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决策中的伦理问题研究论文_邱焱

工程决策中的伦理问题研究论文_邱焱

摘要:近年来,我国工程活动的蓬勃发展带来经济的高速增长。然而任何一个事物都有两面性,这决定了工程师在给我们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很多工程师忽略了对工程活动中伦理方面的考量。

工程决策是决策主体在工程活动过程中做出的选择和决定,决定建造一个什么样的工程、在哪里建造和如何建造的问题。工程决策决定着工程活动的整体走向和未来发展,它是工程活动中最重要的阶段。工程决策中涉及很多复杂的因素,如经济因素、技术因素、社会因素和伦理因素等,他们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和文献,本文主要通过目四个角度入手,分别是责任性、功利性、公平性、生态性,来分析工程决策的价值,展示工程决策的伦理内涵。最后将理论运用于真实发生的案例中进行分析思考,提出工程决策必须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规约,从而使所做的工程决策符合伦理诉求。

关键词:工程决策;责任性;功利性;公平性;生态性;

1、绪论

1.1研究背景

工程活动是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工业革命以后,各个国家都积极发展工业活动,工程活动的地位日益增长。首先它可以提高我们的生产生活水平。因为它能较快的将最新的科技成果运用与生产活动,迅速的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例如,各种交通工具,互联网技术等等。同时,它也改变了社会的自然发展状况。最后,它使得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得到满足,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人们不断产生新的需求,而工程的发展是满足这些需求的重要途径。

不幸的是,随着科学和技术通过工程活动来改善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商品企业只顾利润,工程事故频发等等。这些巨大的影响是人们逐渐意识到其中存在着许多深刻而严肃的工程伦理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工程和伦理问题,分属于两个不同系统的两个概念,关系日益密切。而工程决策在工程活动中是重要的关键步骤,规定着活动的整体,决定了工程活动的走向。工程决策中的伦理问题在工程伦理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如果一项工程决策符合伦理道德,那么工程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得到保证;反之,如果伦理问题在工程活动的决策阶段就存在的话,那么就有可能影响到接下来的整个实施,使整个工程活动往“坏”的方向发展。从伦理的维度对工程决策进行考察,保证了一项“好的工程”的实施;因为“好的工程”首要条件就是符合伦理道德。工程决策在整个工程活动中起着决定性和导向性的作用,只有从决策入手对工程活动进行伦理的考量,才能保证整个工程的方向不违背工程为人类造福的主要目的。因此,工程决策中的伦理问题研究是本次小论文的重点。

2、工程决策及其伦理内涵

2.1工程决策

百度百科中,决策,指决定的策略或办法。是人们为各种事件出主意、做决定的过程。它是一个复杂的思维操作过程,是信息搜集、加工,最后作出判断、得出结论的过程。南京林业大学孔祥静学者认为工程决策就是工程决策者针对相关的工程项目,确定总体的部署,对于预选工程实施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和评判,从而选出最佳实施方案的行为。齐艳霞, 刘则渊学者认为工程决策指为了实现特定的工程目标,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地分析主、客观条件,在掌握大量有关信息的基础上,分析评估若干预选工程方案的优劣并从中选择出最佳实施方案的抉择过程。陈万求、刘春晖学者认为重大工程决策是在技术可行性基础上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价值选择行为。高杨帆学者认为技术决策是指决策者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技术和社会目 标,考虑系统内外客观因素的制约,对各种技术路线、技术方针、技术措施和技术方案进行分析比较,选取最佳方案的过程,包含宏观层面的政府技术决 策和微观层面的企业技术决策。

综上所述,工程决策不仅要针对某一个工程目标进行技术上的考量和技术的可行性,还要考虑到相应的社会问题和自然问题,运用一些科学的方法,分析主客观因素,选择出最佳的实施方案。

2.2工程决策的类型与特征

工程决策具有目的性、整合性、层次性、未来性、现实性

2.2.1工程决策具有目的性

工程决策是以目标为导向,目标是工程决策的依据。

2.2.2工程决策具有整合性

工程活动中涉及技术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工程决策是对以上因素的整合。

2.2.3工程决策具有层次性

工程决策是以各个阶段的目标为依据的。目标具有层次性,工程决策也具有层次性。工程决策的决定性体现为工程决策的不同阶段都有确定性的决策,从而形成多层次的工程决策体系。

2.2.4工程决策具有未来性和现实性

从本质上来讲,工程决策是对即将进行的活动进行筹划。因此它指向的是尚未建成的工程,实现的是未来可能的价值和目标,所以它具有未来性。此外,它也具有现实性,因为任何面向未来的设计和决策都是以当前实际情况为依据的,脱离当前实际的决策是虚无的。

2.3工程决策的伦理内涵

2.3.1工程决策的责任性

工程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中间有很多环节,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与责任有着密切的关系,工程决策作为工程活动中的关键环节更是不能忽略责任伦理。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责任有三层含义:一是指分内应该做的事;其二指特定的人对特定事件的发生、发展及成果所负有的助长性义务;三指因没有做好分内的事情或者没有履行助长义务而应该为此承担的不利后果或者强制性的义务。哈里斯(C Harries)将工程中的责任分为三类:义务责任、过失责任和角色责任。义务责任指的是职业人员以一种有益于客户和公众,并且不损害自身赋予的信任方式使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义务。过失责任是指可以将错事归咎于某人。这是一个消极的和向后看的责任概念,即错误发生后,应该由工程师对这个错误负责。在这里哈里斯将负责任的主体局限于工程师。角色责任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从积极的方面说,一个有责任的人有义务确保按照职业标准,包括技术的和伦理的标准,施行工程项目。从消极的方面说,如果没有按照这些标准实施项目,那么负有责任的人将受到责备。

责任表现为行为主体对责任的自觉认识和行为上的自愿选择。负责任的人在自身的自由中行动。负责任的行动发生在义务中,发生在相对性的区域内。责任是规约工程决策的重要指标,这里的责任不但包括道德责任,也包括法律责任。在此,我们主要探讨工程决策的道德责任。工程决策中的道德责任是指工程决策主体以道德情感和评价为基础,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准则体系及精神上的自制力,对决策活动过程和结果做出的善恶判断,并且主动对自己的过错或过失行为承担不利后果的行为方式。

2.3.2工程决策的功利性

工程伦理的基本问题是工程活动中道德关系问题也即工程活动所产生的效益给人民大众以及利益相关者所带来的利弊问题,因此功利性也是衡量工程决策合理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功利通常有三种解释:功名利禄;功业所带来的利益;物质上的利益和功效。工程决策的功利性一般是指决策主体所做的抉择能够给社会及利益相关者带来好处。功利性作为道德评判的重要标准,是伦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其理论源于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同时吸收借鉴了情感主义伦理学和自然法理论的积极因素,将具有内在价值的快乐作为根本的善,认为人应该趋利避害、趋乐避苦。十七八世纪霍布斯、洛克、休谟发展了这一观点,边沁密尔时期形成了关于功利性的系统学说。

2.3.3工程决策的公平性

公正性是工程决策中必须考虑到的另一重要伦理维度。工程决策中的公正性指在工程决策过程中,听取并吸收各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并将其纳入到决策方案中,从而使所成形的方案为各利益相关者认可和普遍接受。关于公正,各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见解。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等人认为公正是社会成员最为重要的德行和智慧,合乎道德即为公正。爱尔维修、包尔生、罗尔斯等认为公正是建立在既定法律基础上的,人的基本权利得到保障后公正才是真正的公正。我国学者杨海蛟认为公正包含有平等的含义,即所得与所付的相适应。①在伦理学上,公正一方面体现为利益的均等;另一方面,它表现为机会的均等。②一个工程决策是否符合公正这一要求,主要取决于决策主体以及利益相关者的主观态度:其一,决策者和利益相关者认为决策所形成的结果符合自己的目标,那就是公正的否则就是不公正的。也就是说决策的结果必须是为决策者和决策利益相关者所公认的并能够被普遍接受认可的。其二,决策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倾听并吸纳决策者和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和意见,并在最终形成的决策方案中予以应有的体现。其三,决策所形成的方案应符合公认的社会准则。

2.3.4工程决策的生态性

工程活动创造了物质财富,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但是也给人们带来了无数的灾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就是其中一大重要问题。究其根源在于工程决策时缺乏对伦理的考虑,因此重构生态伦理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关系到一项工程的成败,也关系到自然生态的平衡和整个人类的命运。工程决策的生态性指在决策过程中,以达到工程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目的,在生态坏境所能承受的限度内,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并且在各个阶段进行决策时都要注意考虑环境与生态的因素。

3、案例分析

3.1案例三门峡工程的失败与决策教训

案例基本情况:1958年11月25日,三门峡工程开始黄河截流。1960年6月高坝筑至340米,开始拦洪,同年9月关闸蓄水拦沙,是年潼关以上渭河大淤,淹毁良田万亩,一个小城被迫撤离。库区的农民一批批挥泪踏上离乡背井之路。1968年和1969年进行了两次改建,暂时解决了三门峡大坝的泄流排沙能力问题。2003年8至10月,陕西全省连降暴雨,渭河流域洪涝成灾。据统计,陕西省有1080万亩农作物受灾,225万亩农作物绝收,成灾人口51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82.9亿元,是渭河流域50多年来最为严重的洪水灾害。分析渭河之灾,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双院士张光斗与与水利部前部长、全国政协前副主席钱正英对此发言:祸起三门峡!三门峡水电站是个错误,理当废弃。

原本想造福一方,实现千里无水患的三门峡工程最终导致的结果却是对黄河河流生态环境、特别是中下游流域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黄河三门峡至憧关的淤积泥沙至今没有解决;关中平原50多万亩农田的盐碱化水库淹没了大量的农田;水库毁掉了文化发祥地的珍贵文化古迹;黄河航运的中断;29万多农民从渭河谷地被迫向宁夏缺水地区移民,其中15万人来回十几次迁移,给他们造成了人生中难以想象的惨剧。三门峡工程直接的经济损失为高坝当低坝用,工程本身就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发电机装机能力只有原来的1/5,发电目标没有达到;高坝低用,防洪目标无法实现,两次改建增加的费用,以及增加的常年运行费用等等。据最保守的估计,这些直接经济损失已经超过三门峡工程的总造价,整个三门峡造成的损失有人估算不下百亿元。在那最困难的年代,花费了巨额的全国人民勒紧腰带省下的钱,搬迁了数十万关中农民,建起了一个大部分设计目标都无法实现的巨型工程。

案例思考:三门峡工程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工程的决策存在失误,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设定的指标过高。

2.采用“蓄水拦沙”的指导方针不正确。

3.对泥沙问题的处理方式不正确。

4.对破坏环境等负面问题的重视不够。

三门峡工程师决策上的重大失误,在政治因素和领导意志主导下,工程在论证未果的情况下仓促上马,造成悲剧。施工后又再组织专家论证,这种无视科学规律而以主观意志为主导的决策思维加上程序伦理的缺失使原本应该给人类带来防洪、发电等福社的伟大工程成为危害人们生命财产、导致洪涝灾害的罪魁祸首。

三门峡的工程决策缺少对功利性、生态性的正确考量,一味的追求“伟大工程”,最后造成悲剧。这些工程的负面影响和工程活动中的伦理问题都需要我们从伦理角度规范和约束工程决策。

结语:通过本文上述对工程决策的国内外现状,相关概念介绍、文献分析以及案例思考,可知要改善工程活动中因为工程决策出现的问题,需要从伦理规约方面进行规范,主要原因如下:

1.可以减少工程活动的负面影响

2.促进社会道德建设的需要

3.人类与工程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工程活动都受人的目的支配和指导,所以工程活动在实施之前就蕴含者人的价值观,如果工程决策缺失伦理方面的考量不但达不到造福人类的预期目的,还有可能造成巨大损失和灾难性后果。不好的工程不仅破坏人类自身的生活,还有可能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自然给人类提供给了丰富的资源,我们在利用自然的同时也要保护自然,才能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齐艳霞. 工程决策的伦理规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

[2]齐艳霞,刘则渊,赵玉鹏,王飞.试论工程决策的伦理维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25(09):49-53.

[3]孔祥静. 工程决策中的伦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7.

[4]顾永杰.三门峡工程的决策失误及苏联专家的影响[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27(05):122-126.

[5]陈万求,刘春晖.重大工程决策的伦理审视[J].伦理学研究,2014(05):94-97.

[6]高杨帆.论技术决策及其伦理意义[J].伦理学研究,2012(05):64-68.

[7]陈万球,任彧婵.论重大工程决策中的知识民主[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2(03):23-28.

论文作者:邱焱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实践》2019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0

标签:;  ;  ;  ;  ;  ;  ;  ;  

工程决策中的伦理问题研究论文_邱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