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 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沾河重点国有林管理局红旗小学 164100
【摘要】如何激活学生内在的原动力,极大限度地发掘他们的潜能,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去探索知识的奥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创设情境,提供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浓烈的实践氛围、开放的生活场景中,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大胆质疑,并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同步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课堂教学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8)12-175-01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适宜的环境能行之有效地激发人们的热烈情绪,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在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和营造一个良好愉悦的学习氛围,让他们的学习置于一种真实、优美、和谐的场景中,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数学的热情。首先,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原有抽象、逻辑、符号化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直观和真切,缩短时空距离,扫除学习障碍,有利于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二、激活知识积淀,促进自主探究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和简单地传递、复制书本知识,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识结构注意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构建当前学习内容。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了学习新知识,必须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具备先前的知识并不意味一定能学到、学好新的知识。整个数学教学活动过程,通过教师激活学生的知识积淀,面对新问题自然而然地利用先前经验进行真实的认识过程,亲自体验到前后经验的对比和变化历程,心灵产生深深地震动,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和收获。因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数学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努力培养学生形成一种依靠已有的知识储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已学的知识中独立获取新知识,得到新经验,产生新创造。
三、丰富情感体验,形成积极态度
在数学课堂学习活动中,如果缺乏情感参与,就感觉不到情感魅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品尝不到情感体验的学习,是不完整的学习,是缺乏灵魂与活力的学习。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如果数学教学使学生饱受挫折而与成功的喜悦无缘,学生也就不会喜欢,更谈不上“终身学习的愿望”了。所以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喜欢和好奇心的源泉。数学教学中每一个数学概念的学习,公式、法则、数量关系的分析,只有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学生才有可能在体验成功的愉悦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从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数学课堂中要使学生学会按自己的意愿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用数学逻辑的精确性、数学概念和结论的确定性以及推理的规则等,使他们自觉地遵循思维规律、规范思想形式,调控自己情绪、情感发生的强度,保护健康适宜的情绪状态投入数学课堂活动中。数学知识需要通过一定量的训练来掌握,数学思维品质、数学能力也需要通过一定量的训练来培养,只是教师要特别注意准确把握好训练的时机和训练形式,要讲究科学性、层次性、艺术性。
四、尊重个体差异,加强实践操作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总之,就是使学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又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五、课堂生成与课前预设互动共生共精彩
在我们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过于强调生成而弱化预设的现象,有效的教学应当追求生成与预设的和谐统一,有高质量的预设,就必然有精彩的生成。教育者要让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服务。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但是生成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亦也弊,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总是在努力追寻着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因此,我们应该精心预设,提倡生成、期待生成、关注生成、驾驭生成,预设与生成兼容兼顾、互动共生,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精彩。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开放与封闭的矛盾统一体。让“预设”与“生成”有机互融,相得益彰。音乐教师应利用弹性预设,促进音乐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相融。努力改进课堂教学,让音乐变得快乐,成为一种享受,这是音乐恒久的理想和期盼,是音乐的真谛和归宿。理智对待每一个课堂动态生成,让课堂的生命流光溢彩!
V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们的教师、学生、数学课堂都在发生着变化。让我们在自己的教学中潜心钻研,不断探索,不断思考和总结,并付诸于实践,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论文作者:李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2
标签: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知识论文; 课堂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情感论文; 自己的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12月论文;