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内,渐进升值对就业的压力最小_外商直接投资论文

渐进式升值在短期内对就业产生的压力最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在短期内论文,最小论文,压力论文,渐进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有关人民币汇率调整对中国宏观经济影响的分析研究中,有相当一部分专家学者坚持认为人民币应维持现行汇率,其主要理由之一是,人民币升值将会导致出口萎缩并进而加大就业压力。本文就人民币汇率调整与就业间的关系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渐进式升值在短期内对就业产生的压力最小。

一、90年代以来中国就业状况回顾

首先让我们对近年来的就业现状作简要回顾。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开始离开家乡,走向城镇,至90年代后期已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民工潮”。虽然1990—2003年期间,中国从业人员总数增长了近15%,但农业劳动力却减少了近6%,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仅增长了16%,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则增长了82%。90年代以来,中国第二产业所吸纳的劳动力在总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基本上未发生大的变化,而第三产业所吸纳的劳动力在总就业人口中所占比例则已从90年代初期的19%上升至29%。同期,第一产业吸纳的劳动力所占比例则从60%下降到49%。可见,第三产业已成为就业的主要增长点。

随着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从业人员的大幅度下降,个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有限责任公司成为新的就业增长点。相比之下,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从业人员至2003年底只有1400万,仅占全部城镇从业人员的5%左右。但从新增就业岗位看,2003年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之和(167万)已与个体企业(160万)相当,约占新增就业岗位总数(不计就业人数减少的产业)的10.5%(2000、2001、2002年分别为10.5%、8.2%、8.8%)。

下面我们将借助过去有关人民币汇率波动的研究结果,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就业形势的影响进行分析。

二、人民币汇率调整对中国就业产生影响的渠道

在以往有关汇率调整对就业影响的研究中,一方面,由于1994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汇率调整对就业的影响与汇率并轨之前形成鲜明对比。统计显示,1994—2001年人民币升值反而有利于增加就业,而1981—1993年则为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增加就业(万解秋、徐涛,2004)。另一方面,过去的研究往往仅从总的就业量来讨论这一问题(如周申,2003),由于产业间就业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因而所得出的结论缺乏足够的可信度。

由于中国存在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从业总人数并不是一个能够反映出真实就业状况的指标,因而在中国宏观经济季度模型China_QEM(注:中国宏观经济季度模型China_QEM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统计分析研究室以政策分析为目的开发研制的一个小型宏观经济模型。该模型已先后被用于有关人民币汇率、利息率等变动对中国宏观经济影响的研究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见何新华等,2005;何新华、吴海英、刘仕国,2003;何新华,2004)。鉴于该模型为需求导向,尚未将分产业产出内生,因而也不可能在对分产业就业进行模拟的基础上给出就业人员的变动。由于目前公开出版的季度数据极为有限,只能待将来数据许可时再对模型进行改进。)中就业尚未被内生化。为了利用该模型对人民币汇率调整所做的模拟结果来分析人民币汇率调整将对就业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注意到,在该模型中,汇率调整主要通过三个渠道对中国宏观经济产生影响:一是汇率调整将引起进出口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将对进出口额产生影响,最后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二是汇率调整将通过对各种价格指数的影响作用于GDP减缩指数,进而影响到GDP增长率;三是汇率调整将通过影响外商来华直接投资从而影响固定资产投资,继而波及到经济增长。由于中国农村劳动力具有较大的弹性,如果无法在外面找到合适的工作,相当一部分人将会选择返回家乡务农。因而在劳动力需求下降的情况下,整体上可能只是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的流动,并不必然导致总体失业率和城镇失业率的上升。因而,我们在模型之外讨论就业问题,并不会对模型运行结果产生大的影响。

由于加工贸易在中国所占比重较大,而且加工贸易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一般认为保持出口的高速增长是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主要出路之一。翟银燕(2003)的研究也表明,出口在就业增长中有较大的贡献。90年代以来,中国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已越来越小,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则上升了17.6个百分点,至2003年已达到92.1%。可见,制造业是出口产品所在的主要行业。然而,从分行业所吸纳的就业人员数量看,制造业从业人员从1990年的8624万人,虽曾上升至1995年的9803万人,但之后却持续下降,到2002年已下降至8307万人。因此,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的上升并未能阻止第二产业就业的下降趋势。

外商来华直接投资一直被认为对缓解中国的就业压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如陈晅,2001),本文第一部分中的相关分析也支持这种结论。第二产业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行业,约占总投资的3/4。第一产业的外商直接投资仅占1%左右,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外商对第三产业的投资,最近几年则一直稳定在24%左右。因而,外商直接投资所带来的就业机会主要在第二产业,与中国新增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的总体发展趋势并不一致。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并且近年来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见表1)。因而,其与中国总体上制造业从业人数下降的趋势也是不一致的。

表1 外商直接投资中制造业所占比重(%)

年度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比重 56.3 56.1 63.5 65.9 69.8 69.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各期。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虽然从总体上看为缓解中国的就业压力做出了很大贡献,为抑制制造业就业下滑的趋势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因中国未来就业的主渠道为第三产业,出口与外商直接投资显然对此未产生主导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作为一种商品也受市场供求的影响。从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当工资水平上升时闲暇的成本也将上升,人们将倾向于多工作。而从总体上看,中国由于劳动力一直处在供大于求的状况,工资的上升与否并未对劳动就业产生太大影响。从图可以得出结论,城镇人均工资的增加并未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就业产生必然影响,但城镇人均工资增加却有可能是第三产业就业增加的原因。统计检验结果表明,城镇人均工资确系第三产业就业增加的格兰杰原因,即城镇人均工资的上升将引致第三产业就业的增加。

图 分产业就业与城镇人均工资比较

注:图中首先对分产业就业人数和城镇人均工资分别取了自然对数,之后对纵坐标按各变量的变动幅度进行了标准化。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中国经济景气月报》相应各期。城镇人均工资历史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

三、人民币汇率调整对中国就业影响的量化分析

何新华等(2005)采用China_QEM就人民币汇率调整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进行了模拟。各方案中对出口、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城镇人均工资的影响见表2。

表2 不同模拟方案下人民币升值对出口、外商直接投资及城镇人均工资的影响

年度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方案四

出口FDI 城镇人均工资出口 FDI城镇人均工资

出口FDI 城镇人均工资

出口

FDI

城镇人均工资

2004Q4 -0.710.48

0-12.12 8.93 0 -2.931.99 0

-5.92

4.12

0

2005Q1 -1.441.24-0.05

-12.3714.68 -0.79

-2.993.19-0.20-6.05

6.67 -0.40

2005Q2 -2.162.03 0.06

-12.3814.98 1.66

-3.003.27 0.41-6.06

6.82

0.82

2005Q3 -2.952.95 0.16

-13.4917.46 1.83

-3.293.77 0.46-6.63

7.90

0.92

2005Q4 -3.703.92 0.19

-13.1218.59 0.56

-6.026.07 0.15-6.44

8.40

0.29

2006Q1 -4.504.94 0.20

-13.7519.81 0.07

-6.257.56-0.17-6.76

8.92

0.04

2006Q2 -5.306.09 0.23

-14.1520.67 -0.61

-6.367.83 0.25-6.98

9.29 -0.29

2006Q3 -6.167.25 0.02

-14.9321.35 -1.21

-6.858.49 0.11-7.40

9.57 -0.60

2006Q4 -7.038.41 0.05

-15.4121.97 -1.02

-9.62

11.03-0.07

-13.13 14.36 -0.50

2007Q1 -7.969.57-0.01

-15.8222.40 -0.99

-9.94

12.68-0.40

-13.46 17.32 -0.87

2007Q2 -8.81

10.92-0.01

-15.8122.92 -1.43

-10.04 13.08-0.11

-13.46 17.77

0.07

2007Q3 -9.72

12.29-0.43

-15.9623.40 -2.10

-10.56 13.90-0.49

-14.08 19.19 -0.36

2007Q4 -10.59 13.53-0.29

-16.0323.61 -1.81

-13.24 16.58-0.49

-13.95 19.82 -0.54

注:1.表中方案一为自2004年第4季度起每季度人民币匀速升值,每年升值5%;方案二为自2004年第4季度起人民币一次性升值20%;方案三为2004—2007年每年第4季度人民币升值5%;方案四为2004、2006年第4季度人民币分别升值10%。

2.外商直接投资以美元表示。

3.表中所有数据均为各模拟方案相对基准方案的百分比变化。

鉴于总体上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在持续下降,而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所带来的就业机会又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我们以2003年的相关数据作为分析的基础,则不致于低估其对就业产生的影响。2003年外商直接投资535亿美元,港澳台商和外商投资企业共新增就业167万,平均每亿美元直接投资创造就业机会3000个左右。据粗略估计,每出口一亿元约创造就业机会2614个。(注:2003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共16077万人。由于出口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并且出口额(36287.9亿元)约相当于第二产业增加值(61274.1亿元)的59%,我们假定以第二产业平均就业计算,则出口创造的就业机会为16077[*]59%=9485.43(万人),平均每出口一亿元约创造就业机会2614个。)以城镇人均工资作为解释变量,以季度数据建模的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就业对城镇人均工资的短期弹性系数仅为-0.01463,其长期弹性系数为0.25。(注:△ln(Emp3)=+0.6747[*]△ln(Emp3_1)+0.48-0.005285[*]Season1_1-0.01463[*]△ln(Wage_UP_1)-0.05985[*](ln(Emp3_1)-0.25[*]ln(Wage_UP_1))

(SE) (0.0616)(0.0846) (0.00134)

(0.00311) (0.0106)

σ=0.00166651,R[2]=0.941778,DW=2.29,样本区间为1993年1季度至2003年4季度;方程各估计参数满足时不变性;方程通过了无自相关、无条件异方差、正态分布等相关统计检验。

式中Emp3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万人),Wage_UP为城镇人均工资(元),Season1_1为季节因子,第二季度为1,其余为0。△表示取差分,In表示取自然对数。)表3给出了笔者以表2 中四种不同汇率调整方案下出口、外商直接投资及城镇人均工资的波动计算的就业变动情况。

表3 汇率调整对就业的影响

年度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方案四

出口 FDI 城镇人均工资 出口 FDI 城镇人均工资 出口 FDI 城镇人均工资 出口 FDI 城镇人均工资

2005 -156

2

0-551 121-253

4

0 -270

5

1

2006 -165

3

5-153

3

20-186

4

6 -329

5 10

2007 -208

1

1-97

-3 -37-222

1 -3 -970 -17

2008 -255

2 -13

-110 -1 -59-133

1 -19 -150

0 -20

2009 -297

2 -28

-150

0 -54-144

0 -34 -134

0 -47

2010 -339

3 -42

-164

0 -46-133

0 -51 -135

0 -54

注:城镇人均工资各列系指其变动对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影响,其余各列均为相应指标变动对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影响。

从表3可以清楚的看到,汇率调整对中国就业产生的影响将主要源自出口的减少。以方案一为例,如果人民币持续升值,既使每年升值幅度仅保持在5%左右,未来5年内平均每年也将减少就业岗位约200万个。考虑到目前中国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尚不足800万个的现状,这一冲击应该说还是相当大的。然而,如果我们对不同汇率调整方案进行比较则可发现,渐进式升值却是在各种方案中短期内对就业产生压力最小的方案。另外,考虑到近年来中国主要的就业增长点已主要是第三产业的特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人为地将汇率维持在不合理的水平之上,其结果必将加剧人民币名义汇率对实际均衡汇率的偏离而不得不在将来选择对其做大幅度调整,从而使未来就业形势严重恶化。

总之,从人民币汇率调整对就业的影响看,及早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调整,逐步缩小人民币名义汇率与实际均衡汇率间的差距,避免对人民币汇率进行大幅度的调整,才是可取之策。

标签:;  ;  ;  ;  ;  ;  ;  

短期内,渐进升值对就业的压力最小_外商直接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