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栖霞市人民医院 山东栖霞 265300
【摘 要】目的 探讨脑卒中伴发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MAD)、焦虑量表(HAMA)对脑卒中伴发抑郁症患者及普通抑郁症患者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脑卒中伴发抑郁症组躯体化症状及自我评价过低症状表现的更为明显。结论 脑卒中伴发抑郁症患者存在更多的焦虑。树立对卒中患者开展抑郁预防性干预治疗的新理念是必要的。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症状;抑郁量表;焦虑量表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ission,PSD)是脑卒中后引发的抑郁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是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大量资料研究显示卒中后抑郁发病率很高,约为25%-40%,重性抑郁和其它类型抑郁各约占 50%,其发病率不因卒中为首发或复发而改变。研究显示,在控制功能状况及卒中危险等因素后,既往有卒中史个体2年内抑郁风险增加6倍,其抑郁症状多持续0.5~1年,甚至长达2年及以上,绝大多数PSD患者的发病与卒中后神经功能恢复不良有关。PSD存在”难诊断、易忽略”等临床特点,抑郁和卒中之间常常相互恶化、互为因果,其关系不容忽视。现收集我院PSD住院患者112例进行临床观察,结果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收集自2012年6月~2015年9月在我科住院的脑卒中伴发抑郁症患者112例作为病例组(脑卒中组),其中男性67例,女性45例;年龄33~81岁,平均年龄66.6±9.5岁。有配偶87例,无配偶25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31例;中学68例。大学及以上13例。其中有9例患者存在脑卒中家族史;有4例患者存在抑郁症家族史,所有脑卒中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CCMD-3)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随机挑选同期住院的非脑卒中首次抑郁发作患者95例作为对照组,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以及精神活性物质所导致的抑郁,其中男性55名,女性40名,年龄23~75岁,平均年龄64.7±8.7岁。有配偶者73名,无配偶者22名;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8名;中学52名。大学及以上15名。其中5名有脑卒中家族史,有3名有抑郁症发作家族史,两组间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有无卒中及抑郁症发作家族史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项)及焦虑量表(HAMA)进行评定:轻度抑郁:7分<HAMD评分≤17分;中度抑郁:17分<HAMD评分≤24分;重度抑郁:HAMD评分>24分。HAMA评分标准:肯定有焦虑:HAMA评分>14分;明显有焦虑:HAMA评分>21分;严重焦虑:HAMA评分>29分。同时对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存在脑卒中家族史及抑郁症家族史、临床表现等进行相应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A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症状比较
脑卒中组与无卒中组比较在精神运动迟滞、自我评价过低、躯体化症状方面表现更为突出,其他方面两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
2.2 两组HAMD、HAMA评分比较
脑卒中组HAMD评分:轻度抑郁46例,中度抑郁49例,重度抑郁17例;HAMA评分:肯定有焦虑44例,明显焦虑48例,严重焦虑20例。无卒中组中HAMD评分:轻度抑郁38名,中度抑郁46名,重度抑郁11名。HAMA评分:肯定有焦虑36名,明显焦虑45名,严重焦虑14名。两组HAMD、HAMA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而HAMA评分上与对照组比较,脑卒中组伴有不同程度焦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PSD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大部分学者认为可以从生物学机制和社会心理学机制两方面得到较好解释。生物学机制方面:研究证实,位于脑干的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能神经元在脑内参与情感调节,其轴突部分分别经过丘脑下部、基底节区、胼胝体和放射冠,最后到达额叶皮质,发生以上部位病变的卒中患者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能神经元平衡失调,导致患者抑郁发生。社会心理学机制学说认为来自社会、家庭及生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引起卒中患者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平衡失调,从而导致的一种反应性抑郁症状,有学者称其为卒中后心理应激障碍反应。国外的多项前瞻性研究也都发现社会支持、个人生活自理程度及家庭情况均不同程度的影响PSD的发生[1]。
PSD患者注意力、学习和执行功能不同程度的损害,严重影响其肢体残疾功能及认知损害的恢复,加重了其抑郁情绪,而抑郁情绪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着患者的认知及肢体康复,造成相互间的恶性循环。PSD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认知损害、睡眠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一系列状况相互影响,严重降低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甚至增加死亡率,相关研究表明PSD患者死亡率是非抑郁卒中人群的3.4倍[2]。
抑郁是卒中的结果,同时也是卒中的原因,减少抑郁的发生,将能有效的控制卒中的进展。对PSD正确的识别和合理的治疗显得至关重要,临床事实证明,PSD可以通过有效的治疗而得到改善。关于PSD的治疗,目前主张轻度抑郁者给予心理支持,包括认知行为、问题解决治疗和家庭治疗等。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痛点”,即患者最痛苦、最担心的问题给予支持帮助,中重度者给予特异性治疗,包括抗抑郁药物治疗及电惊厥治疗等,同时应兼顾原发病的功能康复治疗。
本研究结果显示脑卒中伴发抑郁症患者存在更多的焦虑,树立对卒中患者开展抑郁预防性干预治疗的新理念是必要的。PSD 是卒中和抑郁共病,而不仅仅是对躯体功能缺损的一种简单的情绪创伤反应。临床医生必须高度重视PSD的发生,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减少卒中后遗症,最大程度的减轻患者痛苦、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郑婷,王春雪.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现状[J].中国卒中杂志,2008,3(9)677-681.
[2]唐学梅,仇剑.卒中后抑郁的流行病学及病因机制研究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1,38(3):281-283
论文作者:闫荟如,鲁香萍,杨京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7月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6
标签:抑郁论文; 患者论文; 卒中论文; 焦虑论文; 脑卒中论文; 抑郁症论文; 评分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7月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