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穿刺方法在动静脉内瘘早期应用中的效果。方法:择取我院就诊的血液透析患者80例,时间在2016年4月22日—2017年4月20日,通过随机颜色球抽取的方法将其分为2组。分别给予止血带压迫穿刺、不进行止血带压迫穿刺,对比2组穿刺结果、渗血情况。结果:观察组平均压迫时间=2.24±0.14秒、渗血次数:1次,与对照组比较,P<0.05,而动脉穿刺次数=410次,成功次数为407次,其成功率为99.27%,与对照组相比,P>0.05。结论:不进止血带压迫穿刺,利用手指按压可更加灵活的控制压迫内瘘血管的压力,缩短压迫的时间,可避免因为血管壁较薄而导致其在穿刺时出现的皮下血肿现象,可推广。
【关键词】穿刺方法;动静脉内瘘;早期应用;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3-0101-02
血液透析主要是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所需要进行的一种治疗手段,主要是通过血管通路进行治疗,而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患者生命的首选血管通路,临床一般有多种穿刺方法[1],而现如今依旧在寻找较佳方法进行穿刺治疗,以期达到较好的效果,本文将80例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分别采用不同方法进行穿刺,分析最终效果,见下文。
1.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择取我院就诊的血液透析患者80例,时间在2016年4月22日—2017年4月20日,通过随机颜色球抽取的方法将其分为2组。
纳入标准:(1)知情了解本次研究且签署同意书;(2)经过临床诊断确诊为血液透析疾病且进行治疗;
排除标准:(1)沟通障碍;(2)患有严重心、肝等疾病;(3)肝功能异常;(4)临床资料不全;
对照组——男性:女性=25:15,年龄值31岁~72(55.54±0.64)岁;观察组——男性有24例,女性占总例数16/40,年龄值39岁~74(55.05±0.44)岁。
2组资料对比,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止血带压迫穿刺:
(1)在患者的穿刺部位上方(5厘米)捆扎止血带,并叮嘱患者需要握拳,在患者的左手拇指紧绷处,穿刺部分的下方进行固定[2],右手持穿刺针与患者的皮肤呈现出一个40度的角,在穿刺针逐渐进入血管之后,还需要平行起针,观察血管内是否出现回血现象,如果出现,需要立即松开止血带,并将胶布逐渐固定住针翼;
(2)在穿刺过程中,需要遵循先穿刺静脉,之后再穿刺动脉,而动脉端的穿刺点与静脉端的内瘘需要相隔5厘米以上[3],而动静脉穿刺点的距离一般需要相距10厘米以上;
观察组——不进行止血带压迫穿刺:
(1)在开始穿刺的时候,需要用手进行压迫近心端,从而避免因为血管壁较为薄而导致的穿刺时出现皮下血肿的现象[4],甚至可能还会导致患者最后穿刺失败;
(2)在进针的时候需要确认患者的血管走向问题,先穿静脉,之后穿动脉,在穿动脉的时候,需要用左手的大拇指压迫穿刺点[5],在近心端处内瘘血管(2厘米~3厘米),接着立刻进针,穿刺成功后,停止压迫穿刺点的内瘘血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穿刺结果(平均压迫时间、动脉端穿刺次数、成功次数、穿刺成功率)、渗血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采用SPSS 22.0软件处理,P>0.05表示不存在显著差异。
2.结果
2.1 穿刺结果
观察组平均压迫时间=2.24±0.14秒,与对照组比较,P<0.05,而观察组动脉穿刺次数=410次,成功次数为407次,其成功率为99.27%,与对照组相比,P>0.05,见表1。
2.2 渗血情况
观察组渗血次数有1次,占总次数0.24%(1/410),对照组渗血次数有16次,占总次数3.81%(16/420),P<0.05,存在显著差异。
3.讨论
血液透析疾病常见治疗方法为静脉给药,而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最常用的方法,在早期,内瘘并未完全成熟,会导致血管的脆性较大的情况,甚至还会出现血管显露不明显现状,影响最后治疗效果。
内瘘穿刺技巧较多[6],较多临床学者表示,需要首先遵循保护患者血管的原则,从而有计划的能够选择一定的穿刺部位,选择距离动静脉内瘘比较远但是能够保证足够的血流量的位置,从而进行穿刺。同时,在穿刺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观察穿刺的周围是否会出现渗血的情况,在一定情况下,可以采用约束带进行约束,避免因为患者的自身情况而导致皮下血肿。
本文研究观察组不进行止血带压迫穿刺,成功率依旧较高,平均压迫时间=2.24±0.14秒、渗血次数:1次,与对照组比较,P<0.05,而动脉穿刺次数=410次,成功次数为407次,其成功率为99.27%,与对照组相比,P>0.05。数据表示,不进行止血带压迫穿刺,更能对内瘘进行自身维护,延长使用寿命,还可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缩短平均压迫时间。
综上,不进止血带压迫穿刺,利用手指按压可更加灵活的控制压迫内瘘血管的压力,缩短压迫的时间,可避免因为血管壁较薄而导致其在穿刺时出现的皮下血肿现象,可推广。
【参考文献】
[1]田婧,郝艳华.不同穿刺方法对预防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17):18-19.
[2]乔静.不同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用于血液透析患者效果对比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234-235.
[3]程静,陶玲玲.2种穿刺方法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学,2016,17(9):78-79.
[4]鹿香花.舒适护理在初期动静脉内瘘穿刺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5):240-241.
[5]何丽云,何东娟,欧阳惠清,等.改良扣眼法在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福建医药杂志,2017,39(1):142-143.
[6]关宏,李海梅,王燕红,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两种穿刺法的应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7,3(8):98-101.
论文作者:陈爽,王林林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8
标签:止血带论文; 患者论文; 血管论文; 方法论文; 次数论文; 动脉论文; 血液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