人均产值则将比美国高出34%。“四小龙”经济也呈较快的增长趋势,预测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7—8%,其中韩国和台湾的增长率可达8.2 %和7 .1%,香港和新加坡的增长率也在6%左右。到1993年, 他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6635—16250美元,其中韩国6635美元,台湾10215美元,新加坡15200美元,香港16250美元。预计到本世纪末,人均产值将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产业结构也将接近于发达国家的成熟结构,不仅在商品进出口方面,而且在资本和技术输出方面成为发达国家的竞争对手。另外,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的经济增长率在未来的几年中继续加速,年均增长率将分别达到8.2%、7.6%和7%。到1993年, 这些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645美元—2960美元,其中印尼645美元、 菲律宾275美元、泰国660美元、马来西亚2960美元。他们正通过大量引进外资,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善基础设施。到本世纪末,东盟中的泰国和马来西来将成为亚洲第五和第六个新兴工业国家。尽管以上各国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少挑战和困难,但是过去的发展已经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由此可见,90年代亚太地区继续保持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火车头”地位,实现本地区各国到2000年的既定目标,是完全可能的。
有鉴于此,为了保证90年代我国经济与亚太地区周边国家的差距不拉大或者明显缩小,增长率至少要保持在7—9%左右,按现行平均汇率计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本世纪末将达到1500美元以上。80年代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实现了第一个翻番,提前两年完成了80年代的奋斗目标。90 年代与80年代相比国民经济应再上一个台阶,事实表明,只要经过我们的努力,目标是可以实现的。而值得注意的是,亚太地区是我国实现目标之所在。据统计,1992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656亿美元,其中与亚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达1331亿美元,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80.4%。同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190亿美元,其中近80%来自亚太地区。所以, 与亚太经济合作和发展从而达到共同繁荣是显而易见的。
二、建设好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是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
80年代初期,当中国城市改革开放刚刚取得初步成效,第一批经济特区(深圳、厦门、汕头、珠海)建立不久,邓小平同志又提出一个新的设想,即在特区以外沿海比较发达的地区再开辟几个地方,实行一部分特区的优惠政策,但不叫特区……,这便是后来经济技术开发区。所谓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指我国在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和部分内陆城市划出明确地域界限,实施特殊经济政策,外引内联发展新兴工业和科研项目的特殊区域。这些区域可集中开办中外合资、合作和外商独资的生产性企业以及中外合作的科研机构,加速引进我国急需的先进技术、新工艺、新型材料和科学管理经验,研制开发高档的新产品,增加出口创汇。为此,自1984年国务院批准对外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上海、宁波、天津、福州、青岛、烟台、大连等地)并可以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5年多建设,共投入40多亿元,开发了21平方公里面积, 竣工建筑面积180万平方米。1989年工业总产值达到57亿元,上缴利税14亿元, 出口创汇5.1亿美元。到1990年上半年,已批准举办三资企业951个,吸收外资合同金额15.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9亿美元。
进入90年代,全国形成了一个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开发区建设更为迅猛。1990年6月,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建设上海浦东新区。紧接着,形成了以上海浦东开发为龙头的长江流域开放地带。又先后决定开放了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带,以及进一步开放沿边13个市、县、镇。截止到1993年6月, 短短的三年,国务院共批准30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最初的14个,1994年底工业总产值上升到720亿元,上缴利税42亿元,出口创汇350亿元,例如,较为典型的大连开发区,到1993年止,开创了国家级开发区中若干个第一:开发面积第一,20平方公里区域的基础设施全部建成,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7.7亿元;引进协议外资总额第一,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011个,达到43.7亿美元;出口创汇第一,1993年为6亿美元;产品 外销比例最大,达70%以上;引进的项目最大,著名的佳能大连办公设备有限公司,是日本在华投资额最大的独资企业,累计投资250 亿日元,整个企业的产值占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的22%;项目平均投资额第一,吸收了世界30个国家和地区近千家外商进区投资建厂,其中一亿美元以上的有4个,1000万美元以上的达110个,平均投资额为440万美元。 由于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所以国家有关权威人士称:“大连开发区是中国开发区的一面旗帜”。目前外商在开发区投资呈现的特点:一是项目规模大。新批准的三资企业平均投资额为420万美元,1000 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已达26家,占三资企业总投资的83%。二是项目档次高。已涌现一批资本、技术密集型的电子、通讯、仪表等高新技术产品。三是追加投资多,由于投资回报率较好,近两年来已有20多家企业共增资1 亿多美元。再如,世人瞩目的上海浦东开发区,至1994年底,在招商引资方面,共引进项目累计2515个,直接吸收外资58.9亿美元、1000万美元以上的重大项目175个、共计43 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客商前来投资。开发区以南浦大桥、杨浦大桥、杨高路联结区内四个小区。一是金桥出口加工区。在全国所有开发区中有七个方面领先一步:第一,平均每个项目吸收投资1300万美元;第二,平均每平方米吸引项目投资910 美元;第三,平均每年开发建设2平方公里土地;第四, 完善的市政设施达到九通一平;第五,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大项目落户数领先。其中日本夏普、德国西门子、美国庄臣等45家公司投资57个项目,近20亿美元;第六,高新技术占有率和覆盖率高。在所有引进项目中,68%属于现代通信、新型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项目;第七,高等学校的教育基地和产业化基地数目多。如培养MBA的工商管理学院及杉达大学、 复旦书院等已落户,国家教委、中国科协、中科院、市科委、市科协、中科院上海分院等都组织了许多项目与企业联手开发。截止到1994年底,投资区内的80家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0亿元,在已引进的225个项目中,先进技术项目和产品直接出口项目都占了一半以上,权威人士认为,金桥已成为浦东及上海现代工业发展新的样板。二是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去年共吸收外资32亿美元,外国直接投资比重增至45.3%,它将成为世界跨世纪最现代化的城区之一,三是外高桥保税区。到1994年8月底,落户项目1143个,总投资230亿美元,货物进出口总值达2.0 亿美元,转口4780万美元,出口加工5874万美元,仓储货物总值达8759万美元,保税生产资料交易市场也逐步走上正规。港区的个万吨级码头投产使用,已具备240万吨的年吞吐量,电厂有4台30万千瓦机组将陆续发电并网。随着1994年12月19日再次扩大关,已成为拥有5.5 平方公里的国内最大保税区。区域开发速度在全国13个保税区中处于领先地位。它将成为中国与世界最接近的自由贸易区。四是张江高科技园区,据统计,94年进区的11个项目,平均每个项目投资额为2300万美元。上海市重点发展的11项生物基因工程药品中,已有8项进入园区。预计到2000年,园内生物医药产业将形成60—80亿元的产值,成为国内最有特色的生物医药园区。
此外,广东、江苏、山东、天津等省市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外资项目的规模较大、技术起点较高,大批跨国公司、名牌厂家前后进入,形势都很好。
总的来看,全国各开发区经十余年发展已初具规模,尽管发展不平衡,但大多数已从创建阶段进入充实发展和产出阶段,并能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和主客观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优化投资环境,发展一批较高档次、技术先进、出口创汇或替代进口的外向型项目,使之成为本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生产力新的生长点。
实践告诉我们,开发区的建设既是发展中国家引进国外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经营方式、资金、人才和设备,搞活本国经济的有效途径。也是发挥国家以外投资,刺激经济增长的有力杠杆。它对于促进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发挥“小气候”对大环境的先导和“示范”作用等方面确实作出了突出贡献。
三、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建议
随着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起与开发,引起了全国各地的震动,大家都想振兴本地区经济,争先恐后提出了新辟开发区的计划,给予外商更优惠的条件等等,以至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一是,数量增长过快。近几年来市县均自办开发区,甚至有的乡也搞开发区。据有关部门统计,到1993年底全国有各类开发区2025个,占地9558平方公里,需要基础设施投资近4万亿元,这是各方面都难以承受的, 显然已远远超过了实际需要和经济承受能力。尽管国务院在1993年5 月发出关于严格审批和认真清理各类开发区的通知之后,现已留存600个左右, 规划面积 3200平方公里,但仍然有一批开发不起来,达不到预期规模和生产能力。二是开而不发、土地闲置。现有的许多新建开发区“圈占”了土地,却没能吸引来多少项目,搞空中楼阁式的基建,甚至出现“晒地皮”现象,造成巨大浪费,占用农业耕地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如广东在1983年的时候,还往外调粮食,从1985年开始就往里调粮食,现在成了沿海第一缺粮大户。三是质量参差不齐,效益不高。现在的开发区虽说不得有污染的工厂进入,事实上也难以杜绝。还有许多开发区存在着资金不足,项目档次不高,有些资金大量投入后,何时能收回?能否收回?都是渺茫而无法预测的。四是不适度的减税让税政策。各地为了吸收外资竟相提出了优惠条件,大家都优惠,也就等于没有优惠,这不仅不利于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而且损害了国家利益,使外商怀疑到我们政策的稳定性与严肃性,败坏了开发区的对外声誉。五是管理体制不健全。开发区的管理机构一般都是成立开发区管委会,代行政府职能,下设开发公司,负责开发建设和经营,这种体制的矛盾焦点是政府各职能部门与开发区相关机构不相适应。目前除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外,还有高新技术开发区、旅游度假区、金融贸易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私人企业开发区等等诸如此类,分别隶属于不同的政府主管部门,出现一些部门相互扯皮、权限不清等矛盾。
当前开发区建设已纳入地方经济的发展规划,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不少地方都在积极探索,寻找新举措。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开发区发展一定要以本地区的实际条件为依据。我国现有的各类开发区,经济目标,产业性质和结构,不能局限于一个模式。无论发展工业或第三产业,或以利用外资为主和内资为主,必须实事求是,应以本地区的经济远期目标和现有的经济、产业结构相结合确定其总体规划。如南京江宁开发区建区伊始,就制定了高标准、高起点的总体规划,构筑了以工业为主体,科工贸结合开发建设目标。全区共划分为三个发展圈层:核心层为互家湖风景浏览城;中间层为金融、商贸、宣传教育、行政机关、社团机构、居民住宅;外层为高科技、高创汇、高附加值、无污染的产业加工区。使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并建立起良好的循环机制。
第二,明确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和法律地位,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中央与地方开发区之间权责关系及开发区自身行政管理体制问题。国家应抓紧制定开发区条例,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和监督,从法规上明确开发区的地位和职权,逐渐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与此同时,开发区自身要有高效率的服务部门,如设立海关、商检、税务、保险、银行以及通讯、高级人才培训、政策咨询等一条龙服务,完善“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模式,推进企业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产权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改革。如福州开发区从市场机制、机构、人事劳动制度、住房、保税制、股份、组建集团公司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综合改革,促进开发区经济建设不断上台阶。
第三,开发区应继续强化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优化投资环境。开发区除应具备良好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政策优势外,仍要加强铁路、公路、水路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和能源、电力等基础产业的建设,保证物资渠道的通畅。宁波开发区之所以使海外客商纷至沓来,是因为开发区具备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保证了外商投资项目落地快、建设快、产出快,几乎所有的三资企业都称赞开发区“不停水、不限电、土地充裕、办事方便、效率高”。另外,要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强化目标责任制,实行量化指标管理,努力培养一支懂得国际惯例的招商队伍。突出抓好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创汇能力强的大项目。这是开发区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第四,开发区应在高起点上尽快形成产业优势,要抓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契机。开发区在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要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具有潜在优势,出口创汇高的重大项目,加速形成规模经济,努力使高新技术在重要领域形成特色,使重点产业形成规模,使重点产品形成名牌,最终形成区内的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对于技术水准高、换汇成本低,市场容量大的重点项目,在立项、信息、服务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同时积极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第五,建立开发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开发区在性质上与经济特区有很大区别,后者开放性很大,而前者是利用资源对内完全开放,对外保持一定程度的开放,不仅可在沿海搞,在沿边、沿江、沿线也可以搞。因此,现已批准的已运行的开发区一定要研究自身发展怎样与老企业改造相结合及怎样与老城市改造相结合,争取做到一举多得。
综上所述,90 年代整个亚太经济的快速发展, 已经把中国推到了21世纪亚太经济发展的前沿。这就要求各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从现有产业发展和项目储备的现状,从全国高新产业合理布局着眼,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搞好长远规划的研究和制定,为长期发展打基础,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里率先发挥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示范效应。
标签:经济论文;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建设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