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曹冲称象”的故事相信同学们都熟悉,其实他用的方法反映在数学中就是化归转化思想。面对千变万化的中考新题型,许多同学在感到思维受阻时,若能像“曹冲称象”一样,运用思维转化策略,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常能打破僵局。
关键词:数学思维;转化;联系
数学思维本质上是辩证思维。思维方法能否灵活转化,将直接影响到数学教育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渗透科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在本文中,笔者就数学思维的转化策略作一探讨。
—、普遍联系与转化策略
我们知道,数学定义、公理、公式、法则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数学思想方法中的字母代数、数形结合、等价转换、方程与函数等揭示了事物间联系与转化特征。数学解题往往是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例如:“在实数范围内,当k取何值时,函数y=2x2-kx+3的图像总在x轴的上方。”我们可以将问题转化为多项式、方程和不等式问题。多项式问题:“在实数范围内,当k取何值时,二次三项式2x2-kx+3的值总是正的。”方程问题:“k取何值时,方程2x2-kx+3=0无实数根。”不等式问题:“在实数范围内,当k取何值时,不等式2x2-kx+3>0。”
联系不只是形式的、外在的。我们要揭示隐含在事物内部的联系,就必须对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全面的分析。因此,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从而从更高层次上把握知识的内涵,使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例如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分散在好多章节。如果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把相应的数学事实联系起来,便可找到其相互的联系。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s=1/2(a+b)h,当梯形的底退缩为一点便得到三角形面积公式s=1/2ah。当梯形两腰变为平行时就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s=ah;当底退缩为一点,另一底演化成圆弧时就得到扇形面公式s=1/2LR。
二、生疏问题向熟悉问题转化
转化是解数学题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转化思想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思想,不少数学思想都是转化思想的体现。就解题的本质而言,解题即意味着转化,即把生疏问题转化为熟悉问题,把抽象问题转化为具体问题,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把一般问题转化为特殊问题,把高次问题转化为低次问题;把未知条件转化为已知条件,把一个综合问题转化为几个基本问题,把顺向思维转化为逆向思维等,因此学生学会数学转化,有利于实现学习迁移,特别是原理和态度的迁移,从而可以较快地提高学习质量和数学能力。
数学转化思想、方法无处不在,它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效途径,它包含了数学特有的数、式、形的相互转换,又包含了心理达标的转换。转化的目的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最终解决问题。在数学中,很多问题能化复杂为简单,化未知为已知,化部分为整体,化一般为特殊……
生疏问题向熟悉问题转化是解题中常用的思考方法。解题能力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关键是能否细心观察,运用过去所学的知识,将生疏问题转化为熟悉问题。因此,教师应深刻挖掘量变因素,将教材抽象程度利用学过知识,加工到使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接受的水平上来,缩小接触新内容时的陌生度,避免因研究对象的变化而产生的心理障碍,这样做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对立统一与转化策略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规律。矛盾的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在一定条件下向正反两方向转化,如,一般与特殊的转化,正向与逆向的转化,相等与不等的转化等。恰如其分地运用对立统一,矛盾转化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能够实现由生到熟,由复杂到简单,新旧知识间的转化。
如在讲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为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猜想和探索一般化的证明方法,不妨进行如下的思维实验:如图:对于ΔABC,设想,B、C不动,把A沿BA方向拉向无穷远。结果形成AnC∥AnB的局面。这时,∠BAnC变为0,∠ABC与∠ACB变为同旁内角。在这个特殊的ΔABC中,其内角和为180ο。这一过程实现了在特殊情形中提出猜测ΔABC的内角和恰为180ο。同时,这一过程实现了在特殊情形中提出猜想以达到对一般性的必然性的认识。
数学中存在着大量的能够逆向思维的客观基础。数学中的定义、公式、法则、等价关系都有双向性,都是可逆的。就数学方法而言,特殊与一般、具体与抽象、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其思维方向也是可逆的。作为解题策略,当正向思维有困难时可逆向思维,直接证明受阻时可间接证明,探讨可能性失败时,转向考查不可能性。数学中逆向转化策略主要表现为反序与否定。如“设a、b、c为非零实数,且ax2+2bx+c=0,bx2+2cx+a=0,cx2+2ax+b=0,”试问,满足什么条件时,三个二次方程中至少有一个方程有不同的实数根,此题从正面考虑比较复杂。但从问题的反面考虑情况十分简单,只有一种可能:“即三个方程都没有实数根,”然后从全体实数中排除三个方程都无实数根的a、b、c的取值即可,这就从问题的反面找到了突破口。
四、培养创新精神,将思维转化进一步深化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具有创造性。这里的创新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即只要思维的结果具有创新性质,则它的思维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揭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建立新理论、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
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就是合理地、协调地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以及直觉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使有关信息合理化和可利用,以产生积极的效果或成果。它具有新颖独特、突破常规和灵活变通等特征。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它的产生是多因素、多变量、多层次交互作用促成的。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其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发生机制。培养过程中首要的便是观念的创新。教师要用创新精神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要靠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去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实际的或具体的材料,用来体现抽象知识的认知过程;选择一些发散性强的典型数学知识或问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智力探索,形成创造气氛,通过思维活动的转化,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以达到“认知——转化——创新”的思维境界。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用运动和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辩证统一的关系来揭示事物的本质。这些不仅可以拓宽思路、活跃思维,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但由于初中生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实施思维转化策略必须坚持循序渐进和长期坚持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县苟江镇中学 563100)
论文作者:李旭春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3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3
标签:思维论文; 数学论文; 实数论文; 转化为论文; 方程论文; 创造性思维论文; 方法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3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